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黑帮花名册-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洪门一样,袍哥在组织发展上也比较宽松,没有清帮那么多复杂和严苛的说法。只要有人引荐,在香堂上对各路头领行叩拜礼(不作揖),听舵爷赏封“排行座次”,之后就是袍哥了,就可以闯江湖结交朋友了。
至于说,好好的哥老会,到了四川为什么会有“袍哥”这个名称?江湖上的说法有两种,一说是取《诗经·无衣》中“与子同袍”之义,表示是同一袍色之哥弟;另一说是袍与胞谐音,表示有如同胞之哥弟。
总而言之,这两种解释大致相同,但都不像是真的。事实上,袍哥这个名称倒是很容易让人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很多北方城市都出现过的流氓团伙“白鞋队”。该团伙以穿白球鞋为特征,非常好辨认。不过很遗憾,直到本书交稿为止,作者也没能找出“袍哥”和“白鞋队”有什么联系。
组织的名称起了变化,传承自然也就有所不同。在传统祭拜上,袍哥和其上线组织哥老会有着不小的区别,他们不拜五祖,而是主要拜关羽,并称之为圣人、圣帝。排座次也不敢有“二哥”。袍哥首领称为“舵把子”,副首领称“三爷”。他们也没有“四爷”,原因很搞笑,居然是因为杨四郎是叛徒。由于“袍哥人家从不拉稀摆带”,因此对于不讲义气的叛徒惩罚很严厉,通常是“三刀六个洞”,要他死得很难看。
在袍哥的传统中,每年有三次大会。五月称单刀会(祭关羽)。七月称中元会,为已故弟兄设祭。腊月称吃团年饭。实则都是为吸收新成员,商谈一些有关香堂及码头事务。
从组织架构来讲,袍哥分五堂,成员的社会成分也大致有个界限,按民俗习用的顺口溜:“仁字堂(又称老人堂)讲礼讲法,义字堂讲打讲杀(多为绿林,俗称二房上的),礼字堂讲抓讲拿(多为社会下层)。”
和正统的洪门相比,袍哥的江湖习气更浓,黑帮气氛也更深厚。新入会者得交纳会金、月费。如要外走闯荡,请舵爷赐“公片”(又称字样,印有山头名称的大红柬帖,证明身份,也可充传递消息的信物),并由管事五爷传授江湖规矩、黑话、手势及外地的朋友关系,但必须酬以重金方可得到这些好处。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形式上,袍哥更加接近如今的黑社会,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完全就是利欲熏心之辈。相反,在民族危亡的时候,这群四川汉子的表现堪称可歌可泣。
黑帮是不假,但黑帮就不可以爱国吗?别忘了,说到底,袍哥的命脉之中还流淌着洪门的血液。
辛亥革命时期,袍哥组织响应洪门号召,出钱出人,无数门下弟子喋血沙场,为中华民族走向共和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前云南督军蔡锷、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在昆明宣布云南独立,并即组织约二万人之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分由蔡锷、李烈钧、唐继尧任一、二、三军总司令,唐继尧兼任云南都督府都督。袁世凯调派八万人进攻云南,结果在四川被蔡锷大败。
在这次护国战争中,蔡锷与同盟会主要依靠的力量其实还是袍哥,他们组织武装部队,义无反顾,加入护国军,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前线。在当时,四川护国军司令部就设在温江、崇州、双流三县交界的袍哥码头刘家濠,而其司令、副司令、参谋长也都是曾经的袍哥大爷。
抗日战争爆发后,袍哥大爷们再次振臂一呼,于是十数万蜀中子弟浩荡出川,再次谱写了一曲英雄悲歌。如果大家还记得电影《血战台儿庄》的话,那就一定忘不了那个死不瞑目的川军团长。毫无疑问,那个人的原型其实也是袍哥出身。国家危亡之际,他们没有选择投降,没有拉稀摆带。他们是用鲜血和生命在践行中国式的江湖之义。
在袍哥的抗战史上,英雄辈出,战死者不计其数,活下来的则是千姿百态。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属范绍增,也就是《傻儿师长》的原型人物。
范绍增,名舜典,号海廷,绰号“范哈儿”、“大老造”,四川省大竹县清河乡人。13岁入袍哥,算是资深的帮会分子。
清宣统三年(1911),范绍增在当地袍哥大爷的带领下加入了同盟会,自此之后一路跌宕起伏,出生入死。民国五年,他官升团长,算是有了自己的一个小班底。此后多次参加军阀混战,虽然有胜有负,但麾下人马却越攒越多。和一般的国军将领不同,帮会出身的范绍增格外在乎“义气”二字。“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他冒着极大的危险将共产党员王维舟藏在自己的部队里,使之躲过了无比凶险的清党运动。
1931年,刘文辉任四川省主席,期间与刘湘争夺属地控制权。为了争取范绍增,刘文辉出重金五十万收买。然而可笑的是,他千算万算,却没有想到刘湘和范绍增本来就都出身袍哥。结果大智若愚的“范哈儿”先是把消息传给了刘湘,紧接着就拿着五十万重金跑到了重庆。在这里,他一掷千金,建了座无比辉煌的“范庄”。再之后,他又拿着剩下的钱跑到上海,受到清帮头子杜月笙、张啸林等人的盛大欢迎。并被清帮“大字辈”前辈、“仁社”的老头子张镜湖破格收为关门弟子,列清帮“通字辈”。在当时,这个辈分在清帮之中已经可以和黄金荣平起平坐。如果单论江湖辈分,那么“悟字辈”的蒋介石和杜月笙都要叫他一声“叔公”。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范绍增请缨杀敌,只身赶到上海前线,任第十一兵团副司令。上海沦陷后,随军撤退到汉口。1938年初,范绍增被蒋介石委为第八十八军军长,但搞笑的是,蒋委员长却不发枪不给人,让他自募兵员抗日。
按照常理来说,蒋介石的这种任命如果换在别人身上,恐怕就只有骂祖宗、闹心的份儿了。可是范绍增却有的是办法。对于这个无厘头任命,他几乎没有任何埋怨,而是利用自己的帮会身份,在四川广泛地发动袍哥弟兄,很快就编成了4个团。紧接着他又散尽家财,拿出自己的财产,购买武器、装备部队。
1939年初,范绍增率八十八军出川,在江西东乡一带同日军作战;次年夏,又转移浙西作战;冬,调太湖张渚地区担任防守。当年,日军第二十二师团偕伪军两万多人进犯,双方在宜昌一带展开激烈的拉锯战,范绍增亲临第一线督战,终于击败日军。
1941年春节时,八十八军驻地百姓慰问范部。范绍增非常谦虚地说:“这回打日本人,不是老百姓帮忙,还是打不赢的。二回我们不把仗打好,老百姓要吐我们口水!”
如今我们细细想来,如果这番话是出自一个知识分子之口,那么倒也没什么。可它却偏偏从袍哥出身的范绍增嘴里说出来,这就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
1942年5月28日,范绍增率部击毙日军第十五师团长酒井中将。酒井师团长被炸身亡,这一仗在日军中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在日本陆军历史上,“在职师团长阵亡,自陆军创建以来还是第一个”。
紧接着,范绍增连战连捷,第二天,又率八十八军击伤日军四十师团的少将旅团长河野。一时之间,在正面战场上,大名鼎鼎的范哈儿打出了川军的威风。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虽然在抗日战场上,范绍增功勋卓著,但在军政官场上却并不如意。由于他并非蒋介石的嫡系,因此也不受重用。抗日战争结束后,范绍增基本处于空挂状态。眼看着国民政府日益腐败,范绍增最终选择了起义投诚,于1949年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一个胸无点墨的江湖袍哥,在民族危亡之际,不惜散尽家财,领兵抗日。后来又能认识到民主之可贵,反蒋起义,这着实令人赞叹!
解放后,范绍增历任解放军四野五十军高参,河南省体委副主任、省人民政府委员、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等职。
“文革”期间,范绍增因贺龙受到牵连,并被收审关押。在狱中有人想从他那里搜集贺龙的“黑材料”,但他却牙关紧咬,不吐一字,完美地践行了“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的江湖誓言。
1977年3月5日,范绍增在郑州去世,作为当时大陆为数不多的袍哥大爷,终年83岁。
2。排帮·“山寨”主义
“四月花开如积雪,散入渠上冷未歇。排郎过江吆声起,白云飞度下常德。”
这是一首曾经在湘西沅江流域广泛传唱的小调。在这首歌里,排郎并不是指的某个人,而是指旧中国一个相当有名的地方帮会——“排帮”。
排帮,又称“排古老”。有人说他是哥老会的分支,但其实不然,因为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法统传承来看,排帮都和哥老会所秉承的洪门体系都有着很大的不同。严格来讲,这是一个地域性非常强的帮会组织,他没有过大范围的扩张,最多也就是扩展到江西鄱阳湖一带,而他的大本营始终在湘西沅江,除了征战,他们从未离开过十万大山。
排帮的历史也很悠久,大约和洪门同时起步。明末清初时,湘西大量出产木材,由于水路发达,上游的木材砍伐之后,就沿江向下漂流。为了保证运输安全,排帮应运而生。因此,我们可以说,排帮从诞生那天起,干的就是保镖,吃的就是刀口饭,其凶悍和自律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在当时,加入排帮要砍“三把半香”,所谓三把半香是可以手指来代表的,小指是第一把香,无名指是第二把香,中指是第三把香,食指和大指接连成了一个圈。这一个圈,看起来只有其他三个指头的半截,所以只能说是半把香。
这三把半香纪念着四桩历史上有名的故事,这四桩历史故事中的人物便是每一个排帮兄弟的榜样。第一把香纪念着羊角哀和左伯桃,这把香,叫做仁义香;第二把香纪念着刘关张桃园三结义,这把香,叫做忠义香;第三把香纪念着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这把香,叫做侠义香;半把香纪念秦叔宝和单雄信,这半把香,叫做有仁无义香。
由于湘西民风强悍,因此排帮的帮规也是相当的森严。比如帮规前三条规定:
第一,排帮护送的过境物资,不能带有大烟、枪支、弹药等违法物品以及军用物资,一旦查处全部销毁。
第二,一次结仇,终生为敌。
第三,凡叛帮者,必须经过三关考验,棍阵、过火坑、跳刀山。这三关的危险性极大,基本上就是过了也是残废。
与洪门、清帮等超大帮会的松散不同,排帮的结构异常紧密。总舵的帮主叫做“大把子”,各地分舵主都称“把子”。
由于排帮所控制的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因此首脑单一,凝聚力很强,总是居寨而立,自成一统,颇有些“山寨”主义的意味,其情形很像是一些武侠小说中帮会的模样。
然而由于结构紧密、保密性强,因此排帮的内部详情也很少为外人所知,有关排帮的文献记载相当之少,创帮者及历任大把子的资料更是不为史学家所知。因此我们讲述排帮也只能从笼统的方向切入。
在排帮的历史上,最为世人所牢记的故事基本都发生在近现代,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在抗战时期,排帮子弟并没有因居于深山而置身世外。相反,帮中弟子很多都参加了抗日军队。在常德会战期间,国军的组成就有相当一部分是本地的排帮会众以及凤凰城的竿子营部队。2006年,国内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名字叫做《血色湘西》,讲述的就是排帮与竿子营的恩怨,以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