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乱臣 >

第285部分

乱臣-第285部分

小说: 乱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鸿章道:“老臣来见皇上也是因为这个事,西洋的收割机不符合咱们大新朝的耕田,他们大多是旱地,而我们大多是水田,因此。并不适用,倒是老臣要向皇上推荐一个人才,此人网刚明了一种机器。可在水田作业。”

“此人叫徐建寅,皇上是不是要见见他?”

吴辰思索了一会道:“徐建寅。这个名字似乎听说过,我记起来了。张之洞曾举荐过他,既然张之洞和李阁老都认为他是个人才,不妨就见见他吧。”

“那么老臣这就去安排。”李鸿章道:“臣要先告退了,内阁房里恐怕还有如山的公文呢。”

徐建寅字仲虎。江苏无锡人。

清末科学家。其父徐寿为中国近代化学先驱。自幼受其父影响,热爱自然科学。蚓年随其父在安庆军械所供职。在徐寿研造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鸩”号时,“屋出奇思以佐之”蹦年后,在江南机器制造局任提调,协助其父研制轮船多艘,开中国造船工业之先河。徐建寅父子与西人傅兰雅、金楷理协作翻泽了《化学分策》《冷机尺寸》《炮和铁甲论》等西方科学技术论著。其间。徐建寅还与傅兰雅等在上海创办格致书院。为传播近代科学知识,兴办近代科学教育起了示范作用。旧乃年,应山东巡抚丁宝祯聘请在济南筹办山东机器局,被委任为总办。该厂创办中未用外国人,从选址到规划设计、施工安装。皆倾心为之,徐建寅“胸有成竹,亲标规尺。一人足抵洋匠数人”受到朝廷的褒扬。翌年。山东机器局建成投产。驯年6月,奉调北上。以驻德国二等参赞名义出使德、英、法等国进行技术考察,写成《欧游杂录》绻,算是最早派出国外考察的工程技术人员之一。既年在会办金陵机器局时,采用西法制成新式后膛招枪和铸钢,维新变法时任农工商督办。后任福建船政局马尾造船厂提调,湖北省营务总办。保安火药局、汉阳钢药厂督办。著许有《造船全书》、《兵学新书》、《化学分原》、《水雷录要》、《欧游杂录》等的余种。

徐建寅一生致力于科学技术事业,不仅为创办和展近代的军事工业、化学工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并且也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和奠基者。

当时,作为水上运输和军事装备用的主要工具汽机轮船,在西方一些国家早已使用,但在中国却依旧是传统的木制帆船,“摇椿划桨、背纤使舵”当时。清政府要从外国购买或租借这种新式船只,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如需请洋人来中国建造或修理。“则糜费更多”

咸丰十一年,在安庆军械所从事技术工作的徐寿,向提倡“洋务”的曾国藩建议,不需洋人自制轮船的设想,很快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为实现这个愿望,徐建寅、华蘅芳多方搜寻资料,他们参照一些零星资料,先造出了蒸汽机。又据英人合信氏编著的《博物新编》中的一幅轮船插图。以徐寿为主设计制做了船的模型。在试制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和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徐建宙、华蘅芳都做了不少工作。经过多次试验、改进”蹦年,一艘木壳机动轮船便试造成功。这就是被命名为“黄鸠”号的。几年之后,徐寿、徐建寅在“黄鸠”号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加大。成功地制造出一艘长历尺、载重万吨、时引2里的机动轮船。当这艘船在长江下水时,外国人办的《字林西报》。以《中国人的机器技能》为题作了专门报道,说这艘船的“全部工具器材,连同雌雄螺旋、螺丝钉、活塞、汽压计等,均经徐氏父子亲自监制。并无外洋模型及外人之协助。”

此后徐寿、徐建寅经曾国藩推荐,到上海江南制造局工作。江南制造局由李鸿章初建时规模很以制造枪炮为主。聊年由虹口迁到高昌庙后,先后增设了造船、锅炉等一些新厂。为吸取西方各国先进的造船技术,制造局根据徐氏父子的提议,设立了专门翻泽出版西书的翻译馆。于此徐建寅一面协同徐寿等研究造船技术,一面同傅兰雅等合作翻

二技术书过努力和几次改进。旧弥年以徐寿为主…刃只南制造局造成了第一艘木壳明轮兵船,即“惠吉”号。这艘船。“长四尺,宽刀2尺。吃枢尺,马力弛匹,载重缸炖。船上并装有大慨门。”这艘兵船的船体、吨位、时及制造度等,都远远胜过了“黄鸩”号。“惠吉”号制造成功。

“惠吉”号下水后,又6续造成了“操江测海”缸吨级的“威清”及2蚁吨级的“驭远”等大型舰船。徐寿、徐建寅不仅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开创了局面。也为中国培育了第一代产业工人和造船骨干。

中法战争时,这个厂遭到了极大破坏。蜘年中日战争之后。生产制造更趋下降。徐建寅到此后,处处从实际出。以他多年治厂和制造的经验、阅历,在恢复生产和治理整顿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在此期间,他亲自设计并督工监造了、当时被称为国内最大的一座船坞,即“青州船坞”他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深为时任船政大臣裕禄的赏识。说。“该员才识练达。究心时务于机器制造情形极为熟悉”等。

此外,徐建寅还是化工类的人才,前清创办机器局的初期,制造枪炮弹所需用的火药,包括黑火药。大都购自外国,或聘请洋师、洋匠来华主持制造。对于当时被西人称为最新的无烟火药。其制造方法更秘不示人。而制造火药的主要原材料硫酸、硝酸等。都是从外国高价购进。即此一项每年就要花费很多银两,而且还因为长途转运,有时延误了生产制造。对此。徐寿、徐建寅父子深有感受。为解决用酸问题。他们积多年对化学的研究,尤其徐寿在这方面的造诣,先在江南制造局药水厂化学房里开始试制,不久便在龙华火药厂研造成功。与此同时。他们父子还研制出了缀水药棉及汞爆药等。

抛年,直隶总督李鸿章调徐建寅到天津机器制造局,主持缓水的研制工作。是时。天津机器局正扩建新厂。加大枪炮弹的制造。对于缓水更为需要。徐建寅到天津后。禅思极虑,因地制宜。参照龙华火药厂的“铅房法”不久便试造成功。其质量“与外来无异”而价钱却便宜了数倍。由于能自制魏水。为天津机器局之后的大规模展、新火药的研制,都开创了有利条件。

不过徐寿最终在 蹦年逝世。徐建寅回乡了一段时日。光绪维新之后。他响应最为积极,屡屡上书支持变法,与维新党走得很近,吴辰兵变,在朝鲜立国之后。他曾呼吁朝廷立即派兵镇压,随后新军入关。光绪病死。前清覆灭,他抱着对新朝的不满,辞官回到故里。大有一副汉贼不两立的味道,像他这样举动的人可谓极少,因此,倒是令海外的康有为等人甚为推崇。在家乡的日子,徐建寅经历了太多,无锡有铁路贯通,正好征过他家的土地,后来土地改革,徐家亦不能避免,连忙大卖土地,乡下住不下去,他只好带着家小到了上海寓居。可正是这三年抱有敌意的看着新朝的变化。令他转而改变了思想,新朝建立之后的变化实在太大,军政工商都有了极大的展,从前他提倡修建铁路,现如今大新朝哪有哪个省没有贯通?整个关内都成了庞大的工地。旧城改造,新城工业区的建设,下水道系统,铁路。公路,学堂都仿佛雨后春笋一样的冒了出来。徐建寅转而开始支持新朝,先是在一家上海模具厂任高级技术师。转而又辞去了差事,前去无锡农村考察。

他的想法比别人深远,早在乡村时,他就意识到大量的工人移居城市必然会令乡舍的劳力短缺。粮食必然减产。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而西洋的收割机又不适用水田,因此。他特意在美国订购了一辆收割机研究改进,又深入乡舍进行考察。经过一年的努力,总算得出了成果。期间朝廷也正好缺乏人才,内阁多次希望徐建寅能够到天津造船厂担任总办,徐建寅拒绝了几次,却给内阁写了一封长信,言明水田收割机的重要。希望官府能够帮助他推广,李鸿章开始不以为意,后来印度有了饥荒的传闻才重视起来。亲自令人去插言徐建寅制造出来的样品。觉得大有可为,于是便招请徐建寅入京相商。

李鸿章的意思是,若是能得到吴辰的同意,朝廷可以办一家规模宏大的收割机工厂,由徐建寅来任总办,眼下从事农业的人大多都没有多少余财,要他们购买机械恐怕行不通,因此这种东西在私人工厂中很难办起来,因为市场还未培养,但是朝廷若是办出来就不一样了,大不了朝廷贴点银子进去。将价格尽量降低一些。此外还可以利用银行无息贷款的方式让人来采购。

第二百七十六章

二上富很快得到了大把的资金,众蚊资金是莫辰从内库不…来的,在北京城,一块新的厂址正在建造,而这位难得的东方近代科学人才亦马不停蹄开始着手招募工匠。

此外,一个新的实验室落成,实验室内不少各国来的科学人才与徐建寅一道开始着手对水田收割机进行改造,同时,播种机也开始进入研制阶段。

许多事不是一蹴而就的,可是当投入的资金和力量达到某种临界点时。许多原本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

吴辰太明白不过了,粮食若不能增产,大新就养不活日益增加的人口,而一旦出现饥荒,大规模的暴乱也会生,工业被称为第二产业是因为它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之上,若是农业不能得到保障,一切的工业就等于是空中楼阁,在古代,任何王朝重农抑商的原因不在于轻视商人,而在于每个,王朝必须将所有的劳力投入微薄的亩产量和有限的土地中去,若是着重工商,工商所带来的巨利必然令所有人趋之若鹜,务农的人口一旦流失,就意味着粮荒,随后便是暴乱,直至将一切繁荣全部摧毁殆尽,进入下一个轮回。

在后世,曾有人大言不惭,大谈明末的资本主义萌芽,捶胸顿地的认为错过了最佳的机遇,是大明朝的国策导致工商业不能令国家似西洋人那样繁荣工商,吴辰也曾这样认为,直到来到这个时代,他才明白,这些不过是一群书生似的清谈而已,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有着极大的不同,在大一统的条件之下,每一个新王朝都开始进入繁荣期,经过了长期的战乱之后,人口开始飞增长,建国之初人口不过百万,到了王朝中期已经增加了十倍百倍以上,在庞大的人口压力之下,任何人在这个时代妄谈什么工商,都是不切实际的,原因在于朝廷绝不可能令百姓工商化,奢侈的商人已经够令人羡慕,若是还明文鼓励,只会令更多的人抛去农具加入这个行列,而庞大的人口在技术上并不能单单依靠一小部分人就可通过耕作养活,一旦如此,那么粮食必然会减产,也自然会有一部分人挨饿,挨饿的人数过十万百万,对于一个王朝庞大的人口来说或许并不多,但是他们的破坏力却是惊人的,没饭吃了就揭竿而起,这是东方式的传统,他们会组成流民,开始向四周扩散,而各地的商人也会开始屯粮待价,一座座城市会被流民攻破,让更多的田地荒芜,最终的结果是经过一场浩大的战乱之后人口锐减,随后一个新的王朝诞生,幸存下来的人开始开拓荒地,进入一个新的繁荣。

而欧洲却完全不同,在漫长的中世纪,这个支离破碎的大6分裂成几十个国家,相互攻伐,再加上医药水平的低下,以及宗教的统治,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