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奇侠-第2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登雕梁、江秀音、温艳阳三人,本身就十分淡泊名利,他们只迷醉在音乐的境界中,一直甚少与人交手,所以才会在“忘情天书”一十五诀后,一再考较萧秋水,直至将一十五法门尽传萧秋水后,他们又放隐山林,吟唱咏赏,各自创奏新调,终于完成了那一曲“天下有雪”。
朱侠武见这三人名不见经传,当然没有放在眼里。
他一出手就是“少林拳”、“武当掌”。
他的天下已定。
燕狂徒为他所杀。
李沉舟已死。
萧秋水受重伤。
他自己虽然也受了些伤,但伤无大碍。
只是他素来小心慎重,见这三人莫测高深,也留上了心,所以出手分量绝不轻。
多年前他就能把武当、少林的武功融汇贯通,而在近年来又将武当所有武功及少林七十二技,尽可能融人自己一拳一掌中。
所以他的拳掌看来招式平凡,却是两派武学之菁华。
只是他一上来,还是犯了轻敌之失。
登雕梁在二胡中出剑,剑法幽怨但捷迅,江秀音在笛子中出剑,剑意轻灵多幻变,温艳阳在扬琴中出剑,剑势急疾,却深情。
在三种乐器呼啸声中,朱大天王立时挂了彩。
他这时才知道这三人非同小可,不可小觑。
但是“琴、笛、胡”三剑的功力,实是不如朱大天王。温艳阳、江秀音、登雕梁三人,便是为了不想在武学上多作浸淫,所以才将武功尽传于萧秋水,退隐作曲弹琴去的,所以在这一段日子里,武艺更是荒疏。
“忘情天书”上的武功,是遇强愈强,但朱大天王的武功,一旦发挥,武当补少林柔劲之不足,少林补武当力度之未当,加上丰富的应敌经验,“三才剑客”如何取之得下。
就在这时,三人心意相同,互望一眼,三剑音啸之中,使出了“满江红”一曲的剑法!
这“满江红”一曲,原是温、登、江三人,为岳飞所填的词“满江红”而作的。“满江红”是岳飞所写的气象万千、气魄震日月之词,当时自军戎中一直流传到民间,已脍炙人口,宋高祖后暗下令禁这首词,且按下不表,这三才剑客却喜欢至极,所以为这阙词谱了首曲子。
这时三人便是想以“满江红”的正气长歌来镇压朱大天王!
但是这一首曲子,清厉激昂,使得重伤倒地了无生趣的萧秋水,奋昂图起。
萧秋水一听这首曲子,即想到流传甚广,而自己最是喜欢的“满江红”一词。大凡好的曲子,只适合一阙歌词,这叫天造地设,反之亦然,萧秋水在未出道时,也是诗乐中的有心人,而今一听之下,激奋了他当日的情豪!
他挣扎欲起,受伤的胸前一阵疼痛,原来触及了他胸口伤处。
他用于一摸,便摸出了一面小令,这令牌银光耀目,因鲜血沾染看来,竟出现数行小字!
这时日光微映雪光寒,原来这“天下英雄令”的背面,本就镌有几行小字,只是因铁色银炫,所以看不仔细,而经鲜血一融,就更加明晰。
该几行小字,却正是岳飞“满江红”的词: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待和着鲜血,读到“朝天阙”三字,想到岳飞修死,萧秋水一股崩天裂地般的气慨,莫可抑止,长啸一声,也不知哪来的力量,一跃而起。
在这同时间,三才剑客已失手。
他们三人以“满江红”的气势,来压制朱大天王威猛攻势,本是对的,可惜他们三人在音韵上虽可捕捉岳飞的心情,但在剑法上,却未能臻至那种境界。
尤其是“满江红”如此自行怀抱,气节孤忠,三人使来,力有未逮,朱大天王是何样人物,战得一会,便洞透三人性情,挤着在双臂挨了登雕梁、温艳阳各一剑,但一拳一掌,打着了江秀音。
江秀音是三才剑客中最弱的一环,哀呼一声,便翻跌出去,眼见不活了。
登雕梁、温艳阳顿时心中大乱,原来他们对这小师妹暗中相恋,已是很久的事了,但他们三人,一直怕伤害对方,故皆未表达,而宁可佯作不知,继续三位一体般的生活,作曲奏乐,赏玩于山水之间。
而今江秀音一倒,登雕梁和温艳阳都没了斗志,返身欲救,朱大天王哪肯放过机会,拳掌齐出,砰砰两声,击中两人背心,二人同哼一声,便如断线风筝般飞跌出寻丈外。
朱大天王击倒了三人,情知这三人已难有活命之理,甚是高兴,更欣悦的是自己以拳掌击败了名满江湖的“忘情天书”中的高招,这忽儿间,朱侠武真可谓踌躇满志至极,不禁大笑起来。
但在一瞬间,一声大喝,将他的狂笑声切断。
萧秋水巍然站起。
他正好目睹朱侠武重创三人的劣行,只觉一股共天地久长的浩气,自心中激游全身,想起“朝天阙”三字的笔意,以“忘情天书”中的“日明”一式,飞袭朱大天王!
朱大天王在得意中,乍见萧秋水如天神般地站起,心头已为之一愕。
他前胸、双臂都受了伤,萧秋水这一击,却是仗“忘情”十五决中的“日明”,以及整个“满江红”词曲所带给他的气势,加上他自己的功力修为,三样合而为一所使出来的奋力一击。
朱大天王只觉眼前日光灿然,耀眼生花,炎阳如炙,叫他无处可遁!
冬日里怎会有这种烈阳?
——但他已永远无法找到答案!
朱大天王死。
萧秋水倚剑于地,他的鲜血流了一地。
一地皑皑白雪,衬着几点斑斑血红。
笛剑江秀音,因中了朱侠武一拳一掌,已然气绝,登雕梁、温艳阳二人,因只着一掌一拳,还有一口气在。
两人艰辛地爬近江秀音遗骸旁边,两人惨然一笑,登雕梁道:
“我们……没有传错了人。”
温艳阳点头,道:“这样也好……三人死在一块儿,就象他们一样。”
登雕梁和萧秋水都向温艳阳所指处望去,只见雪地之中,李沉舟鬓发全白,正伏在赵师容身上,天地间所发生的一切,与他俩似已全无关系。
登雕梁困难地道:“是……是很好……”
温艳阳吃力地叫了一声:“登师兄。”
登雕梁嗯了一声,温艳阳惨笑道:
“我们……我们为我们三人……奏一曲‘天下有雪’好吗?”
登雕梁点头,两人一琴一胡,盘膝而坐,在雪地上,江秀音身边奏起乐来,两人神色斐然,乐韵也似一切都过去了似的白雪遍地。世间一切的感情、名利、斗争、变迁……都逝如云烟,转眼只剩冬雪无垠……萧秋水听得热泪满眶,忽乐绝弦断,登雕梁、温艳阳也在乐韵中人亡。
萧秋水只觉一阵恍惚,忽闻有人奔驰过来的沓杂之声,原来是胡福、李黑、陈见鬼、铁星月、大肚和尚、蔺俊龙、洪华、施月等人赶了过来,却独不见了唐方。
铁星月一见萧秋水,甚是欣喜,叫道:“大哥你还在这里!唐方已返回蜀中去了……她叫你不要找她……”
萧秋水听得心口一痛,众人这才看见尸横遍地,萧秋水也神色苍苍,遍身血迹斑斑。这时大肚和尚还横抱着邱南顾的尸身,赶了过来,他始终以为邱南顾未死,不肯殓葬,一直念着经文,停了一停,又俯向邱南顾尸旁道:
“我已为你念千遍经文了,怎么你还不醒醒……”
邱南顾哪能回答。萧秋水想起岳飞、李沉舟、燕狂人,柳五、赵师容、天正、太禅、裘无意、左丘,甚至还有结义了又背叛的兄弟,以及朱侠武、朱顺水等人,一一浮逝,此时耳际却响起适才温艳阳、登雕梁所奏的“天下有雪”。天地苍茫,风雪人间……却是何时,雪才消融呢?
萧秋水如此想着,两行热泪,流下脸颊来。啪登一声,所仗倚的古剑“长歌”承受不住如许压力,终告折断为二。萧秋水黯然长叹,抛开断剑,在天地一片自茫茫中子然行去,众人待唤:“萧大哥,萧大哥……”却瞬息间不知行踪。
優u书擝 uUtXT。com 荃纹子坂越镀
正文 外传 血河车 第一部 大宗师 第一章 大侠萧秋水
八月十五,中秋月明。
湖北襄阳的隆中山,正是孔明旧居之处,又名卧龙冈。诸葛亮羽扇纶巾,名动八表,世人景仰孔明,在离襄阳城西二十里处立下隆中坊,牌坊左右刻有: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足可见孔明在三个动乱时,扮演的是何等惊地动天的角色了。卧龙冈青山绿野,虎踞龙幡,离隆中山以北不到十里,有一个小村落,住了近千户人家,就叫做日月乡。
日月乡,乃取“明”之意也。川人为敬佩孔明,皆头系白巾,村庄之名,也喜以诸葛亮有关的事物命名。这日月乡,主要是务农为生,女则养蚕织布,其乐融融。
每到八月中秋,这村落更是热闹,平时各务其业,鸡犬相闻,偶有往来,亦为闲淡;唯一逢节日,村中男女众而嬉乐,不拘俗礼,而又简??真纯,不似名城巨都反是罪恶渊薮。这是一个和平安详的心村庄。
中秋节时,一到晚上,正是小儿嬉乐的好时机。暮色方临,绿野、大地、林畔、溪边,纷纷点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并有各种各样的嬉闹的方法。小孩子们各自成群结派,列队提灯,有些顽劣的索性躲在暗处,拿弹叉投射石子,“扑”地射熄了对方的灯笼,提灯的孩子,看到自己手上的灯笼忽然化为一团火,拿又不是,放又不是,眼睁睁看它燃光了,便“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夹杂看旁人的哗笑。
因此有些索性结成一派,躲在林子里互相射击别人的灯笼,这本来平和的小村,亦因此而喧闹起来,大人们也觉得这是欢庆的节日,且任由孩子们自己去闹。
然而在这些嬉乐忘忧的少年人里,树林边,站看一个魁梧的少年,冷眼旁观,低头沉思,一直没有加入大家快乐且冒险的游戏里。
※※※
这少年十七岁,沈姓,名耕云,字追莹。
日月乡中最得人望的是两家,一家姓沈,一家姓方,两家都是三代单传,沈家务农,世代都在这日月乡,方家原迁自江南,是儒生之门。这两家是日月乡中的领袖,彼此私交也十分要好,两家都诚??豪迈,而且都有一身武功。
沈家沈悟非,是隆中一带有名的隐侠,他生性淡泊,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却未把十二路“铁线拳法”搁置过。沈悟非是日月乡的乡长,沈耕云便是他的嫡子。
方家原是江南望族,方常天原本就是名侠,江湖人称“湘江大侠”,常在湘西一带行侠,但不知何故,于十余年前迁来日月乡,退隐躬耕,读书吟哦,不问江湖是非。他也有一名嫡子,小沈耕云六岁。
乡野长大的孩子,不似一般城市中人,弱冠之年已循规蹈矩,四书五经,所以每年中秋,玩灯笼的孩子,当然青年小夥子都在其中,真正一种“思无邪”的气象。
沈耕云是个早熟的孩子,平时做事,已隐有一种大人的气象,他年纪虽小,但好思虑,武功又深得其父真传,在孩子们群中,已有了一种领袖的态度,赢得了大家对他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