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作品相关+番外 >

第2部分

作品相关+番外-第2部分

小说: 作品相关+番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云本身的性格无论从三国志里(包括裴注中引用的《云别传》),还是从三国演义中,他都不是那种显摆的人,忠诚、稳重、细腻、爱心是他的闪光点,而他有个明显的缺点(其实也不算),就是一旦认准了,决不回头。他在跟随公孙瓒的时候,就被刘备的“执手垂泪”而打动,从此再不相负。这点是他的执著,可我将它看作了他的缺点,因为他认准了刘备后,就没有想过其他君主了,这就让他失去了选择别人的机会(这和现代的观念完全不符合)。这点从他正式跟随刘备的时间上就可以看出:刘备被曹操从徐州撵成光杆司令来到袁绍处的时候,赵云没有神算功夫,不可能知道这个穷光蛋将来会成为皇帝的,他在这个时候暗地里聚集原来的旧人百余名,跟着刘备走了。没有对天下大势的分析,没有对江湖霸主的了解,没有经过实力对比,他就这样凭着一次“执手垂泪”的相知,一次可能得看重,就义无反顾地跟了一个在当时几乎没有一点家底的人,这大概就是古之一死酬知己的行为吧!这就是我笔下赵云的执著。

我在写书的时候,曾经的打算是云如见了曹操后,马上就去把赵云接到了曹操处,然后……可是,在写了一点后,又看了看赵云的生平,再想了想赵云最出彩的时候,就放弃了。我喜欢赵云是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出场,崇拜他是在长坂坡,一个英雄传奇的地方,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要是把这个给……我怎么也舍不下。这是我让赵云比真实的他更执拗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情意,对,就是情意,而不是情义。一个妹妹对哥哥的情意,一个兄妹之间在亲情与矛盾中做选择的情意。浓浓的亲情却在矛盾中让人心酸,这就是我的想法,我对亲情的理解也寓意在了其中。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这样得安排,在后面情节安排中,成了保住了刘备的性命的主要原因。因为我是在想不出来,如果没有赵云的立场问题,怎样让刘备活下去,活到成都去。在荆州的赤壁之战,不会再成为曹操的失败的情况下,刘备还有什么理由,什么方法可以存活下去?我找不到。为了让三国中的三方首脑依然成为书后半段的争霸人物,赵云的执拗就成全了刘备的存在意义。

还有一个书中人物靠了赵云的执拗成为存在,他就是诸葛亮。诸葛亮该怎么处理,我曾经伤了很长时间的脑筋,最初的想法是云如用儿女情长来让诸葛亮跟随了曹操。可是,考虑再三后,我还是选择了诸葛亮成为对手人物。原因并不是像一些网友说的,现代人回到三国,都想和诸葛亮进行较量,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我不是因为这个。争强好胜或许是人的通病,我们是这样的,诸葛亮何尝不是?他蛰伏隆中十多年,智者之名全荆州的士林人士都知道,可书中(包括演义和志)都不曾提到刘表对他感兴趣。我对这点很是好奇,四处找资料,还是没有一点诸葛亮在荆州被推荐给刘表的资料说明。诸葛亮真的如此默默无闻倒也罢了,问题在于他不仅不是默默无闻之人,反而是个锋芒初露的年轻才子,自比管仲、乐毅,娶黄月英为妻,还有,把诸葛亮带到荆州的他的叔叔与刘表有旧。看了这所有的一切资料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不是一个将就得人,诸葛亮看不上刘表可能给他的地位,他心中所想的是绝对的地位,超然与众谋士的地位。这是一种什么地位?就是贾翊在张绣那里的地位,是主公身边绝对少不了,是自己说了算的地位,而不只是一个出谋划策的人。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掌握了蜀中的军政大权,做到了事无巨细,必躬亲。可以说,这个时候的诸葛亮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不挂名的实权君主。这样的一个人,可能到曹操手下吗?不可能。所以,留下刘备,才有诸葛亮的戏,否则,书中没有了诸葛亮,三国就缺少了一大亮彩,遗憾就太大了。

一个赵云的去留,决定了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的发展,我也是在写了四十来章后,才发觉这个问题,心中有了一种歪打正着的窃喜,也就形成了今天朋友们看到的故事情节了。不知道我的解释能否让大家满意,当然,我希望朋友们可以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

‘‘‘‘‘‘‘‘‘‘‘‘‘‘‘‘‘‘‘‘‘‘‘‘‘‘‘‘‘‘‘‘‘‘‘‘‘‘‘‘‘‘‘‘‘‘‘‘‘‘‘‘‘‘‘‘‘‘‘‘‘‘‘‘‘‘‘‘‘‘‘‘‘‘‘‘‘‘‘‘‘‘‘‘‘‘‘‘‘‘‘‘‘‘‘‘‘‘‘‘‘‘‘‘‘‘‘‘‘‘‘‘

另外:关于修改书名的解释我已经上传了,愿意了解的朋友可以在作品相关中看看,请大家继续支持我。明天,上一篇义,过了节,继续更新花。

还有,susanBBQ朋友说的很对,书前几十章需要动手术,这个过节后,我会边更新,边做修改。感谢你们的意见。(给个大大的笑脸)

作品相关 关于曹操的几个儿子

关于曹操的几个儿子

有历史记载的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很厉害哟),当然,几乎有一半儿死在曹操之前。其中历史公推的佼佼者就有丁夫人名下的曹昂,他也是曹操的长子;卞夫人所出的三个儿子:曹丕、曹彰、曹植(聪明的娘生下来的儿子也厉害);环夫人所生的曹冲;杜夫人生的曹衮。

对于卞夫人所生的三个儿子(她所出是四个,还有一个曹熊早死),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有描写,我想,三国志上重点写他们,大概是因为他们是曹丕的同母兄弟,而且后期还牵扯到夺嫡之争的缘故。

我在这里谈的也是我对这几个人的看法。

曹昂是最可惜的一个。史书上也记载他是至孝,而且是因为把自己的马给曹操后,死的。所以,很多朋友特别是写三国的大大都愿意留下他的性命,这也是中华美德的一种潜在体现吧!(很自豪哟)我之所以没有这样写(内心也挣扎了很久),主要是剧情所需,这点,我在《百年大计》中有提示。

曹丕的能力大家都看到了,我却不喜欢他,有二个原因:一,以兄逼弟,不仅逼迫曹植(虽然七步成诗流传万载),还暗害曹彰。忠孝悌义,他占了一个不悌;二,荒淫无耻,子占父妾。史记,曹丕在曹操死后不久,就把铜雀台上侍奉曹操的女子全部自取来用,气的老娘卞夫人到曹丕死的时候,都不去见他最后一面。他占了不孝。对于这样的人,虽然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我还是不取其为人。也许有朋友不以为然,不是有说:汉淫乱,唐荒诞,清污浊吗?何必计较这些小节。可我却很坚持地认为:忠孝悌义乃人之本德,不尊不为尊崇,曹操再好女色,品德再亏,也不曾在这些问题上过分了的。所以,我在书中弃曹丕不用。

曹彰此人,史说他勇而无谋,是大将,却不是君王之选。而且在曹操死后,带兵回邺,意在逼宫,的确是个没有脑子的人。不过,他是也是个大孝子,据说,他跟随曹操身边作战的时候,都护在曹操身侧,是个不错的好孩子,所以,在书中,我会让他有好表现。

曹植,说老实话,我喜欢他的文采,作为君王,却一直不怎么看好他。原因很简单,这个人很不拘小节,做事不循规蹈矩,曹操就为这点,后来不选择他。史书上说他是“行为放任,屡犯法禁”,作为一个君主,没有自控能力是很危险的。况且,我总有一种想法,喜欢华丽文章的人,不一定是个好君王,人只能偏重一方。我的想法也许不是很对,可是,对于曹植,我是真的这样想的。

在说曹冲之前,我先说说曹衮。我发现,在我给出的选择中,投他票的人很少很少。看来,他的名声比起前面这几位实在太差了。也许三国迷们对曹衮不是很熟悉,可他的母亲大家一定很熟悉,他母亲杜夫人就是曹操从关羽手上抢过来的(也不算,只是她可是关羽先看上的女人,曹操没有给罢了),她的原配夫君就是秦宜禄。曹衮就是杜夫人的第二个儿子,在三国志中,对曹衮的描写篇幅并不见得少。

曹衮的特点是爱读书,性俭朴,处事谨慎。曹衮少爱学习不说,长大了,也是个手不释卷之人。他的兄弟邀请他游玩,他也拿着书不放。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华彩文章(应该和曹植差不多,看来。曹操的遗传作用也很厉害)。曹操手下的人对曹操夸奖他,说他学识渊博,他很谦虚地回答,比起有学识之人,他差的远了。

如果因为这个就把他看成是书呆子,你就看走眼了。在曹操生前,面对曹丕兄弟的夺嫡大战,曹衮是敬而远之,唯恐避之不及,乃至有人对他提起这些事情,他都躲避三舍,甚至于闭门不出,读他的圣贤之书。曹丕登基后,曹衮上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赞文,深得曹丕欢心,因此在严加看管诸王的时候,对他却是十分恩厚。后来,黄龙三年,有传说邺城的漳水中出现了黄龙,这位才子马上写了洋洋长文,恭喜曹丕这个皇帝,并表达对皇帝的敬服之心。这下子,把曹丕高兴的大加封赏,还专门下诏褒扬他的贤德。如此作为,可不是一个书呆子所为。

由于他很会做人,对上表现的崇敬,对下仁厚,给人的感觉也是根本没有名利之心,所以,口碑极好,连曹丕的儿子曹睿也对他大加赞赏。说老实话,我觉得三国中,能和他相比的人只有刘禅刘阿斗了,明哲保身的理论,被此二人实践的非常成功。

我在看三国志的时候,对他就非常好奇了,仔细研究下来,曹衮在他的封地,还非常称职,是个不错的领导者,他的所作所为也不失为智者决断。况且,他在死得时候说的遗言也很有深意:忠贞奉朝,孝敬事亲,奢侈败德,俭约全身。还说:与其受宠惹祸,不若贫贱全身。这可真是至理名言呀!我一直在想,如果他的年龄大一些,会不会也是曹操心目中的接班人的人选呢?这样一个人,的确有成为明君的潜质。

最后,我再来说曹冲。曹冲已经是中国公认的古代神童之一,曹冲称象的故事也是家喻户晓的。虽然,这些年来,出了很多文章,说曹冲称象是子虚乌有的事情,却都是猜想而已,毕竟只靠推论和猜想,没有确实的证据,实难推翻这千古存在的事实。曹冲深得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他的神童行为,智力高的少年不只他一个,三国时期多的是,周不疑,夏侯渊之子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利害之辈。人们之所以喜爱曹冲,还在于曹冲善良的心地。三国志上也列举了他这方面的故事,像救马夫之类的,我就不再多说了。

曹冲以他仁爱的心肠,聪明的才智,不凡的见识,深得曹操的欢心和众人的喜爱,曹操多次在公众场合表露对曹冲得喜爱和打算把大位传给曹冲的心意。曹冲的死,对曹操来说,简直是悲痛万分。在曹冲死后,曹丕曾真心去劝曹操保重身体,不要太过伤心,可曹操对他的这番好意的回答,是冷冷地说到:冲儿的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大幸。悲愤之情毫不掩饰。这点,连曹丕登基后都说:假如不是仓舒早死,这个位置也不是我的了。由此可见曹冲的本事和曹操的心意。

对于这样一个聪明伶俐的好孩子,我当然是也是很喜欢的喽!所以……后面的故事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作品相关 两篇搞笑作品(转自星星璀璨博客)

过节就图个热闹、高兴,所以,转了两篇搞笑文章


笑说三国十大酒鬼(转)

三国能喝酒的能人非常多,那个时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