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夏回来了-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神经外科这样的地方,患者的家属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世间百态。这里有跪在床边给自己昏迷不醒的丈夫唱歌的妻子,这里也有扔下妻子拒不付医药费的丈夫;这里有砸锅卖铁倾尽所有只为救活自己母亲的子女,这里也有不顾父亲死活互相争夺财产的兄妹。在这里待上一个月,你会知道什么是真情,待上一年,你会知道什么是人心,而待上十年,你就会知道什么是人性。车祸,肿瘤,这两个魔头像在比赛似的争先恐后地抢夺着人的健康,甚至生命。这里随便发生的一个故事讲出去都是某媒体的“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
这些人生大戏虽在神经外科这个地方上演,却影响不到这里的医务人员。也有才来上班的小护士,面对患者死亡时,会跟着嚎哭的家属哭上一鼻子,时间一长,也就见怪不怪。和那些老师们一样,眼里只有纯粹的生命本身了。
只是,最近来了一个小小的病人家属,打破了这种局面。这个小小的家属,是老夏值班时收进来了的,他叫小阿苏。
小阿苏的爸爸被疾驰而过的汽车撞飞时,他正在马路对面捡可乐瓶子。肇事司机跑了,路边的好心人打了120,120就将这对父子送到了仁爱医院急诊科来了。老夏被急诊科叫下去会诊时,面对的是一个浑身是血的深昏迷患者,还有一个小男孩。老夏只得自己和护工一起将病人推去做ct。老夏一边帮着护工推着车,一边问跟在一旁的小男孩他爸爸叫什么名字,用普通话问的。小男孩说不知道,平时只喊爸爸,没喊过名字,大人都叫他爸爸阿苏。用的哪里的方言,老夏没听出来。“阿苏“也只是个拟声词,算不得真正的姓名。ct结果出来了,必须立即手术。老夏在手术单和住院单上写的名字是无名氏。但这个小男孩,就都喊他”小阿苏“了。
老夏帮这位无名氏做了硬膜外血肿清除术,三个小时的手术结束后,已经是夜里两点了。老夏将无名氏从手术室推出来时,看到小阿苏坐在门口的凳子上,身体朝着手术室的方向。看他爸爸被推出来了,忽一下站起身来默默跟在老夏身后。老夏把这位无名氏收治在神经外科的监护病房。当晚在监护病房值班的,是护士小陈。
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人来找小阿苏和他爸爸。小阿苏告诉老夏,他妈妈在他很小时就跟人跑了,他们是从外地来打工的。现在,小阿苏的爸爸由深昏迷转为浅昏迷,病情在好转。但医务人员没有像看到其他患者家属似的,看到小阿苏脸上忧伤焦急里透着期望激动的神情。因为小阿苏他只是个八岁的孩子啊,他听不懂什么深昏迷浅昏迷,更不知道他爸爸已经花了3万多的医疗费用,而且这个数字每天都在上涨。他只知道爸爸没有像帮他们打电话给120的那些人说的那样活不成了,他爸爸没有死还活着呢,只是依旧睡在那里,怎么喊也不答应,连吃饭都不能,只能由护士阿姨从鼻子里插的那根管子“喂”进去。
小阿苏和其他家属一样,天天待在监护室外的一个小小的区域。只是其他家属还有人替换,他没有。他每天都穿着来的那天穿着的格子蓝褂子,按规定的时间去探视他的爸爸。每次,他都是站在爸爸病床边,用手摸着爸爸的脸轻声的喊“爸爸,爸爸。”没听到爸爸答应,他又默默的站在那里看着他爸爸,一直看到探视时间结束。
那两声轻声的呼唤,像针一样在神经外科的护士心尖上猛刺了一下。这里的护士见惯了那种悲欢离合的撕扯,倒是很少在意家属的情绪如何激荡起伏。而且每个人都像上足了发条似的紧绷着、忙碌着。她们更多关注的是特1床的血压怎么突然升高,特2床的胃液怎么呈了咖啡色,特3床24小时的尿液怎么只有200毫升,特4床该两小时翻身拍背一次,特5床半小时测一次血压一小时测一次血糖,等等等等。最及时的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最及时的处理病情,最及时的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救治和护理,这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对患者和家属最好的同情方式。她们也日日夜夜的以这种方式陈述什么是责任、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
只是,对于小阿苏,她们还用了些别的方式,在小阿苏面前她们的护士角色淡化,更多的是姐姐、阿姨的角色了。她们给小阿苏带来了一应生活用品,还有吃的,喝的等等。这个世界很奇妙吧,原本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人现在却发生了这些紧密的联系,神经外科的护士们竟成了此刻小阿苏最亲密的人。
第六章 病区来了个小阿苏(二)()
半个月过去了,小阿苏的爸爸依旧昏迷。“打手”小董值班查房时,边看小阿苏爸爸的瞳孔边嚷嚷说:“嘿嘿,哥们,赶紧醒醒吧,你欠我们医院几万块了呢,再不起来挣钱,你这辈子都还不上了啊。”“你这么吓唬他,他还敢醒过来吗?”站在隔壁床换水的王萍白了小董一眼说。小董笑了笑没有再说话,一扭身,走了。
大交班的那天,徐平主任传达了医院的会议内容,一共好几条,只有一条大家记得最清楚:“无名氏”也就是小阿苏的爸爸的医疗费用由神经外科承担。会上,大家都端着,散会后,都炸了,自炸。“炸”的具体表现就是在科主任听不见的地方发恼骚。其实,这种情况也不是第一回,大家早就知道医院会这么处理,“炸”不是愤怒也不是反抗,只是一种态度,或者说一种宣泄。就像爸妈打你,你不能跑更不能还手,但哭总是可以的,不哭那才不正常呢。
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们,因为小阿苏的爸爸都“炸“了,这些小阿苏可不知道。只是渐渐的,他开始“活跃”在监护室外那群家属中间。那个小小的家属区因为小阿苏的存在,气氛也不总是那么沉重了,他们会在一起逗一逗小阿苏,有时竟从那个角落传出笑声来,笑的家属大多是和小阿苏一样,亲人昏迷半个月以上的,他们已经平静了,或者说认命了吧。他们看小阿苏一个孩子无依无靠,也给小阿苏带些衣服,买些吃的喝的之类。小阿苏喝到什么好喝的饮料,总会留一点给他爸爸,让护士阿姨从他爸爸的鼻饲管喂进去。
不单是给那个家属区带来笑声。小阿苏也开始“活跃”在医生护士的视线里。这个八岁的孩子童言无忌妙语连珠的,小阿苏说的话一段时间内竟成了三班倒的护士们交班的内容之一,让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以下这几句。
“护士阿姨,你一个女人喝什么茶啊?在我们那,只有男人才喝茶。“
“护士长,你年轻的时候一定是个大美女,你看你眼睛长的多好看。“
“我以后一定会孝顺我的爸爸,娶了老婆也一样孝顺他。我要找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能说的上话的老婆。
……
可能是小阿苏的爸爸太想睁眼看一看自己可爱的儿子了吧,他醒了!
那天早上七点,大夜班护士小陈,正在给小阿苏的爸爸喂鼻饲,小阿苏站在一旁看他爸爸。“爸爸,爸爸”小阿苏摸着爸爸的脸,轻轻的喊了两声。这时,小陈看到小阿苏的爸爸朝小阿苏的方向扭了扭头,嘴巴张了张,发出了很轻微的“呼哧“声,不一会儿,眼角竟流出了眼泪。
“小阿苏,你爸爸醒了!“小陈激动的说,赶紧整理好鼻饲管。用勺子盛了水试着从小阿苏爸爸的嘴巴喂进去,喂了几勺都咽下去了。
“小阿苏,你爸爸醒了!“小陈激动的叫道。
小阿苏一把从被子里抓出他爸爸的手,把自己的一只手放在他爸爸手里,又赶忙用另一只手去摸他爸爸的脸,用手指擦爸爸眼角的眼泪,接着低下头,哭了!
这是小阿苏在他爸爸出车祸以来,第一次哭!
小阿苏的爸爸醒了!若是别的病人,早被家属欢天喜地感激涕零地接回去康复了,再住在监护病房只会占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可是小阿苏和他爸爸似乎被人遗忘了。最后,医院通过政府联系到了小阿苏的大伯。他大伯一听自己的弟弟欠下医院那么多医疗费,还是个只能躺在床上慢慢康复的“废人”,立马就把电话挂了。再打电话,就说没钱买火车票,来不了。院方经过再三沟通,免了一应医疗费用不说,还许诺把来回的火车票钱给报了,这才同意来接。
知道大伯要来接他们回家了,小阿苏找到了正在医生办公室写病历的老夏,走过去站在老夏身旁,一副快要哭出来的想要说什么却说不出来的样子。倒是老夏先开口了:“你大伯要来接你们了吧,回家找个老婆好好一起孝顺你爸爸啊。“说着,还摸了摸小阿苏的头。小阿苏被逗笑了:“夏叔叔,我觉得你和小陈阿姨挺合适的。“说完,放下一直攥在手心里的东西,跑开了。
老夏拿起小阿苏丢下的东西,是一团纸,老夏展开已经攥皱了的纸,看到上面有歪歪扭扭几个字:xiexie你们!
第七章 非典来了()
2003年那些白色恐怖的日子,首先是从各种谣言开始的。
在庐州市的市民们还不知道那种恐怖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甚至不知道那种传染病的名称时,就已经把各大药店的板蓝根抢空了。因为传言板蓝根可以预防那种恐怖的传染病。板蓝根被抢光了,市民们又开始疯抢白醋,因为传言白醋也可以预防那种恐怖的传染病。很快,口罩也被疯抢着……
神经外科护士小牛,她的妈妈不停的打电话催她回家喝药,预防传染病的特效药………白醋熬板蓝根!
神经外科医生小丁,他说在北京的姐姐传真回来告诉他们,偌大的首都大街上撂棍子都打不到人,就快成为一座空城了。
就这样,神经外科的医生护士开始奔走相告各种版本的谣言,大多数都在以讹传讹,唯恐自己的消息没有别人的“惊悚”。只有少数企图辟谣稳定人心。这少数人中就包括神经外科的“潜力股”,未来大咖杨朝博士。他一直在告诫大家说,不要惊慌,我们城还没有发现疑似病例。还说板蓝根和醋可以预防都是谣言,不要信,不要抢。
“那怎么才能预防?“护士王萍迫不及待地瞪大眼睛问。
“唯一的预防方式是不呼吸。”杨博士被科里这些护士们打败了,一点专业的精神都没有。身为医务工作者,竟跟着老百姓瞎起哄,懒得浪费口舌。也不打算辟谣了,丢下一句话查房去了。护士们笑着一哄而散,各忙各的去了。
谣言只不过是为真相鸣锣开道的,真相一到,谣言自然回避肃静了。央视的新闻,各大官方媒体开始报道此次疫情。关于传染病的来源,传染链,被感染人数,如何预防等等都开始有了官方的说法。
市民们不再无理智的疯抢东西,开始按照专家的说法做些相应的预防措施,人多的地方都不去了!大家每天都在关注着这一传染病的动态。多少死亡病例,多少新增病例,哪些地方出现了首发病例。等等。
“**”,这种传染病名称被老少妇孺熟知。它来势之凶猛,波及范围之大,让每一个人谈之色变。全国医务工作者开始”众志成城抗击**“。广东省中医院叶欣护士长已经为了抗击”**“献出了自己宝贵而年轻的生命。央视媒体开始官方报道:”医务工作者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