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谭政-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员分开,成立卫生队。谭政被编入军官队。经过整编,人员虽然减少了,但队伍却精干了,战斗力有明显提高。第二,在组织整编的基础上,部队着手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毛泽东根据北伐军中建立共产党组织的经验,进一步提出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班、排设党小组,连以上设立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为工农革命军第一次建立了党委集体领导制度。第三,军队内部实行民主制度。官长不许打骂士兵,连以上设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可监督军官,废除烦琐礼节,建立新的带兵方法。官兵生活待遇一样,吃一样饭菜,穿一样衣服。
9 月30日清晨。雨过天晴,部队集合在三湾村的枫树坪。灿烂的朝霞映红了雨后的三湾村。偌大的三湾村显现出从未有过的生机与活力。毛泽东站在队伍正前方,准备向大家宣布改编命令。首先,大家静立为秋收起义阵亡烈士致哀。站在军官队行列中的谭政悲从中来,眼泪止不住掉了下来。他想起了团长、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卢德铭是共产党员、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他作战机智勇敢,对待部下亲如兄弟,深受全团官兵的爱戴。秋收起义,卢德铭作为总指挥,一直冲锋在前。当三路起义大军出师进攻长沙受挫后,卢德铭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率部退却萍乡。在芦溪,部队遭到敌人伏击,卢德铭挺身而出,亲自指挥,掩护部队转移,不幸中弹牺牲。他才二十三岁啊!谭政想到这里,潸然泪下。“弟兄们,你们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卢德铭一直挂在嘴边的这句话又在谭政耳边响起。卢德铭,是谭政崇敬的对象,斯人已去,谭政无比地怀念,怎能不失声痛哭呢。致哀完毕,毛泽东向起义队伍讲话,鼓励大家,乐观向上,他充满激情他说道:同志们,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条腿,我们也有两条腿。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马。我们现在不只两把菜刀,我们有几百人,还怕干不起来吗?你们都是秋收起义出来的,一个人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部队,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和失败,就不会有成功。说完,他又大声宣布。起义部队的人,完全是自愿的。现在,愿留者留,不愿留者,根据路途远近,发三至五元钱的路费,开证明信允许离队。希望他们回到本地继续革命,将来如果愿意回来,部队仍然欢迎。
毛泽东的话语,像阵阵春风,把战士们心中的火苗又吹旺了。谭政默默地站在军官队的队列里,敬慕地聆听着毛泽东的教诲,回忆着秋收起义以后的日日夜夜。胜利,失败,挫折,困难,奋斗,牺牲……“啊!共产党人,钢铁般的意志!”谭政的热血在沸腾,他的眼睛又湿润了,跟毛泽东跟共产党干革命的决心更坚定了!
10月3 日,金色的阳光洒满枫树坪。改编后的部队又一次集合在枫树下,整装待发。火红的枫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支支燃烧的通天火炬。枫树下,革命战士精神焕发,红光满面。毛泽东向部队宣布了行军纪律:说话要和气,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红薯。一声出发令下,在三湾群众的热烈欢送下,谭政紧跟部队,迈着雄健的步伐,迎着朝阳,向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进军,跟着毛泽东去谱写中国革命的新篇章。巍巍井冈,林海茫茫。从地理位置上来说,井冈山正处在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属罗霄山脉中段,这里山深林密,没有大路通往山区,只有几条羊肠小道连结峭壁间。同时,井冈山地区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因而,井冈山的确是个屯兵之地。井冈山地区有袁文才、王佐两支农民武装力量,毛泽东及时与他们取得了联系。通过一番耐心细致的工作,袁文才亲自前来迎接工农革命军入山,部队进驻茅坪。接着,工农革命军在水口一带发动群众,建立地方党组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的消息很快传到了遂川县靖卫团团总肖家壁的耳中。遂川靖卫团是一股反动地方武装。团总肖家壁,人称“肖屠夫”,心狠手辣,杀人如麻。风闻工农革命军在水口一带活动,他丧心病狂。纠集三、四百民团,向大汾圩扑来,妄图消灭工农革命军。10月23日深夜。深秋的大汾圩,寒气逼人。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已经闭门休息了。谭政也和衣而睡,进入了甜甜的梦乡。谭政是跟随毛泽东率领的工民革命军主力,来到大汾圩的。连日来,部队一直紧锣密鼓地做群众工作,十分辛苦。谭政和大家一样,躺在床上,很快入睡了。一阵密集的枪声突然从天而降,撕裂寂静的夜空。谭政从睡梦中惊醒,一个咕嗜爬了起来,下床摸枪,冲出门去。战友们都冲出屋门,探个究竟。很快,有人向毛泽东报告,遂川靖卫团包围了大汾圩向我发动了袭击!毛泽东临危沉着不乱,当即命令部队向敌人发起冲锋,夺回圩外被敌人控制的制高点,力争突出包围。霎那间,枪声四起。由于敌人发动突袭,工农革命军仓促应战,没有防御准备,在敌人的疯狂冲击下,队伍分散成了两部分,各自突围。战斗更加激烈。部队被分割后,无法联络,情况危急。谭政跟随一支突围队伍,边打边退。敌人气势汹汹,一路追击不舍。谭政又一次尝到了被敌人追击的滋味,忙乱中,简直狼狈极了。
一片漆黑之中,也不知跑了多少里路,枪声渐稀,追兵也不见了,大家这才停下来休息。谭政长出一口气,总算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下意识地一摸身上,行装全无,连挂包也不见了!遭到突袭包围,又被穷追不舍,为了轻装突围,哪里顾得上背什么东西,谭政心里暗叫一声惭愧。他抬眼一看身边的战友,一个个衣衫不整,行装不全,显得狼狈不堪,不禁一笑,将刚才的危险一下子抛到九霄云外。部队陆续集合起来了。时至晌午,大家开始点火煮饭。这时,眼前的情景令人喷饭:碗、勺早就丢光了,于是,有的人干脆提起军服前襟的一角,把饭兜在里面,手拿两根刚撅的树枝,夹着饭吃;喝水时,干脆用手捧着喝……尽管部队又一次受挫,但是不久苦尽甘来。大汾圩突围后,毛泽东率部回到茅坪。王佐率自己的农民武装前来参加革命军。工农革命军开始了创建井冈山根据地的艰难历程。1927年12月。井冈山宁冈砻市。军官教导队。井冈山的冬天,叶落草黄。寒风刮过,荒草落叶随风飘舞。刚刚扎根井冈山的工农革命军,缺米少粮,顿顿吃南瓜汤;缺布少衣,天天穿的是当初那身单军衣。军官教导队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这个一百多人的教导队,名曰“军官连”,实则是个集训队,过的是士兵生活,吃的是大锅饭,睡的是地铺,黄土地上铺稻草。一座大房子里,整班整排的人各睡一席地。铺头的稻草常常冒出铺外,他们便弄来根木料或砖头挡住。这种“挡头”同时兼作脑袋底下的枕头。地铺上靠西墙一角的稻草窝里睡着两个人,合盖一床又薄又小的毯子,四只脚全部露在外头。稻草窝里、毯子底下这两个人,一个叫王大年,另一个便是谭政。原来,自1927年10月27日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茨坪以来,为了训练下级军官,提高指挥员政治、军事素质,增强部队的战斗力, 1927 年12月,工农革命军在宁冈砻市创办了军官教导队,由吕赤任队长。教导队的学员,除了来自军队中的班、排长以及有培养前途的基层战士外,还有来自地方武装的指挥员,训练时间一个半月。受训的内容既包括军事方面的,也包括政治方面的。政治方面的内容有:政治形势的分析,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社会经济科学的研究,群众工作的策略与方法、人民军队的宗旨任务的学习与教育,游击区域社会经济的调查与研究等。受训期间,学员们还争分夺秒地学识字,学文化,还通过解释“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
建立红色政权“、”扩大革命武装“、”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等政治口号的学习,既了解它们的政治含义,懂得了革命道理,又学会了识字,提高了文化水平,把学政治和学文化结合起来。军官教导队的学习,很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在学习群众工作的策略与军事技术方面内容时,不仅在教导队内讲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同时还组织学员到附近乡村实地开展群众工作,学会如何做好宣传、组织、武装群众的工作,使学员们在巩固、深化课堂上所学内容基础上,提高实际工作能力。遇到战斗时,学员们拿起武器上战场,在战争中实践所学的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谭政本来就是个”书生“,入伍后也一直做文书、书记之类的文职工作,没有受过专门的军事训练,更没有带兵打过仗,但却是一个很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于是,经组织推荐便参加了军官教导队。在刚上井冈山时,由于地方反动武装靖卫团突袭,谭政与同志忙于突围,他把随身带的行装丢了精光,于是现在便和战友王大年合睡一床。王大年出身贫寒,是秋收起义时农民自卫军的排长,作战非常勇敢,但没有文化。在军官教导队正巧把谭政和大年编在一个班。两人各有所长和不足,相互取长补短。大年教谭政学军事,谭政教大年学文化,相互帮助,亲如兄弟。谭政没有了行李,大年便让谭政钻进他的毯子里面。毯子又短又小,盖不了身子,二人便用稻草捂着透风的两边,这也难以抵住井冈山秋冬的严寒。半夜里,谭政冻得难忍难熬,无法入睡,他便悄悄溜到了伙房,帮助炊事员烧饭,借以烤火取暖,熬过寒冷的长夜。一个多月军官教导队的生活,使谭政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磨炼。每天”三操两讲“,谭政毫不含糊。早晨出操,谁也没有谭政去得早。学习军事,他拼命地苦练。练持枪,练跪、立、卧三式射击,练投掷手榴弹。学习战术,和大家一起摸爬滚打。
学政治,练演讲口才。在政治课的演讲会上,谭政演讲的题目是:《‘马日事变’和它的历史意义》。他的演讲获得了第一。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立足的艰难岁月里,谭政经受住了有生以来的最严峻的考验。在军官连不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军官连党代表宛希先和廖春芳的介绍,谭政光荣地加入了中共产党。这是一个多么难忘而又庄严的时刻啊!入党的仪式党代表宛希先住的房子里举行。墙上挂有写着“CCP ”的鲜红旗。入党的誓词是:“……阶级斗争,努力革命,牺牲个人,服从党纪,严守秘密,永不叛党。”从此,谭政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优秀战士。他决心在更加残酷和火热的武装斗争环境中经受更加严峻的锻炼与考验!1928年1 月初。遂川。国民党县政府驻地。山区的寒冬早已来临,蜿蜒起伏的群山覆盖着皑皑的白雪。座落在赣西南、井冈山脚下南侧的国民党遂川县政府驻地——遂川县城,已是兵临城下,危在旦夕。本来,上井冈山不久,毛泽东曾考虑工农革命军向北侧永新发展。永新是一个拥有三十万人口的县,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群众基础好,党的工作开展得早,战略地位重要。然而,鉴于当时永新敌人驻军较强,遂川却没有多少敌人驻军,只有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