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毕业-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ement trainee(管理培训生)面试前,一定要准备好100个证明你的leadership(领导才能)的例子。这一点也不夸张。只有说服了面试官聘用你,才是达到一半的成功。
结缘银行(3)
但是还不可大意,特别是在四大会计事务所的面试过程中,最后一次面试见合伙人也有人被刷下来的。如果说最后一面没有通过,并不是个人能力问题了。合伙人更有经验和眼光,可能是他觉得你真的不适合这个行业。所以此时不要轻易否定自己,要更加坚定信心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职业。
对于我个人而言,宝贵的实习经历不仅使我与银行越走越近,并帮助我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进入工行总行,更难得的是帮助我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了解许多社会生活中为人处事方面的问题。深居于象牙塔中,往来于图书馆和教室之间,我觉得一些短期的实习经历是可以让我们学到比书本上、课堂上更具有实践意义的东西,从而在求职过程中,可以从容应对各种问题和情况。
当然,在学校的学习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北大,可以接触到许多前沿的理论,科学、人文、社会各学科更是异彩斑斓,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积累思维的方式方法,才能对今后遇到的问题具有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很快就要进入工作岗位,真正的步入社会,我真心的祝福自己好运。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同时有能吃苦的精神,我相信我的未来会很好。
此时彼刻(1)
武玉挺;男,北京大学法学院本科,现就职于意大利比邻德立律师事务所(Birindelli e Associati)
我时常相信事物的因果,想一步,再多一步,也许就能够给自己一个更远的视野和目标,此时的每一颗小心翼翼剥开的糖果,也许会在彼刻带给你很多的不一样。
此时彼刻
武玉挺
大四学生的确是不易的; 正在实习和已经签约的人每天就是在两种甚至更多的社会角色中频繁转换; 似乎现在就是原来习惯的生活和未来的一个结点。
法学院的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就业的局限性要相对大一些,本行业领域内要消化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学生,大概占掉了毕业学生当中的70%…80%,少数人放弃了自己的专业,从事一些其他类型的工作。正因为如此,此时的第一步的选择对将来彼刻的自己必然意义重大。
我算是比较幸运一些,在工作和出国双管齐下的情况下,两边都拿到了不错的offer,而且挑选余地都比较大,在继续等待出国消息的过程中挑选了大陆唯一的一家意大利律师事务所开始三个月的试用,可以说有一些经历能够拿出来与人分享。
求职经历
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轰轰烈烈从上年的11月末就开始,一直持续到这提笔时的四月仍然没有结束。还记得深冬季节的面试高潮,有时一天要安排两个面试,衣衫单薄的滋味也是这四年生活中不可磨灭的印象。
怎么样看待这种经历一直是我想在这里谈到的。不久前遇上一个很优秀的师妹,她很痛苦地告诉我她有一个不错的机会因为面试不成功而泡汤了;还有一个口才很好的好朋友,他却屡屡在面试最后一轮的时候意外落马,所幸他很乐观。我自己回过头来想一想,八成左右面试过的企业和大型律师事务所都给了offer,但这并非我在整个求职过程中收益最大的部分。以前有听过别人说所谓“面经”的流行词语,我个人认为这很有道理。在不断与陌生人碰面摩擦的过程中; 得到的并不仅仅是工作的机会那么简单。
我把求职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面试称之为“一种彼此尊重的聊天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机械考评。一个优秀的面试经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一次愉快的交谈; 因为只有真正克服了战战兢兢或者大大咧咧的心理状态,整场面试作为一种交流才真正有了成功的前提。按照我自己的经验,在礼貌上的细节和不做作的,轻松的谈吐方式是和面试官建立初步沟通,打破僵局的最好的方式。实际上,很多面试官很头疼那种自动答录机一样的被试者,自己从前也曾经习惯于喋喋不休来阐述一些自己事先想好的问题,但之后来看,实际在现场不卑不亢和考官以探讨的方式来进行话题的展开才是一种能让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方法。而怎样做到适度,似乎就需要不断的积累、总结和提高了。
作为一个对社会不是很了解的大学生来说,求职,尤其是面试过程,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各种背景公司的过程,面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很多人在上学期就已经把自己“卖”出去了,有些人到现在还在等待,这本身没有好和坏之分。但是如果进行一次求职就把自己“卖”掉,这本身就放弃了继续了解社会的过程,“货比三家”是通常的商业规则,求职本身也是一种交易,在一家企业或者律师事务所通过谈话水平测试在挑选你的时候,有经验和准备的面试者实际也在考量对方真正的企业文化和实力与自己的契合度。我个人做过最大的上海律师事务所之一的面试,当时对方的面试阵营规模宏大,然而,在整个面试过程中,聊的时间很长,可是一直都没有能够搭建起一条有效也有深度的沟通桥梁,这和自己之前经历过的成功面试感觉非常不同。最后虽然也拿到了OFFER,可是自己深知在面试过程中的感受已经足够能说明一种个体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不融洽。
总体感觉,面试复杂程度、过程越多、经过多次笔试、英语能力测试、小组测试、一面、二面,甚至三面,也未必就是很好的地方,而往往面试比较简单的反而可能是很好的机会。复杂的面试往往大企业或者是通过这种复杂程序增加求职者对该工作机会的珍惜程度,而这些机会本身却未必适合每一个人。在大企业中我们只能是一个环节,更多的是例行公事式的工作,本来把面试工作复杂化就是大企业各个环节细化的表现。而那种非大型企业采用复杂的面试程序,除了说明他们在故意学着正规外,有点“东施效颦”的感觉,更多说明他们对自己辩识人的能力不够,不能迅速对应其职位需求找出最适合的人,而是通过流程式的东西来达到,这种公司某种角度也不利于创造力的发挥。好在北大的学子没有被这种外在的东西所欺骗,很多人最终拿到了按照通常看法不错的OFFER,但最终却选择了拒绝,去了按照通常看法不是很好、但很适合他发挥的地方。所以,那些没有最终拿到某大公司的OFFER的也未必是坏事。
再谈外语的重要性
可以想见大多数求职成功的毕业生们都或多或少地得益于英文或其他语种水平的优秀,尤其是进入了各大咨询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的同侪们。
实际上,法律专业也一样如此,尤其在近几年中国的法律服务领域将面对国际律师事务所大开门户,作为一项专业服务,无论是国内的或是国外的法律服务机构都将史无前例地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法律服务对于多语言转换或同时表达的基本要求,同时要求涉及多个国家相关法律条文的相互切换,这样面临的将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还有法律语言习惯问题,法律条款内涵的不同等等。
此时彼刻(2)
自己经常跟师弟师妹谈起一种想法:语言的优秀在近4、5年内还能成为一个人在求职当中一个加分的优势,然而很可能在不远的几年之后,类似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局面,英语将会作为另一个在华语世界的强势语言被普遍采纳,这样,在今天不具备这种基本素质的人们将会很快被取代。
的确,自己在整个求职的过程中,之所以拿到不少offer,语言的优势实在是帮了大忙。从前向师兄师姐打听的时候,顶多听说他们在面试律师事务所的过程中被要求读一段英文的文章然后阐释大意,然而就在一两年的时间内,律师事务所也在面试中开始安排起大块的英文面试时间来。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有的律师事务所在一个小时的完整面试过程中专门安排了1/4的时间把面试语言做突然切换,又是读又是说,法律英语的内容也被安排进来;外资的律师事务所也理所当然地用英语来做长时间的面试和笔试:面试的时间少则20分钟,最长的时候要用英文持续聊到一个钟头还不能聊到没话说;笔试就更加恐怖了,关在一个屋子里面,要么给你纸笔,要么就是给你一台桌面空空荡荡只有一个空白文档的电脑,用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做繁琐的memo drafting或者翻译。很明显,语言作为很基础的工具,在这样一些求职的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很大的,有时甚至要超过知识本身。
* * * * *
文章取名叫做此时彼刻,因为我时常相信事物的因果,想一步,再多一步,也许就能够给自己一个更远的视野和目标,此时的每一颗小心翼翼剥开的糖果,也许会在彼刻带给你很多的不一样。因此;虽然每个人的经历不可复制;但我仍旧怀着一份良好的愿望;希望能把一些即使琐碎但不无裨益的经验口口相传。
北大是北大,我是我(1)
李芳芳,女,北京人,2000年考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一年后转到中文系,就职于蓝色光标公关顾问机构
“偶尔我会想:如果当初有一个前辈告诉我这些路该怎么走……也许最后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不从那些路上走过一遍,又怎么会刺到那些路上的荆棘?”
北大是北大,我是我
李芳芳
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看过很多前辈们的求职经验,个个经历牛得不行。学校发的一个就业指导小册子,后面附了简历样板,光奖学金就列上近一页纸,看看自己可怜的兔子尾巴简历,常常叹息,为什么没有给我们这种普通人的指导、介绍什么的?offer霸只介绍经验给offer霸,真正发愁的是我这样什么都没有,急着把自己处理掉的人啊。
如今我终于动笔来写了,可惜不是什么经验,只能算是教训。我常常后悔自己大学四年走了无数弯路,即使到现在也没有正过来。偶尔我会想:如果当初有一个前辈告诉我这些路该怎么走……也许最后我还是不会有任何改变。自己不从那些路上走过一遍,又怎么会刺到那些路上的荆棘?
题目抄袭了bbs上一牛人的昵称,“从此,北大是北大,我是我”。听起来凄凉悲壮,或者洒脱不羁,其实,只是骨子里那一点点无奈和忐忑。其实,北大给了我很多,但她给我的都不是她想要给我的。而在她给我的那些东西里,我唯一想抛弃掉的,就是沉甸甸笼罩在头上的那圈光环,因为,即使我不去抛弃,那光亮也在渐渐黯淡下去。
大一的时候,很多人告诉我,在大二之前就要把自己的目标定下来。
大一的时候,我想出国。
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就是,上好高中,上好大学,然后出国,至于出国以后怎么着,我爸妈没说,我自己也没想好,或者说根本懒得去想,因为反正还有那么多年。这条设计好的路我走了三分之二,而且走得很顺利,只有一点点小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