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采取行动切断他与军队的联系。即使在放弃了其他职务后,直到 1989 年 11 月以前,他一直保留着中央军委主席一
职。在他担任头号领导人的整个时期,他通过他的忠实支持者杨尚昆来确保军队高层的支持。邓小平任命真正效忠于他
的人枣他过去在二野的老部下枣担任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类关键职务,他们反过来又能保证没有任何异议团体敢于
挑战他在党内的权威。
得到群众的支持后,再作出重大政策的突破。邓小平力求避免草率提出有可能引起很多高层干部和普通群众抵制
的政策。他最有争议的措施之一是解散农村人民公社,但他在 1979 年并没有公开赞成解散公社。他仅仅说,在农民饿
肚子的地方,要允许他们找一条活路,即使是保守的反对者也难以批评这种观点。看到饥饿的农民因实行「包产到户」
而产量大幅提高的报告后,他让人们广泛宣传这些成就。在很多地方传出成功的报道、即包产到户得到广泛拥护后,他
才在 1980 年 5 月宣布支持这种做法,甚至这一宣布也不是广而告之。他仍然谨慎地表示,只在得到群众拥护的地方推
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而实际上他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种做法会迅速铺开。
规避罪责。如果邓小平的政策不得人心或出了问题,通常要由下属来承担罪责,就像把毛泽东的错误推到林彪、
江青和其他下一级干部身上一样。在一个最高领导层的纪律仍然严重依赖个人权威的国家,邓小平像其他很多高级干部
一样,认为有时必须丢卒保帅。在某些极端形势下,为了完成当前的任务,他也会拿自己的权威冒险,例如 1979 年攻
打越南的情况。但是一般而言,下属是被指望为错误扛起罪责的。某些关键问题哪个下属直接牵涉,就由谁来担当罪责。
根据长远目标作出短期决策。邓小平在 1978 年成为头号领导人时已经 70 多岁了。他经历过无数变故,他领导
的国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他自然会对国力的盛衰持一种长远眼光。邓小平上台后,不必面对短期选举,因此他能着眼
于长远目标,例如从 1980 年到 2000 年让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或在 21 世纪中叶使中国成为小康社会。他也能为香
港和台湾提供回归之后实行一国两制、至少 50 年不变的政策。在考虑制定年度或五年计划时,邓小平也把它们放在长
期目标的视野之内。
采用有助于实现长远目标的政策。邓小平搞四化的努力一旦得到普遍拥护,他就能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政策争取到
广泛支持。他培养和聘用专家,用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取代上了年纪、没受过多少教育的人。他大力精简吞噬着推动
中国现代化所需资源的党政军臃肿的官僚队伍。邓小平为减少军队和党政官僚的规模耗费了大量精力,因为这一政策受
到不愿退休者的强烈抵制。邓小平也认识到,很多新的计划必须逐步加以实行。他知道提高教育水准需要数十年时间,
他必须为实现每一个目标定出标准。
邓小平很清楚,在新就业岗位出现之前取消国营企业,将造成严重的社会乃至政治问题,所以他决定把关闭缺少
竞争力的国营企业先放一放,等到有了更多就业机会再说。他知道,强迫那些在革命中打过仗的老干部退休会遇到广泛
的抵制,他愿意动用有限的财政,为同意退休的人提供优厚的待遇,包括住房和休闲设备,一些高干甚至可以继续使用
公车。完成了这些困难的转变之后,他才开始建立法定退休年龄的正常制度。
邓小平大大扩展了有才华的年轻人得到深造的机会,提高了学者的地位,允许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城。他很快就设
立了计划,使 445 万工作素质有待提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再培训;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鼓励受过教育的人把档
案存放在那里,以方便人才流往最需要的地方。'139'
邓小平愿意采取一些过渡措施,但他心中始终想着长远目标。1981 年文革后的第一批中国大学生毕业时,邓小
平继续实行毕业生分配制度,把大学生安排到指定的关键岗位。直到 1980 年代末,邓小平才允许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
邓小平不认为在 1978 年就能预见到哪些制度最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他授意赵紫阳成立研究机构,研究各地采
用的截然不同的体制。如果试验取得成功,他会鼓励人们尝试在其他地方是否也能奏效。
正视令人不快的事实。邓小平认为,掌握真实情况十分重要。在大跃进期间,浮夸报告使灾难变得更加深重。邓
小平会通过不同的渠道验证自己得到的信息,然后再对它的真实性作出判断。即使这样他也会存一份戒心,愿意找机会
亲自看一看。邓小平尤其愿意听取他所选定的一部分官员的意见,如杨尚昆和他的机要秘书王瑞林,他们能够对他实话
实说。他也仔细听取外国人向他介绍他们在中国看到的情况。
邓小平不但避免夸大他认为中国从长远看能取得的成就,而且尽量降低地方干部和普通群众对短期内所能取得的
成就的不切实际的期望。此外,他接受专家的劝告,中国不应急于发展大型重工业部门,而应首先集中力量搞好轻工业。
做事果敢。用中国人的说法,邓小平能做到「举重若轻」。陈云同在军队中与邓小平共事 12 年的刘伯承相似,
以办事慎重而闻名,属于「举轻若重」的人。陈云注重细节,尤其是在经济问题上,比邓小平要细心得多。但是在邓小
平看来,想在打仗之前搜集到敌方全部情报的指挥官难免要贻误战机。邓小平确实用很多时间分析自己的决定的潜在后
果,但在重大问题上,他往往愿意在摸清全部事实之前就大胆推进。
推进、巩固、再推进。邓小平认为,对于遇到严重阻力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不断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等待
事情得到巩固后再继续向前推进。'1310'例如,为了使华国锋下台更加顺利,邓小平分几个阶段施加压力,在继续推进之
前让其他人作出调整。1980 年代初他认为与苏联恢复正常关系的时机未到,但仍在这个问题上取得一些有限进展,直
到苏联因过度扩张而不堪重负,愿意与中国恢复正常关系。
加强团结,减少分歧。邓小平接手的中国是一个因深刻的内在冲突而饱尝痛苦的国家。1940 年代末、1950 年
代初地主被消灭,连续不断的残酷政治运动在文革中达到顶点,留下很多「你死我活」的敌对情绪。此外,这些斗争遍
及每一个村庄和工厂,这意味着受迫害者或其子女往往要和迫害过他们的人一起工作。
邓小平当政时面对的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减少受迫害者的亲友想寻机「算账」的欲望。他经常利用自己身
居高位的资格,鼓励人们让过去的事成为过去,专心干好自己的工作。他也经常用「不争论」一语。他把很多有争议的
问题放到一边,认为不妨把难题留给后人去解决,他们可能有更聪明的解决办法。他还全力支持胡耀邦清理文革中的冤
假错案,为受害者恢复名誉,对遭受物质损失的人给予补偿。
避免宣传过去的恩怨。邓小平指示说,对文革可以作一般性的公开讨论,但不要纠缠于细节,这只会揭开伤疤,
加重过去的敌意,很可能重新造成冤冤相报。文革期间受到错误批判的干部都平了反,但邓小平建议,给他们恢复工作
时不要加以渲染,以免让过去的斗争死灰复燃。
通过试验避开保守派的抵制。党内很多保守的领导人害怕出现资本主义企业。但是当毛泽东时代被迫上山下乡的
青年人大批回城时,邓小平和其他官员担心他们找不到工作会造成大的社会动荡。由于当时的财政捉襟见肘,政府无力
在国营企业中扩大就业,因此允许家庭搞「个体户」,以免造成大批人失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资本家雇用八个
人就是剥削的说法,这被解释成亲自参加劳动的创业者雇用七人或七人以下就不算资本家。个体户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
发展起来。邓小平得到陈云的同意后说,「看看再说」。最初企业主对雇七人以上十分小心,但是看到政府并不干预,
其他企业主便起而效尤。邓小平并不与人争论,他只提到「傻子瓜子」,这是由安徽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及其雇员加工
的十分著名的瓜子品牌。「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
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1311'邓小平聪明地解释了中国为何要进行个体户试验,在恰当的时机对保守派作出一点不屑
的表示,既机智地避免了意识形态之争,又鼓励了更多就业,使更大的私营企业得以立足。
用大白话解释复杂而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作出基本的政策决定后,会用人们喜闻乐见的俗语对之加以解释。这
些机智通俗的说法不但使人难以反对政策,还能让人觉得邓小平平易近人。他并不是第一个运用格言俗语、使之与他的
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中央高层领导人,但他运用得很广。他的「猫论」枣「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枣就
是一种很有创意的方式,它为减少毛泽东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赢得了广泛支持,它意味着干实事要比遵循某种意识形态更
重要。如果他直接说「意识形态不重要」,将会引起极大争议,而他的「猫论」会让人听后付之一笑。(事实上,有些
企业家甚至生产和销售以猫为主题的装饰品。)另一个说法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它有助于降低很多想在改革后
快速致富的人的期望值,在改革惠及每个人之前打消人们对致富者的嫉妒。它也是一个承诺,一部分人富起来之后,政
府会努力让更多的人致富。「摸着石头过河」也是鼓励试验的一种方式,它承认在新形势下不应指望所有的政策都能奏
效。
在解释基本原则的讲话中把握好平衡。遵照中共的传统做法,在重要的政策性文件中,邓小平专注于使他的计划
保持稳健的中庸之道。他时常批评极端主义的做法,既批左又批右,既批「封建思想」又批「资产阶级思想」。此外,
在向群众说明重要政策时,邓小平认为更有效的办法是作出解释,讲明大局和行动的长期目标,而不是直接命令。
避免派系,选拔能干的官员。一些下面的干部认为,选择跟自己有特殊关系的人作为同事更安全,例如背景相同、
同乡或受过同样教育的人。据说北京的三类人有着融洽的关系:(1)「团派」,即过去在共青团工作过的干部;(2)
「太子党」,指中共高干子女,其中一些人还有同窗之谊;(3)「秘书帮」,给高级干部当过秘书的人。但邓小平愿
意跟所有这三类人共事,只要他们能干、忠于上级、不搞帮派活动。他鼓励其他人也这样做。
研究和营造「气氛」。邓小平作为头号领导人,在政策的选择上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然而他也受制于北京最高领
导层的政治气氛。邓小平在大胆采取行动时,要做到让其他高层干部完全支持他。当然,在一定限度之内邓小平可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