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娘归录-第2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令大人,我还有七十岁的老母亲,请您们救救我呀……”
临洮县令当下就红了眼,这些全是临洮县的百姓,他身为临洮县的父母官,现在却只能看着他们慢慢死去,而束手无策。
临洮县令当下悲痛万分,红着一双眼睛看着众百姓:“乡亲们,不要放弃,我们现在有药,只要大家按照吴大夫的方子按照吃药,一定能好的……”
他话还没说完,有人就鼓着红红的眼睛暴跳起来:“好个屁,这里每日都有人进出,进来的全是染病的,出去的全部是被抬着的,怎么没见有人立着自己走回到东区去的?”
“天要绝我们啊……”有暮沉的老人仰天悲哀喊道。
顿时整个帐篷内响起呜呜低哭声,悲哀绝望沉重蔓延开来。
临洮县令红着眼睛欲言又止,几次张口都没说出话来,他不知道要怎么安慰众人。
余念娘心情也不好。
而李槐站在一旁看着帐篷里几十位百姓嚎呜哭泣,自暴自弃,喃喃自语,还有人朝着他们一边拜一边哭,他仿佛看到了整个帐篷上空都飘着这些人的唾沫星子。
可再见一旁镇定的余念娘和临洮县令,他强忍着才没有出了帐篷。
临洮县令抹了抹眼角,看向李槐:“李天师,虽然眼下我们才到一批药,如果有更好的药,也许大家的病就能好得更快。”
意思就是希望李槐能向朝庭反应,尽快送来更好的药。
第416章 重来()
众人一听,才知道这个面生的男子也是天师。
没想到朝庭又派了天师过来,难不成这位天师有什么更高深的本领。
有人突然挣扎站起来,踉跄朝着李槐披头散发就冲过来,然后扑通一声跪在他脚边。
李槐吓了一跳,连连后退,也是他反应快,那人才没抱住他的腿,不然,他觉得自己肯定会一脚踹过去。
那人跪在地上又哭又求:“这位天师,求天师救救我们啊……求天师救救我们啊……”帐篷里其它人顿时跟着喊起来。
李槐面色难看。
余念娘淡淡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一旁的临洮县令对李槐刚才的反应也有些不满,但又怕惹怒了李槐,忙对百姓道:“大家不要急,李天师才到,一定会如实向朝庭禀报临洮县的情况的,大家一定会没事的……”
篷头垢面如乞丐,满面病态如病入膏肓似的。
李槐看着满帐篷嗷哭的百姓僵着没动。
临洮县令只好又说了一些安慰的话,才将李槐拉出帐篷。
出了帐篷,李槐面无表情的弹了弹身上的衣服,一行人出了二区,一直到出了城门,众人将身上的防护衣脱掉,临洮县令脸上才露出苦笑:“李天师不要多心,这些百姓他们也实在是可怜。一病区的还好,大多都在渐渐好转。但只要进了二病区的,基本就没什么希望出去了……”临洮县令声音已经哽咽:“求生是每个人的欲望,希望李天师对刚才的事不要放在心上……”
话已经说到这个份上,李槐觉得自己若不再表现得大度点,恐怕就得惹人闲话了。
“县令大人多虑了,本师刚才也是吓了一跳,并无怪他们的意思。都是我天朝的子民,遇到此种天灾,实在让人心痛。朝庭也希望临洮县的百姓平平安安无事,既然现在情况如此严重,何不多请些大夫来商讨……”
临洮县令叹口气:“这件事我们早想过了,可是现在人人对临洮县避之不及,谁还愿意来?”
像吴大夫这样大义的人又有几人?
李槐蹙紧眉头,十分忧心,他看向一旁一直未说话的余念娘:“师妹,你觉得此时应该如何?”
余念娘看着他,道:“应该想出办法,防止再有新的痢疾病人出现。”
一说到这个临洮县令就觉得头大:“该想的法子我们都想了,可是还是有人被染上痢疾,头一日人还好好的,莫明其妙第二日突然就犯病了……”
说话间,几人回到了临洮县令办公的帐篷。
三人纷纷坐下,有人沏好茶水提了进来。先替临洮县令倒了一杯,然后五彩拿出一只余念娘专用的杯子,那人蓄满,最后又替李槐倒了一杯。
自痢疾发生后,包括喝水的茶具,均是专人专用。
三人静静的喝着茶水,无人说话,帐篷里突然安静了下来。
好一会儿,李槐放下茶杯,道:“师妹说得很对,不过,我等即不是大夫,也不是钦差大人,权力有限。俗话说物尽其用,竭其所能,不如我们卜一卦吧。”
闻言,临洮县令立刻道:“好啊!李天师愿意出手推一卦,我们求之不得呢。”
余念娘也看着李槐。
李槐微笑回视:“不如师妹先请?”
余念娘挑眉,放下茶杯,淡淡道:“可以。”然后叫了五彩去拿东西。
五彩很快就拿着一只黑匣子过来了。
余念娘拿过匣子,放在桌上,李槐好奇的看着匣子。他早闻余念娘卜卦很厉害,但却从来没真正见过。此时见余念娘拿出一只匣子,十分好奇里面是什么东西。
余念娘打开,里面放着三枚铜板。
李槐眼底立刻闪过不屑,心中道了句装模作样!
余念娘已经拿起铜板,一把掷投在几上,众人纷纷伸长脖子看去。
“中下。”余念娘蹙紧眉头,临洮县令立刻轻叹一声,眼神不由朝李槐看去。
余念娘对李槐作了个请的姿势。
李槐微笑摸出三枚铜板,闭上眼睛双手合什,铜板在手中摇了几下,然后才掷于几上。
临洮县令立刻伸长脖子朝李槐面前的几看去。
都说天道院的天师很厉害,临洮县令还从未同时遇见两个天师,此时,正是好验证传说的时候。
“凶卦。”李槐皱紧眉头:“依卦中显示来看,目前这痢疾凶多吉少,怕是要不少人遭殃……”
临洮县令顿时脸色难看。
余念娘沉着脸不语。
“我看不如这样,为了防止病情越来越严重,也要将潜在的危险剔除,不如将东区所有的人重新再看诊一次,将有可能,或者已经有轻微不适症状的人全部安排到另一处,也许这样,能控制疫情的蔓延?”李槐提议道。
“但是东区百姓不少,我们紧缺大夫。”临洮县令担心道。
“不如向临县求救,请求派几个城中的大夫过来。目前的情况,如果再不采取措施只怕会越来越严重,既然没有人肯自愿来帮忙,那就只有采取强硬措施。”李槐道。
临洮县令觉得有理,问余念娘:“余天师觉得如何?”
“可以。”余念娘点头。
于是,临洮县令立刻向临县县令手书一封,让人快马加鞭送过去。
结果第二日辰时中,就来了六七个大夫。
“快请进来,怎么来得如此快?”临洮县令一脸惊讶。
几个大夫进来,为首的姓李,拿了一封信给临洮县令。临洮县令一看,顿时神情激动,满脸感激,:“钦差大人真是想得周到啊,他老人家远在京城,竟然还牵挂着临洮县。”
原来这几个大夫是池朗宜让人去各县各城召来的,全都是自愿来临洮县城帮忙的。
临洮县令不敢怠慢,立刻替几人安排了住处。既然有了大夫,那重诊东区的事就可以立刻进行。
叫来吴大夫,八个大夫开始每个帐篷每个帐篷重新看诊病人。
李大夫等人不知道具体情况,先瞧着吴大夫看诊,吴大夫的徒弟在旁边协助,递东西,每看一个人,吴大夫会向几人解释,两三个病人后,众大夫对目前痢疾也有了大概的了解。
然后八个人分别开始对东区的人进行看诊。
用了三天时间才将所有人看诊完,其中有几个头晕的,还有二三十例有轻微感冒症状的,还有几个偶尔轻微腹痛,但不拉肚子的,全部被另外安排了住处。
第417章 嫌疑()
几日后,几个头晕的被确诊为感冒前症状,而已有感冒症状的吃了药后开始好转,腹痛的并没有出现拉肚子的,那些没有不适症状的人也并一直平安无事。在这几日里,奇迹般的竟然没有人感染痢疾。
临洮县令大喜过望,钦佩的看着李槐不停赞叹:“李天师这法子果然好用。幸好及时重新看诊,不然,恐怕这几日又要多几十个痢疾病人了。”
李槐微微的笑:“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接着脸上笑容又一顿:“不过,卦上显示凶多吉少,我们还是不可松懈。”
然而没过两日,那些感冒快好的突然病情加重,不过一日就开始腹痛拉肚子,染上了痢疾。
整个东区又惊又恐。
连临洮县令脸上都闪过绝望的神情。
五彩私下很困惑的问余念娘:“只有这么大的地方,到底从哪里感染的?”
余念娘想起地煞留给她的几个人,叫来为首的:“可曾有什么异常?”
侍卫很确定的摇头:“一切如常,没有发现可疑的人,这几日也并无人进出。”
“那就是在里面了。”余念娘一脸严肃:“你们继续盯着,注意每日进出帐篷的次数最多的是谁?”
“是。”
等到侍卫退下去余念娘将每日事情从头到尾仔细回想起来。最后她发现,帐篷里的百姓确实没谁进出过城,倒是有其它人进出东区和一二病区。
这个人除了余念娘及临洮县令,便就是吴大夫和他的徒弟。
临洮县令是不可能的。那就是吴大夫和他的徒弟。
余念娘立刻让人去查吴大夫和他的徒弟。
很快就有了结果。
吴大夫世代都住在临洮县,祖上几代人都开着药铺,并替人看诊。从吴大夫的父亲开始,家中开始败落,吴大夫的父亲又喜欢做善事,经常不收诊费,所以,到了吴大夫这一代,只能当个做堂的大夫。
家境虽一般,但吴大夫随了其父的性子,除了心地好,人正直外,还喜欢做善事。
吴大夫的徒弟就是他收养的。
这个小徒弟是几年前西北战争的时候从边境来的,吴大夫遇见他的时候,浑身脏兮兮的,穿着十分单薄,饿了几天肚子,十分可怜。但是,他人看着很机灵。最后,吴大夫才将他收留了下来。
小徒弟做事手脚麻利,人聪明,一直都得吴大夫的喜欢,他也只有一个女儿,也不喜欢行医,瞧小徒弟有几分兴趣,于是吴大夫便收他为徒弟,教其行医。所以,小徒弟一直跟着吴大夫。
吴大夫看诊费用不高,但是一家人嚼用也没什么问题。这两年小徒弟也学小有所成,简单的看诊他都已经会了,每次替人看还看得挺准,药方子开得也挺好。
所以,每次吴大夫去哪都带着他,这次痢疾,他也一直让小徒弟在旁边搭手,就是想实际亲自传授经验给他。
如果这样来看的话,这个小徒弟的嫌疑最大。
余念娘让地煞等人多留意两人。
如此,在每日痢疾病人越来越多的有一天,地煞突然告诉余念娘他觉得这些痢疾病人都是小徒弟搞出来的。
原因就是他每次给病人看诊都不换器具。
“……本来昨日我还以为自己应该是看走眼了,所以,今日我特地留神了下,结果就见他拿着东西先去了一二病区,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