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秦-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韩仁敬听来面色一寒,冷冷道:“未允!”
当即无敌大笑道:“哈哈!我老秦人有句古话,叫做”已彼之骨,煎彼之油“。换地之举,于魏国而言可是一桩上好买卖,可见魏王已得此语之精粹也!”
“啪!”一声闷响,韩仁敬大怒之下拍案而起,却又不知以什么借口怒斥无敌,立时僵在原地,慎到见状自然要来做和食佬儿,这边急忙上去劝慰,魏韩两国向来也非相敬如宾的友好睦邻,春秋至今,大战十数,小战百千,两国之国土犬牙交错,也是拜此所赐。而且,目下魏国先灭秦再灭韩地战略谋划也可谓是妇孺皆知,秦国开出的“不征”条件也并不过分。
在慎到的再三劝慰之下,韩仁敬也之好顺坡下驴,再次列席就坐。不待无敌说些场面话,直接问道:“借道伐魏又如何?”
无敌也不废话,命人取来一幅韩魏两国的地形图,指着上面一座城池向韩侯笑道:“本公所借之道,一如魏王所谋,正是驰道。”
言毕,秦公嬴无敌的手指,狠狠往地图上地大梁城戳了下去。
驰道,据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最早始于春秋时期,也有说始于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第二年(222),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当时著名的驰道有9条,有出今高陵通上郡(陕北)的上郡道,过黄河通山西的临晋道,出函谷关通河南、河北、山东地东方道,出今商洛通东南地武关道,出秦岭通四川的栈道,出今陇县通宁夏、甘肃地西方道,出今淳化通九原的直道等。从《汉。贾山传》中得知,秦驰道在平坦之处,道宽五十步(约今69米),隔三丈(约今7米)栽一棵树,道两旁用金属锥夯筑厚实,路中间为专供皇帝出巡车行的部分。可以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式的“国道”。
以下字数免费!
近来在河南南阳的山区里惊地发现有古代的“轨(铁)路”。经碳14测定,系2200多年前的秦朝遗留。原理和现代铁路无异,还是复线,只是不是用蒸汽机车牵引,而是用马力拉动。专家们都惊叹我国古代2200年以前竟然已经有如此先进的交通设施。这将是比兵马俑更惊人的大发现。
现在铁路不是铁铸造的,而是轧制的钢轨。秦始皇的“轨(铁)路”当然也不是铁铸造的,而用木材铺设。作轨道的木材质地坚硬,经过防腐处理,至今尚完好。不过枕木已经腐朽不堪,显然没有经过防腐处理,材质也不如轨道坚硬,但还可以看出其大致模样来。
路基夯筑得非常结实,枕木就铺设在路基上。专家认为枕木的材质比较软,不仅是为了减少工程量,也不仅仅为了广泛地开辟木材来源,而是有意识地选择的。比较软的枕木可以和夯筑得非常坚硬的路基密切结合,从而使轨道平稳,车子在上面可以快速平稳地行驶。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八征伐四野 第143章 问法慎到
大梁,天下闻名的魏市。
不光说此城廓厚廪实,仅是守城的卫戍之军便达二万有余,城内更有一万两千户魏国百姓近十万人,并且此时魏国的将军魏寿正率领十余万大军在距离大梁不远的桂陵和齐国对峙。这个时候用两万骑兵去进攻一座二万人马驻守、十万民兵预备役、十万大军枕戈待旦在侧的重城,如果不是脑子被驴踢了,便肯定是进水了。
忍俊不住之下,向来不怎么喜欢以好面色示人的韩侯韩仁敬乐了,用泛着泪花的眼睛看着眼前这个至多弱冠之年的所谓秦公,那副表情当真是“哭笑不得”的最好诠释。
虽然此时孙子兵法并未广泛流传与世,但身为一国之君,韩侯自然懂得什么叫“兵法”,正所谓:“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用兵之道,己方十倍于敌人的情况下可围困,五倍于敌则强攻可取胜,一倍于敌人则可以交战。像大梁这样的坚城,别说是两万骑兵,便是派上十万大军也决不可能轻易拿下。而现在,眼前这个明显少不更事的秦公居然想要去偷袭大梁,还要找自己借道,简直就是荒天下之大谬也!看韩仁敬神色,无敌自然也能猜到他的想法,也不假辞色直问道:“韩侯可是以为,本公所为是以卵击石?”
韩仁敬眉毛一扬,有些疑上心头,旋即笑道:“莫非秦公已有成算?”
无敌当即笑道:“以三月为限,若我军三月之内攻破大梁。则韩国驰道以十年为限,借我秦国、秦人使用。若我军三月之内攻不破大梁,则一切介休。韩侯以为如何?”
“三月攻破大梁?”韩仁敬听来,只觉得荒诞非常,眼下魏寿的十万大军就在桂陵,你居然要用两万骑兵在三月之内攻下大梁?不过细想之下,似乎这个买卖也没什么不好,眼下魏国不正因为要迁都大梁的事威逼咱韩国换地么?不如让秦人去跟他们打生打死。自己坐收渔利,反正即便秦军就算当真攻下大梁,也绝不会占住这块被裹挟在韩魏腹内的飞地。而且,若大梁被袭,也可暂解魏国逼迫韩国换地的事态。
不过,韩仁敬却也听出无敌话中端倪,不禁问道:“秦公且慢,所谓借道于秦国、秦人使用,乃是何意?”
无敌解释道:“天下诸侯卑秦,皆因秦地穷困。眼下秦国立志变法强秦。日后秦地货物必将交通山东各国,须以驰道疏导物流,此为借道之本意。”
“秦地货物?”韩仁敬听的后世人用的简体中文。
放下羊皮卷,无敌望向慎到面露微笑道:“慎到先生,来时可是亲见上师,不知上师康健否?”
慎到闻言,自然响起了初见鬼谷子的场景,下意识的抹了抹道:“上师身体康健!每餐能食羊肉两鼎。便是慎到也万万不能。”
无敌闻言大乐,都一百好几十岁的人了,一餐还能吃两鼎羊肉(一鼎约合十秦斤),当真牛逼。接着无敌这才入了正题道:“慎到先生,眼下齐、韩形势如何,还望先生为本公详解。”
慎到闻言,急忙说了些客气话。这才徐徐道来:“齐军目下扼守濮阳、襄丘、济阳一线,上将军田忌坐拥精兵十二万,战车三千乘,与驻守魏国桂陵地魏寿隔濮水而峙。韩国表里不一,明为作壁上观,暗中却是将举国兵力集至郑。我探韩侯本意,若齐征魏地。不扰韩境。则无碍两国之邦交。”
“邦交?”无敌听了直感幽默,齐国攻魏。明为帮秦解困,实际上本就是奔着魏国的肥沃土地去地。一战下来,齐国连克十六城,拓地几近三百里有余,这显然不是一小财富。眼下双方对峙,一方面是魏军必须重建编制,组织战力地需要,一方面齐国也乐见其成,这正好给他们时间去消化吸收新并入地土地。
至于韩国的意见,那就是坐山观虎斗,反正魏、齐都是当世强国,一时半会谁都不可能灭得掉谁,不存在什么唇亡齿寒迫切之急。而且魏国富庶势大,也经常性地来欺负韩国,或是魏国奸商横行,或是魏军霸道,予取予求,强逼换地,因此韩国对魏国也没什么好感。虽然韩国不如魏国富庶,但十万大军也是能凑出来,并且韩弩犀利,韩军战力也不可小视,只不过韩侯本着睦邻友好的思想,不与魏国老大哥计较而已,眼下既然有齐人帮着出气,魏国也并未要求出兵相助,自己乐见起成岂不更好?
接下来两人有谈论了一会杂事,之后慎到这才寻了个机会问道:“慎到在临淄,曾听闻君上言曰,不拘泥于何家何派治学,能强秦者善之。如今我法家术治、法治二派名士申不害、卫鞅皆以入秦,君上以为法家治学可强秦呼?”
无敌闻言一笑,想要富国强民可是一门及其深奥的学问,岂非是选用那家那派的学问便可手到擒来。不过慎到此问,必是想要探看自己口风,以决去留,当下笑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国不在强,有士则明。法家治学或可强秦,然一国之治,岂可奢望一二名士?”
慎到听来,大觉意外,不禁出言问道:“君上之意?”
“依法治国,以法治民。天下众王,或不可行!”无敌答道。
此言一出,慎到惊而扬眉,复问:“天下一王如何?”
无敌斩钉截铁地答道:“定可行之!”
慎到听得,只觉心中大石落地,不由暗舒一口长气。
战国时代的名士,游荡各国,游说君王、豪门、政要,目地除了要出将入相,享受荣华富贵之外,将自己开创或推崇的学派发扬广大也是其一身追求的崇高信仰。也因如此,这才衍生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成为中华古文明史上一朵流芳千古的葩。
现如今,法家法治和术治两派名士联袂赴秦,对天下各国以及所有推崇法家治学的士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地震动。人们纷纷猜测,是不是秦国要推行法家治学,变法强秦。而作为法家学派当中最为中坚的势治派领头人,慎到对于鬼谷子的游说并非一点都不在意。可他既不愿放弃一个可以将本派学说发扬广大的大好机会,又不愿意跑到秦国去和申不害、卫鞅两人搞什么三足鼎立。
和无敌的一问一答,表明了无敌确实有王天下的心思。这一点,无疑给了慎到一粒定心丸。目下一个小小的陇西秦国,舞台确实小了,若是日后秦国真能一统天下,别说是法家三派,便是十派也都能有生存空间。
吃了这粒定心丸,慎到也心中有了算计,问曰:“君以为,一国之治,当以何治问本,何治为标?”
无敌当即凡问:“慎子大才,本公洗耳恭听!”
当即慎到曰:“天道,因则大,化则细,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化而使之为我,则莫可得而用矣。”
这句话地意思是说,任其自然,则万物亨通,化而变之,物就不得其用了。自然界是这样,社会也是这样,需要以人为本,因人之情来治理国家。
无敌默然点头,继续问道:“不知慎子所治之学,有何不同之处?”
慎到抹须笑道:“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所以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我喜可抑,我忿可窒,我法不可离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
第一部陇西烽烟卷八征伐四野 第144章 以势制力
一夜未眠,无敌与慎到二人,就这法、律之事彻谈了一夜。相比起申不害和卫鞅这两法家名士而言,慎到的法学功底自然要比他们深厚的多。一个小吏出生的申不害,一个空有抱负,接触了先进观念的卫鞅,如何能比得上对法家学说浸淫了数十年的老名士。
闲谈之中,慎到不时妙语如珠的引用许多发生在战国时代特有的经典案例来现身说法。并且也用无敌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诠释法家势治派的施政纲领:“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巳定矣。分巳定,人虽鄙不争。故治天下及国,在乎定分而巳矣。
这句话的意思是,社会上的人千差万别,利益欲望各异。要想社会有秩序,必须规范人的行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