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

第164部分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第164部分

小说: 穿越从靖康之耻开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破虏报》上,赵朴也开战了积极宣传,将孔子从军记,编成了小说,开始流传;
而在江南一带的青楼,也不要弹唱靡靡之音了,还是演唱孔子从军记的相关内容吧,至于如何改编诗词,这就是那些大才子需要思考的问题了;而在乡间瓦市之间;,孔子从军记的话本大肆流传。
总之,赵朴发动了国家机器,开始大肆的宣传,打造孔子从军记的相关信息。
而此时,直属于皇帝陛下的军宣司,也开始写着各种文章,都是评论、宣传孔子从军记的事情。
至于,在宣传中一些杂音,也很快被赵朴抵消了。
总之借着宣传孔子从军记的故事,赵朴大肆的为武备学堂打广告。
在宋朝也开武举,但是却试策高低为去留,练得一身好武艺,不如写的好文章,不如会夸夸奇谈,这样就造成了武官的选拔重文轻武。
且在授予官职之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切要职,多由科第出身的文官担任,甚至掌握全国军权的枢密院,各地方州县的军队指挥权,都交给了文官,导致即便武官担任了要职,也将受到文人的排挤压制,典型的外行指挥内行。
而即便是宋朝,崖山海战时,已经是十万火急的紧要关头,军人竟然还不能主持大局,还要被文官掣肘。于是大败特败,最后死光光!
文人指挥打仗,是宋朝的惯例。
在宋朝,也出现了范仲淹、宗泽、虞允文等文人出身,却在战场上也多有建功劳,但这类人只是少数。更多的文人,是纸上谈兵。不懂军事,瞎指挥,屡战屡败。想要改变文人指挥打仗,外行指挥内行,难比登天。
赵朴只能是让文人军事化,提升文人的军事素质。
武备学堂。本质上,就是提升文人军事化的场所。
赵朴已经下了决心,文人没有上过武备学堂,坚决不允许指挥万人以上大军作战。
上了武备学堂,不一定变成名将,但是可以减少犯错。
只是,武备学堂。到底能不能起到改造士大夫,提升士大夫军事素质,能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赵朴心中也没底。
正所谓,再好的政策,若是不上心,也是白搭。
不从根子里改造思想,不从根子里进行洗脑。武备学堂,最后多数也会应付了事。
而大宋的根基在于士大夫,士大夫的根基在于儒学,儒学的根基在于孔子。于是,改造大宋,必然先要改造士大夫;改造士大夫,必然先要改造儒学;改造儒学。必然先要改造孔子。于是,赵朴开始翻着孔圣人的灵位,胡写乱画。
在中国历史上,打广告最好的形象代言人。莫过于孔子了。
作为广告代言人,还是免费,不受一贯钱。
在汉代,董仲舒把孔子改造成了帝师,把君权神授,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合理化;而在宋代,理学心学诞生,也是对孔子的改造,将天人合一,将知行合一合理化;而到了明末王夫子、顾炎武等人,也是再度改造孔子;到了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又把孔子改造了一番;而到了天朝时代,国学兴起,孔子又被改造。
其实,这些都是借着孔子的形象打广告,而不缴费。
他人做得,我为何做不得?!
于是,赵朴便杜撰出了孔子从军记。
至于那个时代,孔子真的当过兵,真的参加过鲁国保卫战,在战场上真的杀过敌吗?这没有人知道,赵朴也不知道。
不知道不要紧,只要说得人多了,就会天下皆知,也就是真实发生的了。
当谎话说到了一百遍时,当说到人人皆知,人人都认为是真实的时刻,它就是真实的了。说谎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我催眠,说谎人,也认为这是真实的。
唯一不足的,就是赵朴对手下的笔杆子信心不足,怕在论战中,站不住脚。
今天的演讲,是为了打广告。
赵朴的目的很是单纯,也没有想太多——这也不能怪他,毕竟刚刚从政一年多,思想有些污浊不堪,有些政客的狡猾,但是本质上还是十八岁的小青年,比白纸差不了多少。
他忽略了,他是皇上,是九五之尊,是大宋至高无上的存在,不是那个在德国街头拉选票的小胡子。
他只是随意的放一个屁,众臣都能思考半天;他轻微一个随意的言谈,就能让大臣揣摩半天;而他此刻在讲武堂前,大肆演讲,讲述着孔子从军记,引发了士绅阶层剧烈的震动,一场巨大的辩论随之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飓风吹向了整个思想界。
这些都是后话,此刻在演讲完毕后,又开始另一项,检阅武备学堂学员。
这时,一个身穿铠甲的将官小跑到了台前,高声道:“请求陛下检阅!”
赵朴亲自走向台,将一个令旗,交到这个将官手中道:“检阅开始!”
检阅开始,也正式的进入了"gao chao"。
“变阵,一字长蛇阵!”
“变阵,二龙出水阵!”
“变阵,天地三才阵!”
“变阵,四门兜底阵!”
“变阵,五虎群羊阵!”
“变阵,六丁六甲阵!”
“变阵,七星北斗阵!”
“变阵,八门金锁阵!”
“变阵,九字连环阵!”
“变阵,十面埋伏阵!”
各个阵法相互变化着,气势雄浑,虎虎生威。
四周的百姓看着,欢呼不断,雀跃不断,为武备学堂,学员的威武而惊讶,欢喜。毕竟金军屡屡南侵,朝不保夕,而此刻有一支强军存在,是何等重要,而此刻百姓从武备学堂学员身上,看到了希望。
百姓们在亲信,在欢呼,而赵朴居高临下,十大阵法相互的转化,心中却松了一口气:总算是唬住人了。
此刻,演习阵法,进行检阅,也是为了打广告。



第233章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今天,以检阅学员会操,将开幕仪式推上了"gao chao"。
武备学堂的学员,一部分是招收而来的书生,一部分则是军中精锐的战士。武备学堂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让那些书生军事化,提升军事水平;一方面也是让那些武人,变得有文化。
没文化的军队,是没前途的军队;而没有军事化的文人,而是可悲的文人。
总之,赵朴试图让两者好似面与水一般,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不分你我。
而最好的融合法,就是训练军纪、操练阵法,摸爬滚打在一起,正所谓男人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户,一起坐过牢,一起嫖过娼,一起扛过枪。
一个月的时间,很是短暂,培养出精兵、强军注定是不可能了,只能是“仪仗队”,花架子有余,中看不中用。
仪仗队有很多缺点,却胜在好看,很是花哨,可以满足百姓的热切需求——百姓多数是军事盲,或是半桶水,他们不懂真正的军事,他们评价强军的标准,很表面化,肤浅化。
于是,赵朴想着法子的做“面子工程”,于是便有了十大古阵齐上阵的场景。
一谈起古阵法,后人总会想到:一字长蛇阵,二龙出水阵,天地三才阵,四门兜底阵,五虎群羊阵,六丁六甲阵,七星北斗阵,八门金锁阵,九字连环阵,十面埋伏阵。
后世谈起这些古阵法时,总是吹呼的神乎其神,玄妙无比。
其实,这十大古阵法根本不存在,都是后世的文人杜撰而出,有的只是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玄襄阵等。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古代十大阵法,也是存在的。只是没有小说演义上,那样神乎其神。
一字长蛇阵,就是军队排成一条线,向敌人包抄;
二龙出水阵,就是军队,变成两条线,分别围追堵截;
天地三才阵。就是三个方阵,彼此互为犄角,互相掩护;
四门兜底阵,就是一个方阵,内部包裹着无数个小方阵;
五虎群养阵,则是摆出无数个锥形阵。追杀敌人;
六甲六丁阵,则是无数个不同种类的小阵,组合成一个大阵;
七星北斗阵,有些疏阵的味道;
八门金锁阵,则有些像宋朝的平戎万全阵;
九字连环阵,则是层层防御的大阵;
十面埋伏阵,是不断的小股袭击。引起对手恐惧害怕,不算一个阵法,反倒是像袭扰战,游击战。
而不管是什么阵法,叫什么名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简单,实用,一点也不复杂。
在宋代。军队的文盲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甚至有许多高级将领也是文盲。许多士兵连起码的向左转,向右转也搞混了,连起码的齐步走,也走不出一条直线。操练时,五天一会操,十天才一会朝。一些军队半年也未必会操一次。
这些注定了所谓的阵法,很是简单,尽量精简化。
太复杂的阵法,对于将领和士兵的素质要求很高。在文盲率高又会操低的军队中,根本玩不转。一切都是尽量简化,或是战斗是干脆一拥而上,干群架。
即便是强大的女真,也是使用极为简略的阵法,或者干脆不用阵法。
当然,一些文人总是喜欢玩复杂的阵法,在设计阵图,进行排兵布阵时,繁之又繁,看起来华美无比,似乎孙子在世,李卫公重生。可是到了战场上,阵法坚持不到一刻钟就散乱了,部队逃散,彻底败亡。
因为阵法太华美了,太复杂了,除了这个布阵的文人明白是什么回事,手下的中低级将领,都是一头雾水,理解不了,自然也玩不转。
阵法,没有那么深奥。
阵法,其实便是将部队纪律化,分配好职责,排好攻击顺序,排好攻击位置,最大程度合理配置兵力资源。
而将阵法运转到了极致,就形成了极致的美感。
而此刻,百姓们就被十大古阵运转时,形成的美感忽悠住了。
样式一致的铠甲,一样的装备,刚健自然,雄浑有力。
“看,那是我儿子!”
“那是我外甥,也加入了武备学堂!”
“皇上亲自检阅会操,我这是第一次见到了皇上!”
“皇上,是武备学堂的祭酒,我的儿子也成了天子门生!”
“金军杀来了,我儿要北上驱除金贼!”
在外围,围困的群众们激动不已,指点着操场上的某个学员自豪的说着,或是看着高台上,皇帝陛下的声音,激动不已。
这一天,百姓们见到了太多的意外,经历了太多的惊喜。
一般军队也有会操,只是多在封闭的军营,检阅时也多是朝廷重臣为主,杜绝外人见识。而赵朴却是将军队部分透明化,让平常老百姓们,见识到了武备学堂的精锐、纪律森严。似乎在借着这次阅兵,显示着威,为的是鼓舞颓废的宋朝军民士气。
百姓也见到了皇上,虽然隔着很远的距离,但还是看到了。
在阳光下,皇帝陛下好似金甲战神一般威严,神秘、难以揣测。
终于转了一圈,阵法变化完毕,学员队伍由四面埋伏阵,再度变回了一字长蛇阵。而蛇身子一转,也是随之变化为了方阵。
整个过程,整齐划一,运转流畅,刚健自如。
“会操结束!”这时,那个负责会操的将官上台,单膝跪倒在地,送回了令旗。
赵朴结果令旗,道:“会操结束,唱校歌!”
这时乐队响起了配音,各种乐器齐鸣,乐声中带着悲壮,好似一个国家在哭啼,一个民族在流泪。
听着乐曲,赵朴的眼睛潮水了,喝道:“预备,起!“
“起来,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刀箭前进,冒着敌人的铁骑前进,前进,前进,进!”
一次次来回传唱,好似哭啼,又好似呐喊。
学员们齐声唱着这首歌,声音悲壮激昂,心中恍然间升起一幅幅画面:北方大片领土沦陷了,汴梁也失守了,大宋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