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科幻恐怖电子书 > 科幻纵览 >

第139部分

科幻纵览-第139部分

小说: 科幻纵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符合中国影视人的制作习惯。所以,几年以后,当笔者发现寻秦记真的由香港影视界搬上屏幕时,并不觉得奇怪。黄易在原创中就提供了大量改编元素。这部电视剧与原著有一定出入,但仍能体现原著的科幻构思。《寻秦记》是连续剧,不过它不大可能是效法的榜样,适合改编成连续剧的原创少而又少。

有关中国国产科幻电视剧,笔者连基本资料都没有,只能凭当年的观看印象写这么两句。但为什么也要占上一章呢?因为科幻电视剧是一个极重要的阵地。笔者希望抛砖引玉,请对此也有记忆或者记录的朋友一起来回忆和总结。而且,由于国产电视剧市场远好于国产电影市场,电视剧制作势头一直不错。笔者这几年也亲自参与、或者接触过制作科幻电视剧的工作。虽然并未有一个成功的项目最终拿到屏幕前来,但相信将来,或许正是从这里形成中国科幻影视的新突破。

有趣的是,近年了确实有一些电视剧制作者对科幻这个题材有意,并且打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视剧”,“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视剧”之类的旗帜。但笔者以为,如果尊重历史的话,在这些题目前面应该加上“二十一世纪以来……”这么个定语。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4)

第四节:外国科幻片的引进历程

国产科幻片数量少,影响微弱,在培养中国科幻片观众方面并没有什么作用。科幻电影的中国观众基本上是由外国科幻片培养的。许多人对此感慨不已,但这这状况,与除了美国之外的世界其它国家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七十年代末,中国曾经引进过科幻片《未来世界》。当时,电视尚未普及,每年电影观众人次均达百亿之多。电影院场场爆满。笔者曾经两次到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每次演到关键时刻,后面的观众都需要站进来——因为前排许多观众也是站起来观看,挡住视线。这是当时影院里特有的景观。

一九八六年,《超人》第一集引进。当时,中国电影发行公司对引进片只使用买断方法,买不起“大片”。《超人》属于美方“友情赞助”,只要了五万美元,甚至远少于该片在台湾的五十万美元买断费用。而它那精致的特技在国内引起了一阵旋风。不过,好事不可再三,从那时起接近十年间,中国只能买断美国的二、三流科幻电影,并且都是远在首映期之后数年,甚至更远的时间。笔者曾经在影院里观看过《西部世界》、《梦境》等不错的美国科幻片。

不过,这种买断方式却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副作用,其它国家科幻片由于价格较低,得以在中国影院里大行其道。笔者印象里,先后有法国的《死亡游戏》、《电视杀手》、印度的《印度先生》,巴基斯坦的《天外来客》与中国观众见面。甚至还有英国、前苏联、墨西哥等国的科幻片上演。只不过已经记不清它们的片名了。

1995年,第一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上映,从此,好莱坞科幻片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计有《死亡地带》、《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星战前传一、二集》、《蜘蛛人》、《后天》等等。主要的科幻大片都曾经搬上银幕。尤其是2003年,从《黑客帝国三》开始,中国和美国同步上演科幻巨片,使得电影业本身可以从盗版碟片中分得较好的市场,成为中国电影业划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在引进好莱坞科幻大片方面,审查制度比较宽松。不过,《少数派报告》、《人工智能》等还是因为“片中的未来比较阴暗”而无缘中国银幕。

除此之外,科幻片在中国电影业中还扮演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角色。电影制作和电影发行是分离的,类似于工厂和批发商的关键。所以,电影制片厂的生存和电影院钱的生存也是两回事。当中国的电影制片厂普遍苛延残喘时,中国影院却可以靠着上演海外大片,来换取黎明前的几丝暖气,等待着中国电影业复苏的阳光。

而这些海外大片里,科幻片总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比如,当去年华夏电影发行公司成立,试图打破中影公司的垄断后,第一部引进的影片就是《终结者三》。据报道,该公司在美国选片的人只有两名。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只能根据一部电影在美国的票房预测来选择。中国电影总票房从前年的八亿元谷底开始,以每年一亿元的速度缓慢爬升。如果剔除几部科幻大片,这个数字立刻大为缩水。

九十年代中后期,影碟机大量普及。盗版渠道逐渐畅通。为海外科幻片的引入增加了一个特殊的“渠道”。在这个问题上,专业人士有自己的看法:“在九十年代后期,由于VCD和DVD的普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培养了观众群。而且这个观众群已经是年轻化了的,已经可以构成新的主流消费群体。虽然这涉及了盗版这个法律和道德的双重污点,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文化的大规模传播和电影视野的迅速扩张是一个国家电影兴起的最根本的土壤……”(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杜庆春,《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194页。)

在这种重塑观众群体的过程中,科幻电影在中国已经赢得了一批潜在观众。象《星球大战》前传和《终结者三》这样的片子能够在中国取得一定票房,根本原因就是观众普遍从影碟里看到过《星球大战》正传和《终结者》一二集。否则肯定会不知所云。

如今,中国科幻影迷几乎同时间欣赏美国科幻电影。已无任何影响。这为中国科幻片的出场,解决了观众方面的问题。既然一部美国科幻片能在中国市场上拿到几千万的票房,一部中国科幻片也应该有这样的观众预期才对。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七章:中国科幻电影(5)

第五节: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

当海外球员姚明和孙继海等人代表中国队出征时,我们有没有联想过,在好莱坞,也有一个科幻片的华人海外兵团。这可以说是中国科幻片不得不提的一个话题。

提到好莱坞的华人科幻尝试,不能不说到成龙。这位最初由黄飞鸿形象(《醉拳》)起家的打斗片明星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将越来越多的科幻概念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在这方面的代表作为《我是谁》。整部片子的核心情节就是对一块具有神奇能量的陨石的争夺。片子一开始就有一段长达一分钟的科幻式镜头:探险队员全副武装,在地穴里寻找那块陨石。片中有一段非常“科幻”的场面:陨石在科学家的实验室里发生变异,输出巨大能量,导致周围地区大范围停电。

依靠成熟的调度和剪辑技巧,这段情节确实有一丝科幻灾难片的意味。成龙出身戏班,没读过多少书。成名之后一直对文化知识保持着向往和敬重。不知这是不是他在自己的影片中增加科技含量的一个动力。

后来,成龙主演了《燕尾服》,这是讲述“体能放大器”题材的电影。一件特工专用燕尾服被一个厨师穿在身上,使他成为格斗高手。

另一位武打明星李连杰也主演了科幻大片《救世主》。这是一部平行空间题材的科幻片。

在导演方面,李安导演了《绿巨人》。吴宇森导演了《变脸》和《记忆裂痕》。虽然它们算不是是最出色的科幻片,但至少能够进入第一阵营。

看过李安导演的《绿巨人》,再比较刘郁明导演的《蓝血人》,我们无法得出李安对科幻片的把握就一定超过了刘郁明。好莱坞浓厚的科幻氛围毕竟是主要因素。不过,总结一下好莱坞科幻片中的华人,毕竟有助于我们看到中国科幻片的全景。因为这些华人导演和演员毕竟在世界一流的科幻片制作团队里打磨过。他们将来会是中国科幻片资源排列中的重要因素。

袁和平在《黑客帝国》中的作用也很值得一提。在这部电影里,武打并不是点缀,也不仅仅是服务于票房需要,它是科幻构思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尼奥、莫菲斯、翟妮蒂等人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擅于格斗。他们能够使用神奇的中国功夫,仅仅只是在“母体”中才有可能。那是《黑客帝国》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还很难想象一部纯粹由大陆电影团队制作的科幻片会是什么样子。但一部由李安或者吴宇森导演,由李连杰或者成龙主演的科幻片,大概就不那么难以想象了吧。

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 第八章:科幻影视的美学追求(1)

八章前言

第一节: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

第二节:幻想环境的展示

第三节:自然美的拓展

第四节:技术之美

第八章简介

从本章开始,笔者分析一下科幻电影在电影艺术方面的贡献。没有艺术价值,科幻片就成了纯粹的视觉奇观。

科幻电影有自己的美学规律。在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这一节里,笔者分析一下科幻影视最基础的美学规律。幻想环境的展示最能够反映科幻片的艺术特点。由于电影重视视听元素,所以,科幻电影在自然美的拓展方面有着特殊贡献。除了科幻片,银幕上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太空的宏伟,南极的洁白,深海的幽暗。甚至还有赤焰翻卷的地心融炉。只有科幻片,被其上天入地的情节所带动,给了观众以这些未知之地的具像。

从内容上讲,科幻更多的是“技术幻想”。于是,科幻片也更适合反映技术之美。甚至,可以完全从美学,而不是科技可能出发,塑造银幕上的技术视觉形象。

观众怎么看待科幻片。这又涉及接受美学的问题。所以我们还要从接受美学看科幻电影。

第一节:题材的虚幻与手法的写实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科幻电影大师,同时也是拍摄纪实风格影片的大师。从早期的《太阳帝国》、中间的《辛德勒名单》,到后来的《拯救大兵雷恩》,在情节的写实性、具像性方面,斯皮尔伯格同样达到了世界电影的巅峰水平。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实际上体现着科幻艺术的内在规律:科幻导演必须兼具表现和再现的能力,才能用写实的手法表现超现实情节。

在《影视摄影艺术》(郑国恩著,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一书里,作者分析了“电影影像形态”的几个种类。(见该书101页)。第一个就是“具象性影像形态”。他认为,具象性影像形态构成电影银幕形象的基本形态。“除20年代的先锋派及美术片、科幻片外,几乎电影各种思潮影响下的所有流派都以这种影像形态为自己的基本造型语言。”

笔者没有看过“二十年代的先锋派电影”,但美术片是看过的。科幻片怎么会象美术片那样夸张和变形呢?可能笔者也没有理解清“具象性影像形态”的确切含义。但依笔者目前的理解,科幻片里的形象难道不是具像的吗?

比如,在《编辑部的故事》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几个角色在那个编辑部里逗嘴。其室内陈设无异于现实中的许多编辑部。但那并不是真实的某个编辑部,而是摄影棚里搭的室内景。三面有墙,一面是摄影机和灯光。我们可以说,这个影像是“具象性的影像形态”,但它又根本不是什么原装正版。

然而,如果我们在同一个摄影棚里拍科幻片,搭一个宇宙飞船的内景,里面逼真地设置有驾驶台、仪表盘、各种线路、太空服……进而,演员再表演一下失重状态下人的行为特点,这个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