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新纪元1912 >

第365部分

新纪元1912-第365部分

小说: 新纪元1912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我到京城之后,咱们和总统府方面的第一个战场所在,绝不能让他把财政部给架空了,无论如何,财政部必须要劳劳的掌握在咱们手中。”
听着经略使的问题,陈辉德思索片刻后,开口回答道。
“经略使,京津分行的经理周作民是财政部的老人,如果您到京城任职的话,可以考虑把他调到身边,当您的财政顾问……”
“嗯,财政部那边看看能不能再充实一些人,从银行界充实的一些jīng英过去,咱们要仿效欧美国家,建立完整高效的的财政、金融制度,财政是万政之本、万政之母,没有积极的财政制造、政策,所有的一切都是空谈,现在中央常年节余是三千万,这点钱能做的事情太少,光甫,这次你可要舍得割爱啊!”
建立积极、高效的财政政策,对此李子诚到是充满了期待,事实上,治理一个国家和一个企业没什么两样,在很多时候,说白了就是钱的问题,有了足够的金钱,才能积极展开各种工作,中国yù发展必须发展并建全工业,而想要发工业,就需要钱,政fǔ投资也好,指导sī人投资也罢,这些都需要中央财政作为支持,更何况,那些计划,无一不需要充沛的财力作为支持,没有充沛的财力,自己顶多也就是比历史上的那些总理稍强一些。
“请经略使放心,只要您有所需,淮海银行一定chōu调最优秀的职员进入财政部!”
陈辉德当然不会拒绝经略使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淮海银行是李子诚的产业,两者的利益是捆绑于一身的,而在另一方面,陈辉德当然不会放弃利用财政部扩大淮海银行影响力的机会,对于淮海银行而言,这是一个机会,一个影响未来中国金融财政政策的机会。抓住这个机会,淮海银行未来很快就会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sī有银行银行。
“嗯,很好!”
点点头,李子诚将视线朝韩武的身上一转,下面的一个议程更为重要,那就是军事力量,财政也好,司法也罢,归根到底,和袁世凯、和北洋诸人打jiāo道,没有军事力量作为靠山,一切都是空谈,或许可能觉得枪杆子里出政fǔ很荒谬,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认,这一原则在适当的历史背景下的绝对正确xìng,比如说现在。
“我曾说过,一个没有爪牙的老虎,是不可能在森林中生存下来的,所以,中国必须要展lù自己的爪牙,在国际环境下如此,而在当前中国的环境下也是如此!”
此时李子诚的脸上显出一丝无奈。
“作为我个人,我希望能够通过政治上的渠道,解决中国的问题,但是,现实却告诉我,如果jiāo出全部的爪牙,老虎会变成病猫,最终为他人所食,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也不是符合中国利益的!但是,派兵参战,却又是不可避免,而且我们的利益,也要求我们要这么做!但是,在国内,我们必须要保留一部分武力作为国务院的坚实后盾。”
注视着韩武,李子诚的身体微微前倾,然后用极为认真的口wěn说道。
“组建省警卫队,固然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只是治标,却无法制本,而且,未来国内的环境,也要求我们,必须要利用一定的时机,建立一支合适的武装……”
在就军事力量的布属作着解释时,李子诚不时低头沉思,想在袁世凯的许可下,建立一支属于国务院的军队,这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可有些事情总要去做,省警卫队只是一省一地的武装,对于国务院而言,那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想解近渴就要就近挖井,不仅如此,建立那支部队,还有更深的用意。
“所以,我希望陆军能够chōu调一批合适的军官和士兵,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加入这支部队!”
!@#

第372章 革命家

第372章革命家求月票!
“为争取体面的结束“胶澳事迹”,日本政府事先已接受袁世凯的要求,将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逮捕,并移交中国政府。1914年11月日,从日本人处获得消息孙中山乘船离开日本。次日,孙中山乘的邮轮达到神户港。神户水警察署的事务长带警官队登船搜查。船长是孙中山的旧,
他机警地把孙中山藏在船长办公室的一间小屋里,船长问警察长:
“什么事?”
“船长,我们来搜一个姓孙的船客。”
“姓孙的?这佯的船客我们没注意到。”
“中国的前总统逃亡在这条船,船长不能隐藏呀!”
“不会。”
船长举起一只手摇了摇,接着说,“孙总统我认识他,他从前以国宾身份来日本时我见过他。如果他乘这条船,我不会注意不到的。”
船长随即打开办公室的门让警官们进去。他镇静自若地说:
“请先坐下,我拿名册给你们查对,如果还有怀疑,那就请搜查。”
“船长,我们一方面查看搭客名单,一方面还要搜查,用不了很长时间。”
警察长说。
警官们在船查了三个钟头,甚至连锚库都搜查了,也没搜出姓孙的船客,只有船长办公室和那间小屋是例外,因为要搜查船长办公室,必须有指挥所的命令,而且船长又事先请他们喝了茶。
孙中山有惊无险,过了这一难关。十天后,邮轮抵达夏威夷,尽管有中国政府的抗议,但是美国政府却无法阻挡身为“出生于美国的美国公民”孙中山的入境,美国政府更没有责任将本国公民移交中国方面,由此,孙中山进入美国得已成功躲避中国方面的追捕。”
1914年12月15日《华盛顿邮报东方革命领袖的逃亡之路》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对于孙中山而言,这无疑是他革命生涯中最困难、最感孤独的一段岁月,曾经支持其革命的日本,为结束同中国的冲突,停止对他的支持,甚至要逮捕他并将其移交中国方面,最后迫不已经,他又一次选择了逃亡。
这时候,孙中山他们不仅因为政治的失利和军事的失败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在生活也是艰难备尝,甚至连衣食都发生困难。平时,孙中山经常吃红薯,喝红薯汤,生活极其俭朴。
孙中山目睹革命党人流亡异邦,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而自己身为党的领导人却又无力援助,深感内疚。他在给南洋革命党人写的一封信中描述道:“流亡美国之革命党人,经济困窘,衣食亦多不能顾。望南洋党人速筹款相助,以解困境……”
中华革命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困难的境地,国内外支部的改组工作,进展得均不顺利,筹款工作也收效不大。而孙黄两人决裂,欧事研究会的成立,更是导致两人进一步分裂,革命党海内外其筹款陷入极度困难之中。
尤其是“胶澳事变”中,革命党持以同日本合作的态度,更令海外华人怒愤,一时间,革命党于海外陷入极度困难之中,处在这样的逆境中,许多革命党人都垂头丧气,对革命的前途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不过对此,孙中山则不以为然,对革命前途仍然充满信心。他苦劝革命党人,振作起来,恢复同盟会时期百折不挠、屡仆屡起的革命精神,继续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他告诫他的同志说:“既不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恶消长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即使及身而不能成,四万万苍生当亦有闻风而兴起者。”
同时孙中山还始终把主要精力放在武装斗争方面。他继续在美国四处奔走,筹措军费,组织力量,以策动国内反袁起义,而思想较激进的中下层党人,更是鼓吹实施“暗杀”。
正如晚清时期,革命党人在革命屡屡受挫的绝望情绪下,有一种异样的论调突然广为流传,那就是将那些清廷的实力派官员统统加以暗杀,杀一个少一个,那革命也就离成功不远了。而对于那些思想激进的中下层党人而言,实施政治暗杀似乎又一次成为“打倒袁世凯”的有力武器。
一时间,在夏维夷,这个聚集着数百名革命党人的地方,华文杂志、报纸,无不在鼓吹着“继续革命,暗杀要员”的文章,暗杀是个人主义的革命,也是一种低成本的革命。
不过对于孙中山而言,与中下层党人鼓吹暗杀不同,对暗杀,他即不反对,也不支持,不过作为一个革命者,他并不介意通过暗杀行动,去鼓励人心。而在孙中山在美国四处奔走,向华人演讲筹措军费的过程中,曾经支持革命的华侨,却是出人意料的冷漠,甚至就连同“致公堂”也对其关了大门。
“李子诚!”
在旧金山的一栋公寓内,正在写着文章揭露袁世凯本质的孙中山却突然停下笔来,他看到文章写出的这三个字,眉头却是一皱。
无论是孙中山或者袁世凯,对于华侨来说都太过遥远了,但是李子诚和他们的距离却非常近,他同样也是侨民中的一员,甚至直到现在,美国的华侨仍然以其为其骄傲。也正因如此,他们在心理,本能的倾向于李子诚。
无论如何揭露袁世凯的“面目”,可对于那些华侨而言,他们对于李子诚这个“华侨的骄傲”却是信任非常,不仅仅是因为其在“胶澳事变”中的表现,更重要的一点是,在过去的两年间,他对华侨的关心。
在美国,有相当数量华侨是靠开洗衣店维持生计。在中国,洗衣服这项工作都是由家中的妇女来完成的,男性一般不洗衣服,也根本没有洗衣店这种生意。也就是说,所谓由华工经营的“中国洗衣房”完全是在美国才有的。中国的男性之所以要从事这种自己完全不熟悉的工作纯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开洗衣房即不需要太多本钱,也不要求太复杂的技术。只要拼命干活,维持生计应该不成问题。于是,城市里开始到处是“中国洗衣房”的标志。渐渐地,中国人靠着勤学苦干,加之低廉的收费,在这一行里做出了一点点成绩。
开洗衣房是件非常辛苦的事。首先,必须从亲戚朋那里东拼西凑地凑够本钱,或者一些人组织在一起各自出一些钱形成基金,每年把钱贷给其中一个成员。这样,每个成员基本都能排队等到一笔相当的贷款,用来做自己的生意。本钱有了,“中国洗衣房”开张了,接下来就是拼命地工作了。
一般的洗衣房都是前店后家那种。洗衣店老板和合伙人或员工都住在店的后面狭小的房间里。每天一早开工,有人不断出去取客人的脏衣服、床单之类的,另外几个人则从早到晚地洗、熨、烫、浆。一拨刚洗好下一拨又到了。大多数时候根本不能有休息的时间,午饭基本草草了事,晚饭往往要到了深夜才能吃。
一整天就这样不停地工作,简直与奴隶无异。由于大多数工作要站着完成,熨斗又非常重,很多洗衣工年纪轻轻都患了腰背疼痛的疾病。此外,由于一天从早到晚居住生活在洗衣店里,洗衣工过着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很多人在那种小小的店面里,一待就是好几年。
背井离乡,单调枯燥的工作,过度的劳累,活动空间狭小,加身边妇女的严重缺乏,很多洗衣工就是在这种非人的环境中挣扎着。支持他们生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攒下一些钱后衣锦还乡,回到家人身边,让他们过更好的生活。然而,事实是最后能够实现理想衣锦还乡的洗衣工非常之少。
可即便如此,“中国洗衣房”仍然开遍了美国的大城市,在纽约的“中国洗衣房”几乎遍布城市的各条街道,此时在美的华人里开洗衣房或在“中国洗衣房”里打工的中国人加起来占所有华人移民的四分之一还多,正是洗衣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