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557部分

明末风暴-第557部分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义者,对于一切数典忘祖的行径都深恶痛绝,在俞国振看来,华夏民族绵延至今,虽屡遭蛮夷重挫,却始终能坚持下来并且迎来新的复兴,理所当然证明华夏文明的进步xìng。也理所当然决定了华夏民族应是这个世界当仁不让的指引者。俞国振没有自大到认为华夏一定要统治整个世界的地步,也没有疯狂到认为需要消灭所有其余的文明与民族,但他坚信。。。 领导人类,乃是华夏民族之天然权力与义务。
    许多年来,在东亚范围之内。华夏民族指引周围诸国,帮助他们由野蛮进入文明,领导他们抵御各种各样的蛮族侵略,这是历史证明了的。
    听俞国振连但丁的名字都信口拈来,汤若望脸sè更是惨白。
    “而且,因为贵教教士在传教之时,多有不法之事,比如说,当初帮助西班牙人、荷兰人和葡萄牙人,侵掠华夏。屠戮海外华夏子民,抢劫华夏百姓财物者,有不少就是贵教教士。在大员岛,在吕宋,在法显城与郑和城。都是如此!既然贵教自以为乃是欧罗巴诸王之主,那么这件事情的罪责,自然也要落在贵教的身上。汤先生,想来你是准备回欧罗巴了,不妨替我代一句话回去,十年之内。我华夏舰队必至欧罗巴。”
    毫无疑问,俞国振能做到这一点!
    汤若望是见到了蒸汽船的,他此次从陕西来上海,沿途是先乘传统的硬帆船经黄河至安平镇,再从安平镇转乘火车至青岛口,然后又转蒸汽轮船至上海,前面黄河一段所花费的时间,竟然两倍于后面远渡大海的时间。在亲身体验过蒸汽轮船的速度与效率之后,汤若望可以想见,若是十年之后,数十艘这样的炮舰抵达欧洲,再载有装备jīng良训练有素的华夏军士兵,欧洲诸国就算真的组成了联军,也无法与之抗衡。
    那时,将是教会最为可怕的时节,对教会充满仇恨的俞国振,会屠灭他见到的每一个教徒,直至消灭掉他们的宗教。
    “主啊,这是末rì审判,这是上帝的毁灭之雷么?”汤若望几乎要仰天长吁。
    看到这一幕,陈子龙却是苦笑。
    俞国振在唬人,毫无疑问,陈子龙可以肯定这一点。俞国振一定是想要从汤若望或者他们教会身上获得什么,所以才会有如此恫吓。
    且不说蒸汽船万里迢迢赶赴欧洲所需要的补给难以实现,单纯就利益来说,俞国振跑到欧罗巴去扬威国外,对华夏有什么实在的好处?在陈子龙看来,俞国振于国内建设上确实有一点好大喜功,比如说每年要修五百里铁路、一千里硬化官道、若干所学堂和医院,但对于跑到国外去扬威,俞国振并没有这么多的兴趣。就象是现在,四面八方跑到新襄想要朝贡的小国几乎可以排成长队,可是俞国振对他们一律是欢迎来做生意,也要向华夏军略委员会缴纳什么“联合国会费”,却绝对不象大明诸帝那般,让那些小国可以在朝贡贸易中占到天大的便宜。
    显然,俞国振又看上欧罗巴诸国了,只不过此前他与西班牙人、荷兰人等都有冲突,没有一个好的机会将自己的手伸到欧罗巴去,可怜的汤若望,这个时候找到俞国振身上来,可是送肉入虎口啊。
    不过陈子龙不打算揭穿这件事情。
    陈卧子原本就是聪明人,也是个有一定天下眼光的人,这些年在钦州耳熏目染,更是养成了一种习惯:考虑外交事务时,会优先考虑这是否符合华夏民族之利益。显然,俞国振把目光投向欧罗巴,对于华夏是有好处的,就是对陈子龙自己而言,觉得他对外狠辣总胜过对内狠辣吧。
    “阁下,我们要如何做,才能让你……让您改变主意?”
    深深吸了口气之后,汤若望盯着俞国振,满眼都是希翼和乞求。他感觉,自己每次向他的主祈祷,都未必有现在虔诚。
    “我一般不改变自己的决定,除非你能用真正的东西说服我,真正的东西。说起来还有一桩旧事,你们的教宗,未经我们华夏的同意。便将整个地球分给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在华夏军略委员会新近所拟的《财产法初案》中,属于侵犯我华夏公众财产之行为,故此,还须为此做出赔偿。”
    俞国振又是微笑着说道,这一次,汤若望听懂了。汤若望站起身。向俞国振行礼:“阁下,我们愿意做出相应的赔偿,这一点无庸质疑。我一定会尽力向教会申请,请您提出赔偿的要求吧。”
    “既然如此,就委托汤先生回欧罗巴一趟。我有这几个要求,其一,欧罗巴诸国必须开放市场,允许华夏商品毫无阻碍地进入欧罗巴各国,凡有任何一国拒绝,便为教会之敌……”
    俞国振的第一个要求,让陈子龙与汤若望都莫明其妙。
    他二人算是此时见识较多的人了,可是也没有想到,俞国振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既非割地,也非赔款。竟然只是开放通商!
    对于欧罗巴来说,这原本不是什么坏事,几乎什么物产都甚为粗劣的欧罗巴,对于来自东方的物品,原本就有一种渴求。但是在俞国振赶走了西班牙和荷兰人之后。目前只有通过葡萄牙人驻锡兰的一个转口港,进行双方的贸易。这严重制约了华夏商品进入欧罗巴市场,也制约了欧美两洲的黄金、白银等贵金属流入华夏。
    “这一点,我会努力争取。”
    “其二,欧罗巴人不够文明,仍然保有众多的野蛮习俗。特别是那些贵族中相当一部分竟然不识字,这是非常不对的……为帮助欧罗巴人进入真正的文明社会,我将向欧罗巴派遣一些学者,这些学者在欧罗巴必须受到礼遇和保护。若是他们有所伤害,教会与受伤害地的领主,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听得这第二个条件,汤若望与陈子龙不约而同都抬起头来看着俞国振。
    俞国振的这个条件,实在……太荒唐了吧,这可不是向欧洲提要求,而是给欧洲赏赐,这完全不合俞国振的为人啊!
    “阁下,这……这是真的吗?”
    汤若望终究是个欧洲人,虽然怀着一颗为主献身的心来到东方,但如果能给欧洲带去一些高明的新鲜的东西,他也很乐于去做,比如说,象俞国振所言,要给欧洲带去文明和进步。
    与俞国振治下的华夏相比,欧洲确实是个又肮又乱的野蛮之地。
    “那是自然,同时,我们也接受欧罗巴各国学者来我华夏留学、访问,并且,华夏军略委员会愿意为其提供学习与生活之方便。”
    “若是如此,阁下就同意我们在贵国传教?”
    “原则上我可以接受,但是还有几点,第一,贵教在欧罗巴征什一税,故此,华夏信仰贵教之民,也必须缴纳什一税,由华夏军略委员会和今后的华夏zhèng fǔ来收缴;第二,必须外交对等门户开放,也就是说,凡贵教教会所在之所,都必须许允华夏诸教传播,比如说道教、释教和儒教,贵教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视之为异端而裁判驱逐,考虑到华夏诸教并无征收什一税之习,故此信仰华夏诸教者也不需另外缴纳任何宗教税。”
    方才俞国振放出了一颗甜枣给汤若望,如今则是小小地敲打了一下。汤若望本人自然没有权力决定此事,他也看出,俞国振这仍然是在给他传教设置限制,而且在想方设法向欧罗巴进行渗透——但这种程度上的渗透,汤若望私下中觉得,欧洲诸国是会接受的。
    毕竟无论是通商贸易,还是派驻学者,欧罗巴都将会有巨大的好处。
    “我愿意作为阁下的特使回欧洲一趟。”沉吟了好一会儿,汤若望最初看了卜弥格一眼,后来想想,还是自己更熟悉华夏的情形,有些事情,恐怕唯有自己回去说明才有效果。
    “那就太好了,作为私人的赞助,我会给你提供一些路费和旅行方便。”俞国振微笑起来。
    陈子龙怎么都觉得,俞国振的笑容里,带着浓浓的捉弄人的味道。

六七四、大道不行海帆扬(二)
    孙晋惴惴不安地看着铁窗之外,这些天的牢狱生涯,让他觉得自己此前的坚持,似乎未必正确。
    他计算过时间,从入狱开始到现在,足足经过了二十五天,这二十五天里,每天都有大量的犯人被带到这里,他暗自估算,总人数已经超过了两千。
    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那些一般的从犯,俞国振是让各县法曹司的法曹长直接宣判了,大多数的处置都是三到五年的劳役或者苦役——根据报纸上公布的华夏临时刑律,目前俞国振治下的刑罚有主刑与附加刑之分,主刑为七种,即劳役、苦役、期刑、流徒、无期、死刑,附加刑有五种,即罚金、罚没、示众、鞭笞、黥斥。每一项罪名,只允许判一项主刑,但附加刑则不定其数。其中劳役为在当地服役,服刑者有少量的报酬可领,凭着这报酬甚至可以勉强养家。苦役则无任何报酬,而且有可能发往外地服刑。附加刑中的黥斥有些象是过去大明的“永不录用”,受此刑者,在若干时间内不得在华夏军略委员会中任任何公职。
    因此,被带到上海来的,必定是所谓的“主犯”,单从这两千余名“主犯”来看,孙晋可以判断出,这一次俞国振掀起的风浪,在各地都激起了强烈反弹。原本以为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能够逼迫俞国振屈服妥协,若能如此,首倡此事的东林诸人便可以再度声势大振,但是现在看来。俞国振不但没有屈服,而且还采用了此前他不曾采用的强硬手段。
    这让孙晋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何俞国振就敢冒这天下之大不讳。
    二十余天的牢狱生活,让孙晋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事情,一方面,当街向陈子龙求助的事情让他觉得惭愧,自己终究没有东林前辈六君子那般的骨气;另一方面。他也很是猜忌愤恨,陈子龙是不是没有把他的求助放在心上,或者是不是俞国振根本对他动了杀机。
    动杀机在他看来不会。因为俞国振一向念旧,两人之间多少是有些交情的,在俞国振起家之初。刚开始出版文稿时,他孙晋也没少给俞国振提供支持。
    就在这时,他终于听到了外头的脚步声,紧接着,他看到陈子龙和另一人大步而来。
    脚步都很匆忙。
    最初时孙晋心中一喜,因为角度的关系,他能看清陈子龙,另一人却只能看出他身上穿着华夏军的制服。他是知道俞国振喜穿制服的,原以为是俞国振终于来见他了,但很快。他意识到这人的身影比起俞国振更为眼熟。
    是……克咸!
    跟着陈子龙来的正是孙临孙克咸。
    孙晋与孙临也有多年未曾见面了,自从孙临被俞国振打发到南面去,先是到了海南岛接顾家明的班,掌管昌化县民防一职,然后升为海南一地的民防长。在华夏军略委员会建立之后,则转任广东武防提督。孙临一直忙着广东的民兵事宜,在有过过去的教训之后,他如今做事要踏实勤勉得多,因此无暇回桐城,而孙晋又出于孤高心态不去南面。于是兄弟二人足足有六年未曾真正见面了。
    孙晋没少与孙临写信,知道孙临在华夏军略委员会中事务繁忙,如今他来到这里,定是因为自己的事情了。这让孙晋突然间有些惭愧,这些年一直是他照顾着这位兄弟,也是这位兄弟惹麻烦让他扫尾,今rì却倒了过来,他给自己的兄弟惹来了麻烦。
    这让孙晋心里一凛:莫要因为自己,影响到孙临在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