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医敷好了药,白布缠紧,太监们帮助李林龙穿上了衣服,高宗说道:“爱卿身体有伤,咱们改日再谈吧!”
李林龙难得见到皇上,断不能错过机会,急忙应道:“陛下,臣想念陛下,很想与陛下多聊一些。臣这点伤不碍事。”
高宗想对李林龙谈的话还没有说,自然也想接着谈,他点头道:“是啊!朕也想和你好好聊聊。”
第六章 高阳之难(君臣)
高宗登基几年,处理政务的手法日见成熟,他知道驾御一名有才能的大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从结识李林龙以来,这个人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可以说是智勇双全。这样的能臣要控制住其心,得动些脑筋,恩威并施,既要让他知道你重用他,欣赏他,也要让他惧怕你,不能直来直去。
“爱卿,你在西疆战事中的表现,左武侯梁建方等将领已经详细呈报朕了,朕深感欣慰。此次宣诏你,一是朕的确很挂念你;二是朕也想听听你对治理西疆的看法;三是你亲身参加了很多战事,朕想听你讲讲战争经历,感受一下激烈的战场气氛。爱卿,今天咱不分君臣,推心置腹,好好畅谈。”
高宗想听的,正是李林龙想说的,他应道:“臣遵旨。臣在庭州短暂,对庭州情况了解不深,但观庭州之情,可见西疆大致全貌。臣以为西疆民族混杂、文化差异是战乱的根源,要想使西疆长治久安,使西突厥各部真心归顺王化,使西域各族安定团结,臣以为,需要解决以下事项:
一是大量迁移中原人口到西疆,实行兵团化治理,就是让迁移过去的人按建制分屯居住,屯田建设,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二是实行民族融合政策,只要是大唐子民,不分民族,一律平等,鼓励突厥、吐蕃、回鹘各族与汉族通婚;
三是普及王化,由朝廷出资,免费普及中原文化,潜移默化逐渐将孔孟思想融入当地民风中;
四是要恩威并使,恩是出台保护各族人利益的律法,保障他们的权益,使他们感恩朝廷的恩德,威就是同样出台律法对胆敢造反谋逆的各族首要分子实行连坐制坚决杀无涉;
五是要着力建设西疆,不能让其在贫困中徘徊,贫困是导致民族矛盾加剧的很重要因素,只要归化的各部生活安定,自然不会再附和叛逆。这要派干臣善加治理;
六是要加强军备,观西突厥军队,其族人善于骑射、弓马娴熟,而我军则长于武器精良,所以应当加强我军弓马训练之不足,再加上我军军械精良,则可以无往而不胜。臣以为,着力打造几支适应西疆状况的军队是很重要的事情。”
高宗听完,深觉李林龙说的很有道理,点头说道:“爱卿说的很好,朕觉得可行。朕将按照爱卿的思路逐步推行这些良策。你再给朕谈谈西域战事吧!”
李林龙几次出生入死,身边的很多将士都埋身沙场,他只有让皇上知道将士们的艰辛,才能为他们争取更大权益。他细细讲来,从蒲类之战讲到庭州城外悲壮的战事,从高德逸黑峡谷被困讲到血战阻敌,从巧计诱敌讲到勇闯黑峡谷,从夜袭葛逻禄部讲到两面夹击。他讲了很多将士的英勇,舍身救自己的仗义男儿孙冉,誓死护旗的韩德勇……
高宗听的一会高兴一会愁,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李林龙讲完了,而高宗依然感慨万千、沉浸其中。
“陛下,臣斗胆请陛下应允几件事,一是以朝廷名义成立军孤所,保证兵士死难后其遗孤不至于流落街头,解决将士的后顾之忧;二是大战之后及时对将领士们论功行赏,他们是我大唐江山永固的钢铁柱石,有这样一批不怕死的好汉守卫边防,大唐百姓才能过上幸福安康生活,大唐国运才能日渐昌隆,他们其功伟矣!再请陛下厚葬所有为国捐躯的将士,他们的英魂才可长笑九泉!”李林龙借机为将士们谋取利益。
“是啊!是啊!朕是要重赏的、是要抚恤的,梁建方为此次参战将士请功的折子朕也看了,正琢磨如何加赏有功将士、如何抚恤死难者呢。对了,你知道详情,也帮朕参谋参谋,看看兵部的提案是否合适,要体现朝廷对将士的关怀,体现朕对将士们的爱护。军孤所吗,朕让中书门下商议一下。”高宗也继承了太宗以民为本的思想,对于笼络人心十分看重。他从御书案上找出了两道折子递给李林龙。
“臣不敢!”李林龙那敢接。
“朕信任你,让你瞧,你就瞧。”高宗说道。
李林龙只好接过折子粗略地看了看,梁总管的奏折里详细写了每一名将领所立功勋,对李林龙的功勋写的犹为详细,备加推崇。兵部的奏折对各将领的奖励安排也基本公允,只是李林龙名字后写的是:因有争议,请陛下定夺。
他合上折子,禀陈道:“梁总管所报客观公正,符合实情,但臣以为有几将尤其需要嘉奖。”
“哦,讲!”高宗应道。
“翊麾校尉娄师德、致果校尉刘审礼、致果校尉龙广、骁骑尉孙子言,飞骑尉阿都勇……”李林龙详细介绍了每人所立功勋,对个别人有夸大成分。
高宗焉能不明白这些将领都是和李林龙有关系的,不过他也知道哪个朝臣都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门下之人提拔起来,假使今天和自己谈话的是别的将领,也同样会为部下争取权益。
作为帝王有时要给大臣一些面子,这样才能证明对大臣的信任,同时他也觉得军队内部铁板一块反而不利于控制,多一些小团体也可互相制衡,有利于朝政稳定。他爽快地应道:“爱卿所提之人全部升迁,全部厚赏。”
“李林龙代将士们谢陛下。”
“关于你的问题,众臣有两点想法,朕说出来也想听听你的意见,一是按你所立功勋,应当升职,但因你与高阳公主之案有牵连,即使提升只能授予你文散官,解除武职,回家过安稳日子;二是过大于功,降职使用,可能再派你回西疆。你自己选择吧!”高宗坦诚布公地说道。
李林龙跪地,故作大为感动地说道:“陛下对臣之恩宠,臣至死难以报答,臣还年轻,不愿做闲职,臣愿意为陛下永戍边疆,以报陛下之恩。”
高宗心如明镜,知道他会这样选择,故做激动,将李林龙扶起问道:“爱卿,派你去边疆艰苦之地,朕心中实在不忍。留在京师,你我君臣也可常常相聚。”
李林龙叩首道:“陛下,请听臣容禀,西疆之地,我大唐想要永久据之,必须推行一系列长治久安之良策,不然今日是我所有,明日又被异族夺取!如此反反复复,西疆战事不断,顽疾也!臣愿意为陛下戍守西大门一地,并尝试在治下之地推行迁人、重商、制法、整军治理西疆之良策,如若可行,则陛下在全西疆推广,如若不可行,陛下责之。”
李林龙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建议,唐朝实行的就是这套措施,但推行的力度小,迁人往往不了了之,制法形同虚设,整军规模不够、治军不严。
高宗这回听明白了,当下问道:“爱卿认为怎样才能强力推行良策呢?”
“臣认为,圣上应当下达旨意告知天下,有愿迁往西疆的百姓,倍授口份田等,朝廷出资,为每户建宅支付搬迁费用,免一年赋税,如此愿迁者定然踊跃;治法就要因地制宜、强制执行;整军则针对西突厥特点,按照高祖皇帝治军的方法,建立一支专门与突厥人作战的骑兵精锐;重商就是利用庭州为胡人经商必经之地,保护其利益,保证税赋的增收等各项建设,使百姓富足、税源充盈。”李林龙说的很笼统,但要详细说太费时间。
高宗心里一动,他相信李林龙能够将一方治理的政绩斐然,然而他还有些顾虑,这样的话,李林龙手下将有一支常备军,他自己的门生出任各级官吏,层层控制,如何制衡?
第六章 高阳之难(诏令)
帝王多疑,眼前的这个皇帝也是如此,李林龙思索了一下,感觉有必要以退为进。
“陛下,臣几次参战,发现了军队的一些弊端,愿意当一名训练教头,至于这支新组建的军队,请陛下择良将统帅;地方政务也请陛下择能臣管理,微臣愿力所能及地做一名幕僚。”
高宗一听,觉得自己考虑时间太长了,让李林龙察觉自己不完全信任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既然还想用他才华,理应给他施展空间,剩下的是另想办法加以约束的问题。同时,李林龙建立一支强悍的边军,可以有效阻挡突厥人对西疆的窥伺,还可以分化李绩等元老将领对军权的控制,有利于自己利用将领之间的矛盾牢牢掌握住他们。
想到这里,他应道:“爱卿不必过谦,朕认为你完全可以胜任如此艰巨任务,也希望爱卿能为国分忧。朕想任命你为西州刺史兼西州都护府副都护,领正四品下衔。虽然名义上官降到四品,但这是让众臣安心,你的实际权利并没有降,朕会将刺使兼都护李广利调到庭州任刺史,这样西州就完全归你管理了。朕还特许你组建和训练两万精锐铁骑专门用于和突厥人作战。草原人不是认为鹰是最勇敢的吗?新的军队朕帮你起个响亮的名字叫苍鹰军吧!这样你将有都护府都护和刺史的双重职权,朕特准你按照今天所想治理西州,军情大事的奏折经孤独总管直接转朕。朕希望你治理下的西州繁荣富裕,成为西疆的一枝独秀。”
唐朝在边境重镇设置了大都护府、上都护府。大都护府大都护为二品,上都护府为正三品,西州为中州,上都护府,副都护就是正四品下衔。刺史为正四品衔,李林龙降一级正好符合。高宗如此安排,名义上李林龙被降职了,实则李林龙的权利并没有降反而升了,因为按政务论,他是刺史,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按军职论,上面没有都护,只要有政绩战功,他轻易就可以升回三品。
李林龙岂能不知道高宗的良苦用心,不给他降职难掩群臣之口,现在名降暗升,如此安排已经是超出常规了。他急忙跪地叩首,说道:“陛下之恩,臣当刻骨铭记,即使呕心吐血,也要治理好西州,不负圣恩。”
高宗继续说道:“你自己行单力薄,朕给你选派几名将领听你调遣,晋、普二州程振之子程务挺是个难得的人才,先皇曾夸他武功超绝、肝胆过人、才思敏捷,岁数和你也差不多,我看把他选给你吧!娄师德、龙广、孙子言,阿都勇这几人你用的都顺手,一起调拨给你,你要好自用之。”高宗只所以这样大方,有他自己考虑,他觉得既然给李林龙军权,李林龙就得用一些人,培养出一批自己的将领,反正也要培养,不如把其他军队中和李林龙有关系的将领尽量拨到他麾下,这样李林龙在其他军队中就没有人脉,要是有祸心,调用其他军队缴平他也不会出现意外。
帝王的奸诈,李林龙可想不到,他觉得高宗对他是由衷地信任了,他跪地谢恩。
他又说道:“臣到西州后,要大刀阔斧大力整顿西州军政,有可能出台一些稀奇古怪的律令,或许与我朝律令有抵触的地方,如此自然会得罪一些人,估计告状信将如雪片,请陛下为臣担当。”
高宗当然知道李林龙是要实施那些治理国家理念,他想看看效果,他想:拿一个州先做做样例,未尝不是可行之事;可行,将逐渐推广,不行就撤换李林龙,自己最多损失一个州,要是成功,就可以以此推广进一步振兴大唐。
他痛快地答应了。
谈到后来,高宗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