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激情H文电子书 > 我是谁的谁是谁 >

第1部分

我是谁的谁是谁-第1部分

小说: 我是谁的谁是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品:我是谁的谁是谁
  作者:万芳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她以日记式的大胆描写,独有的直率和坦诚,将锁在抽屉里的那一段秘密女人心情述诸于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简历:
  笔名:万芳
  年龄:29
  生肖:狗
  五行:金
  血型:B
  星座:巨蟹
  优点:善良,开朗,忘性大
  缺点:直率,懒惰,贪图享受
  信仰:独身主义——但时常动摇
  最喜欢:自由
  最讨厌:穿着海魂衫,站在甲板上
  最擅长:花钱
  最不擅长:挣钱
  最喜欢的作家:王小波
  最喜欢的诗人:李白
  最喜欢的演员:葛优
  最想做的事情:写出好的小说,并籍此成为百万富翁,亿万也行。
  我的简历:
  除了面试应聘以外,我从来没有写过简历,而我是一个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的人,所以这种写简历的机会对我来说是少之又少,在这里,我就简单地说一下对我的生活影响较深的几件事吧,套句俗话就是:我是怎样走上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嘁,听着就这么别扭。
  先声明一下,下面所说的时间都是大概的时间,可能不太准确,但也不会差得太多。
  小学四年级
  我读了我这一生第一部大部头的书——《安娜卡列尼那》,说实话,我没看懂,而且不明白安娜最后为什么要去死。这本书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安娜是个坏女人。但从那以后,我爱上了读书。
  值得一提的是,我还看了一本当时的禁书,是手抄本,名叫《曼娜回忆录》,这在当时可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我记得我看那本书的时候非常紧张,心跳得很快,手脚冰凉,而且手心里都是汗,也不知道是兴奋的,还是吓的。
  那年我还看了《红楼梦》。
  初中二年级


  我的两位老师分别向我推荐两本书,15岁的我第一次面临选择。
  政治老师向我推荐马克思的《资本论》,美术老师向我推荐弗洛依德的心理著作,包括《梦的解析》、《爱情心理学》和《少女杜拉的烦恼》,当时统称为“性学三篇”,还属于内部参考读物。
  通过分别研读它们的第一、二、三页后,我选择了后者。
  那位美术老师从此也成我了指引者和领路人,他就是给我这本书写序的张进,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个品德高尚的好人,我永远的良师益友(说这话的时候我总觉得自己是在高攀)。
  高中三年级
  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张老师因为看过我写给男同学的“情书”而认为我有写作的才华,他极力主张我报考中戏的戏剧文学戏,说实话,我很怀疑我有这个能力。
  我的专业课竟稀里糊涂地通过了,文化课却把我刷了下来。这一点都不奇怪,高中这三年我所时间都花在“谈恋爱”和思考“哲学问题”上了。
  这期间我读了许多书,印象最深的是欧文斯通写的梵高传《渴望生活》和罗丹的谈艺录《罗丹艺术论》,读这两本书的时候我很感动,哭了。
  高中毕业后——1996年7月
  这是我一生中光阴最为虚渡的一个时期,但它却给我了更加丰富的经历和感受,这期间我为自己设计并实施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方案,但基本上都失败了,有的即使成功了,也让我感到非常地没意义(那时还不知道无聊是什么感觉)。
  感情生活上受到了一次严重的伤害,彻底告别了少女般的纯情时代(不是性意义上的)。
  好在这期间我一直没有放弃阅读,我读了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书,我想,这是我没有彻底堕落的最主要的原因。
  1996年7月——现在
  1996年7月,和张老师及他的一些学生、朋友一起去障石岩。
  这十几天的生活使我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当然这离不开平时量的积累。那时我已经开始写小说了,但从那次以后,我的生活和写作就进入了一种自觉的状态,虽然以后还有不少次的波动与反复,但我已经从一种蒙昧的生活中解脱了出来,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活着的人,一个自由的女人。
  ——万 芳
  正文
  电子版编者语
  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已被收入时代作家文库,具有相当收藏价值。
  作者万芳,被称为与卫慧和棉棉齐名的新新人类三剑客。在本书中,她以日记式的大胆描写,独有的直率和坦诚,将锁在抽屉里的那一段秘密女人心情述诸于众。读之令人耳目一新。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以超前的意识,领悟到网上电子图书的庞大市场。主动与E书时空携手合作。授权给E书站点独家发行《我是谁的谁是谁》电子版本。而这本小说,也将成为当代女性作家在网上发行的首本电子书籍。我们还将在不久后介绍关于本书的更多信息,并推出万芳的个人站点。
  正如她在来信中所说:这将成为一次愉快而惊心动魄的合作。
  自由的女人和女人的自由(代电子版序)
  曾经有人问过我:“如果有来生的话,你是想做男人还是想做女人?”问这个问题的大多是女人。
  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做女人太苦了,下辈子我一定要做男人。”说这种话的当然也是女人。
  每当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想:现在的女人们是怎么了?是什么使她们如此厌恶自己的性别角色?而且,身为一个女人,到底使她们失去了什么呢?
  工作上的歧视?爱情上的被动?家庭中重要但却不被重视的角色?性生活中永远被驱使的地位?等等等等……我想在这里和女性朋友们探讨这些女人的问题,我也希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所谓“第一性”朋友们的关注,为此,我选择了一种特殊的探讨方式——小说,并邀请了一个又一个特殊的发言人——书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和我一样,都对这些女人的问题,怀有着一种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有一点我要说明的是:虽然这本小说集的副标题是“中国当代女性Xing爱小说”,但它的重点并不是“Xing爱”,我想,如果它真有重点的话,那也应该是“女性Xing爱”这四个字。
  从一个女人的角度,来谈论性、以及它给我们带来的一切与之有关的经历和感受,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最起码,这是一种自由的选择。
  说到女人和自由,我的困惑却更多地来自我们女性自身,很多女人面对这个问题时候总是一副茫然无知、不知所以的样子,“自由是什么?自由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我们女人要自由又有什么用呢?”是啊,自由有什么用呢,我永远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我想,对于有些女人来说,它的“用处”绝对不会大过一份能糊口但毫无兴趣自然也就毫无成绩的工作、一个对她有着一纸婚约的责任却不爱她的丈夫、一个看似美满但并不幸福的家、或者一次例行公事的毫无激|情与温暖可言的黑暗中的性生活……

()
  如果“有用”真的仅仅就意味着这些的话,那我要说,我宁愿生活在“无用”之中。
  如果工作使我变成了一部忙忙碌碌的机器而失去了思想,那我要说,去他的工作;如果爱情使我变成了一个衰衰怨怨的囚徒而失去了自我,那我要说,去他的爱情;如果金钱使我变成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奴隶而失去了尊严,那我要说,去他的金钱;如果婚姻使我变成了一个卿卿我我的玩偶而失去了自由,那我要说,去他的婚姻;如果Xing爱使我变成了一个模模糊糊的工具而失去了激|情,那我要说,去他的男人还有你那自以为是的生殖器。
  我要说,还是做一个自由的女人吧,去追求并拥有一个女人所应该追求和拥有的自由,无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件,你都有权力去做你想做的而拒绝去做你不想做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不停地对自己这样说,我也一直不停地在这样做。现在,这一切已经成为了我的人生理想,它不仅是我生活内容的全部,也是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生命意义的全部。
  我始终坚信网络时代是自由的时代,网络空间是自由的空间,那么,就让那些追求自由的自由女人们随着这自由的网络一起逆风飞扬吧。
  万芳
  2000。5。16匆匆于北京
  序
  万芳与王小波的小说有相同的地方,都以个人的经历描写Xing爱,喜欢直白的表叙,不去教诲不良的人。不同这处,即万芳选择了挨打的方式,而王小波选择了进攻的方式,基于性别想异而志趣相投的关系,也许把他们两人的小说插成一部书更有刚柔之美,也许抛开那个生死场,他们倒是一拍即合的有情人。
  上帝给人造就了荫道和棒棒,从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故事开始,至二十世纪末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及一只沾满爱液的香烟终止,偷情、纵情、移情以现身说法的描述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时髦。
  牺牲小我,以不可否认的真实经历坚定于笔端,尽显女性在不轨人生浪迹中荡游“玩世”情怀,由此,她们在相对迷茫的生活里,感受以欢乐换来的空虚、以贞洁得到的体验、以痛苦获取的思想,在昏然欲睡入梦不醒的时候,不能说这种真实是在游戏人生。
  从一个少女步入成熟,第一次性的体验至三十岁的十年间,梦想破灭而燃起的无奈之火,在消沉,发泄,也在痛苦中睁开向上的眼睛,收起了双腿,穿上性感的衣装,走上第二天中午的马路。故事便由此展开。
  在很早以前,关于女人的话题,有些男人就同意一个伟大男人说过的答案,“女人就是鞋垫”,出于对女性朋友的尊重,亦可以说“男人也是鞋垫”。但问题的关键不是男人或女人谁是鞋垫,那是爱情在伟人的眼里被剥离得只剩下那颗莹润精美、纯洁无瑕的果核,其至美和至爱,在劳伦斯笔下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一书中,点燃了平淡质朴而又炽烈的火焰,使人在幽长的回味中走进满是橡树的老林园中。
  面对嘈杂的生活,男女爱欲被庸俗异化后,由此产生的迟钝、懦弱和虚伪,在繁枝缛节的掩盖下,以生命本体演绎出的“沸点”,成为文学家拨开迷雾的“太阳”,有如光明照亮了人的心田。
  一张苍白的被强调出的脸和高贵的被推向极致的身躯的结合,那是一个编造出的画家嗅出的被编造出的“体香”,伴着行将进入老女人的绝唱,她们是真正堂而皇之的作家又怎肯与说着粗俗语言的“下流人”为伍。
  Xing爱的交织、特别是留存在记忆中的刻骨铭心并永远感动心灵深处隐秘,这是一种真美的、尽情的、直至生命终结的精神依恋。而作者描写的Xing爱过程则是另一番过眼烟雨,山色依旧,毫无“独怆然而涕下”的情感。这是当代女性在社会变革与生活挤压下的放纵与潇洒。
  独身处世,本能在爱情被遗弃后的欲望更显得盲从与冲动,由此引发的心理活动与生理反映,正是作者的切入点和津津乐道的事情,这似乎有点儿来者不拒的味道。也许她和王小波都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善良的人超越伦理与道德的准则而最终获得了幸福。
  我与作者是熟人。
  在我的观察中,年轻的女人都喜欢或多或少地暴露性感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