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62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62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匠随行,立刻修整,永为主顾。有通谱者,招婿者,投拜门生者,乘其急需,不惜千金之赠,以为长城焉”(见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生员论上》,顾公燮《消夏闲记摘抄》卷上“明季绅衿之横”条)。之所以能够“以为长城”,主要是因为乡绅在赋役方面享有特权,包括合法的徭役优免和非法的欠缴、少缴赋税,因此很多人都会设法将土地诡寄、投献到乡绅名下,借以逃避赋役。顾炎武以生员为例评论说:“且如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五万,则民以五万而当十万之差矣,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九万,则民以一万而当十万之差矣。民地愈少,则诡寄愈多,诡寄愈多,则民地愈少,而生员愈重。富者行关节以求为生员,而贫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见顾炎武《亭林文集》卷1《生员论中》)

明人绘《观榜图》

明代县学图明朝后期,乡绅势力极盛。其把持官府,包揽词讼,兼并田产,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成为地方上相当普遍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另一方面,随着“一条鞭法”的实行,徭役改征役银,征收标准又逐渐转向地亩,致使乡绅徭役优免权的实际意义下降,已隐含衰颓之势。明清之际,乡绅在战乱中大受打击。

明代乡绅在社会基层管理方面也发挥过重要的积极作用。由于他们不仅拥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还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士”的身份,因此在民间享有很大的权威,是“一邑之望”、“四民之首”,以致“民之信官不若信士”。许多地方公益事业,包括公共工程建设、慈善活动、灾荒赈济、地方志修纂,乃至社会治安的维持,民间纠纷的调解,神祗祭祀的举行,都是在乡绅的主持或积极参与下完成的。乡绅一方面代表官方在基层社区内部发挥统治职能,另一方面也时常代表基层社区的利益与贪污不法官吏进行抗争,向官府乃至朝廷反映基层社区的要求和愿望。不过,在明朝,乡绅在地方上的恣纵违法行径较其积极贡献更为引人注目。

明代社会的宗族制十分发达。这是一种新的宗族制,始出现于宋朝,不同于魏文征明行书诗扇面晋到隋唐的士族宗族制,主要意义并不在于区别门第,而是更广泛地向社会基层发展,形成具有一定独立、自治色彩的农业社会群体。它继承了周朝宗法制的一些概念和原则,但实际上又多有差异。如宗法制仅行于士大夫以上,不行于庶人,宗族制不仅不分士庶,而且尤其侧重于普通百姓。宗法制自上而下,形成严密的宗统,大小宗区分严格不得逾越,宗族制则一般稍有身份、地位的人即可自立宗统,向上追附始祖,向下收族,大小宗界限不严。宗法制与国家政治形态密切结合,宗族制则与政治关系不大,而更具经济、社会意义。

就具体内容而言,明代宗族制包含着一些特定的构成要素。一为祠堂,是规模较大的祭祖活动场所。传统上庶民之家不得建祠,其祭祖也有世代限制。自明朝中叶起,这方面的禁忌被打破,朝廷允许一般百姓建立祠堂,追祭远祖,有至十几、几十代者,因而大大推动了宗族制的发展。一所祠堂可以聚集大批族众,通过祭祖强化其认同感,同时它还是族众议事之所。二为族长,即宗族首领,是族权的人格化和集中体现,可以号令全族,惩罚族众,族众害怕他们往往甚于官府。一般推举年长属尊有德行者担任,或考虑政治因素,选择“贤而贵者”。无论从何种角度出发,乡绅都会是族长的首选,相比之下嫡长子继承原则在这里并不十分重要。三为族谱,记载始祖以下本族人口的繁衍状况。与门阀士族时代的族谱相比,此时的族谱不强调门第,而是注重“睦族收族”,“明一本而浚其源”,“究万脉而清其流”,加强宗族凝聚力。四为族规,用以约束族众的思想言行,相当于族中的法律。内容多宣扬传统伦理道德,提倡穷人“安分”,富人“恤族”,要求族众遵守国家法令,承担赋役义务。族规制定后往往定期在族中宣讲,或刊载于族谱。违背族规者由族长在祠堂主持惩罚,轻者罚站罚跪“思过”或罚款,重者拷打,开除族籍,甚至处死(处死后报官)。五为族田,是宗族公产和宗族制长期延续的经济保证,其收入用于祭祖、办学、赡养鳏寡贫困的族人,以及资助族人参加科举考试,多由族中富人捐置。

乡绅阶层与宗族制(2)

明代宗族制的发达,使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社会基层管理组织的作用,与保甲制互为经纬,共同为国家服务。族权与绅权的合一十分常见,乡绅往往又是宗族首领,上文所述乡绅在地方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很多是通过宗族进行的。族权也与国家政权存在一定的矛盾,特别是在南方宗族观念强大的地区,不同宗族间的个人纠纷,有时会演化为大规模的宗族械斗,破坏统治秩序,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不过就总体而言,宗族制对国家政权仍是以积极的维护作用为主。

F0 12  思想文化

心学祖师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号阳明,曾隐居绍兴阳明洞中,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任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卒于嘉靖七年(1528年),谥文成。

王守仁在学术上发展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理学,和南宋陆九渊合称陆王学派,与程(程颢、程颐)朱(熹)学派并立,其学说比程朱理学空谈“天理性命”更简单易行,被统治者誉为“学达天人,才兼文武”的“真儒”。

王守仁认为,“心是天地万物之主”,“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以为“良知”即天理,“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确立了心学理论体系,王阳明讲学处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他倡导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强调“言行一致”,“笃实躬行”。心学的最终完成是“致良知”说。

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形象地体现在与朋友的一番对话中。一次,王守仁和他的朋友出去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此树在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也有关连吗?”王守仁回答说:“你没有看到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看到花时,则花的颜色也鲜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典型地说明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观点。

在政治思想方面,王守仁以“存天理,灭人欲”原则为指导,要求“行法以振威”。他强调刑罚是“德治教化”的保障,“果有顽梗强横,不服政化者”,就一定要“即行擒拿,治以军法,毋容纵盗,益长刁顽”。同时强调要以体现为封建礼义的“良知”治心,德刑并用,宽猛兼施,做到既“破山中贼”,又“破心中贼”。他主张明“赏罚”以提高统治效力,行德治礼教以预防“犯罪”。

王守仁因反对朝廷宦官,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此任上,他捕获一个强盗头目。在审讯时,强盗头目说:“我犯的是死罪,要杀要剐,随你!我知道你是大学问家,别和我谈道德良知。我们这种人从来不信这个。”王守仁说:“好。今天我们不谈道德良知。不过,天这么热,在审案前还是把外衣脱了吧!”强盗头目说:“好!”脱去外衣后,王守仁又说:“还是热,把内衣也脱了吧!”强盗头目便又脱了内衣。王守仁更进一步说道:“干脆我们把裤头也脱了吧!”一听说要脱裤头,强盗头目赶紧说:“这可使不得!”王守仁当即诱导:“为什么‘使不得’?这是因为在你心中最后还剩有那么一点羞耻感。像你这样十恶不赦的家伙,我照样可以和你谈‘道德良知’!”强盗头目心诚口服,便将自己的罪行如实供出。

王守仁不是军事家,但其所表现出的军事才能又非一般将帅所及。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起兵,争夺皇位,发生叛乱。宁王反叛后,朝野震惊,许多将帅都束手无策。这时,王守仁挺身而出。王守仁所率的只不过是金陵城附近州县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刚被招安的土匪流寇,然而王守仁却用这支队伍无往不胜,四十天竟大功告成,一时被誉为“大明军神”。一介儒生,指挥千军万马若提笔研墨,令人叹为观止。

“王学左派”与王艮

王艮纪念馆嘉靖、万历年间,明代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变化相应地引发了思想界的变革,市民阶层要求冲破封建桎梏、争取人格独立,以王艮、颜钧、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应运而生,成为一批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这一学派的门徒多来自劳动阶层,如樵夫、陶匠、农民,他们的活动接近劳动群众,反映他们的思想愿望。“王学左派”代表人物就是王艮。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寻求真理,从日常生活中贯彻封建伦理道德,肯定人民由于生活需要而提出的物质要求,认为饮食男女的人欲就是天性,这种观点包含有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平民思想,它崇尚人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说教。强调身为家国天下的根本,以“安身立本”作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出发点。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己”,“正己”就是“正身”。正身应人人平等,包括统治阶级在内,概莫能外。这样的观点,与那些封建统治者只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们却可以为所欲为的观点有着天渊之别。

在“王学左派”的后期代表人物李贽的思想里已经出现了唯物主义的因素,李贽在当时被人称为“异端”之士,他猛烈地抨击封建礼教,认为穿衣吃饭的问题即可说明,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自然要求,因而“道”不在于禁欲,而在于满足人们的需要和追求物质的快乐。

“王学左派”的代表人物王艮,字汝止,号心斋。他家境贫寒,只上过3年学,后跟随父兄在煎盐的亭子里干活。靠刻苦自学,王艮终于成为一名儒学大家,并形成了一种不重师教而重自得,不守章句、不泥传注而好信口谈解的平民学风。

王艮原来叫王银,据说王艮在拜王守仁为师时,王守仁认为他有些高傲,个性太强。为了使王银今后能谦虚谨慎,注意克制自己,就把他的名字“银”,改成了一个带有静止意思的“艮”字,从此就叫王艮。

王艮38岁那年,他从别人处了解到王守仁的思想,便去南昌找这位心学大师请教。结果,一番问对,王艮被王守仁的理论所折服,只好拜师称徒。可回头一想,王守仁的思想中也有与己不合之处,便后悔了。第二天早上,见到王守仁,便直言拜其为师有些轻率之意。王守仁一听,高兴地说:“你不轻易地相信盲从别人,太好了。”两人便展开论战,直到王艮心悦诚服。王守仁事后对门人们说:“当初我手擒叛贼朱宸濠也没有今天激动呵!王艮疑就是疑,信就是信,一丝不苟,你们都不如他啊!”

嘉靖元年(1522年),为了宣传王守仁的学说,40岁的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