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女皇之路-第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贵妇深怀戒惧。以武后的精明和狠辣果决,上官婉儿不要说为祖父报仇了,就算流露出一丝半点的不平,恐怕武后也难以容她活下去。毕竟武后爱才如驯马,只有为她所用的才爱,否则便是铁鞭匕首的干活,因此上官婉儿在武后面前一定是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的,她天生聪慧,博涉文史,明习吏事,又善于察言观色,迎奉应合,因此逐渐得到武皇的信任,自万岁通天(公元696年)以后以她执掌诏命,成为武皇的私人秘书。当时她已33岁了,独居宫中,孑然一身。她一度忤旨当诛,终因武皇爱才而未杀,但黥其面而已,民间传说便是因为她春心萌动,忍不住勾引武皇禁脔张昌宗的缘故。是否如此,已不可考,总之上官婉儿最终还是得到了武皇的谅解,圣历以后,百官奏事,多令参决。《景龙文馆记》中对其参政评价颇高:“自通天后,至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至若幽求英隽,郁兴词藻,国有好文之士,朝希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无遗逸,此其力也。而晚年颇外通朋党,轻弄权势,朝廷畏之矣。”俨然已是女中宰相。
这段话通常被用来证明婉儿独秉国政的地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把武周和中宗朝二者合为一体来论述的,婉儿在武周时代是否就有那么大的权柄大可另议。历数武周朝的各类重大事件,几乎都看不到上官婉儿的身影,《唐会要》里提到学士内朝的说法时,记述如下:“(翰林院)开元初置。已前掌内文书,武德已后,有温大雅、魏徵、李百药。⋯; ⋯;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刘懿之祎之兄弟、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为之。则天朝,以苏味道、韦承庆等为之,后上官昭容在中宗朝,独任其事。”可见婉儿之弄权是在中宗朝,在武皇面前她扮演的角色还是听话的女秘书与文学诗会的女主持了,而她的最大政绩也是在文学方面,如收集图书,修葺文馆等等。至于她的政治见解、理想抱负等等,基本为零。
这样说也许太过刻薄,但综观婉儿的一生,确实有点像墙头草,总是不停地向强者输送忠诚,看不到一点挣扎反抗的迹象,就算真的形势迫人,她转变的速度也未免太快。八面玲珑长袖善舞或许是宫廷中的女人必须学会的本领,但迎奉他人成为生命的全部,却不免让人感觉遗憾。上官婉儿的人生哲学看来就是“活下去,活得好一点,再好一点”,这真是件很让人悲哀的事情。在她的一生中,没有看到有什么东西是她愿意放弃一切去捍卫的,也没有什么目标是她去努力争取的,这让她的经历尽管传奇,却缺乏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她找情人的眼光也奇差无比,先是武三思,后是崔湜,而且总是被情人利用,傻乎乎地跟着武三思抬高武家打压李唐皇室,又不停地帮崔湜收拾烂摊子,贵为女中宰相,却不知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象只被蛛网缠住的大蝴蝶,一任自己在激情中沦陷。或许真是秘书做久了,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主,或许她天生就是个小女人,柔弱的枝条只能攀附岩石才能生存,上官婉儿的最好出路就是做个相府千金才女名媛。可惜,她没有选择自己命运的权力。她身不由己地卷入权力争斗中,逐渐地被吸引,心甘情愿地沦陷下去,最终被万丈风涛所淹没,即使无原则的屈服和无底线的让步也不能保证安全啊。
武皇一手把这些女子推向政坛,以自身实践有意无意地挑动起她们的欲望,重塑着她们的生命,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不成功的模仿者,有她的韧劲没有她的狠劲,有她的权势没有她的头脑,以至于她去世之后的政坛仍然热闹无比,N个女人一台戏地上映一场盛大而拙劣的模仿秀。而演出之始,就是从独霸舞台几十年的天皇巨星大周国主精力衰退不能视事的那一刻开始。
(本节未完待续)
注:
'1''3'《旧唐书*外戚传》
'2'《新唐书*公主传》
'4' 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
武皇真的老了。像没了利爪的豹子,逐渐失去了威慑的力量。她对时局人心的把握仍然清醒,但对具体事物的反应已开始变得迟钝,昔日的智慧、活力、以及骄人的自制力都在一点一滴地离她而去,而她无能为力。即使最强悍最骄傲的君王也抵不过时光的侵蚀,她非常清楚还政李唐是她目下最理智的选择,但行动总是滞后于思想。史书上说她“老且病”'5',可这个病骨伶仃的老妇人还是固执地把握住权柄不忍心放手,或许长期以来权力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要她放权真是比用刀子割她身上的肉还疼。一个强有力的独裁君主渐渐老去后遗留的权力真空该由谁来填补?在武家仍然大肆封王的情况下,人人都心怀忐忑,渴望早点建立李氏正统,顺利实现权力交接。武皇不是不知道,但她就是舍不得,明知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权杖在手里摸来摸去就是不愿意交出去。自己精力不济无法勤政,宁愿暂时搁置一边,朝廷的氛围一日比一日懒散。群臣虽然焦躁,可也知道女皇的脾气,没几个敢公开上书要她还政太子,免得犯她忌讳,如此延至大足元年(公元701年)八月,终于有一个平民苏安恒打破了僵局。
武周执政之初,曾设立铜匦鼓励天下人直接上书皇帝,当时主要用来告密,却也给了平民百姓下情上达的机会,苏安恒投匦上书,劈头便以尧舜禅让周公辅朕为例要求武皇禅位太子:“族亲何如子之爱,叔父何如母之恩?今太子孝敬是崇,春秋既壮,若使统临宸极,何异陛下之身!陛下年德既尊,宝位将倦,机务繁重,浩荡心神,何不禅位东宫,自怡圣体!”接下来又以“二姓不可同掌天下”为理由,要求武皇贬黜诸武,广封李唐皇孙,以安太子位,定天下心。言辞激烈,观点明确,真可谓言人所不敢言。武皇的反应颇为暧昧,她专门召见苏安恒并赐食,好好勉励了一番,然后把他送回家去,就算把这件事情了结了。
说这番话的是个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平民,这让苏安恒的发言带了几分民意的色彩,可能正是因此他没有遭遇杀身之祸。其实在李显被复立为太子后,要求在武皇生前即实现李唐复辟的呼声已越来越高,从大臣的态度到民心的趋附都清晰显示出局势的无可逆转,武皇对此心知肚明,在力不能及的时候顺水推舟不失为理智的解决之道,但强烈的情绪已经压倒了理性,她做不到放手。可她又不愿意让人们对她还政李唐的承诺失去信心,以至另辟蹊径搞出别的事端,所以才会采取这样既不接受也不打压的方式来低调处理吧!如果她觉得苏安恒说得有理,她就该压抑住感情平静地接纳,如果她不想别人挑战她的权威,便该惩治以警示天下,这样的暧昧难明,完全不象武皇的行事风格,倒像高宗李治的一贯做法。难道身体状况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的脾气?昔日铁石般的意志终会被岁月消磨得软弱如樱瓣。
老去的武皇,生活圈子日益变得狭窄,情感上越来越依附于二张。这大概是老年人的通病,养老院住得三年,有时护士都会亲过子女,何况耳鬓厮磨的情人。她正在死去,身体官能逐渐迟钝僵化,精力也在逐日衰退中,但仍然希望自己能直接而有效地掌控这个世界。于是常侍身边的二张成了她监控外界的耳目,二张能得到她的信任,一方面出于情感原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二张的前程性命也全部依附于她,只因他们虽有拥立太子之功,但并未真正融入李唐阵营,男宠的身份使他们难以得到拥护李唐的大臣们的真心尊重,惟有在武皇的翼蔽之下,他们才可能保住既得权益。他们的无依无靠无立场正是让武皇放心的主要原因。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体弱多病的高宗对妻子的依赖和信重,也是觉得大臣没有妻子贴心而可靠吧!唯一的不同是当年武后确有政治家的手腕和眼光,而现在的二张却是两个完全没有政治头脑的毛头小伙子,为人处事概括起来就是谁对人好我就对他好,谁看不起我就对付他,任由情绪支配,毫无半点理智可言。偏偏看不起他们的都是有本事有地位的人物,拍他们马屁的却是些想借他们升官发财的谄媚小人,于是很快就把所有不能惹的人都得罪了个遍,自己还在马屁声中快乐逍遥,浑然不觉身边那些不友善的眼光。于是在武李两家原本貌合神离暗潮汹涌的微妙情形下,横地里杀出这么一路不通人情世故偏又深得武皇信任的主儿,局面顿时变得说不出的诡异和凶险。武皇费尽心机平衡各方势力,有时甚至不惜压抑自己刚烈跋扈的个性以求时局的平稳(比如处理苏安恒事件),没想到二张这个她用来控制朝政的工具,却频生事端成为她无法掌控的一着变数,最终毁掉了她精心设计的棋局。
也许不能怪二张,长成那个模样已经很难得了,不能要求每个人都美貌与智慧并重。他们本无心闯入政坛,是武皇一手把他们拉进了这个本不该属于他们的空间,根本没有他们选择的余地。也不能怪大臣们的抱怨和敌视,他们有权不满十年寒窗学富五车竟然还比不上一张姣好的面孔。但对于现今的武皇来说,青春和健康的的确确比学识更有吸引力,她常常失神地盯着于张氏兄弟那美得惊心动魄毫无瑕疵的脸,他们是如此年轻如此美好,让她想起自己一去不复返的青春。如果有可能,她真希望自己能有传说中的素女术,把对方的精气血吸个一干二净,成就自己的不老金身。武皇对小情人的过度迷恋已经成了街头巷尾窃窃私语的话题,就连她的名字“曌”也变成了一个黄色笑话,人人纷纷议论今夜是谁去填补女皇下身的“空”门。其时特务统治虽已结束,但这类风言风语多少也会传到武皇耳中,无奈这类民间流言管束不易,也只能随它去。武李两家的族长一辈都是被她整怕了的,当然不敢多说,可小儿女们却正年少气盛,谈及二张的专恣跋扈话到兴头上免不了议论祖母的床第之私。武皇拿百姓没办法,一口气全出在了自己子孙身上,于是有幸中标的三个孙子孙女全被逼杀身亡,都是还未满二十岁的少男少女,更不巧的是,他们正好是武李两家的嫡系长孙。
(本节未完待续)
此事的详细经过各史籍记载不一,整理综合起来大致是这么回事:太子显的爱女永泰郡主由武皇卓著嫁给魏王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怀孕已将临盆。她的兄长也就是太子显的嫡长子重润,前来探望他们夫妻二人,议及二张得势不免愤慨,言语中亦牵涉武皇。事后众人发生口角,争执中说漏了嘴,私下密语遂传了出去,张易之闻听诉于武皇,这几个年轻人因此遭遇灭顶之灾。赵文润、王双怀先生在他们的《武则天评传》中略去前段不论,也不采用通鉴、《旧唐书*则天本纪》《旧唐书*张行成传》等诸多有关“张易之构陷”的记载,只着眼于双方争执及姓氏,将事情诠释成武李纠纷,称武皇断然处置为警示天下稳定大局的高瞻远瞩之举,实非持平之论。武皇并非没有任性而为的时候,而今人到老年情绪益发不受控制,本已不忿流言蜚语传遍大街小巷而她竟无能为力,更加不满他人轻视自己的权威,让她痛感对帝国控制力的衰微,于是这几个小儿女便成了她的泄愤对象和重塑威权的工具。然而李重润和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