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34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34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戚、宦官。由于奏章很多,呼声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装命令下面商议。刘健十分失望,再次请求退休回家养老,李东阳、谢迁也跟着提出退休,武宗没有办法,只得按刘健等的意见处理朝政。

刘健等人眼看武宗被宦官诱惑,沉迷享乐,不理朝政,于是决心铲除“八党”,朝中大臣纷纷响应。刘瑾等人非常害怕,于是哭着向武宗求救。武宗听了他们的哭诉,非常恼怒,于是下令将部分反对宦官很积极的官员下狱。“八党”不仅没有除掉,刘瑾还被任命为司礼监,大权在握。在努力没有结果的情形下,失望的刘健、谢迁再次请求退休回家,这次武宗批准了。于是刘健告老还乡。

刘健回家后,刘瑾等人更加嚣张,增设特务机构,四处活动,镇压异己,排斥忠臣,引进私党,大肆掠夺农民土地,导致阶级矛盾迅速激化。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广、江西等地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退休在家养老的刘健痛心疾首,却毫无办法。而刘瑾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想陷害刘健。在他退休的第二年(1509年)三月,刘瑾等人诬陷五十三人为奸党,榜示朝堂,而刘健位列第一。1510年,刘健被削职为民,并夺去一切封号。同年,刘瑾被另一个宦官张永杀掉,刘健官复原职。刘瑾被杀后,武宗仍然宠幸宦官张永等人,数次南下巡游,沿途不断骚扰人民。刘健听说后,气得吃不下饭,连连叹息说:“我辜负了先帝的重托啊!”

1522年,武宗驾崩,朱厚熜即位,就是明世宗嘉靖帝。他专门派人来慰问刘健,把他比做司马光、文彦博,并大加赏赐。这年刘健年满九十,嘉靖帝下诏命令大臣专门到刘健家里送上束帛、饩羊、上尊等,并封他的孙子刘成学为中书舍人。

嘉靖五年(1526年)刘健老死,时年94岁。刘健死后,留下数千言的奏章,奉劝皇帝正身勤学,亲近贤才,远离奸佞。嘉靖帝看了,十分感动。于是再次赏赐刘健家人,并赠刘健太师,谥文靖。

刘健前后辅佐四帝,忠于职守,呕心沥血,所以《明史》说他:“其事业光明俊伟,明世辅臣鲜有比者”,对他评价很高。

栋梁之才杨廷和

杨廷和像杨廷和(1458~1529),明朝内阁大学士,字介夫,四川新都人。他少年得志,十二岁就考中举人,一时名扬天下。宪宗成化十四年,十九岁的杨廷和又考中进士,成为成化年间最年轻的进士。

弘治二年(1489年)杨廷和进翰林院为修撰。因为参与纂修《宪宗实录》,升为侍读,侍奉皇太子讲读。后来又参与编撰《会典》,破格提拔为左春坊大学士。正德二年(1507年)由詹事入东阁,专门负责诰敕。由于得罪宦官刘瑾,降为南京吏部左侍郎。五月升迁为南京户部尚书。三个月后回到京城,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三年(1508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头衔。正德四年(1509年)加光禄大夫、柱国,不久又升为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当时大宦官刘瑾掌管司礼监,大树朋党,排斥异己,侵占民田,诛杀无辜。杨廷和与李东阳虽然是内阁大学士,也无可奈何,只能巧妙地与他周旋。后来,安化王寘鐇以诛刘瑾为名谋反。杨廷和用计平定了叛乱。与此同时,另一个宦官张永告刘瑾谋反,武宗杀掉刘瑾。杨廷和由于平叛有功,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

正德四年(1509年)河北爆发了刘六、刘七起义,杨廷和镇压了农民起义,因功特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不久升为内阁首辅。杨廷和执政期间,武宗很少上朝,经常在大同、宣府、延绥等地游玩,根本不过问政事。杨廷和屡次进谏劝说,武宗一点也听不进去。杨廷和无能为力,只好申请退休,但是武宗也不批准。

1521年,荒淫的武宗死去。由于他没有儿子,也没有嫡生兄弟,于是有的宦官想趁机弄权。谷大用、张永到内阁宣布皇帝驾崩的消息,并以皇太后的命令,要求内阁学士们选定继承人。杨廷和拿出《皇明祖训》对他们说:“兄终弟及,谁能渎焉!兴献王长子,宪宗之孙,孝宗之从子,大行皇帝之从弟,序当立。”他的话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支持。于是,宦官进去将他们的意见报告给皇太后。宦官很快就拿着皇上遗诏及太后懿旨出来,宣读给群臣,跟杨廷和所要求的一样。于是,皇位继承人的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使政权平安地完成了过渡,没有发生动荡。

世宗即位后,想尊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帝。而杨廷和等则坚持认为,继统同时要继嗣,应尊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生父只能为皇叔考。世宗十分不满,数次让大臣讨论,杨廷和等始终不肯让步,世宗十分生气。后来,中下级官吏张璁、桂萼、方献夫等人为了个人仕途,迎合世宗心意,上疏说当继统,不继嗣,应该尊兴献王为帝。

世宗派司礼太监把他们的意见拿给杨廷和看,说他们的意见没有违背祖训,合于古礼,应该按他们说的办。并在文华殿召见杨廷和等人,令尊父母为帝、后。杨廷和仍然坚决不同意,群臣也支持杨廷和。然而,决心已定的世宗不顾群臣的反对,宣称要加称兴献帝、后为“皇”。杨廷和再次请求辞职,朝廷大臣反对者百余人。世宗不得已,只好在嘉靖元年下诏称孝宗为“皇考”,慈寿皇太后为“圣母”,兴献帝、后为本生父母,不称“皇”。虽然如此,但是世宗对杨廷和怀恨在心。

随着君臣关系不断恶化,君臣之间已经没有办法合作。杨廷和于是多次请求退休。嘉靖三年(1525年)正月,世宗允许杨廷和退休。但却批评他因为意见不和就辞职,不是做大臣的所为。许多大臣上书请皇上挽留杨廷和,嘉靖帝不加理会。杨廷和离开内阁不久,世宗就让大臣们商议称孝宗为“皇伯考”。于是,杨廷和的儿子杨慎率群臣伏阙哭争,结果180人遭到杖责,杨慎发配云南,永不起用。接着,王邦奇诬陷杨廷和及其次子兵部主事杨惇、婿金承勋、乡人侍读叶桂章等互为朋党,把他们都抓了起来。后来由于没有罪证,又放了出来。嘉靖七年(1529年),《明伦大典》编成,世宗下诏宣布在大礼议中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为罪臣,共逮捕了134人,退休在家的杨廷和也被削职为民。

嘉靖八年(1530年)六月,杨廷和死,时年71岁。

杨廷和执掌朝政期间,革除弊政,减轻漕粮和赋税,取消团练,重整边兵,遣返宫女乐人,释放无辜囚徒,裁减冗兵冗员,诛杀奸宦头子,使朝野为之一新。他还捐资为家乡筑堰开渠、维修城墙、重培宝光寺等,做了许多好事、善事。他死后不久,有一次嘉靖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储存了多少粮食?”李时回答说:“能够用几十年呢。都是当初陛下下诏裁革冗员以后积累的。”嘉靖帝听了以后感慨地说:“这都是杨廷和的功劳啊!”

隆庆年初,穆宗为杨廷和平反昭雪,追复旧官,并赠太保,谥文忠。

屡遭弹劾的张璁(1)

张璁(1475~1539),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秉用,明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张璁年轻的时候参加乡试,结果考了七次没有考中。正德十六年(1506年)考中进士,当时他已经47岁了。

张璁考中进士的当年,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没有亲生儿子,也没有亲生兄弟,于是由他的堂弟朱厚熜即位,就是世宗嘉靖皇帝。嘉靖帝登基后,想追封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结果遭到以杨廷和为首的大臣的坚决反对,嘉靖三次让大臣议论这件事情三次都被否决,双方关系十分紧张。当时张璁只是个中下级官员,但他却认准了机会,于是上疏支持嘉靖帝,并从历史中给嘉靖帝寻找根据。嘉靖帝正愁得一筹莫展,看见张璁的奏疏自然十分高兴。于是急忙把他的奏章交给朝臣商议。大臣们看了张璁的奏章,十分惊异,群起而攻之。这时候嘉靖帝的母亲献王妃到达通州,离北京很近,但是听说名号没有定好时,王妃不肯进京。嘉靖帝听说后伤心地流下了眼泪,于是打算退位,还回去做自己的藩王。张璁于是写了《大礼或问》给嘉靖,皇帝拿着他的文章去批驳大臣,他们竟然驳不倒,只好同意尊孝宗为“皇考”,而尊嘉靖帝的生父兴献王为“本生父兴献帝”。

但是世宗仍不满足,仍然想尊自己的父亲为“皇考”。嘉靖三年(1525年)正月,嘉靖帝再次命令礼部讨论这个问题,结果依然遭到拒绝。张璁听说后,再次给嘉靖上疏,支持他的想法。与此同时,另外一个中级官员桂萼也上书支持嘉靖帝。嘉靖帝得到两人的支持,非常高兴,立刻召两人进京。五月,二人抵达京城,再次上书支持皇帝。众反对大臣气势汹汹,甚至扬言要杀了他们二人。桂萼吓得连门都不敢出,张璁也经过好多天才敢出门朝见皇上。在嘉靖的支持下,御史段续、陈相由于上书弹劾璁、萼二人而被下狱,刑部尚书赵鉴也请求将二人逮捕审理,还对人说:“只要皇上有圣旨,就杀了他们。”结果被嘉靖帝定为段续、陈相的朋党。张璁、桂萼在嘉靖的支持下力辩朝臣。终于使嘉靖帝如愿定自己的生父为“皇考”。从此,嘉靖非常宠幸张璁、桂萼。

嘉靖四年(1525年)冬,张璁升为詹事兼翰林学士,从此更得嘉靖帝的器重。后来在讨论世庙神道、庙乐、武舞及太后谒庙等问题上,嘉靖帝也都根据张璁的意见作出决定。嘉靖五年七月,嘉靖帝升他为兵部右侍郎。他的升迁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但反对者却都遭到嘉靖帝的训斥。不久,张璁又升为兵部左侍郎。张璁大权在握后,就开始报复原来反对过他的大臣。正好山西巡按抓住一个土匪李福,在他的供词中牵连到武定侯郭勋,而郭是张璁的同党,于是张璁向嘉靖帝进谗言,说是大臣因为大议礼的事情在有意陷害郭勋。嘉靖帝疑心大臣们结成朋党,就命张璁负责都察院,桂萼负责刑部,审理这个案件,于是张璁借机把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们一网打尽。嘉靖帝还认为张璁真的立了大功,同年冬,又升张璁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务。

当时的内阁首辅为杨一清,大学士翟銮的位置也在张璁之前,但是嘉靖帝却更信任张璁。他曾经对张璁说:“朕有密谕毋泄,朕与卿帖悉亲书”。可见嘉靖对他的信任程度非常高。张璁当初进入翰林院时,许多翰林学士非常看不起他,张璁记恨在心。后来翰林侍读汪佃给皇帝讲解《尚书·洪范》,嘉靖不满意,于是让他出京去做地方官。张乘机请求自讲读以下量才外补,结果改官及罢黜者二十二人。嘉靖七年(1529年)正月,嘉靖帝视朝,看见张璁、桂萼位列兵部尚书李承勋之下,于是不太满意。内阁首辅杨一清为了讨好皇帝,上书请求给二人加官,于是嘉靖帝赐张璁少保兼太子太保。《明伦大典》编成后,张璁又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杨一清虽然极力逢迎张璁,而张璁却很不满意居于杨之下,于是两人开始产生矛盾。后来指挥聂能迁弹劾张璁,张璁欲置之于死地。而杨一清定的处罚却很轻,张璁大加恼火,怒骂杨一清是奸人鄙夫。于是杨一清上疏请求退休,并向嘉靖帝数说张璁的不是。嘉靖帝亲笔写诏书挽留杨一清。嘉靖八年秋天,给事中孙应奎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