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全传-第2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藏进柴禾堆里,躲过了叛军的搜查。第二天,寿安王耶律璟率领耶律屋质等人平定了察割的叛乱,从柴禾堆里找出了这个已经吓得半死的孩子。
耶律贤被救以后,当上了辽国新皇帝的耶律璟很可怜他,把他收养在永兴宫中。耶律璟一直没有孩子,就把耶律贤当成自己的儿子,给他找了一些汉人和契丹人当老师,让他好好地学习。耶律贤由于在父母被杀的那场兵变中受到了过度的惊吓,得了风疾病,所以身体一直不好。但他是个聪明的孩子,非常向往和推崇中原文化,因此身边聚集了契丹和汉族的一些饱学之士,这些人以后成了他执政时坚强的政治基础。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春二月,穆宗耶律璟按惯例到怀州黑山游猎。临行前,他差人把耶律贤叫到面前。此时,耶律贤已经是一个22岁的小伙子了。穆宗看着站在眼前的这个孩子,高兴地说:“吾儿已长大成人,可以让你参与政事了。”
然而不久,穆宗即被奴隶所杀。耶律贤听到消息以后,立即率飞龙使女里、侍中萧思温、南院枢密使高勋等甲骑千人,星夜驰赴黑山,痛哭不止,萧思温、高勋等人好容易劝住了耶律贤。他们搬出了穆宗临走时说的话,请耶律贤在穆宗的灵柩前即皇帝位,群臣同心拥戴他,上尊号为“天赞皇帝”。从此,耶律贤成了大辽帝国的又一位皇帝,改元保宁。
二、重用汉臣仿汉治国
耶律贤即位以后,首先以宿卫不严为名,杀掉了穆宗最信任且重兵在握的殿前都点检耶律夷腊葛和右皮室祥稳萧乌里只,把兵权抓到自己的手中;继之,将穆宗的重臣耶律屋质的权力解除,由北院大王改为于越。在辽国,于越仅仅是对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所给予的荣誉官职,没有实权。他还开始重用拥立他称帝的人,任命萧思温为北院枢密使,高勋力为南院枢密使,汉人韩匡嗣为上京留守,耶律贤适为校检太保,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皇位。
在耶律贤的政权核心中,汉人的势力有了明显的增长。由于汉人的地位提高,统治集团内部,汉人和契丹人的矛盾开始上升,突出表现在北院大王萧思温和南院大王高勋两人身上。尽管高勋指使人杀死了萧思温,又被耶律贤所杀,使汉人的势力有所削弱,但并没有动摇耶律贤重用汉人、效仿汉制的决心。他接着又任命汉人郭袭为南院枢密使,后又加封政事令。任命汉人室昉为工部尚书,又任枢密使兼北府宰相,并加封同政事门下平章事。这两个人都为促进辽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耶律贤采取了“重用汉臣,仿汉制国”的方针,使辽国的经济在穆宗朝的基础上又有长足的发展,使辽朝走向了中兴。农耕土地和从事农耕生产的人口都有了显著增加,出现了“编户数十万,耕垦千余里”的局面。
三、皇后主政皇帝游猎
辽景宗耶律贤由于从小染上重病,身体一直不好。在他统治的后期,军国大事一般都是皇后萧燕燕裁决,由萧皇后召集契丹和汉族诸臣共同商议决定后再报告景宗。
乾亨三年(公元979年)五月,驻守在上京的汉军发动了叛乱,拥立耶律李胡的孙子留礼寿。但是,由于辽朝的契丹和汉族大臣大都效忠于皇后,因此这些汉军的叛乱最终被上京留守除室所平定,留礼寿也被擒伏诛。
经历了这场叛乱以后,萧皇后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国家的大权更多地落在她的手中,景宗耶律贤就只剩下打猎游玩了。尽管身体欠佳,但他还是常常四出巡游,出没于深山野岭之中。乾亨四年九月,他又率人来到祥古山打猎,但身体实在支撑不住,就在回上京的路上死在焦山,享年35岁,谥“孝成康靖皇帝”,庙号“景宗”。葬乾陵。
第二百九十三章 圣宗耶律隆绪
一、母后主政皇子成长
辽圣宗,姓耶律,名隆绪,小字文殊奴。是景宗长子,母为睿智皇后萧氏。辽保宁三年(公元971年)生,太平十一年(公元1031年)卒。公元982~1031年在位。
在辽景宗耶律贤之前,辽代的新皇帝都是由文武大臣在皇族中推举,因此,每一个新皇帝的诞生,都伴随着一场血腥的皇位之争。随着契丹社会封建化的进展,耶律贤决心改变这种选举皇帝的办法,确立长子继承制。临死的时候,他把对自己最忠诚、权势最大的两员重臣——南北院的枢密使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叫到病榻前,立下临终遗诏:长子梁王耶律隆绪嗣位,军国大事听皇后命。这样,12岁的耶律隆绪登上了辽代皇帝的宝座。实际上,一切军国大事都由皇太后萧燕燕掌管,耶律斜轸和韩德让等人做了辅佐大臣。
萧太后让耶律斜轸和韩德让协助自己主管朝政,派耶律休哥总理南面的军务,即对宋朝的军事行动。为了使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死心踏地地效忠小皇帝耶律隆绪,她先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耶律斜轸,不久,又让耶律隆绪和耶律斜轸在她的面前,交换弓矢鞍马,对天起誓,约为密友。继之,又将耶律隆绪的座骑换给耶律休哥,使之感激涕零,惟有一死效之。而对汉人韩德让,萧太后则更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始终是荣宠至极,无人可以比拟。韩德让家在辽朝世典军政,弟兄5个都是煊赫权重的大将,辽朝的军权一大半抓在韩家的手里。萧太后私下里对韩德让说:“我小的时候曾许嫁于你,现在皇上已死,我愿谐旧好,这样,幼主当国,也算是你的儿子,你应该像对儿子一样地帮助他治理国家。”从此,韩德让出入太后帷幕就不分彼此了。接着,太后又赐药酒杀死了韩德让的妻子李氏。后来,萧太后干脆给韩德让赐姓耶律,改名为隆运,籍隶横帐季父房,又为他特置左右护卫百人。按辽代的规矩,只有皇帝才能这样做,韩德让有了自己的宫卫,就等于他完全享受了皇帝的待遇,这样,朝野上下,谁也不好再议论他与太后的关系了。
由于萧太后采取了这些措施,稳住了契丹贵族和汉人的上层人士,使文武大臣都能下死力保护辽朝和小皇帝耶律隆绪,使他在内部的统治地位一天天地得以巩固。尽管这样,太后仍然不放心把政权交给耶律隆绪,而是事必躬亲,无论是内部事务,还是外出征战,萧太后都是一手把持,即使有时把耶律隆绪带在身边,也只是让他实习一下,决不放手。但是,太后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叫他终日里学文习武,决不允许放纵私欲。好在耶律隆绪知道这是母亲为他好,绝无怨言。
在萧太后的严加管束之下,耶律隆绪各方面都得到了健康的发展。史称其“性英辨多谋,神武绝冠”。他好读书,尤其是好读唐代的《贞观事要》和《明皇实录》,经常对手下的人说:“五百年来中国之英主,远的是唐太宗,其次是唐明皇,近的是今天的宋太祖、宋太宗。”他亲自用契丹文把白居易的《讽谏集》翻译出来,让契丹的大臣们都来传读。
二、发兵击宋订盟澶渊
辽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北宋再次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宋太宗赵光义亲自指挥宋兵,兵分三路,浩浩荡荡向辽朝杀来。
一开始,宋朝的三路大军进展很顺利。特别是潘美、杨继业率领的西路军,战绩十分辉煌。此时,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亲率辽军主力,先赶到涿州以东休息待敌。猝不及防的宋军在辽军主力的迎头痛击下,毫无招架之力,只好全线溃退,五月初,退到歧沟关(今河北涿县西南)一带,被辽军的主力追上,宋军大败。辽军又在五台、飞狐打了胜仗,在这次决定性的大失败面前,宋太宗只得下令退兵,命田重进军退还定州,潘美、杨继业军退还代州。最后杨继业战死。至此宋太宗赵光义发动的收复燕云失地的战争,再次以惨败退兵而告终。
从此以后,宋辽双方的军事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辽朝由守势转为攻势,而宋朝则由攻势变为守势,而且辽朝方面始终总是占居上风,宋朝方面则是只能是被动挨打了。从统和四年(公元986年)开始,直到统和二十一年的十几年当中,辽朝几乎年年都要派兵南伐,宋太宗苦于无力与之抗争,最后只好走了花钱买和平的道路。他死了以后,继承皇位的第三子宋真宗赵恒,忠实地执行了他的这一策略,开始了与辽朝的和谈。
辽统和二十二年九月,耶律隆绪和萧太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侵宋。辽军一路破关夺隘,势如破竹,连下宋军天雄、德清两重镇,直抵宋朝澶州(今河南濮阳),形成三面合围之势。宋军守将李继隆等率军奋力抵抗,用床子弩迎击辽军,辽国统军顺国王萧挞览也为伏弩所伤,中额而死。统帅阵亡,攻势被挫,辽军只好暂时停止了进攻。
此时,澶州的形势对宋军十分有利,而孤军深入、后援不足的耶律隆绪却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地步。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心想花钱买和平的宋真宗不顾主战派的反对,突然决定派曹利用再次到辽军阵前谈判议和。耶律隆绪和萧太后自知这次南伐没有取胜的把握,也希望赶快谈和收兵,就请曹利用喝酒吃饭,经过几次谈判,曹利用拒绝了辽朝还地的要求,答应宋真宗以萧太后为叔母,以耶律隆绪为兄弟,每年宋朝给辽朝绢30万匹,白银10万两,双方就此达成了协议,在澶渊城下缔结了罢战盟约。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至此,耶律隆绪和太后率领军队退回辽朝,结束了这次规模浩大的南侵。
三、师法李唐建都修制
澶渊之盟的签订,对辽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胜利,辽、宋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原许多先进的东西都传到契丹,促进了辽朝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辽统和二十七年(公元1009年),临朝摄政27年的皇太后萧燕燕结束了作为一个女政治家叱咤风云的一生,耶律隆绪开始独立自主地执掌辽朝的国政。他将国号改为“契丹”,开始实现了酝酿已久的雄图大略。耶律隆绪治国的一条根本指导思想就是学唐比宋。
澶渊之盟以前,辽朝对境内汉人的统治、官制服饰,都是沿袭了唐朝的制度和法律。与宋朝结盟以后,耶律隆绪要求从宫庭到朝臣,都要学习李唐。他专门颁行了《五经传疏》,要求官员们学习《贞观政要》。他要契丹人学唐的目的只有一个:超过宋朝。
圣宗首先是营建了一个新的都城——中京。为了便于接受宋庭每年送来的礼物和岁币,不再在草原上接受各国的使者,统和二十九年,耶律隆绪征集燕云地区的汉族工匠,兴筑陪都大定府城。这个新城的设计规模和形状,基本上是按照长安和开封为蓝图。过去,契丹皇帝春水、秋山、冬夏捺钵、处理政务、接待使者和开会等活动,一切都在草地上进行,中京兴建以后,他们就把一些重要的政务移到京城中办理。
辽朝实行科举制度,从景宗时就已开始,但规模很小,取士的名额也很少。耶律隆绪掌权以后,随着汉官势力的增长,以及契丹文化程度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越来越感到人才太少,就决定正式开科取士。科举取士只是对汉人的一项政策,不允许契丹人参加。耶律隆绪时期,规定了接见进士以及颁赐等仪式,使进士显得高人一等。这样,耶律隆绪就把一大批汉族的优秀分子通过科举吸收到统治机构来。
耶律隆绪亲政后,在部族的编制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