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田女-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这气味。。。。。。
招弟只能庆幸,自家房子隔的够远,自家院子也实在够大,不然真是让人分分钟崩溃的节奏。
但是,该来的,总是逃不了的。
招弟某天早起看见带弟换了个带网眼的竹兜远远的粪坑一下,池塘一下,然后倒在被围起的树下,一次次重复没忍住好奇绕过去发现居然是在用蛆喂鸡时,简直分分钟疯掉的节奏,更崩溃的是,以前她不能出门的时候就知道这事,甚至还卖弄了下她那给鸡补充蛋白质的评价。。。。。。
从来不知道,有些事情亲眼看见带来的冲击居然会这么大。。。。。。
日子就在招弟不断崩溃,努力适应,渐渐淡定中过去,终于,赵明远回来了。
他是回来开砖窑的。
40、愚公()
招弟姐俩在村长那里并没有呆多久,实际上,自从听了村长的话后,招弟几乎就一直处于震惊中。
西南多山多瘴气,大多数都是那种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山里也多凶猛的野兽,所以才会导致地方极大,却没有什么人烟。
当初进来开荒的人,都是从平地慢慢向里面推进的,与带队的官差关系好的,孝敬够的,自然早早的能够停下落脚,唐国本国的人大多都在前面就安排的差不多了。
留在后面的,自然是官府承诺了会多给些钱粮然后还有些权力才愿意进山的,越往里走条件就越差,招弟她们这个村子,差不多就是最后的那一批的其中之一。
其实她们这个村子,据招弟观察,不但有河不说,平坦的地方也是很有一些的,之所以会变成最后一批,只不过是因为,地理位置实在有点差,周围全被山围着,交通问题太差,导致村子想发展也难。
如果算直线距离的话,她们这个村子距离城里和镇上都是应该很短的,但是全都被山阻隔了,才会让距离无限延长。
进城这里还比去镇上近,不过是因为这个村子并不是这个城所属,去镇上都是沿着山脚走出的路,自然比直接从这里翻山过去要远的多了。
赵明远和弟弟都是在烧制陶器的陶窑里做学徒,说实话,这门手艺可以说是方圆百里最不愁销路的了,到这里来的人,长途迁徙之下,所需的生活用品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精明的商家一开始专注于人们急需的碗、盆、水缸、坛子。。。。。。等到市场饱和大家差不多都安定下来了,手里也有了可以动用的钱想让自己生活的更好一点了,就开始烧一些精细的东西。
当然,还有一些聪明的人,绕过了这些,学了另一些。
赵明远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人,做学徒的,也不过是听起来比较好听一点,实际上,就等于是个免费替师傅干活的长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有点手艺的人总是敝帚自珍,把自己吃饭的本钱捂得紧紧的,总是要考验来考验去,才会从指缝里漏点给徒弟。
当然,日久见人心,到最后通过他的考验了,才会选择性的把技术传给一两个弟子,这最后脱颖而出的,大多都肩负着给师傅养老的责任的。
赵明远去的时间相对来说,没有别人长,但是他聪明又能吃苦,自己心里眼里都有活,不管是什么苦活累活,他都愿意去帮忙。
别人想着怎么学习师傅的技术,他东帮忙西帮忙的,倒是把怎么建火窑给悄悄的学会了,师傅不教精细的东西没关系,他就学粗的,把一个物件从泥到变成器物的过程全都弄懂后,琢磨着把别人不太看重,又费不了什么时间,只要有力气不需要大技术的先给自己学会了。
脑子活,嘴巴甜,待人接物头头是道,又肯下死力气干活,不怕吃亏,这样的人,要是出不了头简直天理不容,所以他才会这么快的就到了城里师傅的店里卖东西了。
呆在城里自然消息灵通,他就是十多天前听到了一个消息,又小心打听确认后,下定了决心,辞了工,回家来跟村长商量的。
说是商量,其实已经定了下来,不然辞了工已经断了自己后路了,难道不成还能厚着脸皮又回去吗?
这边虽然山多,但是大的平原也还是有的,不过沼泽也不少,因为当初这里没有什么人烟,自然城的规模也不大,招弟曾经去过的那个城就是以前有的。
可是随着十来年过去,随着人口的增加,环境也改造了不少,招弟她们所属的县城,也是开荒的人来了之后定下来的,因为初始什么都没有,也不过就先建了些房屋先暂时办公,但是,城池一直都没有建的。
前面几年,是体恤百姓需要时间开荒,(不过,不体恤也不行啊,连吃的都没有,还能顾得上来修城,饿都饿死了,没人那还有什么呢?)后面,则是朝廷有了想法,规划的比较大,所以服役的民工做的都是一些准备工作。
现在,赵明远听到的消息是,开荒成果不错,西南这边也渐渐的繁荣起来了,投入开始见了成效,朝廷自然要巩固自己的成果,不说别的,以前没人看得上的地方,现在么,却有了让人争抢的资本,那么该修的,该配备的,都该到位才是了。
听说国君将西南划为了彦王的封地,并准他所请,让他自己选看的上的地方建王府,不知道彦王怎么想的,居然以前早就有的城池不选,选了这近山的地方,得,没建的城现在直接把范围扩大了五倍,周围只要是不太大的小山也会全都平掉,这可是个大工程了。
这边的山有大有小,有些山丘也并不很高,而且这边山多土质并不相同,适合栽种的,一年一年的,挖出来的梯田成为了独特的风景。
而有些山都是不适合栽种的粘土,但是,适合烧制东西啊,小一些的山,这些年取土取下来,早成了平地了。消息一出,不少人都起了心思,取土烧砖砌墙,取掉土的地方自然平了出来,还不用费时费力费钱单独去平了。
赵明远就是抓住这个时机,要自己弄一个烧制砖瓦的砖窑,建城、修房,要用的建材简直多了去了,连续几年都不愁销路,更何况,现在不少人家手里有了钱,也惦记着修个青砖大瓦房传给子孙,这是多好的一条财路啊!
村长让她们来倒真是好意,想着她们家里全是孩子不易,又没个贴补的,不过她们家里有着全村唯一的一头牛啊,这个时候,倒是可以来拉土送砖什么的,是个两相得利的事情。
招弟真是佩服这时候的人了,没有现代化的工具,全靠手抗锄头挖都有这想法,终于明白她那个世界的愚公怎么能够有那么牛的想法了,没有做不到,只要想不到啊!
41、准备()
招弟不知道划出建城的地方究竟是个什么模样,但是据赵明远说,虽然那地方的确比较大比较平,但是且不说还是有些小山丘夹在中间,只说这里已经深入山区了,怎么看都不如选已经建好的城改建方便。
不过不管是这位彦王殿下是想身先士卒,守住这边靠近李朝的门户,还是脑子过热不知道抽了什么风才选了这里,对这里的居民来说,却着实是件好事。
无数的人力与物力,这个地方的经济轻易就被刺激发展起来了。
村长提的建议,对她们来说,也算的上是个好消息了。
招弟她们这个村子,因为环境关系,一直没有一条对外的大路,现在倒是可以借着这个机会把村子建设起来了,当初就是因为道路不通,村子里的人家大多即使有银子,也没有去添置牛这一大牲口的。
毕竟,人力不要钱么,自己辛苦点,活计一样可以干出来,而招弟家是没人,只有李大郎一个劳力,必须要牛才行,所以在当初拉进来的那头牛老了之后又重新买了一头。
现在,这头牛就发挥大作用了。
家里本来就有当初进来的车架子,从仓库里面翻出来找村里的木匠罗老实修修就可以用了。
烧砖不但需要运输的人,更多的是制模看火的,带弟的活计并不多,看了两天,对脱模的事情跃跃欲试,忍不住就回来商量招弟。
赵明远回来之前就先联系了销路的,所以虽然他的砖窑是建在村里,但是,为了早日开出一条路来,取土隔的就远了点,干脆就在那里开辟出来的场地制砖,然后拉去烧制之后先堆放在旁边搭出来的棚子里,这样即使两边都需要很大的场地也互不影响。
为了这个,他们家里自己也买了一头牛,两头牛轮换着,带弟清闲的很,只是,每天是按车结算的,带弟就想着反正没事,多做一点,挣的钱也多点,就当自己锻炼身体了。
招弟不知道是不是前段时间自己心心念念都想着赚钱影响到的带弟,但是这个主意是坚决不同意的,锻炼跟干活这两者之间看着好像都是运动,但是绝对是不能划上等号的,带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锻炼能够让身体变好,过度的劳累却可能留下暗伤。
不过想想也是,带弟做的其实挺简单的,装车下车其实都用不着她,这钱就是来弟也完全能够做的嘛。
家里姐弟们一商量,干脆换了。
来弟带着盼弟跟小宝做这事,反正带人在哪不是带,顺便就可以把事情也做了。招弟跟着带弟上山去,带弟是想练练手,招弟则是想寻宝。
卤味要想做的好,最重要的就是卤水,不但要在香料上下功夫,还有一点,则是多卤。
象那些做的很有特色的卤味老店,总要打个招牌秘制百年老卤什么的,虽然百年可能夸张了点,但是,东西卤的多那是肯定的。
鸡啊鸭啊进了卤水里熬煮,染上各种香料的味道变成一种独特的美味,自身却也让卤水越来越好。
是什么原因不知道,但是当初她在家里弄的时候,她那个奶奶被勾起了回忆就曾经说过,当初她小时候家里没什么钱,最盼着的就是来个开卤味店的租她们附近的房子了,周围人若是想卤点鸡鸭完全免费,但是要卤别的,比如牛肉之类的,那就得给钱。
何况,卤水如果保存不好就容易坏,不想坏,那就经常得用着。
自己家吃,数量还是太少,以前看电影的经验告诉招弟,秘方可能被盗取,但是岁月沉淀下来的味道,短时间内是怎么都无法复制的。
虽然她们家的这“祖传秘方”还没想好什么时候再重新开张,不过正好在这段时间让它变成真正的“秘制”,为以后做好准备。
所以当盼弟无意中说起家中有这么一锅汤之后,跟招弟她们打听的人就多了,招弟一开始就把规矩定的死死的,因为这东西难得,家中也只有这么一些,所以不能外借,但是,可以在自家帮忙卤。
如果是在调味品都不贵的现代,什么都不收也无所谓,反正也费不了什么钱,可是现在情况不同,盐贵糖贵酱油也贵,只能让别人自带了,她们搭点功夫柴火也无所谓,最主要的是,卤水会越来越好,这就千值万值了。
规矩的好处就在于,最初定下的时候,肯定不少人在心里嘀咕的,但是当大家都遵守的时候,也很容易就习以为常,不会有什么纠纷。
特别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你一直无条件的对别人好,别人习惯了,只要有一天你没有做到,那你前面的付出所得到的就是抱怨。
而只有对方也付出代价了,才会更加珍惜自己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