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 >

第15部分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第15部分

小说: 痛并快乐着 作者:白岩松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总动员,就一定能成功。于是也有了北京一旦拥有主办权城市建设将提前四十年这样的
说法。但申奥未成,人们也发现中国和北京城市建设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也许随着我们
自身的强大,这种申办成功将是水到渠成的事。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第三,申奥归根到底只是申办一次奥运会的主办权,但我们偏偏给它加上了太多体
育以外的事情,看得出来,在世界的面前我们急于证明自己。其实,申奥成功不意味着
我们一夜之间就进步了多少,而申奥的失利也不说明我们的进步会停止。
当然那次申办奥运,我们在当时也不知道后面有那么些黑幕。回头翻看资料,当时
张百发接受采访时还对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希望国际奥委会1994年一月份
开会时请我们去,征求我们对国际奥委会有什么意见,他们也正逐步走向民主化,我们
希望能公开投票,如果公开投票我们有绝对的把握。“
这段话在当时我们并没有听出太多的弦外之音,但几年之后,在申办奥运的贿选丑
闻公开之后,我们才感觉到其中的言外之义。
就在中国人已慢慢淡忘了那次申奥的1999年初,当年申奥的丑闻突然爆出,悉尼
组委会用金钱收买了两个奥委会委员,结果悉尼胜出,而北京差的就是两张票啊。
这个丑闻传出以后,我很自然地想到93年那一年我们全民族围绕申奥的热情、悲
伤和眼泪,当然还有极度的失望。几年后这丑闻的传出,却不得不让我们感到,自己的
热情和眼泪竟是被强奸过一样。
中国人是宽容的,相对于其它索赔的城市来说,更接近胜利而损失最大的中国,针
对丑闻的言辞却不够激烈。也许我们有自己的考虑,也许我们有自己的难言之隐,也许
我们还要申办奥运会因此不想得罪太多的人,于是放弃了愤怒的机会。
但谁对当初一个民族的热情负责?谁对我们当初的泪水负责?在心中我真的想说: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愤怒?“
不过,一切都过去了,包括热情及眼泪。93年的申办奥运就象一个分水岭,之前
中国的奥运情结一路攀升,在申奥那一夜达到巅峰,而那一夜过去,中国人面对奥运日
益冷静下来。虽然和其它一些国家比较起来,我们面对奥运的热度还是高的,但和我们
自己前些年的狂热比起来,已经冷静得多,应该说,这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事隔十二年之后,奥运赛事依然在美国举行,但它只
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和乐趣,再不是全体国民眼中的唯一。金牌依然得的很多,但
获金牌的选手不再会享受民族英雄的待遇。他们只是体育赛场上的英雄,国旗升起和国
歌奏响时,我们依然会激动,但我们知道,如果有更多写着made in china的产品在世界
上获得冠军,那中国才会更强大。
我们做电视的人也不再只盯着金牌。在96年奥运结束之后,我们《东方时空》推
出奥运人物专访,十多位中,只有四个金牌选手,还是都有感人故事的。比如最小的冠
军伏明霞;常胜将军邓亚萍;屡战屡挫最终成功的熊倪;还有甘当绿叶扶红花的乔红。
其他的几位都是亚军、季军甚至是第四名,还有根本没参加奥运的人物。他们中有挑战
年龄极限的游泳老将林莉,悲壮的女足和女垒教练,离领奖台很近的蒋丞稷,为奥运冠
军作陪练的柔道选手张颖,,一枪打走金牌的老将王义夫等等。我们给这组节目定位于
“在成功与失败之间“,
在这次采访中,我们希望能够把视点回到体育,回到体育赛场上的人。并不是金牌
才能给我们震撼和信心,恰恰是在向胜利冲击的过程中,一些感人的故事出现了,体育
的魅力显现了。
观众的反应和我们一致,短短十二年的时光,中国的观众已经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成
熟态度来面对奥运赛场,我们的节目播出之后,观众的反应一直很好,结果在这种热情
的鼓励下,我们这组奥运人物的精彩语言和故事又被集成一集《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
播出,我给这期节目起名为《精神的圣火》。
从对金牌的关注到把目光投放到赛场,去寻找感动自己的故事和人,奥运慢慢地在
我们心中回到了正常的位置。
1998年初,一条消息让很多人忽略了,北京市市长刘淇和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
祖到瑞士洛桑,向奥委会递交了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很快,我们又将有一个申
奥之夜,但93年那一幕不会再来,不管是成还是败,中国人都能以绝对的平常心去面对

但我还是惊讶于这条消息被很多人忽略,而和上一次申办时的轰轰烈烈相比,我们
仅仅走过了十年的时间;可是想一想又觉得必然:,现在的中国人更关注的是:下岗职
工能不能少一点,经济能不能往上升升,国企改革能不能快一点,出口状况能不能好转
一点……
而北京的市民更关注的则是:大气污染指标降的速度怎么样?路这么堵,有关部门
得想想办法,别让二环三环成了流动停车场,房价那么高,想个什么办法才能让它降下
来,出行能不能看见更多的绿?……
在这种务实的心态里,申办奥运只是申办奥运,再不会像往日那样负载太多,我猜
想,这一次北京市的申奥代表团该比上一次的轻松一些压力少一些吧!
这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成果,没有什么比拥有一种成熟的心态来得更重要,从这个
角度说,我们应该对当初的那个申奥之夜说声谢谢。
从最初胸前写着“中国“字样的运动员站在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上,到黑头发黄皮肤
的学子在世界各地的大学里成绩名列前茅,再到更多写着“中国制造“的产品走向世界
,中国人的自信已经慢慢增强。改革二十年,从统计数字上看,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翻
了两番还多;从建设成果上看,一个又一个的城市长高了,让人认不出来了;而从我们
民族的心理来看,还是今天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给人的感触最深。
2008年的奥运申办,也许我们还会有很多的人为此度过一个不眠之夜,也许还会有
泪水有欢呼有叹息有失望,但是一切都只因为:我们有一个几年前破碎过的梦想圆。





〓〓〓第九节·复关谈判:中国与世界的磨合〓〓〓


内容暂缺





〓〓〓第十节·香港回归:起步的兴奋与回首的遗憾〓〓〓


 自从香港回归CCTV七十二小时现场直播结束之后,一直到今天,都不停的有人问我
:你认为你们的直播怎么样?
我知道提问者的潜台词是: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
我同意他们的看法。
所以我在回答这样的提问时都会说:面对这次直播,你如果表扬我们,我会羞愧难
当,甚至无地自容,但是,如果你激烈的批评我们,我也会有深深的委屈感。
香港回归直播报道,我们如同没有参加过亚运会,就直接参加了奥运会的比赛,成
绩并不尽如人意,但积累了参加世界大赛的经验,并且这样的经验告诉我们:下一次就
不再是参与第一,而是要站在领奖台上。
对于我们很多做现场直播的人来说,这一次报道仿佛参加了一场百米竞赛,但在过
去的比赛生涯中,绝大多数都没有跑百米的体验和训练,直播报道该怎样做,怎样计算
直播时间,怎样设计报道内容,怎样在现场和前后方沟通,怎样处理应急事情,这一切
几乎都是空白。虽然直播前很久,我们就到了前方,但直播最大的魅力和压力恰恰就在
于,无论你怎样精心准备,但一切要以直播时你真正的所见所闻和那一刻具体问题的处
理为最后结果。这样一个大型事件,你作为新闻人,也无法完全预知事情进展的细节和
内容。所以形象地说,在跑这次百米之前,我们的训练是和百米有关的,比如长跑练耐
力,铅球练力量,跳高练弹跳,跳远练对助跑的算计等等,但真正的百米我们并没跑过
,因此直播的发令枪一响,我们才真正地离开起跑线,努力跑向终点。在这个全新的体
验中,便暴露出我们种种的不足来。
这次报道已经过去很久了,这之后我又参加了一系列大型的现场直播报道。回头再
看香港直播报道,太多的遗憾便显现得更加清楚。什么事情都无法再有一次,但还有种
固执的念头,如果昔日重来,我们会报道得更精彩。
但如果总是停留在遗憾之中,那就真正低估了香港回归报道对之后一系列大型直播
和新闻改革的意义。香港回归报道不同于之后的大江截流和珠海航展直播或黄河小浪底
截流这样的直播报道,它充满了太强的政治性和外交神圣感。幸运的是,在这七十二小
时直播过程中,除去报道中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我们没有出现任何政治性或大的技术
性的差错,这为后来一系列大型直播报道的出台做了最好的信心准备。其次,香港回归
报道的直播动用了中央电视台大量从业人员,我们难得有机会在“奥运赛场“上通过实
践清醒地在一系列不足中看到自己还需要补充什么,这又为之后的一系列直播报道真正
锻炼了队伍。
当香港回归报道全部结束之后,我们很多做报道的同事并不象人们想像的那样有种
压力减弱之后的兴奋,反而大多心事重重。没有谁能比我们自己更知道那些遗憾被我们
深深地地在心里埋下了。相信在登上飞往北京的飞机时,很多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念头:
下一次,我们将不辱使命。
回到北京,大家惊讶地面对着太多的表扬声,但我想这都属于一种对未来的鼓励和
善良的宽容。在这样的赞扬背景下,刚到北京我们就开了内部总结会,激烈的批评声在
我们内部占了上风,甚至强到让很多人觉得是不是自毁长城了。但这种来自自身的强大
批评是重要的,否则在别人因宽容而产生的赞扬之下,我们慢慢听信了这些赞扬,认为
自己的报道还真的不错,那才真正可怕。
反思其实还有很多,但过去的毕竟都已过去,一种起步的兴奋和无法挽回的遗憾经
常会在那一段日子过后,重重地袭击一下内心,我知道,一段时间以后仍将面临这种兴
奋与遗憾,但无论怎样的情感,都无法把那段日子淡忘。
初入香港
香港回归的日子是九七年七月一日,但我们进入状况那就早得多了。每一个做新闻
的人其实都在早早盼着1997年的到来,“我的1997年“满大街地唱着,但每个人面对19
97都有着各自的心事,干新闻的自然会想,那一年大事发生的时候,我在哪儿?
我当然也这么想。最初的选择只有一个:我和水均益在香港演播室任主持人,和北
京演播室的敬一丹、方宏进他们遥相呼应。但计划没有变化快,97年元旦刚过不久,策
划组的何绍伟一天晚上给我打了个电话:小白,部队入港需要一个现场报道的主持人,
我们都觉得你行,怎么样,试一试?
这个选择来的有点突然,我一时难以定夺,但电话中,何绍伟的诱惑邀请便接着而
来:我们这次部队入港,采取全程直播,上面有直升机,下面有转播车跟着部队的车行
进,你做报道,多有挑战性啊!更何况部队7月1日早晨就进港了,还不影响你参与其它
报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