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中国皇帝全传 >

第239部分

中国皇帝全传-第239部分

小说: 中国皇帝全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高炽死后葬于献陵,被谥为“孝昭皇帝”,庙号“仁宗”。

第三百四十一章 宣宗朱瞻基

一、继父登基平定藩王

一天夜里,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忽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太祖朱元璋授给他一个大圭,并对他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很是惊奇。没过几天,他的长孙降临人间。满月时朱棣见到婴儿,欣喜异常,兴奋地说:“小子英气溢面,符吾梦矣。”这个婴儿就是被朱棣视为掌上明珠,被后人称为英明之君的宣宗皇帝朱瞻基。

朱瞻基渐渐长大了,果然聪颖过人,嗜书好学,深得成祖朱棣的喜爱。为了使孙子能成为自己所希望的明君,朱棣对瞻基的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看到孙子长期生长在深宫,未接触外界,便想法让他知道稼穑之艰难,了解民情民风。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朱棣要从南京到北京巡视,特意带上瞻基同行,一路上让他体察民情风俗和农桑劳苦之事,告诉他太祖朱元璋开国创业的艰难,向他讲解古代兴亡得失的故事,要他引以为戒。并以此为主题,专门为瞻基编撰成《务本训》一书,要他不断学习,时刻牢记。永乐九年,13岁的朱瞻基被立为皇太孙。从此,朱棣不论是巡幸北京还是巡边讨伐,都把朱瞻基带在身边,随时教诲,或讲经论史,或授知兵法,或体察百姓疾苦,这为以后瞻基成为较为英明的封建帝王打下了基础。

永乐二十二年,随着父亲登上皇位,朱瞻基被立为太子。一年之后,他的父亲朱高炽病逝,他登基做了皇帝,是为宣宗。定年号为宣德。

像一般的皇帝一样,宣宗即位之初也宣布大赦天下。但他对获释的官员的去留把关甚严。因贪赃枉法而下狱虽可遇赦出狱,但一律要罢官为民。

在用人为政方面,宣宗既信任重用杨溥、杨荣、杨士奇、蹇义、夏原吉、黄淮等一班富有经验的老臣,又十分注意发现任用新的人才。即位的第三个月,他通知吏部,让在京的五品以上及御史、给事中,在外的布政、按察二司及府、州、县,举荐公正廉洁的人才。为了保证人才的质量,防止徇私,还规定,凡被举人犯法,举荐人连坐。由于宣宗注重吏治,善用人才,加上仁宗时较好的社会基础,这时的明王朝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为“仁宣之治”。但就在这时,一件宣宗最不愿发生的事发生了。

汉王朱高煦是宣宗的叔父。永乐时,为争夺太子地位,曾屡次谗陷朱高炽,后被朱棣贬至乐安(今山东广饶)。仁宗崩逝时,瞻基从南京前往北京奔丧,高煦曾准备在路上截击,然后自己篡位。因事情仓猝,未能得逞。宣宗即位的第二个月,高煦派人送来奏书,提出了利国安民的4条建议。宣宗看到奏书,十分高兴地对大臣们说:永乐时,皇祖常对皇考和我说此叔有异心,要防备他,然而皇考对他却极为仁厚。今天他所提的4件事,果然也是出于至诚,可见叔父旧心已改。于是,宣宗命有司按高煦所提建议施行,并复信表示感谢。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高煦派人进京贡献元宵花灯。这时,有人向宣宗报告说汉王是以献灯为名窥探朝中虚实。宣宗宽厚地表示要虚怀款待,不要猜疑。对于高煦提出的要求,宣宗也是有求必应。要骆驼,宣宗一次就给了他40峰,要马,又给了他120匹,索要袍服,也都如数满足。

然而,所有这一切,并没有感化高煦。这年八月,他还是扯起了反叛朝廷图谋皇位的大旗。

高煦先是秘密派人潜入北京,企图约英国公张辅为内应,被张辅擒获送交朝廷。之后高煦又约山东都指挥靳荣为攻占济南的内应,计划先取济南后取北京。当时恰在济南的御史李浚得知这些情况后,弃家舍口,更名换姓,星夜赶往北京报警。但他还未到,高煦就发难了。他致书宣宗,指责仁宗违犯洪武、永乐旧制,指斥宣宗也犯有诸多过错,斥责夏原吉等为奸佞之臣。同时,他还分别致书公侯大臣,挑拨君臣关系,造谣诋毁宣宗。

事已至此,宣宗别无选择,只有发兵平叛了。深夜,宣宗召集几位心腹大臣,屏退了左右,共商征讨大计。大学士杨荣提议宣宗亲自挂帅出征。他认为,高煦一定觉着宣宗刚刚登基不会亲临战场,如出其不意,以天威临之,必然会成功。这时,英国公张辅主动请战,说高煦一贯好虚张声势,内里其实很懦弱,只要有两万兵马就可擒获高煦。夏原吉则以朱棣举靖难之兵,建文帝只派李景隆征讨而最终失败提醒宣宗。并说他昨天见到有的将领一接到准备征战的命令就脸色惶惶,如真到了战场更可想而知了。因此,他建议兵贵神速,御驾亲征,先从气势上压倒对方。宣宗采纳了杨荣、夏原吉的意见,决定亲征乐安。

前锋薛禄抵达乐安,高煦约定第二天出战。这时,宣宗离乐安尚有近百里,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下令大军日夜兼行。文臣提醒宣宗要谨慎行事,武臣则怕林莽之间设有埋伏,劝他第二天再走。宣宗果断地说,“兵贵神速,我们如能抵城安营,他们就会像井中之虎。现在大军压境,他们这些乌合之众哪里还顾得上设伏。”他们赶了一夜,天明时终于到乐安,将城团团围住。

高煦见宣宗已将城围住,不敢出战,只在城内用火炮射击。将军请求宣宗下令攻城,宣宗没有答应,而是连着给高煦写了两封信劝降,仍不见回音,他又写了告高煦部下的谕示,命人用箭射到城中,城中守兵争相传看,一些人便欲擒执高煦,以图立功得赏。高煦见城外大军压境,城内军心不稳,知道大势已去,内心十分沮丧畏惧。他后悔自己低估了宣宗,感到实在已经走投无路,便决定缴械投降,以期得到宽恕。于是,他秘密派人到宣宗帐内,乞求宣宗宽假一天,以便他与妻儿诀别,并保证第二天出城伏法。宣宗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天夜里,高煦将私造的兵器及秘议反叛的文书等尽数销毁。天亮后,高煦准备出城投降,他的属下王斌等竭力阻止,表示要决一死战,宁肯战死,也决不投降受辱。高煦只是反复地感叹说:“城太小了,城太小了。”王斌等一离开,他便悄悄换了装束潜出乐安城来见宣宗。宣宗没有答应群臣要求处死高煦的主张,只是把大臣们的这些劾章让高煦看了看,便让他召了几个儿子一道回北京。

宣宗不战而胜。他惩办了积极跟随高煦反叛的主要谋士和将领,而宽赦了大多数的协从者,改乐安州为武定州,留下薛禄和尚书张本镇抚,自己便带大军班师凯旋。

高煦被押解到北京后,即被废为庶人,生活予以优待,囚禁于西内,名曰逍遥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宗好意前去看望高煦,高煦却出其不意,用脚将宣宗勾倒在地。这一来宣宗恼羞成怒,当即命大力士找来一个300多斤重的大铜缸,将高煦扣入缸中。高煦自恃勇力,将缸顶起。宣宗又命人用木炭将铜缸埋起来,然后用火将高煦活活烧死了。

封为赵王的高燧在汉王高煦被平定后主动交出护卫兵力,更加小心。至此,宣宗的地位已无可动摇了。

二、整顿吏治体恤民生

朱元璋时吏治十分严明。到永乐末年,官场贪浊之风渐起,到仁宗洪熙年间,由于生产的发展和承平日久,官吏贪风日盛。宣宗深知吏治是否清明,事关朝廷兴衰。因此,他十分注意提拔任用正直而又有才干的新人,罢黜无所作为的庸吏,惩治贪官污吏。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六月,宣宗登上皇城远望,忽然发现远远的有一个地方正在大兴土木,规模十分宏壮,便询问这是什么人在搞什么建筑,然而左右官员均吱吱唔唔不肯回答,再三追问,才知道是工部尚书吴中私自动用官厂的木料、石头,让人为他盖私宅。宣宗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吴中关进了监狱。

这件事再次使得宣宗感到必须加强督察力量。杨士奇、杨荣向他推荐了通政史顾佐。顾佐曾任应天尹,为人刚正不阿,公廉有威,时人比作包公。宣宗听了二杨的介绍,当即拍板,擢升顾佐为右都御史。

顾佐受命之后,果然不负宣宗重托。他一到都察院,首先对院内所有御史进行考察,将20位不称职的贬谪到辽东为官,另有8个被降了职,3人被罢了官。同时举荐了40多位清正有为的人担任御史。朝纲为之一振,宣宗对顾佐大刀阔斧的行动也极为赞赏。

任用了顾佐之后,宣宗又擢任福建按察史邵玘为南京都御史。邵玘一丝不苟,奏请宣宗罢免了20多名不称职的御史。至此,北有顾佐,南有邵玘,南北呼应,贪吏佥息,纪纲肃然。

对贪官污吏,宣宗严厉惩罚,对碌碌无为、无才无识的庸官,他也毫不留情。内阁大学士张瑛、陈山原是宣宗做太子时的东宫旧臣,情谊颇深,然而宣宗执政后渐渐发现他们二人才疏学浅,在职位上无所创建,待他的这一看法从杨士奇等人那里也得到了验证之后,宣宗并不因为他们曾是自己的旧人而加以偏袒,而是将他们调离内阁。陈山被派去教授小太监,张瑛则贬到南京做礼部尚书。

在宣宗的大力倡导下,蹇义、夏原吉及“三杨”等大臣向宣宗举荐了大批清廉正直的官员出任府、州长官。这些人中有许多人成为明史上的循吏清官。像后世传名的况钟就是宣德五年由蹇义等人推荐任苏州知府的。当时,苏州的赋役负担在全国是最重的。贪官污吏便趁此机会营私舞弊。况钟到任后,第一次升堂办公,面对群吏拿来的一大堆公文,假装什么也不懂,左右请教,全部按照他们说的处理。群吏大喜过望,以为又碰上了一个糊涂知府。3天之后,况钟召来群吏,把3天前办的事重新搬了出来,告诉群吏哪件事应该办而他们却阻止,哪件事本不该办而他们却硬逼着他办,并历数他们的种种舞弊勾当,当场捶杀了几个为首的奸吏。同时,把那些贪虐庸懦之辈全部斥退。这件事不仅震动了苏州府,也传到了朝中。况钟得到了宣宗的信任,更得到了苏州百姓的拥戴。他的母亲去世了,按封建礼教他必须离职守孝3年,然而在百姓的强烈要求之下,宣宗只好让他戴孝留任。后来他任满迁任,又有两万多百姓请求巡按御史让他再任。宣宗再次答应了百姓的要求。由于宣宗起用了一些像况钟这样的官员,使得宣德年间的政治较为清明。

宣宗经常向朝臣们讲述历史上那些注意与民休养生息,从而带来太平盛世的皇帝的事迹。如西汉的文帝、景帝,隋朝的文帝,唐朝的李世民等等。他还特别注意汲取那些由于皇帝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终臻祸乱丧国的历史教训。他曾把汉武帝和唐玄宗做了比较,认为,汉武帝虽然好大喜功,海内虚耗,但到了晚年尚能惩治前过。而唐玄宗初政之时有贞观之风,后来却贪名纵欲,终于酿成祸乱。这就是汉武帝比唐玄宗好的地方。为了避免由盛而衰,由治而乱,他经常把隋炀帝、唐玄宗作为自己的鉴戒。他总结出这样一条历史经验:国家兴盛,在于与民休养生息;国家衰弱,必由土木兵戈所致。

基于这样的认识,宣宗十分注意了解和关心民间的疾苦。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三月,宣宗在拜谒皇陵返回北京的途中行至昌平东郊,见路旁地里有几个农民在耕地,便带着几个官员来到地里,下马与农民交谈,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