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 >

第74部分

邓小平时代(港版无删节全本)作者:傅高义-第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泪光。他也许并没有夸大其词。'1184' 
在与内阁官员的会谈中,邓小平主要谈的是贸易问题。他在 1 月 31 日和他们的会谈中预言,如果中国能得到贸 
易最惠国地位(事实上是指正常的贸易关系),那么用不了多久,美国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当时与美台贸易额差不多) 
就能扩大十倍。在与行政官员的会谈中,邓小平与美方达成了解冻中国在美资产和美国在华资产的协议。美方官员同意, 
除了将各自的联络处升格为大使馆,两国还将在其他城市设立两个领事馆。邓小平还和美方人员讨论了两国开通直飞航 
线需要做的事情。中方官员同意制订一个让美国媒体在华设立记者站的时间表。邓小平还参加了一些促进学术和科学交 
流的会谈。 
邓小平并不完全明白逐步提升技术所需的过程,他也不完全理解私人公司要利用专利和版权收回其研发成本的考 
虑。邓小平才刚刚开始意识到这些复杂的问题,仍对此怀着过高的期望。他简单地宣布,他要的不是 70 年代的技术, 
而是最尖端的技术。'1185' 
 
 
在与国会参议院的会谈中,他的东道主是参议员罗拔?比尔德(Robert Byrd),在众议院会谈中接待他的则是 
众议院议长提普?奥尼尔(Tip O'Neill)。对奥尼尔谈到的分权制度,尤其是立法和行政部门为权力和影响力而相互竞 
争这一点,邓小平很着迷。他本人颇为喜欢奥尼尔,后来奥尼尔又应邓之邀去北京会晤了邓小平。但奥尼尔后来写道, 
邓小平绝不怀疑,至少就中国而言,分权制是一种十分低效的治国方式,是中国应当避免的。'1186' 
在邓小平与国会的会谈中出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中国是否允许人民自由移民。国会在四年前通过了《杰克逊枣 
瓦尼克修正案》,要求共产党国家允许希望移民的人自由离开,然后国会才能批准这些国家享有正常贸易关系。当国会 
议员逼问邓小平中国是否允许自由移民时,邓小平回答说:「噢,这事好办!你们想要多少?一千万?一千五百万?」 
他说的时候不苟言笑,国会议员们再也不敢追问下去。结果中国得到了豁免,得到了最惠国待遇。'1187' 
尽管作了精心准备,一个为美国的「中国通」而举办的招待会在地点选择上还是出了大漏子。招待会的举办地点 
是国家美术馆的东展厅,这座漂亮的建筑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之所以选择这里是为了彰显华裔美国人 
的作用。参加招待会的是关心中国的工商界、学术界和外交界人士,主办方是外交政策协会、美国国家美术馆、美中关 
系委员会、对华学术交流委员会、亚洲学会和美中商会。这是一次各界人士出席的盛大集会,其中很多人已经在香港相 
识,因为在中国对外开放之前,那里是政府、新闻界、商业界和学术界观察中国的主要中心。这是个喜庆的时刻,也是 
一个很多参加者为之努力并期盼已久的值得庆祝的日子。可是贝聿铭后来听说这次招待会请邓小平在那里讲话后,感到 
十分错愕,因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为公开演讲进行声学设计。事实上,当邓小平讲话时,尽管有麦克风,参加招待的人 
仍听不清他在说些什么,他们继续跟朋友们不时地相互寒暄。邓小平身边的人知道他不高兴,但他继续念自己的讲稿, 
没有流露出任何不快,仿佛是在对党代会上一群听话的、坐着一动不动的党员们讲话。'1188' 
费城、亚特兰大、休斯顿和西雅图 
在与华盛顿官员的会谈中,邓小平谈的是全球战略问题。但是在参观各地的旅途中,他则着重考察现代工业和交 
通,并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学术界人士促进学术交流、普通民众支持两国建立更紧密的联系。'1189'在与工商界人士 
的交谈中,他强调中国有很多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他急于得到的技术。'1190'在他停留的大多数地方都有挥舞着台湾 
青天白日旗的抗议者,有些地方还有狂热的美国左派抗议邓小平投靠资产阶级,背叛毛的革命。不过大体而言,他的听 
众中洋溢着支持的气氛枣其中混合着热情、好奇与善意。'1191' 
邓小平在访美期间没有举行公开的记者招待会,也没有在电视上现场回答问题。但是他给和他同行的美国记者留 
下的印象是:他平易近人,努力回答记者们和他在旅途中遇到的工商业人士的问题。他确实接见了主要电视台的四位主 
播。'1192'  其中唐?奥伯多弗(Don Oberdorfer)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和亚洲事务记者,他在邓小平到四个城市参观时也 
一路随行。据奥伯多弗说,在华盛顿的前几日结束之后,邓小平就放松下来了。他在各地挥手向人群致意,并和他们握 
手。对于特殊的朋友,如在西雅图遇到的参议员亨利?杰克逊,他会送上热情的拥抱。奥伯多弗描述邓小平时说:「他 
的眼光中混杂着迷茫与兴奋,那更像是年轻人而不是老人的特点。」'1193' 
1 月 31 日,邓小平在费城的天普大学接受了荣誉学位。他在演讲中说:「天普大学也以坚持学术自由而闻名, 
我认为这是贵校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贵校为我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人授予了荣誉博士学位, 
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美国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短短的二百年时间里发展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物质财富,为 
人类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美国在发展生产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也可以让其他国家从中学习受益。」 
在亚特兰大,邓小平迷住了卡特总统家乡的人们。尽管他只在那里呆了 23 个小时,在几天内他一直是媒体上的 
主角。他在有 1;400 人参加的午宴上发表了讲话,赞扬亚特兰大历史上的领导人在内战之后重建城市的表现。'1194'他把 
这座城市的过去与中国的现在联系在一起:美国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比较落后的地区,「但现在它已经成了领跑者。我们 
在中国也面临着改变我们落后面貌的任务??你们的伟大勇气鼓舞着我们的信心」。'1195'亚特兰大的报纸刊登了一幅邓小 
平妻子卓琳拥抱艾美?卡特的照片,并报道了她在罗萨琳?卡特(Rosalynn Carter)女士的陪同下,在华盛顿参观艾 
美的学校、一家儿童医院和华盛顿动物园的大熊猫的情况。'1196' 
伍德科克回忆说,在休斯顿,邓小平钻进了詹森太空训练中心一个复制的太空仓,他「很着迷??在这个模拟着陆 
的运载器中他非常开心,我想他大概愿意一整天都待在里面」。'1197'  在休斯顿以西 37 英里的西蒙顿牛仔马术表演中, 
欧威尔?谢尔(Orville Schell)报道说:「邓小平在他的助手、部长和译员的簇拥下,就像小镇上的老练政客一样用 
 
 
力地挥着手。邓小平??走到围栏前??一个姑娘骑着马飞奔而至,把自己的宽边呢帽递给了邓小平,口哨和欢呼声在人群 
中响成一片。他们高兴地看到,邓小平像表演一样把他的新帽子戴在头上。他用这个简单的动作,不仅结束了中美两国 
30 年的怨恨,也给了他的人民某种许可,让他们和他一起接纳美国的生活和文化??消除中国对西方根深蒂固的抵制。」 
'1198'在全美国,邓小平一脸笑容、戴着牛仔帽的照片,成了他访美的象征。它给美国公众传递的信息是:邓小平不但很 
幽默,而且不太像「那些共产党」,而是更像「我们」。《休斯顿邮报》的头条标题是:「邓小平不问政治,成了德克 
萨斯人」。'1199' 
除了参观福特和波音的现代工厂、石油钻探设备和休斯顿太空中心,邓小平还乘坐了造型流畅的直升飞机和气垫 
船。在参观现代工业场所和太空中心时,邓小平及其随行人员进一步加强了他们访日时得到的印象:中国为了实现现代 
化,在组织与管理上必须进行巨大的改革。'11100'邓小平与摩天大楼和高速公路上川流不息的汽车一起,被展现在了中国 
的电视萤幕上。 
行程结束时,邓小平在西雅图说:「我们两国是隔洋相望的邻居。太平洋不应该是一道障碍,今后应当成为一条 
纽带。」'11101'在就要离开西雅图飞往东京时,邓小平患了感冒。(伍德科克回忆说:「我们全都既兴奋异常,又筋疲力 
尽。」)黄华外长代他出席了最后一次记者和主编的早餐会。动身之前,在机场内枣因为外边寒风中飘着细雨枣举 
行的最后一次通报会上,因发烧而略带鼻音的邓小平说:「我们带着中国人民的友谊而来,满载着美国人民的情谊而归。」 

'11102'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占美?卡特在他的私人日记中写道:「邓小平的来访是我在总统任内最愉快的经历之一。对我而言一切都很顺利, 
中国领导人似乎也同样愉快。」'11103'卡特对邓小平的描述是:「聪明、强硬、机智、坦率、勇敢、有风度、自信且友好。」 
'11104'卡特也感谢邓小平能够体谅美国的政治现实,没有强调两国关系的反苏基础,因为这样的言论将有损于美苏两国达 
成军备控制协议的努力。'11105' 
这次访问象征着两国将携手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这对美中两国人民都有巨大的感召力。如果说访问的成功有赖 
于邓小平的个人特质的话,那么这些特质包括他为改善中美关系所作的真诚努力,他内心深处的自信,以及他担当这个 
特殊角色时的游刃有余。这些素质使他能够完全表现出自在、坦率和机智,以及在得到听众的赞赏时由衷的喜悦。一些 
敏于观察的中国人说,邓小平平时并不张扬自己,但一旦遇到挑战他就能充分振作起来,这正是他在美国的表现。 
20 年前,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曾在美国刮了 13 天的旋风。赫鲁晓夫个性张扬、固执己见且很爱热闹, 
邓小平显然与之不同。事实上,赫鲁晓夫的确更加惹人注目。他和邓小平都想开创与美国关系的新时代。邓小平较为拘 
谨,做事有板有眼,不愿改变自己的计划。'11106'但是,邓小平通过他所达成的交流计划以及同美国工商界的接触,为稳 
定的中美关系打下了更深厚的基础,这是赫鲁晓夫没有为苏美关系做到的。在各个城市听过邓小平讲话的美国商人,马 
上着手准备去中国寻找商机。在亚特兰大与他见过面的 17 位州长中,有不少人计划与当地商人组团访华。商务部长冉 
尼塔?科雷普斯(Juanita Kreps)、农业部长鲍伯?贝格兰(Bob Bergland)和能源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James 
Schlesinger)也准备在未来几个月率团在各自领域内与中国拓展关系。国会议员们,即使很多过去批评过中国的人, 
也都争相加入访华的行列。赫鲁晓夫在访美五年后被赶下了台,而邓小平在访美后的十多年里一直担任中国的头号领导 
人,得以见证他在美国播下的种子结出累累硕果。 
邓小平在访美期间,于  1979  年  1  月  31  日和国家科委主任方毅一起同美国签订了促进科学交流的协定。 
'11107'1979 年初第一批 50 名中国留学生抵达美国,他们前途远大,但准备不足。邓小平访美后的一年里,有 1;025 名 
中国人持学生签证赴美,到 1984 年时则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