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人生-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吼着:“为什么现在要赖床?”
结果:老子捶了儿子一拳,儿子态度恶劣地顶撞两句,父子两天没讲话,而且当天早上儿子又迟到了!
安排时间的比重并善用时间
以上四个情况,是每个家庭都可能经验的,也暴露了许多孩子的问题。
由故事一,我们发现孩子常犯一个毛病,就是不知道怎么分配时间。他们可能明天要考三科,却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准备第一科上,等第一科读完,却已经晚到没时间和精力念下两科。
或是勉强念完,第二天却没精神上学。
他们也可能花不成比例的多时间,去搞一样东西。问题是这一科的老师不会因为他这一次杰出的表现,就免除以后的功课。别的同学表现虽远不及他,但只要达到应有的水准,也能得到高分。他反倒因为误了其它的功课,而在最后遭到挫败。
故事二,看来似乎与故事一相同,实际问题出在:孩子不懂得分辨“大时间、小时间、完整时间与零碎时间。”
他们可能用大而完整的假期,做一些每件只需一、两小时就能完成的事。却在小而零碎的空间,想要去做需时数日才能做成的“大题目”。这就好比,有了大笔钱却只知道买许多小电器、小摆设,度假游乐的人,到头来没有自己的房子住!
故事三所表现的,是不知道在同一时间做许多事。这种人往往只能单线地使用时间,他不懂得在等车时看杂志、在坐车时背英文单字,甚至在长途的车程中打个吨。如同故事中,那孩子明明可以一边摘眼镜、一面听收音机、等洗澡水;或一边听收音机、等洗澡水、一边收书包。结果他却要一件件分开来做,浪费了两、三倍的时间。
白日恐惧症
故事四中,我们需要探讨的则要复杂多了。
请不要认为年轻人起不来床,只是属于懒惰的表现,或单纯地因为前一天的睡眠不足。也不要认为孩子在遇到使他们兴奋的事务时,会自动早起,只是一种现实的表现。
()
实在年轻人赖床,往往潜在心理上,是不敢面对眼前的一天。父母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功课压力、同学压力都可能是他的困扰。
正因此,当白天没有压力时,他们早上就比较容易起床。而那些爱赖床的年轻人,晚上往往特别兴奋,而不愿意睡觉。早上脾气不好,有所谓“起床气”的人,放学之后,也多半情绪很好。甚至只要他们背起书包,走出门,看到同学之后,就立刻表现得欣然。凡此,都是同样的道理,如同演员的舞台恐惧症(Stage…Fright),未上台前,能终日不安,等到真正上台,一下子恐惧全不见了。
孩子在从温暖的被窝和美好的梦境中醒来时,如同大人在长期的假日后,返回工作前一样有着沮丧期。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突然有赖床的毛病,而并非睡眠不足或生理有病时,必须先去了解他们是否有精神上的压力,而加以疏导。但是这一疏导,并非让他们拖下去,或躲避下去,而是使他们能面对现实的挑战,否则他们不但现今有问题,成年之后,也可能有不能面对现实的表现。
我认为对爱赖床的孩子,了解、鼓励与鞭策应该一齐来!而对那些不懂得利用时间的年轻人,我们一方面要教导、分析使用时间的方法,一方面应该留些空间,让他们从错误当中得到教训。一方面更要观察,那些“拖”,是否也导因于“他们不敢面对现实”!
掌握时间,就是掌握生命,更是抓住现实!
孩子要出去住校,你该高兴!
孩子的同学要来家住,你该觉得光荣!
孩子换过不少异性朋友,你该鼓掌,因为那表示他对异性有了选择力!
男大不申留
——子女步人成熟期,父母应有的态度与调整
故事一:
“咱们买一栋有游泳池的房子如何?”某日我对十六岁的儿子说。
“好啊!我赞成。”儿子继续看他的电脑杂志。
“那么你就得进一所比较近的大学,譬如普林斯顿(prinston)或哥伦比亚(Columbia),这样才能常在家享用游泳池,对不对?”
“进远处的大学照样可以游泳,哪个学校没有游泳池?”
“可是家里有你专用的更衣室,免费的餐饮,游累了跳上床就可以睡大觉,更不怕在池子时撞到别人!”
“老爸!”儿子总算抬起头:“但是你有没有想到,家晨的游泳池边,站的是老爸、老妈,学校游泳池边,站的却是美女啊!”
故事二:
“我儿子经常说有同学家长邀请他去玩,并且留他在那里过夜,又说要把几个同学带回家住,好象家里开旅馆似的!”某日我对美国朋友说。
“那真是好极了!”
“好极了?”我瞪大眼睛:“你说好极了?”
“当然!第一,表示你儿子人缘不错,人品也好,否则哪个家庭会欢迎他去过夜?第二,表示你的家够大,而且够温暖,否则如何留宿别人的孩子?别人又怎么会喜欢到你家去?第三,表示你的孩子够独立,因为不够独立的孩子不懂得做主人,如果孩子到你家过夜,却都是由你这个老爸出面接待,由你太太为他们准备早餐,又在你们的监督下活动,那些十七、八岁的大孩子保险会受不了而逃走。所以不论孩子去别人家住,或别的孩子到你家来,对你都是好事,甚至可以帮助你孩子成长!”
故事三:
“谁说女大不中留?我看哪!男大不中留!”我对系里的同事说:“现在高中还没毕业,已经常常弄到七、八点钟才回家,连带使我的健康也大不如前了,因为从前常有儿子下课之后陪着打球、短跑,现在却连谈话的机会都难得!”
“他有他的世界嘛!你总不能叫他永远属于你,你把他生下来,是为了你有个伴,还是为了你有个后?”
“可是在一起十八年,孩子突然上大学离开家,做父母的多寂寞啊!”
“天啊,你不开香槟庆祝,居然还要喊寂寞?”同事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我的孩子才十岁。我早就做梦有你这么一天了!夫妻重新回到两个人的自由之身,要去哪里,就去哪里!要在房子的什么地方亲热,都没有人碍眼,这是人生的新阶段,夫妻二度蜜月的开始啊!”
故事四:
深更半夜,夫妻二人正坐在灯下发愁,等儿子打电话来,好去地铁车站接。却听见门外楼梯响,小伙子居然自己回来了——还带着一个细高细高的洋妞。
“我能不能为你们介绍,这是我的女朋友——安娜!”儿子一手把安娜挽了过来:“她妈妈开车送我回来的,正在门口等,我特别把她带进来见见你们。”
()
“好!好!好!”我们两口作出笑脸:“把门灯打开,看得清楚!”……
第二天一大早,老婆就打电话给她的心理学专家:“我们有麻烦了!我儿子不但到女朋友家吃饭,见过她一家人,居然还把那女孩子和女朋友的妈妈都带回家来,一付要定了的样子!真正要命的是,我和我先生都不欣赏这女生,而我儿子竟觉得她美若天仙,看样子是坠人了情网,怎么办?”
“你们平常对他交女朋友,管得很严吗?”
“是啊!”
“嗯……。那是真麻烦了!因为他缺乏免疫力,没有比较的机会,一朝有大胆的女生主动找上,母猪也成了天仙!”
“那怎么办哪!他如果要娶那个女生,我们一定要改遗嘱,一文也不给他!”老婆急得跳起来。
“对了,你儿子多大啊??”
“十七岁又三个月!”
“那还好,现在只是过渡期。”电话那头开始安抚:“未来机会还多,换了环境,自然可能换对象。话说回来,今天交这种三八野女生反而是好事,既然交过了,就有免疫力。如果你儿子现在二十七岁,可就真麻烦了!”临挂电话,对方又叮嘱:“你们没有骂他吧?记住,少批评!这年龄的男孩子,正义感和反叛性特强,你愈看不上、愈瞧不起,他就愈要!你只当没见过,根本不记得!因为交这种女生,就是要引人注意,你们不注意,他就没意思了!”
教训和启示
以上虽然看来只是笑话式的故事,却在它的真实面背后,告诉我们许多严肃的问题,或启发我们一些现代父母应有的观念:一、孩子有孩子未来的世界,父母不能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选择,也不应该再有养儿防老,或养儿作伴的想法,希望孩子永远跟在身边。
二、现代年轻人,如同大人一样,除了在外的交际,也应有在家中招待朋友的权利,或到别人家做客的机会。这种做主人和做客人的经验,可以帮助他独立,并建立较佳的人际关系。
三、利用孩子招待朋友和引介朋友家长的机会,做父母的正可以进一步了解子女交友的品味,井给予适当的导向。
四、夫妻生活的目标,不应过度建筑在子女的身上,在子女未离家之前,就应该开始有心理准备。更进一步建立属于夫妻两人“二度蜜月”的积极人生观。
五、不要完全禁止年轻人交异性朋友,否则他未来不是找了一个母亲型的大女生,继续作MUMM?“S'S…BAN?”,而难以成熟,就是莫明其妙地以第一个异性朋友,做为终生的伴侣,连一些比较的想法都没有,死心塌地爱上对方。所以培养孩子对异性迷惑的免疫力,是每个父母的业务。
六、孩子交了不适当的异性朋友,可以为他做客观的分析,而不要主观地排斥或歧视,免得激起不正常的同情心、正义感和母性,反而陷得更深。尤其不可有过激的反应,而当以冷静的态度来面对。
“自求多福!”不论对做父母或子女的,这句话都很恰当。那些非要为子女造福,或非要子女为父母造福的人,都可能过犹不及!
第四章 异乡人
旅美十三年。
身虽是“纽约客”,心却是“异乡人”。
这里写的是异乡人、异乡事、异乡梦、异乡情
洋学生送老师一个从中国城买来的年礼,打开来,是包生力面。
独自穿过密雪,灰蒙蒙地,想起齐瓦哥医生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景象,这纽约有时竟真像是西伯利亚的凄寒。
年夜饭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在黑板上写下这幅中国最常见的春联,逐字做了翻译,再解释了词性相对的道理,和中国人悬挂的方法。又在纸上写了个“福”字,倒过来拿着,讲解“福到了”的妙趣,直觉得台下的洋孩子们似懂非懂的样子,摇摇头,看时间不早了,便宣布下课。又突然把学生们喊住,道了一声Happy…New…Year,学生们大声肆虐地应着,还有个高大的洋孩子送过来一包东西,说是给老师的年礼,在中国城买的,原来是包速食面,便也笑嘻嘻地接下,丢进手提箱,又收拾起先前使用的幻灯机,左手一包一箱,右手一架沉沉的机器,斜着身子,用肩膀顶开大楼侧门,外面正下着霏霏的细雪。
挂了个电话给入学部,老婆匆匆地应话,说今儿个约谈的学生太多了,只怕要拖得很晚,只好自己先回去。穿过停车场,雪是愈密了,天色也便更阴沉了下来,灰濛濛地,想起齐瓦哥医生电影在西伯利亚的景象,这纽约有时竟真像西伯利亚的凄寒。
冲进家门,母亲正坐在厨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