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当国 >

第129部分

锦衣当国-第129部分

小说: 锦衣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咱家的看法和俞将军差不多去,这提督京营的差事搞不好就着落在这陈思宝的身上了,他们家没准还能拼个侯爷的爵位呢!”

京营提督职位照例由勋贵担任,但实权往往操持在同样担任提督的宦官和文臣身上,可在勋贵全面没落的如今,能有这个职位也算光大门楣,若做得好,封赏格外优厚。

这个倒是共识,双方说了几句,俞大猷却说道:

“那李虎头公公觉得如何,即便每日里不和皇上玩的那么亲近,那小孩子也和旁人不太一样,且不说技击时候很少落下风,看他几次沙盘操演,也是狠辣果决,但年纪太小,还真说不出他将来如何?”

黄洋听到这个话也笑了起来,摇头说道:

“这孩子年纪小,却锋芒毕露,又和陛下相熟,真不知道今后会有什么样的前途,你我怕是看不到喽!”

说完这句,黄洋叹了口气,摇头道:

“咱家每日给这些孩子们讲课,看他们听的聚精会神模样,就觉得心里高兴,老了老了,觉得也没白活,给咱们大明教出来些有用之才,可好事难全啊!”

黄太监的突然感慨,俞大猷却不大在乎的模样,笑着说道:

“咱们大明当家的是读书人,某家这些年起起落落的,公公还看不明白吗,对了,公公觉得那王通如何,这孩子年纪不大,可看着就和个三四十岁的一般,无论武技还是谋略都是中游,不怎么出彩,却让人看不透……”

正文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未必如所料

第一百八十三章 未必如所料

下午在武馆中,万历皇帝没有来。陈思宝一行人也没有来,王通把装着短火铳的小木箱放在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

每到课间和中间的时候,就去把铜管中的火媒点燃换芯,今天下午黄洋和俞大猷的课程也和往日不太一样,讲兵法,讲推演,将各项注意归程之外,经常感慨着说句对大家的期望。

这倒颇为符合两位老人的心态,只是少年们听的不太耐烦,看来果然有针对自己的事情发生了。

京师的勋贵消息灵通,那襄诚伯家肯定不愿意让自家孩子掺乎进来,老太监和老将的讲述自然也可以从离别的角度去想。

王通想到此处,如何也冷静不下来,到底没有犯任何错误,为什么突然就要这么对自己,难道自己努力的荣华富贵和精彩人生马上就要成空了吗?

下午王通没有讲奇闻轶事,也没有陈思宝他们讲京师的风光名物,少年们聚在一起兴奋的议论家里捎来的口信和特产,已经快要年关,武馆的少年们倒没有什么思乡的心情,反倒是为能在外面过年雀跃不已。

历韬和孙鑫以及十几个老成些的少年整日里则是议论。在这个武学中走出去之后,自己能有个什么样的官职出身。

如果不是教习们三令五申不得结拜,这武馆中大家恐怕都是义兄义弟,王通则少不得做个大哥。

等到晚饭时分,也没有什么动静,和往常一样,王通沉默的拎着木箱回到了自己的住处,本以为冷清无人的宅院却还亮着灯,走进一看,却发现马三标正在屋中等候,李文远居然也在,本以为回家的李虎头在院子里拿着一杆比他高许多的长矛正在练习。

看到他们,王通有些发愣,李虎头兴奋的放下长矛说道:

“王大哥,我师兄在振兴楼叫了好几个菜,就等你回来吃呢,快点快点,这大枪练的太累胳膊了。”

“老爷回来了,我娘非要过来,我和张大哥好歹劝住,我娘又把我给打发过来,要不是庄子那边要有人盯着,张大哥和谭管家他们也要过来呢!”

李文远也走出来,先是瞪了李虎头一眼,李虎头立刻时老鼠见猫一般,又拿起大枪练了起来,李文远脸上没什么表情。沉声抱拳说道:

“大人,我等跟随大人共享富贵,自然也要同历患难,大人这般对待,未免太让下面的人寒心。“

边上马三标扯着嗓门说道:

“俺师傅说得对,吃肉喝酒的时候喊快活,遇到难事也不能就叫苦,大人你先里面暖暖,我去振兴楼那边催催饭菜。“

王通点点头,李文远摇头看着马三标的背影感慨道:

“三标叫我师傅,虎头叫我爹,属下还要称呼您为大人,虎头却叫您大哥,真真是乱了辈分,虎头,刺的时候力气不能用尽!”

说完就下去指点李虎头的练习,王通低着头走进了屋中,屋中烧了炉子,炭火盆上还架着个壶在烧水,灯火很明亮,王通突然觉得自己眼眶一阵湿润。用手捂住不敢松开,停了会才放下手来。

患难之中见真情,或许就是这说这种了,刚在屋中坐下,打开木箱开始整理火铳,没多久,听到外面门响动,听着马三标的大嗓门响起:

“师傅,虎头,快进屋吃饭吧,等一下就凉了!”

李虎头跟着欢呼一声,快步冲了进来,马三标一手拎着一个大食盒,走进屋子放下,却没有急忙打开布菜,而是翻出来了一个信封走了过来。

“老爷,刚才走在半路上,黑灯瞎火的和一个人碰了下,那人连声陪着不是,一边说俺掉了封信,把这信放在食盒上就跑了,等俺琢磨过来这信是他的,人已经看不见踪影,这事情蹊跷,特意拿来给老爷看看。”

非常时节却有这样的诡异事,王通接过信来,信封上自然见不到文字,打开信一看,上面说的是:

“风大雨大。兄弟当小心谨慎,安定门戍卒老董,生性贪财,若要出城,十两足矣,珍重。”

没有落款,但这字迹王通却有些熟悉,记得有日闲谈,通判吕万才曾经说过,官府可以依靠笔迹定罪,如果稍加练习,用左手也能写出字来,这个笔迹却和平日里完全不同,官府也不会从这上面下手。

当时兴之所至,吕万才还用左手写了几个示范,现在想来,这吕通判估计也是为了有今日这样的场面做个准备,因为信上的字和那天写的太像了。

守城门的官兵都是五城兵马司的士卒,这些兵丁平日里就靠着敲诈进出城门的行人客商赚钱,吕万才单独点名这戍卒老董,想来有些特殊的门道。

顺天府这几个王通交好的人,从前都是每日来溜达一次,没话也要找些话说。可今日却未曾登门,不过能送这封信来,王通也不好说他们凉薄,毕竟吕万才是顺天府的通判,文官出身,牵扯到这种事,不管王通能否善了,他今后都不要在官场上打混了,那王四和李贵更是京师土著,有家有业,不敢牵扯。

老实说。那边的人能送来这封信,已经算是冒了好大的风险,这个朋友也没有白交。

不过这局面下,那个安定门的老董可信不可信也实在难说,还要让人打听下才好,真要到了那个时候,匆匆忙忙过去,却碰了个圈套,那可就不值得了。

几个人都已经走进屋子,王通手里那封信也没有人敢来打扰,却都对这封信中的内容感兴趣,王通看完之后揉成一团丢进前面的炭火盆中,笑着说道:

“无事,无事,肚子饿了,咱们快些吃饭吧!”

那信和信封烧成灰烬,大家也知道闭口不问,等到吃完马三标去送还食盒的时候,王通才对李文远低声说道:

“明日劳烦李大哥去安定门那边打听下,有个老董的守门士卒如何,一定要谨慎小心,不要声张。”

李文远点头答应,李文远做事沉着,而且因为李虎头的原因不会有什么风险,正可以用他做这等事。

*******

王通的很多准备还没有完成,李文远还没有去安定门那边打听,第二天,王通家的门就嘭嘭的拍响。

没怎么睡的王通手立刻朝着枕头下面伸去,掏出了已经装填好弹药的火铳,拿着火绳凑在屋中的香炉中点燃了火绳,能听到外面的说话声音,起身开门的马三标嗓门大的很:

“这不是蔡公公吗,今天这么早!”

“三哥啊,快些喊王大人起来吧,有圣旨呢!”

“圣旨……圣旨!老爷!!老爷!!!”

在马三标的脑海中显然没反应过来,等反应过来的时候,这声音都发颤了。在外面简直是吼了出来。

听外面的说话的语调,圣旨应该不是问罪的,要不然这蔡楠不会这么和气,王通沉吟了下,抽出短刀削断了火绳,把燃烧的那头用靴底踩灭,王通没有脱衣服睡觉,他把火铳和火绳放在堂屋一处角落,然后又点了根蜡烛。

这才打开屋门,却看到邹义穿着黑袍紧袖的袍服手捧着圣旨,正站在院中,在他身后是两名锦衣卫,小宦官蔡楠和另外一个更小的,站在边上。

锦衣卫是来抓自己的?王通很快就否认了这一点,因为那两名锦衣卫身材高大挺拔,穿着的也是崭新的飞鱼服,连挎着的绣春刀刀鞘都是擦的发亮,这样的身形打扮,锦衣卫只有一种人,那就是负责仪仗出行的“大汉将军”,纯粹看着威风的摆设,却不出什么正式任务的。

大汉将军一般会跟着宦官们在京师宣旨,这应该不是来捉拿的,王通反应过来这个才把目光看向蔡楠那边,看到那边却是一愣,还没等他这边说话,揉着眼睛挤出来的李虎头却欢叫出声:

“小亮,你怎么来了,在宫里过得好不好!”

那小宦官居然是赵金亮,穿着一身青袍,低头躬身的站在蔡楠的边上,可看到王通和李虎头,他脸上也露出激动的神色。

“王百户,圣旨到,你……”

后面那两名锦衣卫看这院子乱成一团,那里有个接旨的体统,这王通不过是个小小百户,就有心训斥下,邹义回头摆摆手,和气的说道:

“王百户,接旨吧!!”

又把赵金亮带来,蔡楠和邹义的态度又是这般的和气,王通心里也是糊涂了,这好像和前面的风向不太对。

王通在那里发怔,下面的邹义又是柔声提醒了句:

“王百户……”

王通这才反应过来,可动了一步,马上又是愣住,他不知道如何接旨,看王通的神色,邹义也就明白,回头对那两名锦衣卫说道:

“二位校尉,帮着王百户布置下接旨的场面吧,他这边也是不熟。”

那两个锦衣卫完全糊涂了,这是什么规矩,去谁家宣旨银子要的少都算看得起对方了,怎么在这个百户家里连布置都要宣旨的动手。

腹诽归腹诽,但邹义他们得罪不起,只得照做。

*****

各项准备停当,王通和一干人跪在香案前,邹义展开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任命锦衣卫百户王通为天津三卫锦衣卫提刑千户……”

正文 第一百八十四章 肥缺乎 高升乎

第一百八十四章 肥缺乎 高升乎

“锦衣卫千户”“天津三卫”整篇圣旨的核心就是这两个词。

天津三卫就算是历史知识一点没有也知道这就是后世的天津。锦衣卫千户,这官位王通更是熟悉。

锦衣卫中外放,特别是外放到内陆的省份,那是第一等的好差事,锦衣卫虽然威风,可京师中得罪不起的人太多太多,也要夹起尾巴做人,百户、千户的也就是一层层收点地皮费捞点小钱。

有些后台硬实的,地皮费还未必敢收,大家发财的时候无非是奉旨抄家,人荒马乱,趁机塞塞个人的腰包。

可派到外地去就完全不同了,九边和西南这等战乱频发的战区自然是个苦差事,可要是能在某个太平地方做个外差,那可就财源广进威风八面了。

在京师你可能不算什么,但派到外地去立刻不同,再小的人物,都是京里来的,大家都琢磨着你代表着京里的衙门,没准代表着某位大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