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末风暴 >

第320部分

明末风暴-第320部分

小说: 明末风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是现在自己再去帮他,应该要简单些吧。
    隐于“襄初等学堂”光环之后的,是护理分校,这座初目的完全是为了帮助虎卫解决训练和战时伤病护理的分校,即使在襄知道它的人也不多。俞国振不愿意因为某些老封建的反对,而使得这所专业技能学校出现什么意外。当然,这所分校现在只能算是速成班,宋思乙在这里教一些简单的把脉、止血、包扎、消毒和喂药技能,在三个月的速成结束之后,她们要去襄第一医院进行真正的学习。
    “小盈,你这个样……莫非是在襄有熟人或亲戚要去见?”一个少女向赵盈问道。
    赵盈的脸微微红了起来,经过漫长的将养,她脸上的伤疤早已长好、脱痂,但还是留下了褐sè的疤痕,这使得她原本清秀的面庞失去了原本的美丽。她垂下头,微微失神,她算不算是在襄有熟人呢?那个虎卫曾经报过名字,说他叫顾家明,还让她到襄找他,可是……赵盈完全没有去找他的念头。
    “我想去看看海,只要去看看海。”她低声道。
    “乘船南下,还没看够海啊?”旁边一个少女吃吃笑道。
    众人都笑了,她们全都一样,是被从京畿解救的少女,年纪不大不小,若是放到学堂去嫌大了些,可直接进工坊又稍嫌小了。俞国振便请宋思乙出马,主持了这个护理分校,也算让她们习得一技之长。
    初时对于自己有可能去护理那些男,她们心中都是颇为抵触的,但后来得知护理的就是在战场上将她们救回的虎卫,则一个个又积极起来。燕赵之地,向来不乏慷慨悲歌之士,就是女,也是xìng情刚烈有恩报恩有怨报怨的。
    众人正要再打趣赵盈,忽然听得身后有人喊:“等一下,等一下!”
    她们回过头去,赵盈也在其中,便看到顾家明远远地跑过来。
    虽然还隔着一百余米,可是赵盈的心猛然收缩了一下,双眼亮了起来:是他,他竟然在这里!
    就在这时,又一个声音响起:“顾家明!”
    “有!”顾家明听得这声音,顿时站住挺直身体,脸上的惊喜变成了惊讶,向着从一旁走过来的人望去。
    正是俞国振。
    赵盈也认得俞国振,京畿之战告一段落之后,她曾见过俞国振亲自安抚百姓,当时她还壮着胆拦下他,询问顾家明的安危。就是到了襄之后,俞国振也来到护理分校视察过三回,基本上每个月都要来看望她们一次,每次都带来一些小小的礼物。
    “啊呀,是南海伯!”几乎所有少女的目光都停在俞国振的脸上。
    唯有赵盈看着顾家明,顾家明也向这边看过来,只不过大伙都是一般打扮,又戴着面纱,他应该认不出人来。
    俞国振带着一队人过来,他每隔两三天,便要来视察一遍兵,某些训练项目里,还要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将顾家明唤住之后,俞国振上下打量了他几眼,然后向他望着的方向看去,便看到一群道袍女匆匆消失。
    俞国振笑了。
    “看来家明有些chūn心荡漾了?”他打趣了一下顾家明,然后猛地想起一件事情,京畿之战后,似乎曾有个女找他打听过顾家明的安危状况,后来因为事务繁忙,他没有过问此事,也不知道那女情形如何了。
    或许该问一下……那女,看模样倒是个刚毅的。
    俞国振对于下属的婚姻之事极为关注,在他看来,这也是关系到襄乃至整个华夏未来发展的大事,毕竟这个时代,世界上还有的是空间,足够华夏孙前去开拓,而不象后世,列强已经将世界瓜分干净,从被瓜分掠夺的状态中好不容易爬起的华夏,再无扩张的余地,不得不为了生存和发展,采用近乎自残的生育政策。
    哪怕只有一丝的余地,也不会采用如此手段,在强权即公理的时代之中,这是必须打下牙和泪吞的苦果。
    因此,襄的政策中,男十八岁、女十七岁,便可成亲。婚姻家庭制度原则上是一夫一妻,但也不禁多娶,以一夫一妻二妾为限,禁止大妇对妾的人身迫害,保证妾与妾生女也有相应的继承权——这个继承权比不上大妇与嫡女,却也不容大妇与嫡女将他们视为奴仆。
    成亲之后,若有了孩,便有育儿补助。这种鼓励政策,使得襄成亲很,也使得襄似乎永远缺乏适龄女。
    很自然的,适龄女首先是向着虎卫倾斜,前三期的虎卫当中,成亲的比例已经接近一半了。估计在今年年中,就会有一批婴儿出生的高峰,襄将会有大量的生命诞生。
    为此俞国振做了大量的准备:牛nǎi。
    钦‘州多牛,除了水牛,黄牛的数目也不少,而黄牛可以充作nǎi牛,随着襄牧业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nǎi牛养殖场。nǎi粉研究也被提上了议事rì程,虽然如今还没有后世那么多的检测设备,但俞国振完全可以用一些制度来控制nǎi制品质量。
    比如说,试图在牛nǎi中添加什么东西的,其罪责相当于投毒杀人。
    “小官人有吩咐?”顾家明有些惋惜地看着那群百姓口中的“仙姑”消失在林间小径里。
    “唔,是有件事情,你此前的伤都养好了吧?”
    “早就好了!”
    “我想让你北上去接替霍彦。”俞国振眯了一下眼道。
    “啊?为何如此?”顾家明吃了一惊,他知道霍彦奉命为登莱参谋团团长的时间,不过区区四五个月,这么短的时间就换人,这只有一个可能,霍彦犯了什么错误,被免除职责!
    “你也知道霍彦有个一一零二党吧。”俞国振笑了一下:“我将他一人安到参谋团去,一来是见确实有些华,不用可惜,二来也是为了让他和一一零二党隔开,莫要自误。可是,他似乎不太珍惜我给他的机会……”
    “小官人,别的我不知道,但霍彦对小官人忠心耿耿,我却是知晓的。”沉默了一会儿,顾家明有些艰难地道:“他必不会……必不会不利于小官人!”
    “我知道他忠心,但他忠心得过了头,太想在我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了。”俞国振苦笑起来。
    他真不愿意进行这一次人事调整,但参谋团里有不只一人写来密信,指出霍彦同孙临的关系过于密切,甚至改变俞国振慢慢训练登莱军将之完全纳入襄体系内的计划,而是急功近利地提高登莱兵的战斗力。
    换言之,现在这支登莱兵战斗力比以前要强许多,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亲近襄,可这种亲近是有限的,甚至不需要朝廷下旨,只要换一个登莱总兵下令,他们肯定会与襄决裂。
    俞国振不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竟然是自己的敌人。
    “你做好准备,建虏攻朝鲜,朝廷必然会派登莱军前去援救,因此现在霍彦应该和孙克咸一起去了朝鲜。此战无论胜负,我都会将他召回来,胜的话算是奖功,负的话算是罚过,那个时候你去接替他便不会生出什么芥蒂了。”俞国振又道。
    顾家明点头行礼,应了一声是,然后有些担忧地道:“北边朝鲜之战,不会有什么问题吧?”
    “算时间,也差不多该有消息传来了。”
    这是让俞国振非常苦恼的一件事情,此时南北距离过远交通极度不便,消息严重滞后,所以他接到的上一个消息,还是一个多月前的,前方战局究竟发展到了哪一步,他根本一无所知。
    “伯爷只管放心,无论如何,只要能依着伯爷预先定计,控制住江华岛上的鲜国宗室,那么咱们就是大获全胜了。等再过几年,咱们实力壮大,便可以扶持其中一个宗室,直接介入朝鲜。属下倒是觉得,当小心的……是皮岛!”
    顾家明没有说什么,在俞国振身边,即使穿着虎卫军服也显得矮小奇丑的宋献策道。
    “我知道,我知道……所以顾家明,接替霍彦你可以晚一些,等到这一战结束,但动身去登莱,你则要些了。五天之内,你们乘‘秋水号’北上,争取在三月初能赶到登莱,在那里你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前去支援霍彦,另外,秋水号到了之后,便将连波号换回襄休整!”
    秋水号是元宵后下水的剪式帆船,它是在枕霞号与连波号基础上的改进型,速度相当,但船体大、载重多。
    这个命令,让顾家明心里有些沉重,他抬头看了俞国振一眼。
    他们都是一起挣扎出来的兄弟,彼此之间,或者有小矛盾,却没有谁希望别人出现大的差池。但顾家明明白,这一次霍彦恐怕要受到不小的惩治了,起码,也是会被雪藏一段时间。对于心高气傲的霍彦来说,自己被闲置,旧rì的同僚一个个却都爬了上去,他心中定然会加抑郁吧。
    但愿他能挣脱这一关。
    “我带多少人去,从哪一部调人?”顾家明将心里的那抹yīn云抛开,又发言问道。
    “第三团第一营。”俞国振看着顾家明:“你在教导团中的职务立刻解除,我任命你为第三团第一营营正,你对连正、棚长任命有什么建议可以提。”
    顾家明心中涌出一股喜悦。
    虽然此时襄的兵力早就超过了三个团,但在正式编制上,始终是叶武崖的一团、张正的二团和齐牛的教导团这个三个团,如今出现了第三团,而顾家明被任命为第一营营正,却没有说三团的团正是谁,顾家明明白俞国振的意思。
    此次北上,若他应对得当,那么就很有可能成为襄虎卫的第四个团正。
    “保证完成任务!”他大声道,心里却突然想找一个人,共同分享自己受到重用的喜悦了。
    再向那群道姑离开的方向望去,却是一个人影也没有。
    (咦,一不小心写成了四千字一节……大伙是不是也一把小心投张月票(求魔啊?)未完待续

三八八、洪波涌起箭弩张(五)
    朝鲜宁边府使李浚呆呆地坐在船头,虽然二月的风还很冷,但他却丝毫不觉。在他身边,信川郡守李崇元也是满脸苦涩,一副不情不愿的模样。
    “你说当如何是好?”
    “我哪里知道,朝廷拿不出主意,就将事情推给我们,意思很明白,若是出了什么纰漏,我们就和洪翼汉、吴达济一个下场!”
    “正是!”
    朝鲜国台谏洪翼汉、修撰吴达济已经被送往盛京,据说将于三月处死。李浚与李崇元不想这个下场,因此他们能选择的余地很有限。
    “明国设东江镇,据皮岛,未见有寸功,先烦扰我国,大清灭之,我朝鲜应乐观其成!”思前想后,好一会儿,李浚终于下定了决心:“若是依着朝廷之意,向皮岛暗中透露消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大明设东江镇,虽然是为了对付建虏,但实际上对朝鲜的影响更大。朝鲜北部诸地,汉人的比例甚至高达七成,他们当中许多逃离朝鲜,进入东江镇。而且朝鲜还得给皮岛供应粮食军饷,这也加重了朝鲜的负担,若说其君臣上下没有怨言,那纯是自欺欺人。
    故此,其监国李俌召集群臣商议派兵支援建虏时,对是否要悄悄通报皮岛建虏来袭的消息进行了短暂的争论,最后含糊地将决定权交给了这两位被点名领兵的地方官。
    商议已定,二人也就抛开愁苦,一心一意想着如何为满人效力。
    “二位老爷,硕托贝子相召,请二位两爷速去。”
    就在他们下定决心之后,恰好听得一个小吏进来禀报道。看小吏的模样,硕托派来的使者说话定是很不客气,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