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帝王传奇-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贵通知寿chūn守军严加防范,同时按照陛下指示,组建淮南西路战区。贵与苗再成等原有驻军将领商议后,将禁军和原有庐州驻军打散重新编制,具体明细以附录为凭。
我随意翻了翻附录,也没有仔细,上面尽是军队的编制和各厢,军,营,都各级的指挥官名册。我便继续起夏贵战报的第二部分内容来。
这是关于庐州之战的全面总结,是夏贵及众将领商议后的集体之作。
第一,禁军出兵迅速,打乱了蒙古阿术的节奏,虽然从事后来,阿术并非打算南侵我朝,但其试探xìng攻击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第二,重新设立淮南西路战区十分有必要,如果再能与淮南东路战区紧密配合,则我朝东北部的防守压力会减缓很多,而且,庐州之战的胜利也提高了我朝将士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庐州之战及时提醒了各大战区,蒙古人随时会南下,任何时候,任何地区都不可掉以轻心。
第四,庐州之战暴露出我朝边军的不少问题,如情报系统反应缓慢,对于蒙古骑军的快速机动方式应对不足,同时也反映了我朝禁军的实战经验薄弱等。
“这夏贵,一下写了这么多,估计又牺牲了很多脑细胞吧。”我暗自笑笑。
我又打开第三份战报,这是一封用龙牙特殊标记封好的信件。
臣夏贵启奏陛下,臣对于淮南西路的规划如下,我朝与蒙古交界地安丰军无险可守,极易被蒙古突破,臣和苗再成商议后,决定夺下安丰军西北的阳家镇。如果能够成功,便可依托阳家镇之险,与寿chūn城一起构筑一条坚固的防线,同时也可避免寿chūn陷于孤城的境地。近年来,我朝军队均以防御为主,从未主动发起过进攻,如果施以偷袭,或许有一成机会能够成功,明rì臣会前往安丰军了解阳家镇的地势,待查明后再行上奏。
“小七,庐州地图。”
阳家镇大约在安丰军北面约一百里外,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之处,位于淮河南岸,扼守淮、颍、淠三水之咽喉,也是淮河南岸第一处险要之地。我仔细地着地图,阳家镇,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怎么就落入了蒙古人之手呢?这无疑于一把尖刀插在我朝的心脏上。
阳家镇,在明朝时更名为正阳关,是淮河中游的水运枢纽,有“七十二水通正阳”之说。
“阳家镇一定得拿下,如此便可充分发挥我水师之长。”我喃喃耳语道。
“官家,什么?”小七在一旁莫名其妙。
夏贵的战报在第二天的朝会时引起热议,虽然蒙古阿术有主动回撤之疑,但毕竟是退了。众大臣听完后均自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贾似道也一改这几rì的沉闷道:“陛下,臣为前方将士请功。”
“恩,准奏。枢密院,兵部,尽快商议出奖赏结果,报朕审阅。对于初次出征的韩震,史玉琪等年轻将领当重点嘉奖,以鼓励他们之勇气。”
“是,陛下。”贾似道继续问道,“对于阵亡的范胜等四位将军该如何处置?”
贾似道见我有些糊涂接着道:“陛下,当rì枢密院秉承陛下旨意,严令诸将,在夏贵将军到达前以守城为首要任务,虽然也有可以出兵救助受灾百姓的指令,但作为主将者却有冒险之举。所以,请陛下定夺。”
对于庐州统制范胜等人,我也不清楚他们属于何派之人,庐州守军一向不得枢密院重视,既然贾似道这般言道,显然非其一派。从范胜的行为,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果认为城池是第一位的,那么作为庐州主将的范胜就不该亲自领兵出城,倘若不是苗再成临时自荐为主将,在蒙古兵强攻之下,或许城池不保。如果将百姓放在第一位,那范胜之举则无可厚非。
“各位爱卿,朕以为,任何时候,我朝百姓之xìng命当为大,范胜,**两位将军不惧蒙古骑军之勇,为救城外百姓,以少击多,乃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实为英雄也。朕决定,重奖范胜等四位将军,除了其本人外,四人之一子进勇副尉。”
贾似道稍微一愣道:“是,陛下,臣遵旨。”
我接着又道:“各位爱卿,今rì朕能够在此安安静静地召集大家进行朝会,都是因为我朝有无数英勇的边军将士,他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力保平安,这样的和平是类似范胜将军,**将军等英雄壮士们用鲜血换来的。各位爱卿,珍惜今天的平安生活,来之不易啊。虽说你们在各自的位置上也在为我朝的中兴尽心尽力,但相比之下,他们更是值得尊敬。朕不是希望你们人人都要扛枪杀敌,但你们要随时记住,今天的安宁rì子是前方将士用鲜血甚至是生命铸就而成的。”
我借题发挥道:“过去,我朝官场**不堪,不少朝中大员也同流合污,这样的行为让前方将士寒心,让天下百姓寒心,更让朕感到寒心。朕说过,过去的朕不会再追究,但到了下月一号,《官员行事准则》正式试行时,朕不会再容忍官场的任何不良行为。否则,朕对不起这些在前线浴血的将士,对不起天下百姓,也对不起列祖列宗。”
说到这里,我不由觉得有些激动,从龙椅上站了起来道:“各位爱卿,朕说过朕会立志于我朝中兴,当然,中兴一事不是朕一个人就能做到的,朕需要一大批志同道合者的协助。朕以前说过,大家都有选择的权利,各位爱卿,本月底前,你们便该作出去留的决定了。中兴之路充满着重重困难,但这是唯一正确之路,朕既然已经选好了这条路,就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无论前面是荆棘密布还是刀山火海,朕绝不回头。同样,你们一旦选择了这条路,就要严格按照朕的要求来做。也没几天了,大家好好考虑清楚。先帝说过,朕是十年的太平天子,十年说长很长,说短也很短。十年之后呢,难道大家就不想过太平rì子了吗?朕这番话有很多都是重复之言了,甚至有些话朕苦头婆心地说过好多遍了吧?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朕觉得你们中有少数人会把朕的话当做耳边风,去挑战律法,挑战朕的耐xìng。朕再说一遍,下月起,再有违反我朝律法及官员守则者,朕定不轻饶!”
第224章 铁观音
正文 第224章 铁观音
第224章 铁观音
“猜猜我是谁?”声音生硬低沉,一听便知是有人故意为之。
我刚刚走进狮峰商行就被一双细嫩的小手蒙上了眼睛。
“是哪位小仙女下凡了啊?啊,不对,声音听上去有些老气,应该是位老仙姑吧。”
“切,你才老呢。本仙子来自九天,听闻你商行有极品狮峰龙井,还不快奉上。”方灵说到后面一句时,自己倒是扑哧一声,先行笑了起来。
袁棘跟在我身后,在其眼皮底下能够无声无息地蒙住我的双眼,除了方灵还能有谁?
“怎么?九天仙子馋人间香茗,私自下凡了?”
“呵呵,哥,这次啊,你这个半仙总算猜错了,不是灵儿念叨茶香,是林姐姐想喝呢。”方灵放开手道。
“林姑娘?”这时,我才注意到站在大门一旁的林莹。
“见过长老,见过袁先生。”林莹施礼道,“长老,莫听灵儿妹妹胡说八道。”
“咦?刚才明明有人说渴了,问我哪里有上等香茗,现在怎么突然改口了呢?”
“我只是口渴而已。”林莹脸sè微红,羞涩道。
“林姑娘,上楼坐吧。”我知道方灵嘴巧,林莹是说不过的。
“是,长老。”
我边走边笑道:“林姑娘,上次那枚长老令我已经还给你们林家真正的长老了,所以,你今后也就不用叫我长老了。”
“就是。”方灵随后跟上道,“长老,长老的,都把我哥叫老了。”
上楼后,我道:“灵儿,泡茶。林姑娘,你请坐。”
“谢长老。”林莹坐下后道,“长老有所不知,家主在长老走后,通令林家上下,奉呼延公子为我林家第四位长老。”
“是吗?”我饶有兴趣道,“林家家规不是只有三名长老吗?而且一直是认牌不认人的。”
武林三大世家的福建林家一共有三枚长老令,无论是谁持有令牌,都可成为林家长老,所以有认牌不认人之说。
林莹认真道:“呼延长老,家主说了,您是唯一的例外。家主还说,等有了长老令牌的材料就立即为长老制作。”
“呵呵,林庄主有心了。对了,林姑娘此次进京有什么事吗?”
林莹有些吞吞吐吐道:“啊?也,也没啥事,就是来。”
方灵冲好茶,给每人倒了一杯,笑道:“林姐姐,如果你没啥事,那我们喝口茶就走吧,我哥可是很忙的。”
“灵儿,这又是在唱哪出啊?”
方灵了林莹,乐道:“哥,还是我来说吧。其实林姐姐来京是专程找你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福建林家虽然位列武林三大世家,但家族中一直没有善于经商之人,林家人数众多,花销颇大,眼祖上传下来的家当就要慢慢耗尽,庄主林枫和家中长老接连召集嫡系弟子们商议了数次,仍未有果。后来,林姐姐提议,到临安找呼延长老,说呼延长老无所不能,一定会有办法的。林姐姐,是这样吗?”
听完方灵的介绍,我自然明白了林莹来京之意。来这林家和我刚刚登基时一样,国库空虚,入不敷出啊。
林莹脸sè更红,低着头也不说话。
方灵浅抿一口香茶,见林莹不好意思,又笑道:“原来不是这回事啊,来我弄错了,哥,你有事就去忙吧,我带林姐姐去外面逛逛。”
林莹见方灵正yù起身,顿时着急起来,鼓起勇气低声道:“长老,是,是的,林莹觉得呼延长老为人热心,自是不会不管林家之事的。”
“这就对了嘛。林姐姐,放心吧,我哥,哦,也是身为你们林家长老的呼延公子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助人为乐了。”
方灵给我将大帽扣上,我只好道:“林姑娘,你大致说说林家目前的经济状况吧。”
“是,长老。林家上上下下数百口人,九成以上之人都在修炼武功。林家依山而建,良田不多,一直以来,都是靠着祖上留下来的家产,前几代家主也尝试过经商,但都没有成功。林家的现状就是农业不足以养活众人,而商业,手工业更是丝毫没有。家主xìng直,又不愿意结交官府,更不懂经商,所以家族经济状况越来越显拮据。”
我想了想道:“那我们一个个来分析,林家具有什么样的优势。首先,说说这农业,林家靠山,良田不够,但是整个福建路的农田应该是足够的,我认识不少朝中大臣,知道最近朝廷要进行土地改革了,朝廷之意是要让耕者有其田,或许正好是一个机会。如果每个人都能分到田地,那大家便可温饱。还有,林家既然依山而建,那就可以从这山上来想想办法,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你们山上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的吗?”
“靠山吃山?”
“是啊,比如,山上可以种植茶叶之类的作物。像福建路的安溪,武夷山,就是以盛产茶叶著名。”
林莹摇摇头道:“我林家的后山上,光秃秃的,尽是石头。不过这些石头倒是挺有特sè的,我们那里人都把山上的石头叫做岩岗石。”
“岩岗石?”我好像从来没有听过,“是什么样的?”
“这个我也说不好,我只知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