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观世音密码 >

第42部分

观世音密码-第42部分

小说: 观世音密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考证,金篦术至少在晋代以前就已发明,但这一技术很快失传,在印度也不见踪影。

正文 第96节:(96)

注释36:

鉴真(688年…763年),唐代僧人,曾经六次东渡,前五次因遭官府阻拦或遇飓风皆未成功。第六次,天宝十二年(753年)受日本遣唐藤原清河等人相请,“向日本传戒”,遂于第二年成功东渡到了日本,后成为日本律宗初祖。

755年,鉴真被迎请到日本首都奈良东大寺,天皇授予他“传灯大法师”位,四月,筑坛为天皇、皇后、皇太子及僧俗四百余人授戒。他对发展日本的医学、雕塑、美术和建筑都有一定贡献。

传说鉴真目盲,凭闻药味为天皇治病,从此日本才有医药。另传他曾为日本天皇的皇太后治好了病。

注释37:

东福寺,日本临济宗十四派之一的东福寺派大本山(类似于祖庭),位于日本京都市东山区本町,山号慧日山。历史上曾名列京都五山第四位,面积20公顷,约有25座塔头子院及425座地方寺院。1255年由日本摄政九条道家历时19年建成。由于当时奈良华严宗总本山东大寺及法相宗大本山兴福寺规模巨大,遂各取一字,命名为东福寺。东福寺是当时京都最大的寺院,至今历史地位极高,其三门现为日本国宝。

东福寺的前身是法性寺,于10世纪初期,日本国左大臣藤原忠平(贞信公)建立,藤原家的佛事活动多在此举行,遂成为藤原家的家庙。后来,九条道家在寺里建释迦堂,逐渐形成东福寺。

藤原家和九条家实际上是一家,关于两家历史,详见后文及附录。

注释38:

印度的天文学知识至少在汉代就传入中国,一方面,很多佛经中便含有天文历算的知识,另一方面,西域来华僧人中有不少人懂得天文历算。到唐代,中国佛教空前壮大,和印度的交流更为频繁,很多汉文译经就很有科学价值。比如,《宿曜经》(全名为《文殊师菩萨及诸仙所说吉凶时日善恶宿曜经》),其译者不空金刚就是由南亚来华的密宗僧人。《宿曜经》上卷重点介绍了二十七宿与一年12个月的关系,并提出了“七日一周,周而复始”的概念,显然就是今天所说的“星期”的概念。“七曜值日”的方法传入日本,直到现在仍然使用。

唐代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僧一行,就曾随不空金刚学密法。他的一些著作深受印度七曜术的影响。

注释39:

这种情况在很多寺庙常见。比如北京的名刹法源寺,其大悲殿的佛像组合堪称典型。此殿供奉的七座观音,可奇怪的是既有藏传佛教的绿度母,也有天台宗的,而且即使同是汉地佛教的观音,也包含了几种类型划分。可见并非一组,而是后世组合在一起的。

注释40:

阎王,也译作阎罗王,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管理阴间的王,能判人生前善恶,加以赏罚。其形象在早于佛陀时代的《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现。佛教沿用其传说,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后来其形象也进入中国的民间传说。

注释41:

“孟姜女哭长城”故事原型最早记载在《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其故事的毛坯是“杞梁妻哭夫”的史实。后经演变,大约到了宋代形成现在民间传说中的故事形态。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孟姜女传说进行了系统研究,断定孟姜女哭的是齐国故城,而不是后来传说中的齐长城,更不是秦长城。另据《临淄文物志》载,杞梁墓位于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镇郎家庄村东,其封土于1967年整地夷平,但墓室尚存。这是杞梁妻故事最具真实性的物证。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收录了山东淄博作为源地申报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另外,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大东”是周王朝的地名,经考证,淄博沂源县在地理位置上是“大东”的核心地区。2006年8月,淄博沂源县宣布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并申报第二批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前,全国民俗专家已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沂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已形成了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众多古迹和习俗,并且有文献方面的支持,基本符合牛郎织女文化源地的主要条件。

注释42:

古时的译经者在翻译佛经时,有‘四例五不翻’的共同守则。据说这是玄奘制定的翻译原则。

其中的“四例”是:1。翻字不翻音:如“般若”二字,与诸佛菩萨所说的“咒语”,虽然已经将梵字译成中国文字,但却保留原来的梵奇%^书*(网!&*收集整理音。2。翻音不翻字:如佛胸前的万字相,字体虽然仍然是梵文,却译成中国的语音。3。音字俱翻:如大藏经中的大小乘经典,全部译成中国的语言文字。4。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版本的佛经,全部保存梵文与梵音。

其中的“五不翻”是:1。多含不翻:如阿罗汉,一个名词含有多种意义,无法用汉语某一个词汇概括,故不翻。2。秘密不翻:如佛经中的一切陀罗尼神咒,中文根本就没有适当的词句可以表达其中所含的奥义,故不翻。3。尊重不翻:如般若,虽然可以译名“智慧”,但这种能够透视诸法实相、亲证人生真理的智慧,并不是一般人的智慧可比,为了显示般若的尊贵,避免使人产生误会,所以只译其音,不译其义。4。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虽然可以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古代的译师故意保留原音,目的是显示佛道的殊胜,所以后来译经的人随顺古人的意思,保留不翻。5。此方无不翻:如庵摩罗果,是印度当地的一种药果,其他地区没有,所以不翻。(庵摩罗是清净无垢的意思,可译名“清净无垢果”)

正文 第97节:(97)

注释43: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三大系统之一。佛教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一般分为“前弘”和“后弘”两个时期。前弘期自7世纪中叶到9世纪中叶,期间佛教与当地原有的苯教不断斗争、发展。到9世纪中叶,郎达玛(达磨赞普)禁佛,只有边区残存一些佛教,前弘期结束。10世纪后期,佛教逐渐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将戒律传回西藏地区,同时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后弘期开始,佛教逐渐发展成为藏族全民信仰的宗教。

注释44:

阿底峡(982年—1054年),古印度僧人,学者。北宋宝元元年(1038年)受阿里王子绛曲微之请进中国西藏传播佛法和医学。著有《菩提道灯论》等五十余种论著和《医学八部》等医学著作,并请那措译师等共译十几部经典为藏文,是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要的人物。他的弟子仲敦巴等弘传其学说,发展为噶当派。

注释45:

拉卜楞寺是中国藏传佛教重要寺院,是格鲁派六大丛林之一。藏语中“拉卜楞”又译“拉章”,原意为“佛邸”。拉卜楞寺历史上号称有学僧3600,最盛时达四千余人,以学风严谨、学制完备、讲学昌盛、戒律整饬、学者辈出著称。全寺建筑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所藏经书极为丰富,还有大量珍贵的宗教和历史文物,事实上是一座藏族文化、艺术博物馆。

注释46:

左拉(1840年—1902年),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他开创了自然主义文学流派。其主张为“准确地按照事实描绘生活,既不需进行任何评价也不需深入事物本质”,即“我看到了,我说出来,我一句句地记录下来,仅限于此”。

这里说谢惠仁只在乎看到什么,而不去想看到的东西代表什么意义。

注释47:

“纻”的语义,《慧琳音义》卷七十七引《释迦方志》卷上,说:“纻者,脱空象,漆布为之。”

夹纻,是一种漆塑像的方法,先用泥塑成胎,后用漆把麻布贴在泥胎外面,漆干后反复再涂多次,最后把泥胎取出,因此也叫“脱空像”、“脱沙像”等。这种方法塑像不但柔和逼真,而且塑像很轻,因此又称“行像”。

夹纻造像,原为古代中国创制发明。在汉代,中国已有用漆布制成冠、莒的事例。佛教传入后,这一技艺应用于造像,便成为中国特创的新的漆器品种。这是印度古来所未有的,因而各经论中均未有这一项造像记载。《洛阳伽兰记》中有许多关于“行像”的记述,其都是用夹纻法造成。

在唐代,夹纻造像技术就已经很成熟了,八世纪鉴真大师和他的弟子如宝、思托等去日本弘化时,带着这项造像的技术师同去,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制造了丈六本尊卢舍那佛、丈六药师、千手观音等夹纻像,其构造的技艺极为精妙,至今日本奉为国宝。(这一点,在后文成为谢惠仁的破解密码的线索之一)

注释48:

古时在塑佛像时,预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等放入封上,称“装藏”。这是藏传佛教的仪轨。汉地佛教亦有,不过也有实心佛像开光的。

装藏过程是很严格的,首先要用朱砂水洗净佛像的空腹,然后趁湿蘸上带有香味的藏药用以防腐、防虫、防蛀,最后再依次装入珍珠、五宝、贝叶、经书等等。佛像装藏完毕后,再经高僧开光加持,才能具有灵魂和灵性。

注释49:

中国佛教四大道场,也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所传四大菩萨分别显灵说法于此。分别为山西五台山,传为文殊利师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世音菩萨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王菩萨道场。

注释50:

五体投地现多用为成语,表示无上的敬服,但其意来源于佛教,是典型的佛教概念转化为日常用语的例子。五体投地也称为“五轮投地”,是一种佛教礼节。五体(五轮)指两肘、两膝和头,佛教徒行“顶礼”时,五体都要着地,为佛教最高礼节。

注释51:

丛林,是指佛教僧众聚居的寺院,意为众僧和合共住一处,如树木之丛集为林。

一般来说,一些大寺院可以有些下院,对地方寺院进行佛事活动及其他方面的管理。比如,属寺若收弟子,受戒仪式要在主寺进行,等等。

丛林制度在当时是维护佛教稳定发展的开创性制度,有利于佛家的规范化管理。

注释52:

光孝寺,全国重点寺院,在广州市内,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寺院,时间可追溯到西汉年间。梁天监元年(502年),智药从印度带来一棵菩提树,种于寺庙戒坛前。唐代贞观十九年(645年)改名为“乾明发性寺”,传说慧能曾在寺中菩提树下剃发受戒,开创佛教南宗。宋代绍兴二十一年改名为光孝寺。后历代扩建,规模很大,为岭南丛林之冠。

正文 第98节:(98)

附录二

日本藤原家族简介

一.关于藤原家执掌日本政权的历史

藤原家族是日本历史上最显赫的家族之一。

藤原家族的始祖是中臣镰足(614年—669年),他是当时日本的实际统治者。7世纪早期,苏我氏完全把持朝政。645年,中臣镰足和后来的天智天皇发动政变,杀死苏我氏的首领苏我入鹿。天智天皇登基后,任命中臣镰足为内大臣。他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就是著名的大化革新。中臣镰足死时,天智天皇赐姓藤原。从此,中臣家族便以藤原为姓。

中臣镰足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