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

第13部分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第13部分

小说: 恋爱时不折腾,结婚后不动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格特征将伴随终生。要么就在成年以后寻求补偿,最明显的就是当他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孩子气”,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关心自己,满足自己,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三)母亲是我们来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个安全岛
母亲是我们来到茫茫人海之中看到的第一个安全岛,登上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的开始探索世界、健康成长、和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来。这个安全岛,就是无条件的母爱,就是我们一辈子都不可或缺的安全感。
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就为他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庇护所:这里不仅有适宜的温度,有自动的营养供给,这是婴儿的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然而,当他与母体分离之后,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空气温度未必适宜,氧气和食物需要自己获取,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英国精神分析权威梅兰妮克莱因认为:婴儿刚刚降临世上,第一时间并非快乐,而是恐惧,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倘若此时,他不能及时回到母亲的怀中,不能及时得到母亲的爱抚,不能及时获取母亲的奶水,他便会感到死亡的威胁。所以,婴儿为何都喜欢紧紧依偎在母亲身边,这是他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在婴儿的心理留下一道伤疤。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婴儿大声的哭泣,那便是表达了他对死亡的恐惧,而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哭闹。如果一些母亲对孩子缺少足够的爱心,或是因为在产后母亲的情绪不稳定,并未适应做母亲的角色,甚至认为婴儿是自己生活中的负担和烦恼的根源,或是天生脾气暴躁、缺少耐心,就会对婴儿的哭声充耳不闻,甚至大声训斥,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候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有时候则不能,一旦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然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如此反复,这样的孩子始终无法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才能得到母亲的爱护。长此以往,孩子一方面学会了哭闹来吸引母亲的注意,另一方面,又对母亲总是冷落自己感到愤怒。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好像雷雨天气一样交替出现。从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孩子长大以后,会形成较为严重的情感依赖症,在亲密关系中索求无度,一旦未遂,就会又哭又闹,甚至以死来威胁。这种情感依赖症的根源就在于缺少安全感。
来,依恋系统在实质上是要“询问”这样一些根本性问题:所依恋的对象在附近吗?他接受我吗?他关注我在爱情方面缺少安全感的表现:
1、害怕孤单,总是一次又一次的恋爱,有时候他并不是你真正爱的那个人,只不过是一种寂寞的替代品而已。
2、总是拿自己和身边的人比较,总是处于一种自我否定的状态中,总是莫名其妙的乱发脾气,怨天尤人。
3、哪怕他对我很好了,还不满足,觉得这不过是昙花一现,终有一天难逃被抛弃的结局
4、只要跟他一吵架,就大喊大叫,情绪失控,甚至一哭二叫三上吊,动不动就把死作为要挟对方留住对方的绑票。
5、把自己当成灰姑娘,盼望有一个白马王子通过爱情来拯救自己。
6、把自己的身体当成挽回爱情的本钱,以此下注,飞蛾扑火。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6、总是以泪洗面,靠伤心的回忆来扮演弱者的角色,蚕食别人的怜悯和关怀,自导自演苦情戏,博取对方的眼球。
7、面对一个无良者一味忍让,一再退却,没底线,无原则。
8、对爱情有严重的完美主义倾向,哪怕年近而立却永远不变的少女情怀,宁愿沉醉在白日梦的幻想中也不愿在现实中醒来。
说到这里,各位读者可以根据以上内容自我检测一下,你是否总是感觉内心缺少安全感?如果是,那么,我敢断定,你从小就没在自己的母亲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从而导致你内心总是空空如也、惴惴不安。
(四)母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最初的自己
其次,母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最初的自己,也在母亲的不断的关注中找到了自我的意识。孩子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为“是”,则孩子会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并会从事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交际的行为。但是,如果孩子察觉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为“否”,则孩子会体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如果孩子在母亲的怀抱中不断生长,他的自我意识,他的安全感和认知度都将逐步完善。”
如果他饿了,母亲的乳房就会自动送上来;他冷了,母亲会把他抱入怀中,他想排便,母亲就帮他料理,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如果他哭,母亲就来哄他;如果他表现好,母亲就夸奖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并互相补充成为一种体验:那就是我是被人爱的。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母亲的孩子,,我被人爱是因为我长得可爱,更确切的表达是:我被人爱是因为我是我。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自我意识,也是他建立自我价值的第一步,更是他获得自信的本钱。
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说,这种愉快状态就是自恋的一种形式。母爱的体验让一个孩子感觉自己是一朵身处温室的里的花,他就有茁壮成长的需要,也让一个孩子从小安宁平和,我什么也不做就可以赢得母亲的爱,因为母亲是无条件的,我只需要是母亲的孩子。八岁以下的儿童还不会去爱别人,但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爱会让他内心充满温暖。随着年龄地增长,孩子渐渐就要培养一种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比如妈妈不高兴了,去逗妈妈开心,爸爸工作很忙,临出门前赖在他身边告诉他要早点回家,这是孩子懂得释放爱的开始——第一次从“被人爱”变成“爱别人”,变成“创造爱”。但从爱的最初阶段到爱的成熟阶段还会持续许多年。进入少年时代,一个人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就开始把目光投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他慢慢懂得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予”比“得到”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他开始体验关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统一,另外他还能感觉到爱唤起爱的力量。他不再依赖于接受爱以及为了赢得爱必须使自己弱小、孤立无援、生病或者听话。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他看到自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经如此动情地描述母婴关系,此刻,母亲仿佛一面镜子,婴儿在这面镜子里找到了自己,渐渐形成了对自我的认识。
  一、 一个人对自我的最初认识,来自他的母亲…
做过母亲的都知道,孩子从出生以后三四周,就开始通过看着母亲的眼睛、露出笑声和变换身体姿势等方式来寻求和“引诱”母亲的回应。如果母亲立刻作出了回应:看着婴儿、对他微笑、对他轻声低语,那么他们之间便形成了一连串的交互活动,实际上,婴儿此刻在吸引母亲的注意,也是把母亲作为一面镜子,确实自我的存在,当然,这都是无意识的。如果婴儿的种种挑逗行为得不到母亲的积极回应,婴儿就会表现出很“受挫”的样子,甚至会变得无精打采,就像一个得不到情人回应的姑娘此刻的沮丧心情。如果母亲看着婴儿总是带着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面孔, 孩子在这面镜子里读到也是一副毫无感情、毫无回应的信息,渐渐的,这面镜子里照出的就是一个无感情、不快乐的自己。
互相对视,关注彼此。这也让婴儿第一次体验到“成功”吸引母亲的喜悦。在这种互动中,婴儿的表情变得日益丰富, 实际上,成人男女之间对于接吻、微笑、身体关爱等方面的需求源于母婴相互间的注视、触摸、拥抱和语言的“交谈”。
西方一些精神分析领域的专家普遍认为,母亲与婴儿的互动中自身的情感状态,对孩子的自我塑造具有枢纽性作用。换句话说,孩子最基础的情感启蒙来自母亲。母亲在亲子关系中,就如同一面镜子存在着。孩子在这面镜子中徐徐形成对自己的熟悉,并根据母亲的回应而徐徐形成自己的各种认同和适应,最后形成自我人格。因此,这面镜子在孩子自我的逐渐养成过程中,居于枢纽的位置。
(五)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
第三:母爱好似一杯水,让我们的身心不再饥渴。很多人不知道,在正常的两性关系中,我们对拥抱、亲吻、抚摸等身体接触的需求最早源自母亲。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除了需要母亲不断的奶水、还需要母亲不停的爱抚。没有被抚摸过的婴儿是长不大的。
我看过一个材料,里面提到婴儿跟母亲的这种身体接触,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平衡发展。副交感神经系统由心脏诱发,促进心率协调,既能抗衡压力,又能维持内分泌的正常。如果一个婴儿出生以后很少得到妈妈的爱抚,那便会很糟糕,因为他的自律系统会变得很敏感,很脆弱,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事情,也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错觉:妈妈可能不要我了。知道小孩子最害怕什么吗?就是被遗弃,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担心被母亲遗弃,这种潜意识会影响他的一生,即便长大以后,进入恋爱和婚姻状态也经常觉得自己会被遗弃,害怕被爱人遗弃。
有研究指出没有被父母经常爱抚的婴儿,他们长大后的副交感神经特别脆弱,不懂得平衡内分泌和情绪,所以这些人特别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因为他们过分激活交感神经。交感神经的功能跟副交感神经的刚好相反,能让心跳加促、呼吸转急,压力荷尔蒙上升等,令我们处于紧张和自我保护的状态。副交感神经则减低心跳速度,加速肠道蠕动,减低便秘的机会,也会促进消化系统功能,有助身体平衡。所以父母应多爱抚孩子,给他们关爱,尤其是善用直接的眼神交流,让孩子感觉安全和被爱,这样能令孩子的副交感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