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33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33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盛世的形成,三杨功不可没。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2)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初三,明宣宗朱瞻基去世,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拥立朱祁镇为帝,就是英宗。朱祁镇是宣宗朱瞻基长子,宣宗驾崩时,朱祁镇年仅9岁,于是朝臣有人欲立哀王为帝。在杨士奇、杨荣等人的力争下,朱祁镇终于继承皇位,以第二年为正统元年。三杨在这非常时期的正确做法使仁、宣时期“海内富庶,朝野清晏”、“纲纪未弛”的安定局面得以继续维持。同时,由于英宗的登基是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元老重臣努力的结果,所以英宗自然十分仰仗他们,于是三杨依然在朝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能够遵从宣宗遗嘱,在太皇太后的领导下尽心辅佐幼主,对稳定明王朝政局、保持良好的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时,侍奉朱祁镇读书的太监王振因善于迎合朱祁镇的心理,深受朱祁镇赏识。朱祁镇即位后不久,升任他为司礼监太监。他倚仗英宗的宠信,多次私自作决定,干预朝政,压制百官。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正月末,太皇太后准备诛杀王振,英宗带着五位辅政大臣为其求情方免一死。此后,王振虽有收敛,但太皇太后及三杨死后,他便开始飞扬跋扈,开明朝宦官把持朝纲之先例。

三杨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而且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造诣。明朝建立以后,随着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台阁体”就是明代出现的第一个文学流派。“台阁体”的代表作家就是三杨,杨士奇的代表作是《东里文集》,杨荣的是《杨文敏集》,杨溥则有《文定集》,而同时期大多数高级官僚的创作都可以归属这一流派。因为成员多为台阁重臣,所以他们的诗文便被称为“台阁体”。其形式以诗歌为主,散文也包容在内。“台阁体”貌似雍容典雅,平正醇实,实则脱离社会现实生活,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骋的气度,徒有华丽的形式而已。但是由于三杨及其成员的政治地位,使许多追逐功名利禄的士人拼命学习,得官之后也竞相摹仿传习,以致相沿成风,成为影响很大的一个流派。

“纸糊阁老”万安(1)

万安(生卒年不详),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字循吉,四川眉州人。

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万安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宪宗成化初年,万安升为礼部左侍郎。成化五年(1469年)被提拔进入内阁,参与处理国家政务,同时仍兼翰林学士。同年又升为詹事。万安有个朋友叫李泰,是宦官永昌的养子,年龄比万安小,但是万安却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所以两个人关系很好。他们官位相同,但是后来每当有了升迁的机会时,李泰必定要让给万安,所以后来万安的官职一直比必李泰高,到了选拔官员进入内阁的时候,李泰再次把机会让给了万安,并且很有把握地说:“你先进去,我不用担心我进不去。”由于这个缘故,万安才得以进入内阁,而李泰后来竟然暴病身亡。

万安虽然进了内阁,但他不学无术,名不符实。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他不断地拉关系,最后竟然巴结上宦官,作为他的内援。为了进一步稳定自己的官位,万安开始巴结万贵妃。当时万贵妃最受宪宗的宠爱,万安通过宦官结识了万贵妃,之后大献殷勤,极力投其所好,为了得到万贵妃的帮助,万安还自称是她的子侄辈。于是深得万贵妃的喜欢,竟然真的把他当做了自己的娘家人,后来,万安还认识了万贵妃的弟弟锦衣卫指挥万通,万通也把万安当做自己的本家和他互相往来。后来万通的岳母到京城来,万通的妻子王氏和母亲谈话时得知万安的妻子竟然是自己的妹妹,于是两家更加亲近。由于万贵妃的关系,万通的妻子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于是,万安能够随时知道宫中的情况,然后采取行动,使自己的官位更加巩固。

成化七年(1471年)冬,天上出现彗星。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说彗星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皇帝多日未见大臣所致,于是建议皇帝接见大臣,到朝堂议事。在内阁大学士彭时、商辂等人的大力请求下,司礼监宦官同意约定皇帝接见内阁大臣,并且交代说:“第一次和皇上见面,大家互相不太熟悉,感情也不融洽,所以不要多说话,有话以后再说。”等到他们将要进去见宪宗时,宦官再次叮嘱一番。见到皇帝后,彭时说天象发生变化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宪宗说:“我已经知道了,你们也应当尽心为我效劳。”彭时接着说有御史上疏请求减少京官俸薪,而武将们非常不满意,提出俸禄照旧,宪宗表示同意。彭时还想继续说下去时,万安已经跪下叩头,口呼万岁就要告辞。彭时、商辂迫不得已,也只好叩头告退。这件事情于是成为笑谈,以至于宦官后来经常戏弄朝臣说:“你们经常说皇帝不召见你们,等到召见你们了,却只会口呼万岁而已。”从此,大家称这届内阁为“万岁阁老”。而宪宗从这件事以后就更不召见大臣了。

后来尹直进入内阁,想求见皇上汇报政事。万安制止他说:“过去彭公请求皇上召见,一句话没有说对,就叩头口呼万岁而退,从此留下笑话。不如我们把事情处理好,让太监选择一些让皇帝看,如果皇上有不同意的地方,要比面对面好多了。”可见,万安多么善于把过错推给别人。

成化九年(1473年)万安升为礼部尚书,后来改任户部尚书。成化十三年加太子少保,升为文渊阁大学士。不久又改任吏部尚书,升为谨身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彭时已经死去,商辂受到大宦官汪直陷害而被免官回家,所以当时的内阁成员主要是万安、刘珝、刘吉。万安作为首辅,和南方的官员结成朋党;刘珝与尚书尹旻、王越则和北方的官员结为朋党,双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完全不顾国家利益。最后,万安联合李孜省、邓常和彭华等打败了刘珝等人。当时宪宗失德,崇信道教,不理朝政,而国家却到处在发生灾难。作为内阁大臣的他们却没有尽到责任,对皇帝加以规劝,反而听之任之,所以当时流传着“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的说法,可以说是对他们形象的讽刺。

成化十八年(1482年),掌握西厂的大宦官汪直被东厂太监排挤驱逐,于是谏官请罢西厂。宪宗没有同意。万安再次上疏请罢西厂,结果皇帝同意,于是万安受到朝臣的称赞,被加授太子太傅,升为华盖殿大学士。后来又加少傅、太子太师头衔,再升为少师,可谓尊荣一时。

1487年,宪宗驾崩,朱祐樘即位,就是孝宗。万安负责起草登极诏书,同时禁止谏官进言,使满朝官员一片哗然。御史汤鼐质问内阁,万安不动声色地说是皇帝的意思。于是汤鼐马上把他的话上奏皇上,揭发万安自己堵塞言路,却把责任推给皇帝,有失人臣之礼。庶吉士邹智,御史文贵、姜洪等人也跟着弹劾万安。于是孝宗很不高兴。在此之前,有个叫倪进贤的人,读书不多,品行很坏,为了巴结万安,常常给他讲房中术。万安对他很好,让他参加科举考试,结果考中进士,授为庶吉士,担任御史。有一天孝宗在宫中捡到一本小书,里面都是讨论房中术的内容,后面署名“臣安进”。孝宗看后大为恼怒,命令太监怀恩拿着这本书到内阁质问万安:“这难道是大臣的所为吗?”万安吓得大汗淋漓,跪在地上,不敢出声。后来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呈上后,孝宗又让怀恩拿到万安面前朗读。万安跪着不肯起来,想得到宽恕。但是孝宗没有任何原谅他的表示。于是万安只好上书辞职,得到批准。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

“纸糊阁老”万安(2)

在回家的途中,万安还不时地回头张望,希望看见奉皇帝命令来召他回京的人,还幻想着被重新起用。回家一年后,万安病死。赠太师,谥文康。

万安执政二十年中,每当科举考试,必定让他的门生担任考官,所以他的子、孙、甥、婿考中的人很多。他的儿子万翼,官至南京礼部侍郎;孙子万弘璧,任翰林编修。万安死后没有多久,万翼、万弘璧竟然也相继死去。

“光明俊伟”的刘健

刘健(1423~1526),字希贤,河南洛阳人。明朝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先后为官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为四朝元老。刘健少年时就端正持重,曾跟随薛瑄读书。他熟读经书,有经世之志。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考中进士,任庶吉士,被授为翰林编修。进入翰林院后,他闭门读书,谢绝交游。于是,大家称他为木头,他也不在意。

宪宗成化初年,刘健升为翰林修撰,不久再升迁至少詹事,并担任东宫(太子朱祐樘)讲官,和朱祐樘关系十分融洽。1488年,朱祐樘即位为帝,刘健也升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国家大事。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升为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改武英殿大学士。弘治十一年(1498年)春,成为首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刘健学问博大精深,敢于仗义执言,以天下为己任,心胸开阔,不记私仇。由于他位高权重,朝中谏官有时候弹劾他专权,他从不放在心上。后来,国子监学生江瑢弹劾刘健、李东阳阻塞言路。孝宗为了安慰刘健、李东阳,将江瑢下狱,刘、李二人不计较私人恩怨,大力为江辩护,将他救了出来。他的为人,使朝中上下十分信服。

弘治十三年(1501年)四月,蒙古骑兵南下侵犯明朝,大同告急,京师戒严。刘健建议提拔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守卫京城,保卫了京城的安全。第二年,孝宗想增加军饷,让大臣们商议。刘健力主减轻百姓负担,通过缩减宫廷费用、土木工程、裁减冗官等保证军饷供应。都被皇帝接受。《大明会典》修成后,刘健加少师兼太子太师,任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还和李东阳、谢迁都被赏赐蟒衣,这也是明朝内阁大臣受赐蟒衣的开始。

当时,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人同心辅政,尽职尽责,竭尽所能,知无不言。开始的时候孝宗还不是全部接受,后来由于他们所奏都见成效,于是再有所奏,孝宗无所不纳,还尊敬地称呼刘健为“先生”。刘健每次进见,孝宗都屏退左右和他密谈。无论是刘健提出或是罢免文武大臣,还是他所建议实行的政治措施,孝宗绝大部分都能接受。

弘治十八年(1506年),孝宗驾崩,遗诏命刘健等辅政。孝宗死后,由朱厚照即位,就是武宗。而武宗正如孝宗所说那样,“东宫聪明,但年尚幼,好逸乐”。于是被身边以刘瑾为首的宦官诱惑,贪玩享乐,不理政事。于是刘瑾与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时称“八党”)乘机干预朝政。刘健等人多次上书要求武宗上朝处理政务,清理后宫的玩乐设备,武宗总是表面答应,实际并不执行,反而变本加厉地在后宫玩乐。身负先帝重托的刘健看着年轻的武宗这么不争气,十分自责,于是只得上书请求退休,武宗婉言相留,但仍然不理朝政。于是,刘健等人不断上疏,指出政令错误的地方,尤其指斥贵戚、宦官。由于奏章很多,呼声很高,武宗迫不得已,假装命令下面商议。刘健十分失望,再次请求退休回家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