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中与汉武帝相伴的有近二百个人物形象,人人都出彩,个个有特征,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都鲜明生动,富有个性。如居功不骄、自律朝野的卫青;青春劲发、英勇善战的霍去病;察言观色、忠诚勤快的包桑;圆滑周转、逢迎揣摩的公孙弘;历尽艰辛、不辱使命的张骞;书生意气、固守己见的董仲舒;才华横溢、重情重义的司马相如;温婉恭和,却谄媚殷勤的李蔡;体恤民情、不务虚言的郝贤;宽怀大度的隆虑阏氏;左右摇摆的赵信;不愿投降的巴图鲁;狂妄的昆邪尔图;诡谲狡黠的伊稚斜;壮心不已的李广;桀骜矜持的长公主;内敛淑惠的卫子夫;忠君保国的韩安国;阴险狡诈的淮南王;莽撞的灌夫,精明的韩嫣……都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杨焕亭先生是一个诗、书、画皆通,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作家。他推崇传统文化,塑造的人物大都是传统道德情操的主流形象。例如汲黯,一个官居主爵都尉的九卿,却让皇上都无法在他的面前随意放纵。为什么他的矜持和傲岸让卫青分外钦敬?原来,在他的背后是品节铸就的伟岸。
作者在汲黯这个典型形象塑造中,表现的是刚直不阿、坦荡磊落、实事求是、秉公执法、平等待人、直言陈理的价值观。当然,作品中也塑造了主父偃、张汤、江充这样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政治投机者。即使这样,作者也没有抹杀他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
作者在一百多万字的煌煌大作中,用充满激情的文字展现了人的生存意义,人的食色欲望,人性从野性向理性发展的艰难历程;表现了在情与理、灵与肉、家与国纠葛中的心灵阵痛,在人性的剖析中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在良知与道德的拷问中表现人类文明价值的走向。例如:霍去病与阳石公主的相恋,张骞与纳吉玛的情感,刘彻与卫子夫的炽爱、长公主对卫青的牵挂、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笃深,赵信与可西萨仁的苦爱……
作者是一个谴责战争,敬民保家的和平主义者。对楼烦英雄主义精神的歌唱,实质上是对民族平等的期盼,作品中许多地方流露着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作者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诗人是酒神的祭司,在黑夜中,他走遍大地,书写历史和现实。杨焕亭先生饱蘸诗情,书写着大汉历史。他“物我同一”的叙事笔端流露着一股“天人感应”的诗情。他的抒情,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下,扼制住时间的咽喉,放大情感的波动,用特写的、凸显的、叠加复唱的句式,层层递进,反复强调一种心理感受。
例如:在写到太皇太后年老体衰,行将就木时,作者是这样记叙的:“建元五年九月最后一天的太阳把它橘黄色的光芒留给了秋日的万里云天,悄悄地隐没在苍山背后”,留下生命终极的意味。
在中卷中作者写道:“这是河西大战的最后一役,以血迹对土地的浸渍,以白骨对河水的激荡,以兽性对人性的吞噬而降下了它壮烈而又悲惨的帷幕。”紧接着有这样的文字:“王朝就在这样紧张的脚步中送走了欢欣鼓舞的春天,告别了头绪繁复的夏天,走进了秋风生渭水,吹落长安叶的季节。”
这是一种创作激情的喷射,诗化史料的抒情,优美散文的倾泻。作者以其饱满的审美激情,融化了历史文献的逻辑“硬块”,用他“神与物游”的诗心复活了冰冷的历史人物。作品中的抒情,是在叙事中抒情;作者的叙述,是一种携情带韵的叙述。这种融诗性与史实的叙事表达,使这部小说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作品中不时夹杂着匈奴等民族的唱诗,这些唱诗写得都很有时代特征、民族风情。例如在中卷,楼烦人与白羊人在祭祀天地时唱道:
阴山高啊河水长
牛羊肥啊汉子壮
是太阳神给了楼烦人美丽的草原
是太阳神给了楼烦人温暖的阳光
是英雄的符离大王
给了我们幸福和安康
诗中有汉乐府的节律,有草原诗的比喻和象征,有英雄创世的诗情。看得出,作者是在神祇的祭坛上寻找草原民族的精神之根。
作者长于心理描写。其中君臣之间的揣度,将相之间的猜测,王侯之间的角逐,后宫妃嫔之间的争宠,朝野之间的利益纷争……都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作者写得很入微,很恰当,很感人。例如汲黯与郝贤在夜巡上谷时的对话描写;李蔡与张汤被拜为三公之后,两人共商对策时的心理描写……都是很见功力的。
长篇历史小说是结构的艺术。特别是一部超过百万字的煌煌巨著,要做到结构规整,前后照应,有进有退,有收有放,实属不易。作品中有纵横千里,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又有花前月下,庭院闺房的爱情私语;有朝廷上你来我往的唇舌烽火,也有权力背后的陷阱暗箭。
线索多,丝丝入扣;时间长,条分缕析。这种前后照应,散得开,收得拢,抛出一根线头,钓到一条大鱼的整体构思,使这部小说都显得宏大中有细腻,整体中有个性。
作者化历史文献成情景描写,融历史资料为审美情思的艺术表达。读这部小说,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如沐春风的舒适感,这是一种艺术表达的审美感染。
作者的创作思维是非常敏锐活跃的,他会讲故事,当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结构组合需要细节来填补时,他可以信手拈来一个故事放在那儿。这种虚构和调配细节的能力,常常使我感到,他有一种举重若轻的创作天分。
《汉武大帝》是当代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的新收获。它以题材的重大,场面的宏阔,人物的众多,篇幅的巨大,思想的睿智,表达的诗意,揭开了汉武帝这个历史人物小说创作的新篇章。相信这部黄钟大吕式的作品会赢得读者的青睐。
本文作者系文学评论家、研究员、陕西省文学院院长
2012年12月于古城西安
第二章 惊天刺案动长安
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
大约在公元876年的秋天,一位来自浙江的新科进士,在萧瑟的秋风中沿着茫茫的渭水漫步。他南望秦岭,北顾莽原,数历代之兴衰,叹世事之无常,不禁感慨万千,发出了这千古绝唱。
遥想当年,秦皇一扫六国,虎视天下,何其雄哉?十年征战,远交近攻,山东六国,土崩瓦解,最终一统天下。他胸怀壮志,欲图万世基业,然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打碎了他一世二世乃至千万世的梦想。
骤雨卷华夏,烽火漫中原。
陈胜、吴广起义被镇压后,项羽、刘邦相继而起,秦朝统治岌岌可危。
公元前207年,刘邦攻入咸阳,项羽闻之大怒,在灞上设鸿门宴。推杯换盏间,剑拔弩张,杀机四伏。刘邦为避其锋芒,出走汉中。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刘邦是为汉王。八月,刘邦趁齐赵反叛、彭越作乱之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起兵讨楚,西定“三秦”,东取洛阳,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公元前202年,刘邦大军围项羽于垓下。是夜,寒风凛冽,垓下四面楚歌,昼夜不绝;楚军乡思垂泪,人心离散。项羽见大势已去,率少数骑兵败走乌江,自刎而死。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的胜出而告终。
山连河水碧氛氲,瑞气东移拥圣君。
却说刘邦一路西来,行至洛阳。他见河洛滔滔,嵩山苍翠,中原形胜,欲在此建都。但娄敬却谏言道:“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地可全有也。”此正所谓“褐衣忠言兴汉室,丹心秀语定关中”。
刘邦入主长安后,整治朝政,与民休息,裂土分封,强干弱枝,徙关东豪强十万入关中,从此揭开了汉朝气势恢宏的篇章。
卧榻之旁,虎狼犹在。
曾在秦军重击下“不敢南下而牧马”的匈奴,趁秦末战乱之际迅速在北方崛起。
公元前209年,匈奴太子冒顿发动政变,成为大单于。他雄心勃勃,欲挥师南下,饮马渭水;他西击大月氏,取其国王头颅为酒器。诸族震恐,纷纷臣服,遂控弦三十万。他扩地千里,挽弓南望,铁蹄屡犯大汉河山。
公元前201年冬,韩王信投降匈奴,刘邦拒听娄敬劝阻,亲率大军三十万北上征讨。时值深冬,大雪纷纷,兵行至白登山,被冒顿大军围困七昼夜,乃得解围。刘邦痛定思痛,审时度势,首开和亲之议,图谋边境和睦。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外患方息,内乱又起。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谋反,刘邦率军讨伐,为流矢所中。公元前195年,驾崩于长乐宫。
太子刘盈继位后,内修政治,纳谏用贤,可谓宽仁厚德。可在位七年,因吕太后专权,郁郁而终。吕后临朝称制,封诸吕为王,擅权用事,排斥老臣,拔擢亲信,群臣惶恐,政局飘摇。
公元前180年,吕后驾崩,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协力诛杀诸吕,后派使者前往代地,迎刘恒进京登基。
公元前180年冬,刘恒入主未央宫,是为汉文帝。他任用贤能,继往开来,重振朝纲。他废酷刑,重农桑,轻徭薄赋,弛山泽之禁,废关传之制,躬行节俭。他内得民心而天下定,外睦友邻而边塞安,终于使大汉迎来了立国以来的第一个治世。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刘启继位,是为汉景帝。
公元前156年,伴随着刘启登基大典的雅乐高蹈,鼓动钟鸣,王娡生下了一个男孩,刘启为他起了一个很不雅的名字,曰“彘”。
他并不是皇上的长子,在诸多的皇子中,他排行第十。但让刘启不能忘怀的是他“红日”入怀的出生背景,加之刘彘相貌奇伟,天资聪颖,颇得刘启喜爱。
在刘彘三岁时,大汉王朝经历了一次几于倾覆的危机。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爆发,诸侯打着“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叛乱。刘启在惶恐之际,诛晁错于长安东市,此举非但没有阻止叛军大举西进,反而让他们有了问鼎长安、欲夺皇位的野心。
据守睢阳的是景帝胞弟梁王刘武,在韩安国鼎力协助下,他们力拒强敌于城下。危急关头,刘启起用周亚夫为太尉,窦婴为大将军,率领大军断敌粮道,终使叛军自溃。
公元前153年,战争的阴云终于散去,长安城头天高气清,王朝迎来了平叛后第一个朝觐之日,刘启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出城十里迎接从封地赶来的刘武。
函谷关上,旌旗猎猎;长安城外,军威赫赫。刘武踌躇满志,想起一年前皇兄许下百年之后传位于自己的承诺,他内心就高兴不已。
然而,就在未央宫前殿大宴诸侯、群臣之际,刘启断然下诏:立长子刘荣为太子。
刘武梦破长安,怀着满腹愤懑回到了睢阳,他发誓要让那些反对他的大臣付出代价。
树欲静而风不止,雨过长安,而危乱伏。汉王朝从此刻开始,又孕育着新的血雨腥风……
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深冬的一个深夜。
夜色如墨,凛冽的北风呼啸地穿过长安城,在城中的每个角落肆虐,只有未央宫前昏黄的灯火把宫阙两边绣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旗子投射在冰冷的宫墙上。城头上传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