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耽美同人电子书 > (糯米)天下 >

第96部分

(糯米)天下-第96部分

小说: (糯米)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是为了防止各地官员中饱私囊,出现向下横征暴敛,向上瞒报的情况,定期从朝廷派人到各地暗访抽查,如有发现这种情况的,严惩不贷,以震慑余者。
  世上没有一个完美的制度,考成法也一样,但它所涉及的层面,又如此庞大,如果能够很好地推行,不仅吏治卓有成效,国库收入也将大大增加,因此赵肃不希望它的效果只能维持几年,更不希望它被彻底否决。
  所以,他竭尽所能在给张居正拾漏补缺,让它起码在这几十年内能够适用,至于几十年后,他也并不担心,到时候文化的开放早已达到一定程度,在他的推波助澜之下,西方科学将会冲击这个古老帝国,届时自然会有有识之士,提出与时俱进的办法。
  从这几条建议,都能看出赵肃的用心良苦,朱翊钧那边自然没有异议,张居正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内阁由此进入几十年来难得一见的和谐时期。张居正刚当上首辅,性格里霸道的一面还不太显露,他又急于在考成法上得到内阁其他人的认可,所以大家纵然在小事上各有异议,大方向上却很有默契地达成一致。
  另一方面,朱翊钧也开始从军队下手。
  自从戚继光那本《练兵纪要》刊印出来,发放全国军队将领之后,他自己也仔仔细细读了好几遍,直到能把书倒背如流为止,并且要求驻边将领将自己在带兵过程中的心得也写成条陈,上呈御前。
  每个武将带兵的经验都不一样,但这里头也不乏对军事一窍不通,纯粹是纸上谈兵的人,东西写上来,是龙是虫,是抄兵书的还是自己体会的,皇帝对照着看,又找来久经沙场的兵部尚书杨博一起研究,也能挖出不少浑水摸鱼的蛀虫。
  熟悉军事,了解军事,是为了在战争一起的时候,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不至于被人欺瞒,两眼一抹黑,很容易闹出笑话,而且身为皇帝,也是军队最高统帅,理应拥有武将的拥戴,但如果你没有本事,就算因为地位的缘故而不得不让人屈服,也终究达不到打动人心,让人心服口服的效果。
  从小受赵肃熏陶的朱翊钧很明白这一点,而且身体力行,每天起码要花上两个时辰亲自参与京营禁军的操练,有时甚至亲自下场与将士一起训练比划。为此内阁不少人,包括张居正都强烈反对,认为天子不该和士兵厮混在一起,有失身份,但赵肃独排众议,与兵部尚书杨博一起,支持皇帝这样的行为。
  实际上,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朱翊钧不怕吃苦和一视同仁,得到了京营中不少将士的拥护,而皇帝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也想出了不少办法,用来提拔有才能的人,淘汰在军队里混日子的。
  为了让皇帝能够更加熟悉地形地貌和战场上的情况,赵肃让工部又做了蓟州和宣大两地的沙盘,而这个时期,在戚继光手下当兵的贺子重,也会经常与朱翊钧书信往来,跟他描述一些实际情况。
  当然,要指望贺子重的书法和文笔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皇帝经常会在信中看到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别字和病句。
  这就又让朱翊钧发现一件可以做的事情:提高军队士兵的文化水平。
  在明朝当武将有几种途径,一是进士出身的文官外放,像谭纶。二是世袭武职,像戚继光。三是通过武举授职,一步步升上去,像毛文龙。四是虽然没什么文化水平,但是跟着老大打天下,后来老大成了皇帝,下面的人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了。
  如今第四种情况几乎没有可能,所以明朝武将一般都要识字的,但是对士兵就没有那么多的要求。在这个时代,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明朝士兵的地位极其低下,加上国库空虚,常常拿不出军饷发放,一支连吃都吃不饱,也没有任何信仰的军队,怎么能指望他们打赢战?
  戚继光之所以百战百胜,就是因为他给了士兵足粮足饷,而且定下严格军纪,这才有了名震天下的戚家军。朱翊钧想改革军队这种恶性循环的现状,就要先从清点军队人数,和发放足额军饷开始。
  清点全国军队人数,是为了防止克扣军饷,吃空饷的情况,发放足额军饷,则是让士兵吃饱饭,才有力气打仗。
  再然后,就是对五品以上武将进行定期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军事知识,对防地的了解,每月的操练规定,并派人实地验收等,以免这些人时日一久,不思进取,敌人一来连打都不用打,就直接逃跑了。
  最后则是对普通士兵文化水平的普及,朱翊钧原先的想法是让武将直接给士兵授课,但赵肃又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让那些在考成法中不幸落马的革职官员去教士兵识字,戴罪立功,一年之后考核士兵,如果全部考核通过了,说明这些人教得好,可以考虑让他们重新为官,如果士兵考核没通过,那不好意思,再派个人来,反正朝廷里每年因为工作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人不知凡几,永远不必担心没有人选。
  当然这些事情都是一步步来的,光是清点军队人数这件事情,就进行了大半年,一直到万历二年春天才基本完成,其中还包括淘汰一些老弱病残,或者根本不存在,却在军队里占空饷的名额。
  这段时间内,人人忙得脚不沾地,内阁阁老们一天十二个时辰,几乎有十个时辰是在内阁里度过的,有时候困了就直接倒在内阁里间的小屋子里歇会。
  为了提高效率,皇帝也索性把办公场所暂时搬到内阁,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每天待在这里,才发现内阁的环境是多么简陋,一想到赵肃,哦不,是所有阁老每天就在这种环境下办公,朱翊钧二话不说,下令扩充内阁,重新整修。
  作者有话要说:对于系统的抽风我已经不想说啥了,大家发评留言都很辛苦,下午我把能够送分的留言全送了一遍,聊表对大家的安慰……这章都是正事,不知道会不会觉得枯燥?很多办法都是结合当时的情况想出来的,肯定不是毫无漏洞,请勿较真哈。下一更是26号晚11点左右,周末我会尽量写多点。谢谢阿尔法多、zr33835950、1182675309。sdo、天宇之绫童鞋的地雷。如果系统又抽风,大家无法留评,又有想法想和我交流的话,可以到微薄上给我留言:

  第 95 章

  两个月后,当内阁成员集体搬迁到修葺一新的文渊阁时,都愣住了。
  这还是他们两个月前待的地方吗?
  干裂褪色的外墙被重新上了一层颜料并加固,破了几个洞的窗纸全部替换下来,连窗棂也都重做,里头也彻底翻修过,原先的炕头被铲平,全部摆成桌椅,但是椅子上都垫着厚厚的褥子,桌子底下则烧着无烟的银丝炭,青石砖下是地龙取暖,这会儿虽是三月,北京城却寒意不减,但有了这些东西,众人从此不用在堪比贫民窟的文渊阁里干活了。
  无论从外表还是内在,这与两个月前的文渊阁绝对是天壤之别。
  作为大明帝国仅次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文渊阁向来是天底下所有读书人都趋之若鹜的地方,但他们在有资格出入宫禁之前,不会想象得到内阁的环境有多恶劣。
  冬凉夏暖,阴暗潮湿,连里头的桌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份,四个桌脚明显不平,还得拿块砖头垫着,人在里头日复一日,时间一久,患上风湿也不稀奇。
  这里曾经待过无数的名臣权臣,但没有一个人敢主动对历代皇帝提出改善环境,一则以前嘉靖、隆庆两代曾经几次提出要大兴土木,修葺内宫几大宫殿,让自己的居所更舒适,内阁怕皇帝铺张浪费,都以经费不足劝阻了,隆庆就罢了,嘉靖就曾因为此事憋了一肚子气,最后还是体察上意的严嵩严阁老挤出经费给办的,当然这件事情被视为文官耻辱。二则这是内阁大臣们的办公场所,太过华丽奢侈,只会让百官怀疑阁老们是来享受的,而不是来为朝廷办事的,所以为了名声,为了面子,众人以苦为乐,在这里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嘉靖一生为了修仙,一生为了自己,根本不可能体恤臣下,想起修葺内阁这茬事,先帝隆庆倒是心慈,可惜那会儿内阁没钱,而且他一辈子也没亲自踏足过内阁,更想象不到这里的恶劣,于是到了朱翊钧这里,他从内库里拨出五万两,交由工部承办,又亲自过问,叮嘱务要办得妥妥帖帖。
  工部早已不是以前的工部,赵肃接任之后就进行大幅度整顿,考成法之后又涮下一批人,现在已经是六部里头分工最明确,办事效率最高的部门了。
  皇帝有了吩咐,又是自己掏钱,所有人都没话说,赵肃把这件事交给一丝不苟的苏正,这个人把认真精神发挥到极限,从头到尾一共花了四万三千六百一十五两,全部记在账上,剩余的退回内库。
  花费如此之少,与以往工部动辄就十几万两的开销截然不同,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也让满朝上下都看到赵肃治下的成果。
  此时的赵肃,外有元殊、陈洙、戚继光等人,内有刑部尚书葛守礼,礼部右侍郎申时行,国子监祭酒王锡爵,还有张廷臣、邹靖平等人,手下还有整个工部,虽然这些人里没有一个在内阁,也还无法与如日中天的张居正相比,但是不知不觉之间,俨然已经成为朝廷中一股新的力量,纵然这股力量还很弱小。
  放眼古今中外,想要做事,没有人手是不行的,即便古人说君子不党,你也不得不刻意经营,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拉到自己麾下,久而久之,就形成党派。
  有党就有纷争,在当时,没有法律严格规范的情况下,党争往往会成为拖延进度,危害国家的毒瘤,张居正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这才要铲除异己,好为自己的政策方针清路。
  但是这样做的后遗症也是严重的,明朝两百多年,自有内阁制以来,凡是大权独揽的首辅,几乎没有一个有好的下场,纵然在位的皇帝与其君臣相得,新帝继位之后也难得善终。归根结底,除了皇帝难以容忍比自己权力还大的首辅之外,还因为首辅得罪的人太多,所以无形中也有很多敌人,欲置其死而后快,如此一来,恶性循环,以至于历史上明朝到了后来,朝纲败坏,百官成天为了权力争吵不休,党同伐异。
  而赵肃想要做的,既不是将来取代张居正,大权独揽,陷入又一个怪圈,也不是在权力斗争中落败,被人踢下去,他想要做的,是让内阁制能真正成为治理国家的机构,而非互相倾轧的工具。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首先还得让自己先强大起来,才有资格去改变游戏规则。
  闲话休提,回到眼前。
  万历二年春天,内阁里的所有人看到眼前焕然一新的屋子,都忍不住感动了,历经三帝,他们从来没感受过帝王如此的体贴,就连张居正也微微激动起来,朝朱翊钧叩拜。
  “陛□恤之心,臣等肝脑涂地,也无以为报。”
  他这一跪,身后众人自然也跟着跪。
  朱翊钧原先只是心疼赵肃住得不好,到后头来无心插柳,竟有了收服人心的效果,实在是始料未及,但眼见赵肃也向他投来笑容,目光赞许而温暖,他便觉得这一切都值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逐渐能够独当一面,他手里牢牢掌握着京师三大营,而地方军队在逐步改革下,一切也往令人乐观的形势发展,如今纵然是张居正,也不能不考虑皇帝的意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