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宝-第6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加长型号,那么车内空间肯定比较宽敞。三人上车,一点也不觉得狭小,而且在郑老板的示意下,在车内小冰箱中取出红酒饮料,仔细的品尝起来,倒也十分惬意。当他们把一杯饮料喝完,郑老板也正好慢慢地停车了。
王观立即搁下杯子,目光随之向外探去,只见车子已经来到城郊。这里是一片比较清幽雅致的住宅区,有山有水,用开发商的话来说,那就是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梦幻楼盘。
“就是这里了。”
此时,郑老板下车示意起来:“覃老先生就住在那里。”
另外三人也下车了,顺势看了过去,只见郑老板指的是一栋三层楼的精致小别墅。别墅院前用几块石头摆塔了一座假山,还有泉水哗啦啦的坠落下来,形成了一个小水池,然后顺着暗渠流到附近的小河中。
这样的设计,就是楼盘广告词中常说的观洋海景房了。这不是笑话,连条臭水沟也敢夸大其词宣称是长江黄河,把一个小水池称为海洋,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叮咚!”
这个时候,郑老板上前按响了门铃。
“谁呀?”
过了片刻,门铃旁边的仪器传来一个苍老的声音。
“覃老先生,是我呀,博济堂的小郑。”郑老板十分客气,毕竟做生意的人对于财神爷肯定是恭敬有加,不会和钱过不去。
“哦,稍等。”
话音才落,院外的铁栏门消锁了,郑老板轻轻一推,栅栏无声敞开。此时他也仿佛这里的主人似的,转身微笑招呼道:“唐总,快请进来。”
三人欣然进去,才走了二十几步就是别墅正门。
适时也不用郑老板呼叫,正门咔嚓一声就开了,走出来一个衣服干净利索,短寸头发花白相间的老人。他身材比较高大,却有几分不苟言笑,看到郑老板带人来了,目光一扫而过,脸上多了几分迷惑。
“覃老先生,这位就是正雅轩的唐总,还有他的两位朋友。”郑老板连忙介绍起来:“三位是专程从京齤城赶过来,与您商量几件东西的事情。”
“哦,欢迎。”
听到这话,覃老先生脸上才多了两分笑意,然后伸手引请道:“大家进去再谈。”
王观等人肯定没意见,在覃老先生的招呼下,坦然走进别墅。不过才到厅门口,三人忽然看到了一件东西,没有心理准备之下,纷纷吓了一跳。
“这是什么……”
俞飞白愕然止步,定了定神之后,却发现那件东西是个兽像。一个略微有几分惊悚气息的兽像,人面盖身,四肢做蹲状,头却高昂起来,呲牙咧嘴瞪眼,乍看之下还真有点吓人。
“呵呵,罪过罪过,忘记提醒诸位了。”
与此同时,郑老板连忙笑着解释道:“这是我们洛阳的‘特产’,造型比较独特,当初我第一次见到,也是吓得差点撒腿往回跑。”
尽管郑老板在卖关子,没冇提东西这东西是什么来历,但是打量片刻之后,王观也隐约明白过来,微笑道:“这个应该是镇墓兽吧。”
“对,就是镇墓兽。”郑老板称赞起来:“王兄弟真是好眼力啊。”
“听人说过……”
王观一笑,也忍不住仔细观看起来。
古人有视死如视生的观念,导致他们追求hòu葬的习俗。历代帝王将相以及达官贵人死后都将自己身前之物埋入自己的墓穴,作为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当中,有许多是价值连城的金银珠宝,从而招来一批又一批的盗墓贼到此光顾。
墓葬主人为了使自己死后得以安息,不被盗墓贼所打扰,又在墓中设置了许多机关暗器。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一样抵挡不住盗墓贼的搔扰。
常规的办法不管用,那么在制作各种机关暗器保卫墓室的同时,也想借助神灵的力量来看守自己的墓室。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一种镇墓神兽,也就是这种镇墓兽。
《周礼》书中记载,有一种怪物叫魍象,好吃死人肝脑。另外又有一种神兽叫方相氏,有驱逐魍象的本领,所以家人常令方相氏立于墓侧,以防怪物的侵扰。
根据学者考察研究,使用镇墓兽的习俗,就是从方相氏的传说演化而来。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又成为了镇摄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一种冥器。
这种东西最早见于战国楚墓,流行于魏晋至隋唐时朗,五代以后逐步消失。
不过这样的东西比较阴森恐怖,常人看见了知道是陪葬品肯定不会理睬,所以一般保管在专门的博物馆之中,像覃老先生这样直接收藏在家里的情况,确实比较少见。怎么说这也是冥器,出于避讳的心理,很少人愿意沾手。
“这纯粹是心理作用。”
可能是察觉王观等人的想法,覃老先生开口说道:“唐三彩一样也是冥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开发经营之后,却成为了送礼的佳品。说白了,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
第859章 福字碑,釉里红
也要承认覃老先生说得有理,如果冥器真的晦气,那么千百年来,盗墓贼为什么孜孜不倦地开挖历代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的陵墓?
说镇墓兽晦气,究其原因,肯定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源。
其实说实在话,从一开始的时候,盗墓在民间根本不成风气口真正敢盗墓的,往往是乱世的军阀、草头王之类。比如说曹艹,他设立的摸金校尉,直到现在还让人“津津乐道”口至于普通百姓,根本没有珍贵文物的观念,而且心思十分纯朴,根本不可能主动去挖坟掘墓。
只不过是在洪水冲刷时、沟塌时、挖窑取土时,偶然会在地里发现一些比较破旧的东西,乡下人就把这些模样古怪的旧东西带回去,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三瓜俩枣地卖给了来乡间收旧货的人。然后发现这些东西居然真能卖钱,一来二去的,自然知道了地里有值钱的东西。
这种情况下,民间盗墓的风潮自然开始了,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自然形成了一个行业。有了行业,肯定会诞生行业文化。
另外由于这个行业的独特姓,文化自然与鬼神之说联系起来口就算人为财死久为食亡,敢于在夜里挖坟,但是心理肯定十分畏惧。特别是看到狰狞恐怖的镇墓兽,不管是谁恐怕都要大骂一声晦气口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觉得这东西真晦气。
总而言之,一切都是心理作用覃老先生不信晦气更喜欢用这东西来镇宅,别人也管不着。至少镇定下来之后,王观等人看了两眼,也不觉得害怕,就直接绕过去进去厅中。
话说覃老先生的客厅,除了门口位置那个比较狰狞吓人的石兽以外,厅里的布置却十分雅致。大鱼缸、常青树,另外还有一些盆景。几件东西井然有序,围在茶几四周错落有致看起来十分养眼舒适。
当然,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墙壁上悬挂的书法字画。图画比较大幅,占据了一整面墙壁,绘画的是清山绿水的场景,水墨云雾相间,淋漓尽致,也有几分恢弘气势。
至于书法,则是一个福字。这福字也不简单,却是天下第一福。能够能够天下第一福,说明这福字肯定不简单。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吉祥之首过年贴个福字门心,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传统习俗,连皇帝也不能例外。
据说在康熙十二年,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不料突染沉疴,太医来手无策。百般无奈之时,康熙皇帝查知上古有承帝事请福续寿之说,意思是真命天子是万福万寿之人,可以向天父为自己请福续寿。
基于这个理由康熙皇帝决定为太后请福,沐浴斋戒三曰后,一气呵成了这幅倾注了对祖母挚爱的福字,并加盖了康熙御笔之宝印玺,取意鸿运当头、福星高照,镇天下所有妖邪。世人就把这个福字,称为天下冇第一福。
当然,也不是说皇帝写的福字,就是天下第一福了。主要是这个福字的结构也不普通,在写法上暗含子、田、才、寿、福五种字形寓意多子、多田、多才、多寿、多福。从书法角度看,将数个字合为一体却流畅自然,也算是不可多得的巧思。
书法结构取巧,再加上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这个福字肯定流传开来,成为了唯一一个不用倒挂的福字。一般来说,福字倒挂,寓意为福到了。不过这个天下第一福字,则是五福合一,福寿合一,又是皇帝御笔,自然要挂得堂堂正正。
眼下墙壁上悬挂的天下第一福字,肯定不可能是康熙皇帝的真迹。康熙御笔真迹已经失传了,倒是留下了一个福源碑,现在就在京冇城恭王府。游人到恭王府参观,必然要去摸一摸福字碑请福,以便沾一沾福气。
所以这个福字碑的拓帖卖得很好,也是恭王府管理单位的重要财源之一。其他人摸了福字碑有没有福运不知道,反正这个管理单位托了福字碑的福,肯定是吃香喝辣,油水十足。不过悬挂墙上的福字却不是拓本,而是书法高手临摹的,字体十分舒展,自有一番韵味。
尽管不清楚是谁写的,但是从字韵来看,作者应该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家。之所以说是小有名气,而不是名家之作,可以从悬挂墙上的细节上半断出来。毕竟作品真是名家之作,那么仔细珍藏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随便摆出来悬挂,不怕沾了灰尘啊?
唯有稍微有些名气,又不是大名家的作品,才方便摆出来悬挂。一是彰显自己有品味,二是弄赃也不怕,反正不怎么值钱,不用担忧心痛。
就在王观欣赏字画之时,覃老先生也沏好了茶,招呼大家品尝。
与一般茶叶不同,覃老先生沏的是牡丹花茶,在热水冲泡下,牡丹花香气就飘逸出来,确实有几分沁人心脾的清新感。
王观稍微抿了口茶汤,也觉得花茶十分润喉爽口,真正的唇齿留香口不过大家可不是来喝茶的,赞许了两句就言归正传。
其实也没什么好说的,知道唐清华过来的目的,覃老先生也十分自觉,聊了几句就主动起身返回房间拿东西出来了。王观顺势看去,只见覃老先生捧着一个大托盘出来,盘上搁了几件东西,确切的说是几个瓶罐碗盘之类的器物。
元代的瓷器,不过没有元青花,但是却有青白瓷、卵白釉、釉里红等珍贵品种。
青白瓷瓶,卵白釉碗,釉里红盘,还有蓝釉高脚杯。一件件东西,就算单独拿出来,价格也不会低到哪里去,现在集中在一起,光芒闪烁的模样,更加夺人眼球。
当然,真品才是宝贝,如果是质品,那么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东西都在这里了。”此时,覃老先生有几分不舍,轻轻叹声道:“你们看看吧,如果觉得还行,那就拿走吧。”
“嗯。”
唐清华点了点头,却没动那些东西,而是看向了王观和俞飞白。其实决定亲自来谈这笔生意,他应该带专职鉴定师过来的,但是想到与两人同行,他也懒得多此一举。
实际上看到唐清华没带鉴定师的时候,郑老板心里还有几分嘀咕,不过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只在意买卖能不能成功,至于唐清华会不会上当受骗,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
“釉里红,好东西啊。”
适时,俞飞白直接上手,把釉里红盘子小心翼翼拿起来观赏。
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这种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