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正说明朝三百年 >

第30部分

正说明朝三百年-第30部分

小说: 正说明朝三百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说三音石。皇穹宇殿门外有一条由大长方石铺成的甬道,站在甬道第三块石板上,敞开殿门,并将全殿窗户紧闭,使殿门到殿内正中神龛之间没有任何障碍物,然后面对殿门说话,就可以听到非常洪亮的三声回声,而且站在殿外任何地方都可以听到。由于这声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里发出来的,并且回声很大,就有了“人间偶语,天闻若雷”的说法。这些石板也被称为“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当然,人们必须站在人石上说话,为让“皇天上帝”听到,还必须打开殿门,而说话的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再说回音壁。回音壁其实就是皇穹宇的围墙。由于围墙的弧度十分规则,墙面又很光滑整齐,对声波的折射十分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无论说话声音多小,对方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给人造成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被称为“回音壁”。

朱元璋夫妇长眠的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坐落在紫金山南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独龙阜北依钟山主峰,阜高150米,林壑幽深,紫气蒸腾,自古就有“发地多奇岭,千云非一状”之说。山南是开阔的平原和幽渺的前湖,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堪称风水宝地。

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开始为自己筹建陵墓。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后马氏去世,朱元璋就将马氏葬入正在修建中的陵墓,因为马皇后的谥号为“孝慈”,所以这座明代第一陵被称为“孝陵”。孝陵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到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动用10万军工,前后历时38年之久。

相传,朱元璋死后,为了防止后人盗墓,曾于同一天从南京13个城门同时出殡,而且车马仪明孝陵仗完全相同,使人难辨真伪。当年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鹿鸣其间,气势非凡。

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几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自最前面的下马坊至后部的方城,纵深达2。62公里,围绕孝陵的红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垣长度的三分之二,可见规模之宏大。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

明孝陵总体布局分两部分:一是导引建筑的神道,二是陵寝主体建筑。沿神道依次有:下马坊、禁约碑、大金门、神功圣德碑碑亭、御桥、石像路、石望柱、武将、文臣、棂星门。过棂星门折向东北,便进入陵园的主体部分。这条正对独龙阜的南北轴线上依次有:金水桥、文武方门、孝陵门、孝陵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顶等建筑。

孝陵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将以前历代帝陵前的笔直神道改成一个弯曲的形状,颇出人意料。因此,自明代以来就众说纷纭,近年来有关神道弯曲的种种推测更是此起彼伏。流行的三种说法是,一朱元璋是农民出生的皇帝,做事随意,包括建自己的陵墓也别出心裁;二朱元璋要让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墓看大门,所以避开梅花山使神道变得弯弯曲曲;三朱元璋尊重自然,顺应山水形势,设计出了这座前无古人的陵寝布局。

明孝陵神道石像孝陵的神道以弯曲幽长有别于历代帝王陵前道路的宽阔直接,一直使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会出很多传说。较为可信的说法是,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宫、天象、星宿图的情况,意在取得“天人合一”、“魂归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崇仰天象,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设计成北斗七星的形状,“勺头”为绕梅花山而环行的导引神道部分,“勺柄”为正北方向直线排列的陵寝建筑部分,“勺头”、“勺柄”上的“七星”依次为四方城、神道望柱、棂星门、金水桥、文武坊门、享殿、宝城。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明孝陵神道望柱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非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

孝陵的主体建筑,包括正门、中门、享殿、大石桥、方城和宝城。中门已毁,须弥座台基上有清代修建碑亭1座。享殿仅存台基,台基前后有阶石,台基上有大型柱础56个,推断当年的享殿应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后部宝城用巨石砌成,城南面中间有拱式隧道,上部明楼已毁,尚存四壁和柱础。孝陵的建制和布局基本沿用了唐宋的做法,但在坟丘形制上,陵寝的布局却有所变化,即改方坟为圆坟,外建圆形宝城,合上下宫为一处,并新设明楼等。

孝陵在清初保存尚好,但到了咸丰年间,清军攻打太平军时,孝陵遭到了严重破坏,享殿等建筑成为一片废墟。

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陪他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生活的妃嫔达46人,宫女达12人。这些妃嫔都是在朱元璋死后被太监用绳索吊死的。由于明朝正史没有记载,殉葬妃嫔宫女葬在何处,成为数百年来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谜团。

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1)

十三陵是明代十三个皇帝陵寝的总称,位于北京天寿山麓,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在广阔的盆地上,埋葬着明代13个皇帝、23位皇后和众多的嫔妃、太子、公主等,是世界上保存较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建造用时长达200多年(1409~1644年),工程极为浩大。

十三陵陵区面积约120平方公里,各陵均依山面水。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是陵区第一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前。此后明朝营建的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别坐落在长陵两侧山下。陵区中部长达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十三陵石牌坊布局基本相同,均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其中,建筑最为雄伟的是长陵,结构最为精美的是永陵,规模最小的是思陵。

沿陵墓中轴线,分别有石牌坊(石牌坊是陵区最南端的建筑。该坊五门六柱十一楼,高14米,宽28。86米,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早的石坊)、大宫门(大宫门是陵墓区的正门。门分三洞,旁连40公里围墙。门前竖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碑)、碑楼(该楼为重檐顶四出陛,楼内存长陵的神功圣德碑,3000余字,明成祖陵长子仁宗朱高炽撰)、石象生(神路两侧有一组石雕群,24兽,12人,共18对,36个。包括狮子、獬豸、骆驼、麒麟、马、象各4匹,二卧二立。武臣、文臣、勋臣各4人)、棂星门(6根门柱形似华表,三门额坊中央雕有石刻火焰珠。棂星门北有7孔汉白玉神桥一座,通往长陵陵门)。

十三陵的神路尉为壮观。关于神道两侧的石人和石马,有两个传说。

对于石人和石兽身上的伤,当地有个传说:石人和石兽白天不动,晚上则到附近村里祸害百姓。百姓震怒,就把石人打得遍体鳞伤,伤了石人的元气。此后,无论白天黑夜,石人都在原位不能再动了。

对于12尊石人,4匹马的传说更耐人寻味。传说石人有12尊,但马只有4匹,不够每人一匹。由于谁都解决不了宣宗皇帝所要求的“十二石人要备十二匹马,而且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这一难题,宣宗皇帝为此杀了很多人,最后一个中年人把皇帝带到神路旁指示天机。原来那两个武臣的后身,各有4匹浮雕石马,活脱逼真,与卧在神道上那4匹加起来,正好凑够12匹之数,没有违背“不得在神路两旁立卧四匹以上的石马”的要求。这汉子原本是参与雕刻石人的石匠,他认为12石人应有12石马,而且早就雕成了四明八暗的样式。后来,汉子为阻止皇帝滥杀无辜,才道破了天机。事后,他悄然返乡种地去了。

长陵是在朱棣亲自主持下修建的,于永乐七年(1409年)破土动工,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朱棣把死去的皇后徐氏的尸骨从南京迁葬长陵。宣德元年(1426年),长陵最后竣工,历时15年。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死于北伐蒙古之军中,与徐皇后合葬长陵。长陵稜恩殿长陵是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座陵墓。陵门内有三进院落,陵门至棱恩门为第一院落,第二院落便是过去皇帝谒陵时举行祭祀仪式的棱恩殿,面阔9间,进深5间,总面积1956.44平方米,内竖60根不加粉饰的楠本巨柱,高14米,直径1.17米,这座楠木巨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罕见的珍品,也是北京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筑。第三进院落从内红门至明楼,院内前部有二柱牌坊,依次为石五供、明楼和宝城。

昭陵是穆宗朱载垕和皇后李氏、陈氏、李氏的合葬陵,位于长陵西南2。5公里的大峪山下。这里依山傍水,环境优雅,占地面积3。5公顷。昭陵也是按前殿后寝格局修建的,前面是两进方形院落,长187。5米,宽95米。后面因地势修为纵向椭圆形的宝城,周长约440米。中轴线上的建筑从前至后依次有碑亭、石桥、陵恩门、棂星门、石五供、明楼、宝顶等。陵思殿前两侧对称地建有配殿和神帛炉。宝顶下面是玄宫(即地下宫殿)。与其他陵不同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进深8。1米,高6。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闭式月牙城,俗称哑巴院。据说建陵初期,修建陵墓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后到此处被迫吃药,变成哑巴,以免泄露地宫秘密。

定陵地宫前殿定陵出土的金壶、金爵定陵位于长陵西南约一公里的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和他的孝端、孝靖两位皇后的陵寝。定陵始建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历时6年竣工,役使军匠、工匠达3万余人,耗银800万两,占地18公顷。定陵地宫于1956年发掘,1958年完工,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地下宫殿距墓顶27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组成,总面积1195平方米。地宫内全部是石结构,为拱券式无梁建筑,殿门均用汉白玉雕成。地宫前殿是空的,中殿放有三个汉白玉石雕宝座和三盏“长明灯”。左右配殿放有棺床,但没有棺椁。后殿是地宫最大的一个殿,地铺磨光花斑石,棺床上放置着帝后棺椁,皇帝居中,左右各一个皇后棺椁,周围放着26只朱漆木箱,内装随葬器物。

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十三陵(2)

长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