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古代宫廷电子书 >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

第8部分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第8部分

小说: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戏称作“民主肚”。当然眼下刘氏腰上缠着厚厚的一圈腰带、用以遮住腹部,毕竟相对来说古代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开放。

惠安女下身穿的大筒裤的裤脚宽达半米,这宽达半米的裤子自然是十分浪费布料的“浪费裤”了,而她们的上衣偏偏短得连肚脐眼儿也遮不住,这么短的布料可不就正好应了那句“节约衫”?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杨沫沫怔怔的看着刘氏那身装束、一点一滴的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片段,也直到此时,杨沫沫才凭着刘氏那句话和这身装束,彻底的确定了自己穿越后的确切地点,确定自己穿越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惠安女。

杨沫沫忍不住在心里慢慢的勾画出若干年后,她戴斗笠蒙花巾、穿短衫套肥裤的模样,直到刘氏发出一声震惊的惊呼,才打断了杨沫沫的遐想、让她飞快的收回四处蔓延的思绪,竖起耳朵仔细的聆听刘氏因什么而震惊……

“王嫂子的意思是,是想把我家七娘要过去给你家二郎当童养媳?”

第十章 杨家送女(1)

柳氏见刘氏急了起来、生怕她的火爆脾气会让她立马掉头走人,于是忙连连出声安抚道:“我知道小岞村的本地村民没有送、养童养媳的习俗,但童养媳在我们家乡却是极为普遍的,我也是想着眼下你们家日子不好过,而我又想找个从小自个儿调教着,上大了才能够称心如意的媳妇儿……”

“所以我才会冒昧的提出这个法子来,让你把七娘给我家二郎当童养媳,由我来帮你好好的养着七娘,待两个孩子的岁数一到,我马上就让他们成亲圆房,让七娘当我王家的准媳妇儿!”

“如此一来我得了个好媳妇儿,你也可以减轻负担少养个闺女,这有何不好呢?再说了,我可是打算把七娘当正经媳妇儿来养,不似丁牙侩那般只想着把你家七娘哄去卖钱,而且我们两家又离的近,七娘即使在我家养着你杨家也随时都能来探望啊!”

柳氏一口气讲了一大堆话儿,但刘氏听了后还是频频摇头,道:“这事儿可万万使不得!我听说给人家当童养媳的闺女,在婆家的日子过得十分凄惨,和让人使唤的奴婢没什么两样……”

刘氏生长的小岞村娶亲风俗十分独特、也不兴送养童养媳,而这王家夫妇则是从惠安北边迁来小岞村的,因此遵循的风俗和小岞村当地人遵行的有些不同,也正是如此,柳氏才会提出让杨七娘到王家当童养媳。

杨沫沫一听柳氏的提议,顿时也惊得睁大了双眼,她怎么也没料到柳氏会突然提出要杨七娘过门当童养媳,回过神来后小脑袋马上飞快的转动起来、想要搜刮出一些和童养媳有关的规矩。

杨沫沫知道童养媳在中国各个朝代都有,又被古人称为“待年媳”和“养媳”,意思是指由婆家养育女婴、幼女,待到孩子成年再正式成亲圆房。

古时候的人家,之所以愿意把亲生闺女送去给人家当童养媳,不是因家贫无力养活,就是因家贫怕将来筹备不起女儿的陪嫁妆、耽误女儿嫁人,总之说来说去都是因为一个“贫”字!

杨沫沫知道古时候男女结亲,聘礼和陪嫁都要花费许多钱财,这种流传了上千年的习俗是老百姓无力抗拒的,所以就有人想出了送、养童养媳这个法子。

这个法子可以让男方早早的领个童养媳回来,这样不但可以让婆家家里多一个劳动力,婆家还能自小就按着自己的意思调教媳妇儿。长大后正式成亲时,仪式也比大娶简单许多,男方无需再多花钱财和物事备聘礼,女家也无需再准备陪嫁妆。

如此一来,寻常的老百姓也就没了“破家嫁女”和“破家娶媳”的烦恼了,所以民间因童养媳这个风俗,流传了这么一句俗语———“农家不能具六礼,多幼小抱养者”,也就是说,婚礼习俗是造成童养媳习俗盛行的一个原因。

杨沫沫把自个儿知道的和童养媳有关的事儿都理了一遍,马上悲哀的发现,眼下杨家的境地还真和无奈把女儿送去当童养媳的人家一样———贫穷得揭不开锅、要靠借米来度日。

杨沫沫再换个角度思考柳氏的目的,以柳氏的家境来看,她日后定是不会操办不起儿子们的亲事,那么她要不就是真的想替儿子娶回一个让她称心如意的媳妇儿、才会想着把杨八娘接过来自小调教起来,要不就是想让杨八娘来给他们家当免费劳力。

杨沫沫一现代人能想到的事儿,刘氏这个古代人又怎会想不到呢?

就连柳氏都知道刘氏在担心些什么,直接开口解除了她的忧虑:“大柱媳妇,你是不是担心七娘到我们王家后,会吃苦挨打?”

刘氏点了点头肯定了柳氏的猜测,柳氏见状勾嘴一笑,道:“我想要的是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儿,而不是一个可以任我打骂的奴婢,若是要这样的奴婢,我直接找人牙子买个回来,有卖身契攥在手上那奴婢不还听话些?”

柳氏这话虽说得诚恳、但刘氏听了却依旧闭着嘴不答,柳氏见状也不恼,只慢慢的把此事的好处一一讲来:“这童养媳是要到里正那儿请他当公证人立下婚书的,立了婚书我也会给你们家一些钱物聊表心意,这些钱物也刚好可以解你们家的燃眉之急。”

“而有了婚书今后一圆了房,七娘也算是我家二郎明媒正娶的浑家,再怎么也比去给人家当奴婢强多了!再说了,闺女养大了也是迟早要嫁人的,既然早晚要嫁,早嫁和晚嫁又有什么区别?”

“可是……”

刘氏只说了“可是”两个字就不接着往下说下去了,她知道柳氏是一片好意所以才没像当日痛骂丁牙侩那般痛骂她。而柳氏也是个聪明人,猜到刘氏是担心杨七娘到了王家后,会和别人家养的童养媳一样,不但在家里地位低下、还要日夜从事大量的家务劳动,或是被她这个婆母虐待。

但柳氏相信刘氏心里也清楚、并不是所有童养媳在婆家的日子都过得那般凄惨,所以她耐着性子继续劝说刘氏道:“给人当童养媳也不一定都不好,碰上心善的人家,童养媳过的生活还会比在亲生父母家中过得好,有些还有机会被夫家送去读书识字呢!”

“虽然我不敢同大柱媳妇你保证、我一定会对七娘比对自个儿的儿子还好,但我一定会尽量把她视如己出,更加可以保证绝不会无缘无故的打骂七娘,你我两家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我也不至于把关系弄的这么僵吧?”

柳氏这番掏心掏肺的话语,别说是刘氏了,就连见多识广的杨沫沫都差点被她给说动了,不过杨沫沫始终是个现代人,再怎么样也看不惯封建社会这种买卖、包办的婚姻,她认为杨七娘的婚姻大事应该等她长大了,让她自己来决定和挑选。

所以即使柳氏已把童养媳的好处诚恳的说了出来,并且这柳氏看起来也像是真心实意的想要帮杨家一把,但杨沫沫还是立刻使出了自己的必杀技———嚎啕大哭。

刘氏一见幺女突然大哭,也顾不上考虑柳氏的提议了,拿起柳氏早就装好的那袋糙米,急急忙忙的告辞道:“这孩子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闹,我得赶紧把她抱去别的地方透透气儿,今日同王嫂子借的糙米,待我们家熬过这一关了,再同先前欠下的那些米一同还上。”

刘氏虽然没有答应柳氏的提议,但柳氏还是客客气气的把她们母女送到了屋外,大大方方的说道:“我家的米不着急要你还,等你们手头宽裕了再还也不迟。”

刘氏闻言感激的冲柳氏欠了欠身子,谢道:“那就多谢王嫂子了。”

“大柱媳妇你慢走,回去好好的同你家大柱商量下我刚刚提的事儿,把七娘嫁到我们家来也不是什么坏事儿,至少我一定会让她吃饱穿暖。”

柳氏最后这那句“吃饱穿暖”的实在话着实让刘氏动了心,让她一回到船上就吩咐杨大郎去田里把杨大柱寻了回来,心里更是反复斟酌着柳氏的那番话,待刘氏的目光不经意的扫过那见了底的米缸后,她的心里也终于艰难的做出了决定。

待杨大柱一回来,刘氏就把他拉到船舱里,说放下帘子悄声说道:“当家的,村头王家愿意把七娘领回去当童养媳,你意下如何?”

“童养媳?!”

杨大柱先是吃惊的重复了遍刘氏的话,随即想都没想就一口回绝道:“我不同意,你这不是把七娘送去遭罪吗?”

杨大柱这话刘氏听了可就不乐意了,眼一横、嘴一撅,说道:“我怎就成把闺女送去遭罪的后母了?说句不好听的话———七娘真去了王家,兴许还能把肚子填饱!你若是不想女儿遭罪,那就长点本事多赚点钱回来!”

刘氏说到最后忍不住抖着肩膀哭了起来,边哭边埋怨道:“你以为七娘才五岁,那么小的孩子我就舍得把她嫁到别人家里去吗?我还不是看那王家家境不错,柳氏心底也还算是善良,王二郎看着也挺乖巧懂事的……”

“才会狠下心想同他们结亲得点钱物,好解一解我们这一大家子的燃眉之急,我这般为大家伙着想,怎还落了个恶名?”

杨大柱听了这番话后长长的叹了口气,随即走过去把刘氏搂到怀里,有些难受的问道:“那王家他们是……是怎么说的?”

“柳氏说想把七娘要去给王二郎当媳妇,若是我们同意便一起去里正那儿立下婚书,待七娘长大同王二郎圆了房,就算是明媒正娶的媳妇儿,柳氏还同我保证一定不会打骂我们家七娘,”刘氏顿了顿,才小声的补了句:“柳氏还说会给我们家一些钱物聊表心意,助我们家度过这一次难关。”

杨大柱听了刘氏这番话后陷入了沉默,几度三番想要顺着刘氏的话吐出个“好”字来,但却像是有根刺儿横在他的喉间般,让他怎么也无法把那个“好”字说出口……

第十一章     杨家送女(2)

就在此时,杨七娘抱着杨沫沫走了进来,她先把杨沫沫小心翼翼的放到床褥上,才转身看着杨大柱和刘氏,用稚嫩但透露着一丝认真的语气说道:“阿爹、阿母,我愿意到王家去当童养媳。”

小小的人儿一说出这话,刘氏的眼泪马上就止不住的涌了出来,立马上前一步紧紧的搂住杨七娘,梗咽道:“七娘,我的七娘,我懂事的闺女,你这般懂事让阿母如何舍得你啊……”

这副母女情深的画面让杨沫沫心里一酸、慢慢的湿了眼眶,她没想到年幼的杨七娘竟然如此早熟懂事,早熟到一知道自己可以帮家里度过难关,马上毫不犹豫的站了出来。

她还那么小,脸上的笑容总是带着一丝憨厚和腼腆,她自个儿还只是个半大的孩子,却总是会用尽全身力气、紧紧的抱住她的小妹,总是会用稚嫩的话语哄她的小妹笑,这样善良懂事的孩子怎能不让人心疼呢?

一时间小小的船舱里弥漫着浓浓的悲伤,就连杨大柱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听了杨七娘那稚嫩的话语后,也没忍住心酸、悄悄的别过脸抹去那溢出眼角的泪花,心里更是因自己不能给一家人好生活而愧疚不已。

杨大柱抹去泪花后,伸手把刘氏和杨七娘一起环抱住,两大一小三个人儿就这样静静的抱成一团,心酸的品味着现实带给他们一家的无奈……

最终杨大柱还是强迫自己狠下心,做出了和心意相悖的决定:“王家和我们怎么说也是一个村的,王家夫妇的品行在村里也还算不错,两家离着也就几步路的功夫,七娘过去后我们也能照应得到……”

这话明明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