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灶下婢 >

第67部分

灶下婢-第67部分

小说: 灶下婢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家本就紧隔壁,说着话,魏娘子已和绿丫进了门,见绿丫来了,魏账房和绿丫见了礼,就带着儿子到厢房去吃,把堂屋留给魏娘子和绿丫她们。魏家两姑娘都和绿丫熟了,双双上前叫一声张婶子,也就乖乖坐在旁边吃饭。
  这样人家,自然也没有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况且绿丫也是有心想过来打听下具体的事。魏娘子让大姑娘去给魏账房暖一壶酒,好趁便打听,大姑娘答应着去了。
  小姑娘还在那嚷着要吃碗炖蛋羹,魏娘子让全灶去做了,又让一让绿丫,让她赶紧夹菜吃。大姑娘已经走进来,对绿丫笑着说:“小张婶子,我爹爹说,今儿幸亏是张叔察觉出不对,还说衙门里要押着那个老头去通州抓剩下的人呢,这是年下,衙门里撞到这么个大功劳,都很欢喜呢,个个摩拳擦掌,要把剩下的人全都抓了,好做个天大功劳。”
  魏娘子把女儿拉了坐下,拍她手一下:“你还晓得摩拳擦掌了,跟谁学的?”大姑娘眨一眨眼就对魏娘子道:“当然是和大哥学的。娘,你虽不许我去外面读书,可大哥回来也教我几个字的,别的不说,我都会看帐了。”
  魏娘子忍不住地笑:“原本她五岁时候,我和她爹商量,就送到你大侄儿读书的那个学堂,一年交上四五两银子,他们兄妹也好作伴,等过了十岁,就回来学习针黹,免得做个睁眼的瞎子。谁知她爹回家过年时说漏了嘴,她祖父听了大怒,说女儿家又不能去考状元,花银子上学堂做什么,有多余的银子,不晓得拿回来孝敬他们两老?这才没让她去学堂。她倒想去呢。”
  大姑娘的嘴已经撅起:“祖父祖母成日只晓得叫我们拿银子回去,可是等我们回去过年,祖母连炕都不舍得烧热,还让三妹四妹睡炕头,我只能睡炕梢。娘,我们今年不回去过年,去姥姥家可好。”
  “我不过白抱怨抱怨,你就这么多话,哪有嫁出去的人大年三十还回娘家的?好歹也要过了初五,才好带你回姥姥家。”大姑娘的嘴撅的更高,全灶已经端了碗蛋羹进来,魏娘子接了放在桌上,先拿勺给大姑娘挖了一大勺:“好好吃你的饭去。”
  小姑娘眼巴巴在旁边等着,见蛋羹来了娘不先舀给自己,啊啊地叫起来。魏娘子拿过小姑娘的碗,也往上面舀了一大勺蛋羹,拌匀了往小姑娘手里塞了把勺:“自己吃,过了年都五岁了,还不会好好说话,只是啊啊地叫。”
  小姑娘接过碗,拿起勺就往里面大大地舀了一勺,往嘴里塞去,听到娘这样说就抬头笑了:“娘,好吃。”魏娘子已经拿手巾把小姑娘腮上的饭粒给擦干净:“吃饭,不许说话,小心噎着。”
  小姑娘继续低头努力吃饭,魏娘子已经对绿丫道:“我啊,成日拌这几个孩子的事都头疼,这几个孩子还算是乖的,要是那种调皮的,那才把嗓子都喊哑了。”在魏家这么热热闹闹地一说话,绿丫把心中对张谆的担心也去了些,顺着魏娘子的话又说了会儿,也就告辞回家,虽然绿丫再三推辞,魏娘子还是往小柳条手上塞了一份晚饭,让带回去给张谆。
  绿丫和小柳条推门进了院子,见屋里灯都还没亮,方才也留神细听,并没听到有人开门的声音,不由对小柳条道:“你瞧,都这会儿了,月亮都上来了,还没回来呢。”
  小柳条安慰绿丫:“奶奶,这也没什么,老爷有事时候,常常成夜不回家。”男人在外奔波,难免如此,绿丫接过食盒,让小柳条自己去睡,就推开门进了屋,拿过一个蒸笼把那份晚饭放在炉子上热着,自己往手炉脚炉里多加了些炭,又把一床小被子搭在膝上,等着丈夫归家呢。
  打更的都打过了三更,绿丫迷迷瞪瞪都快睡着,才听到有人敲门,绿丫猛地惊醒,还当自己是在床上,想掀开被子发现肩上有些冷,才知道自己坐在椅上,又听到门口传来张谆的声音,也顾不得披上衣服,就端了灯出去外面开门。
  夜里已经很冷,张谆穿的又不多,绿丫开门时见他冻的哆哆嗦嗦,急忙让他赶紧进来,又把门关好,这才返身进屋。张谆已经坐在绿丫刚才坐的那张椅子上,把脚搁在脚炉上,手放到炉子上烤:“好冷,这几日白日有太阳还不觉得,怎么这夜里这样冷,我都是一路跑回来的。”
  “外面都下霜了,再过几日只怕就要下雪了,能不冷吗?”绿丫心疼丈夫,把手炉塞到他手里,又给他把小被子披在肩上,端来那份晚饭:“你在外面想也吃过了,这会儿再吃点。”
  张谆接过筷子,往桌上一瞧就笑了:“这不像是你的手艺。”
  “嗯,这是魏家那个灶上的手艺,也不晓得她和谁学的,别的罢了,这做红烧肉总不到味,你凑合吃呗。”绿丫说着话,张谆已把那碗红烧肉倒了一半,接着把米饭倒在剩下的红烧肉里,再把那盘煎豆腐夹了两块,拌了拌就低头猛吃,哪用几句话的工夫,就把那碗红烧肉拌饭吃完,接着才把筷子放下:“好吃,绿丫,明儿你也做红烧肉吧,要不做炖肘子。”
  绿丫给丈夫倒了杯茶荡荡油腻,白他一眼:“这就点起菜来了,明儿你只怕不得空,出了这么件事,总要去和东家回个话。”张谆吃饱了,就开始发困,嗯了一声拍拍绿丫的手:“我晓得你在为我担心呢。”
  绿丫靠在丈夫膝上,闷闷地嗯了一声,张谆接着低头把妻子的脸抬起来:“绿丫,你放心,我有分寸的。”绿丫看着他,接着笑了:“我们是夫妻,祸福与共,共同进退的夫妻。”张谆捏着妻子的手,绿丫手心的老茧已经开始软了些,或者在不久之后,那些老茧会越来越软,最终消失,但绿丫对自己不会变的。
  次日张谆去廖老爷那里说明了事情全部缘由,廖老爷又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并让他带了个做粗活的婆子回来,说家里人多一些,也要好些。
  张谆谢过廖老爷,把人带回去和绿丫说了,绿丫也就安顿这个辛婆子不提。
  离年下越来越近,铺子里的生意越来越好,每日张谆都忙的脚不沾地。这日正在忙碌,就有人进来也不瞧货,只问张谆在否,张谆本以为是原来那个铺子的老客人,抬头一瞧却不认识,忙打一拱问此人是谁?
  此人已经从袖袋中取出一封信:“在下姓吴,和张掌柜你本是乡邻。”张谆早已听出此人官话里的乡音,忙请此人坐下:“也不知足下这封信,是为谁带的?”
  吴大哥把信往张谆这边推一下:“我也是做生意的,上个月回乡一趟,遇到你族内的叔祖,这封信是他托我带来的。还说千万要有回音。”
  提起张家族内,张谆就有些踌躇,吴大哥是常年行走的人,哪会瞧不出张谆的神色,拱手道:“贵族内的事,当年我也曾听过,不过时过境迁,很多事也有变化,这封信先放在这,明日我来讨回音。”说完吴大哥就告辞,张谆把他送出去,本想拆开信瞧瞧,又有客人进来,也就把信往袖子里一塞,直到下工都忘了这事。
  还是回到家中,绿丫给张谆抖掉衣服上雪花时候才看到这封信,不由奇了:“这是谁给你写信,写也就罢了,你怎么顺手插在这里,也不拆开?”
  张谆这才想起这件事,从绿丫手中接过信:“这是族内的叔祖写来的,我本想瞧瞧,倒忘了。”绿丫给他倒茶:“既是老人家写来的,就看看吧。”
  张谆鼻子里哼了一声,年高有德的才能叫老人家,而不是这样贪婪的人叫老人家。绿丫端茶给他,见他这样就轻拍他肩一下。张谆这才拆开信,开头两行也还平常,说已知道张谆叔父去世的消息,只是族内众人,大都贫穷,没有银子上京来收拾张谆回乡。上回张三哥回来,带回张谆消息,晓得张谆不但娶了妻,还有了事做,甚好。
  过去的事一字不提,这位叔祖果然一如既往地厚脸皮,落后话锋一转,说张三哥的父亲在外做生意多年,手里也有了些银子,想要修缮祠堂,顺便修下族谱,这是张家合族的大事,也不能让张三哥的父亲一人出银子,既然他已认了一半,剩下一半族内各人拼凑起来罢。
  张谆也是张家儿孙,又已娶妻,此次修族谱就该名列其上,问张谆可能拿出几两银子来。
  “果然和原来一样,除了银子,他还认得什么?”张谆瞧完这封信就冷笑着道。绿丫拿过信细细读了,这才对张谆道:“若是论了你们族内那些人的行径,一辈子都不该理,可是一来叔叔的灵柩还在此处,终究是要葬回去的,二来公公婆婆也是葬在祖坟内,为了他们,也不能不理。”
  这些道理,张谆怎不晓得?用手摸一下额头:“就是这样,叔祖只怕也明白这个道理,才敢这样写信来和我要银子,你说,助他们几两呢?”
  绿丫想了想:“一两太少,十两太多。”那就不超出这个数,张谆点一点头,取出纸笔开始写信,提到娶妻时,转身问绿丫:“说来,我还不晓得你姓什么呢?”
  绿丫本要笑,接着那泪就从眼里滚落,张谆忙丢下笔拉住绿丫安慰:“是我说错话了,你既嫁了我,就该姓张才是。”接着张谆就摇头:“这也不对,同姓不能为婚。”
  绿丫把眼里的泪擦掉,才勉强对张谆道:“当日去衙门里上户籍时,写的是我姓屈,说来,我这样恨屈家,可是到头来,我还是要姓他的姓。”张谆握住妻子的手,轻声说:“对不住,是我说错话了,绿丫,我不该这样伤你。”
  绿丫眼里的泪再也忍不住,抱住张谆的腰把头放在张谆肩头:“谆哥哥,我是没有娘家的人,以后,你不许欺负我。”张谆拍着绿丫的背,感觉到绿丫的泪慢慢止住才把她的头抬起来,用手擦着她脸上的泪:“我不会欺负你,绿丫,如果没有你,我也不知会是个什么样子,我怎么会欺负你呢。再说,我们还有兰花姐可以来往。”
  绿丫感到心里暖呼呼的,对着张谆点头:“是啊,我们还有兰花姐可以来往。”张谆的手往下滑,找到绿丫的手和她的手交握在一起才道:“绿丫,兰花姐、你我,还有以后我们的孩子,才是一家人,别的人,都不是。”
  绿丫再次点头,张谆把她的手松开些:“我现在要在信上说,已认兰花为姐,要张家把她写在我们家的族谱上,还有,我的妻子,是屈氏,是我的原配发妻,和我一起,享子孙后代的香火,入张家的宗祠,永远不会变。”
  张谆说一句,绿丫脸上的笑多一分,当张谆说完时候,绿丫把张谆抱紧:“谆哥哥,我好开心。”我也一样开心,有自己的家人在身边,张谆一手握住绿丫的手,另一支手提笔写信,娶妻屈氏,有义姐一人,已配刘家。奉上纹银五两,以助修祠。写完,张谆和绿丫相视一笑,把信封好,明日好交给送信的人带回去。
  “这,这实在是太,太……”兰花听到张谆写信回去,要趁这次修族谱的机会把自己的名字列入张家族谱,激动的坐立难安,连手里的孩子都快抱不稳了。
  绿丫笑着把孩子从兰花手里接过去,笑着说:“兰花姐,这是你应得的,你担心什么呢?再说你这样,万一摔到我们玉娃娃,就不好了。”为给孩子起名字,一家人绞尽脑汁,落后还是周嫂说了句,瞧这娃娃,全身雪白的和玉一样,小名就先叫个玉儿,等再大些,再给她起大名。于是全家就叫她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