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46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46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都主张立高炽为太子,于是朱棣不再犹豫。永乐二年(1404年)四月初四,正式册立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并设置了东宫官属。解缙等人奉旨侍奉东宫,每天奉敕为太子讲解《文华宝鉴》,以东宫官属为自己的责任,忠心辅佐,这样就与蓄谋夺嫡的汉王朱高煦的矛盾日趋激化。而太子之立原属勉强,所以成祖始终不喜欢朱高炽。解缙于是进谏说:“这样做会引起争端,不好。”成祖很不高兴,加上朱高煦挑拨,认为解缙是有意离间,一怒之下,便将解缙黜任广西。从此解缙便不再春风得意。

凄凉惨死的旷世奇才解缙(2)

永乐八年(1410年)解缙从广西至南京朝廷奏事,而朱棣早在永乐七年(1409年)二月便由于征伐蒙古前往北京。解缙未能见到朱棣,出于旧主情谊,便去谒见监国的太子朱高炽,之后便回去了。十一月,朱棣回到京师,汉王朱高煦便状告解缙“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诬告他私觐东宫,必有隐谋。朱棣听后十分恼怒,下令逮解缙入狱。之后解缙更是倍受冷落,他在狱中整整被关了五年,无人过问。永乐十三年(1415年),锦衣卫上报囚犯名册,成祖看见了解缙的名字,才想起问道:“解缙还在吗?”并稍露怜惜之意。朱高煦听说后,害怕成祖重新起用解缙,于是密令用酒灌醉他,然后把他埋到积雪中,活活冻死,当时解缙年仅47岁。一代文才,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一生。后谥文毅。

四平安南的四朝重臣张辅(1)

张辅(1374~1449),字文弼,明朝河间王张玉的长子。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他和父亲张玉跟从朱棣作战,为指挥同知。后来张玉在东昌战死,张辅接替父亲的职位。他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朱棣攻下京师登基后,封张辅为信安伯,禄千石。永乐三年(1405年)进封新城侯,加禄三百石。

这年,安南黎季犛弑主夺位,自称太上皇,立儿子苍为帝。老国王的孙子陈天平从老挝逃跑来投奔明朝,后来季犛假装要把政权还给陈天平,请陈回国即位。于是,成祖遣都督黄中带领五千士兵护送陈天平回去。但是季犛却设下埋伏,杀死了陈天平。成祖闻讯大怒,命成国公朱能为征夷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兵八十万,讨伐黎季犛。永乐四年(1406年)十月,朱能死于军中,张辅代为统帅,接着被朱棣拜为将军。次年五月,张辅率军俘获季犛及其子苍,押送京师。安南平定,得四十八府州,一百八十县,三百一十二万户,设交阯布政司,统治其地。自唐朝灭亡后,交阯独立四百余年,如今重新归入明朝版图。

明代铁炮永乐六年(1407年)夏,张辅回到京师。朱棣赐宴奉天殿,亲自为他作赋《平安南歌》,并进封英国公,岁禄三千石。

是年冬天,安南简定又起兵叛乱。明政府命沐晟前去征讨,沐晟却大败而还。永乐七年(1408年)春,张辅再度率师征讨,很快大败叛军,俘获简定,押送京师。永乐八年(1409年),朱棣命留下沐晟追击叛军余部,张辅班师还朝。但是张辅回去后,安南陈季扩再度叛乱,沐晟难以制服。永乐九年(1410年)正月,朱棣再次派张辅与沐晟协力进讨。永乐十二年(1413年),再次平定叛军,抓住季扩解送京师。在安南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守。永乐十三年春张辅回到京师,被命为交阯总兵官,前往镇守。后来陈月湖等再度作乱,都被张辅消灭。永乐十四年(1415年)冬,朱棣召回张辅。

明军作战时使用的陶蒺藜张辅先后四次交阯平叛,并建置郡邑,进行有效的管理。所以交阯人最怕张辅。因此,当张辅回去一年后黎利又起兵造反,明政府几次派兵征讨,都无功而返。宣德年间,柳升再次兵败交阯,宣宗召集大臣廷议,打算放弃交阯,张辅力争也无法改变。明朝严从简论及安南之失的时候叹息说:明朝失去安南,第一在于不让张辅在安南镇守;第二在于驻守安南的官员贪暴,致使安南动荡不安;第三在于明朝大臣只会小门小户算计,而不看见保有安南的远利。

永乐二十三年(1424年),朱棣以65岁高龄第五次北征蒙古,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命传位于太子朱高炽。

1425年,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张辅掌中军都督府事,升太师,并监修《成祖实录》。仁宗在位期间,任用贤良,轻刑薄役,核查冤狱。“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但是仁宗仅做了一年皇帝就病死,由皇太子朱瞻基继位,为明宣宗。宣德元年,宣宗的叔父汉王朱高煦谋反,他想引诱朝中大臣武将为内应,于是派遣其属下枚青到英国公张辅家里游说。张辅把枚青绑起来送入宫内,并向宣宗请求率兵平叛。宣德元年(1426年)秋八月,宣宗亲自出征,张辅跟随军中指挥作战,在强大的攻势下,朱高煦被迫出城投降,乱事遂平,天下安定。张辅因功加禄三百石,朝夕侍奉皇帝左右,谋划军国大事,手握重兵,威名益盛。宣德四年,进阶光禄大夫左柱国。

宣宗朝,文有“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可谓人才济济。宣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也是明朝二百七十余年间的极盛时期。

但可惜的是,宣宗也只做了10年皇帝就死了。1436年,英宗朱祁镇即位,当时吏部尚书蹇义已经死去,宣宗旧臣除“三杨”外,资格最老、地位最尊的就是英国公张辅了。因此,他倍受重用,凡是军国大事,重要政务,很多时候都由他来裁决。英宗为太子时,身边有个宦官王振朝夕侍侧,王振狡黠多智,由于英宗年幼无知,王振投其所好,得到信任,英宗即位后,王振被任命为司礼太监,并且称呼他为先生。王振逐渐大权在握,专擅朝政,飞扬跋扈,朝中大臣对他唯唯诺诺,不敢得罪。只有张辅不把他放在眼里,敢与他据理以争。这使王振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找了个机会弹劾张辅回奏稽延,将他抓了起来。但因张辅是历朝勋旧,王振也不能奈之如何,只是命杖其二十。太皇太后闻知,急忙命令停杖,但是已经来不及。张辅被杖后,太皇太后十分恼怒,召张辅、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入见。英宗东首上立,五大臣西首下立。太皇太后对英宗道:“此五大臣系先帝简任,留以辅汝,一切国政,应与五大臣共议,非得他赞成,不准妄行!”英宗表面答应,但是内心并不愿听从,反而更加宠信王振,致使政治腐败,军备废弛。

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率兵南下,侵犯明朝。英宗在王振的劝诱下御驾亲征,率明军50万北抗瓦剌。由于王振专权,张辅虽然跟随出征,但是不能干预军事,不能指挥作战。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大败,全军覆没。英宗被俘,张辅战死,时年75岁。后追封定兴王,谥号忠烈。

四平安南的四朝重臣张辅(2)

张辅“雄毅方严,治军整肃,屹如山岳”。四次率兵征服安南,开疆扩土,战功为诸武将中第一。并“历事四朝,连姻帝室”,地位非常显赫。虽然如此,张辅为人却从不刚愎自用,而是小心谨慎,与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同心辅政。仁宣时期二十余年,海内晏然,张辅功不可没。

“不带江南一寸绵”的况钟(1)



明代运河戎克船

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

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

这是江西靖安县况钟墓后清风亭里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用朴实无华的语句,高度概括、赞扬了一代清官——况钟清正廉洁的高贵品德。

况钟(1383~1443),字伯律,明江西靖安人。二十四岁时被靖安县知县俞益选拔为县书吏。后来被慧眼识人的吏部尚书吕震举荐为礼部仪制司主事,任职期间,先后受到明成祖朱棣31次嘉奖。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被破格提拔为仪制司郎中。宣宗宣德五年(1430年),被荐举出任全国税粮中心地区的苏州府知府,因政绩卓著留任达13年之久,于英宗正统七年(1442年)卒于任所。

况钟在礼部任职十五年,口碑很好,因而得到内阁大学士杨士奇的器重。宣德五年(1430年),苏州等九个府空缺知府,明宣宗命大臣推选廉洁而有才能的官员去任职。尚书蹇义推荐况钟,杨士奇也赞成,于是宣宗任命况钟为苏州知府。他到任后,针对苏州吏治腐败的状况,首先大力整饬吏治。认真清查、审理较大贪污案件,经过多日调查,当众处死了六个贪赃枉法的胥吏,接着对苏州府辖下的官吏进行考核,“出贪墨者五人,庸懦者十余人。郡中不寒而栗”,罢免了一大批平庸无能的官员,选拔培养廉洁公正之士分任各级官吏。为了减轻人民负担,他减削田赋,废除苛捐杂税。苏州官田的租非常重,一亩田“科米不等,少者一斗三升至四升止,多者自五斗至三石”。明宣宗虽下诏减免,但没有得到贯彻。况钟多次上奏请减官租,宣德七年(1432年),宣宗批准减去官田租七十二万一千六百石,荒田租十五万石,使苏州百姓负担大大减轻。他还率领苏州民众兴修水利,疏浚河道,兴修太湖一带水利,促进了苏州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设济农仓,防备饥荒,赈济灾民。并修建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人才。

明代运河戎克船况钟的前任知府惰怠公务,致使讼案“累年莫决,囚多死于淹禁”。况钟心系百姓,到任后仔细处理这些案件。苏州府下辖七个县:吴县、吴口、长洲、常熟、嘉定、昆山、崇明,况钟逐县审问案件,不到一年,“勘部过轻重囚一千一百二十余名,吏不敢为奸,民无冤抑,咸颂包龙图复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有一篇《况太守断死孩儿》,赞扬“况青天折狱似神”,即为佐证。况钟还大力清理军籍,释放受冤百姓。明朝军人是世袭的,都立有军籍。军士死了或逃亡了,要由他子弟或孙子补充。宣德三年,御史李立、同知张徽奉命到苏州清理军籍,为邀功请赏,他们借“清军”之名,动用酷刑,强迫民户抵充军户,百姓被冤死者不计其数。况钟到任后,这些受尽冤屈的百姓,“扶老携幼,填塞道路,号哭呼天”,况钟经过调查,向朝廷揭发了李立、张徽等的罪行。在苏州府范围内,免除了160人的军籍,明确了1240人的军籍仅限于本人,不得株连追捕。同时下令缉捕抢劫百姓的官军。明代设在苏州府范围内的苏州卫、太仓卫及浙江等地卫所的官兵,经常四出行凶抢劫,敲诈勒索。况钟鼓励被害人检举揭发,对本府卫所的违法官军逮捕严惩,属于外府卫所的则押解进京法办,遏制了这股邪气。

况钟虽在富庶之地为官,却能廉洁无私。《况太守集》记述了况钟的日常生活:“其内署萧然,无铺设华靡之物。每食一肉一蔬,非公燕别兼味。家人及亲旧相对,尊酒数行,青灯夜话而已。”他写过一首《勉子侄诗》:“存心立品贵无差,子孝臣忠两尽嘉,惟有一经堪裕后,任贻多宝总虚花。”他在《示诸子诗》中说他自己“虽无经济才,沿守清白节。”告诫他的儿子“非财不可取,勤俭用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