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看到谁的明天-第1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改往日之斯文相,两手叉腰,面孔红涨,怒眼圆瞪:“食色,性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多么好的一句话,被你年活活糟蹋了,明天早上,你先到教室里的黑板上写一份公开检查,写的好拉到,写得不好,我立即将你逐出师门。”说完气冲冲的走了。
没有办法,写吧,不就是一份检查嘛,我年要是连这一点文笔都没有的话,还出来混个鬼啊,对,要先打个腹稿,待到明早是一气呵成,让你孔老夫子瞧瞧也没白收了我年一场,我把你老夫子吹捧上天去,看你还怎么将我逐出师门。
说到做到,那年在床上辗转反侧,苦思冥想,直到自己感到满意了,立马起来,跑到教室里,点亮了火把,找到半截粉笔,是刷刷点点,龙飞凤舞,一挥而就。
“好,回去睡大觉去咯。”正在迷糊之中,就见有人将他推醒,年揉了揉惺忪的眼睛,见是同宿舍的一个同学,忙问何事,那个同学说道:“不好了,老师正在为你写的检查大发雷霆呢。”
“不会吧,我的那份检查除了好话,还是好话,简直是把老师捧上了天,他怎么会生气呢?”
其实那年本性不坏,而且确确实实也有点小聪明,见那老师孔子一改往日之谦谦君子的形象,年就感觉出孔老夫子最近肯定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既然老师心情不大好,那么,我就想办法哄哄你逗逗你,让你开心一笑,事情吗,也就能打发过去了。
因此,年的这份检查在构思上就是多说一些恭维的话,来拍孔老夫子的马屁的,因为年知道,对于人来说,什么都没有马屁管用,可以说年的这份检查写的还是满有水平的,但是,就是因为里面有了几个错别字,意思就好象有点大相径庭了。为了让读者朋有望个仔细瞧的明白,我现在就将那年的这份检查原文抄录如下:
检查
昨天,我正与几个同学在郊外淫尸作乐,不知怎么老师就冒了出来,并对我等之行为大惊小怪,大呼小叫,大发雷霆,并责令我写检查,不就是一份检查吗,写就写呗。
如果我的读者朋友当中有做老师的,再假设你就是那孔子,不知对年的这份检查的开篇会感觉如何,先不说此淫尸作乐与彼吟诗作乐在实际行为上有什么多大的差别,就是在那语气上也令孔子当时是只感到天昏地暗,眼前是金星乱冒,但似乎又是漆煌拧�
还好,如果不是因为前面正好有个讲台来给他两手扶住的话,那孔老夫子就准备一屁股坐到地上算了。
过了也不知多长时间,那老夫子总算回过神来,强迫自己一定要坚持住,看看这个家伙到底这份检查是怎么来检查的。
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想我们的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动干戈呢,下面我就先给同学们讲一个老师小时候的故事。
据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子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子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老师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其实我们的老师还是一个往往有很多独到见解的人,下面我再来给同学们讲两个最近发生在老师身上的小故事。
鲁国有个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去,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帐,国库照付。
孔子有一个学生,真的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他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帐,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
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帐,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从鲁国人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帐,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帐,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帐,你去报帐,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所以,这个做法就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人家赎买出来,是有害的。
还有一个故事: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所以要看客观的效果。
而且我们的老师在治学方面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率,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孔子学习的故事: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得其数”
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现在我们的老师又在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可见,我们的老师不但可称为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而且,还可称得上是文学家,理论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是真正的儒家学派创始人,故此,我们的老师现在不仅仅是一个圣人,而且是圣人中的圣人,可称作“至圣”。
看到这里,那孔老夫子早一扫脸上的怒气,不由感到鼻子发酸,眼框儿发红,几乎有眼泪呼之欲出,就随便用衣袖儿抹了抹,又情不自禁地継续往下看去。
同学们哪,因此我建议我们大家应该把老师过去的一言一行都收集整理出来,再加上以后的都给它记录在案,绘编成册,姑且就命名叫论语,以传后世,让我们的老师不但现在就能毒领风骚,淫领时尚新潮流,而且流芳百世,千古流传。弟子年扣谢,口拜口拜。
第五十四章()
这一份检查终于读完,但孔老夫子感到自己的心中似乎是千感交集,万种滋味都有,说不上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反应,两眼紧盯这行落款,弟子年扣谢口拜口拜,此扣谢而非彼叩谢,叩谢不但是一种感情,还有一种态度,但这一扣,似乎是什么都没有了,本是拜拜,现在多加了两个口子,倒变成了要告别的意思,纵观全文,似乎这家伙确实已得我真传,有点才气,但上来就气得我差一点晕倒,结尾又来了个口拜口拜,好象这又不是故意所为,那么不是故意就是天意,既然天意如此,看来我们师徒之缘份已尽,就只好口拜口拜了。
待年来到之后,那孔老夫子还是很耐心地解说道:“年哪,老师近来心情不好,我已打算在几千名弟子当中挑选出七十二贤人,带他们去周游列国,因此你从哪里来还是到哪里去吧。”
看到年满脸的忧戚和委屈,孔老夫子又觉得于心不忍,又安抚道:“不然的话,我再给你重新引见一位高人,他就是楚国的老子李聃,你改投他的门下,学成之后,你不但能明白很多道理,而且一但得道,就能成仙,还会长生不老。”
不料那年忽然嘿嘿冷笑道;“你不想要我,明说就好了,干吗要拐弯抹角多废唾沫,成仙得道有什么好,我早知一人,更是了得,只要对着一个“禅”子默默盘腿打坐七七四十九天,就能够法力无边,不要说长生不老,只要一张嘴,就能把太阳和月亮吞下肚去,手掌一翻就能把日月的光辉遮住,用衣袖都能把天地都装进去,这样的能人我不去拜,干吗要去找什么老子孙子的。”
见年如此之说,那孔老夫子是真心地难过,不由走上前来,用手轻抚着年的肩榜,解释道:“老师没有骗你,虽然老师是一介文人,但也有治国安天下的宏图报负,可是时运不济,那鲁王刚刚起用了我三个月,见我能力非常,就听从一些小人的挑拨,罢免了我的职务,使我的理想破灭了,因此,我要去寻得一个明君,将我的才华报负施展出来,造福于天下苍生,因此,你要理解老师的苦衷,不要颠狂病发作,去瞎想有什么嘴巴可吞日月,袖里可装乾坤的天方夜潭式的人物。”
不料那年冷笑的更历害了,大声辩解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你当初就不相信我,其实我年什么时候说过一句假话,此人原来是个王子,为救天下苍生脱离苦海,王子不做,出家创立了佛教,现在人们都尊称他是佛祖如来。”
见年说得有板有眼,看表情也不象是撒谎骗人,那孔老夫子只好傻傻愣愣地站在那里,嘴里不由嘀咕道:“难道这天地之间果真有如来佛祖其人吗?”
“请问这位兄台,我想向您打听一个人,不知可否?”
毕竟跟那孔老夫子学了几年,现在的年说话办事也有点文文绉绉的斯文相,本来打算去查看查看什么如来佛祖的,听说路途遥远,还在什么伽缅陀罗国,那年想想都感到害怕,所以那年决定这次先来看看孔老夫子所说的老子李聃到底是什么情况。也就刚进入宋国境内,就见一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骑在一个大青牛的背上在打盹,看那青牛高大伟岸,好象被喂养的还蛮好,对那路边的小草也只不过是慢慢腾腾的啃着,有时好像还有点挑肥拣瘦的架势,。
见那端坐牛背之人好像睡得蛮香很沉,年本不忍心去打搅人家,不过看他长相有点怪异可笑,在他腰间还围着一条细长的白布条,那年不解是何用意,一是产生了好奇,因此就走了过去弯腰施礼轻声地问道。
“不知这位兄台要向我打听何人?”那人好像还蛮警觉,听见声音立马睁开了眼睛,一边对年仔细的注视打量,一边柔声的询问道。
“奥,我打听的这个人名气蛮大,姓李名耳,字老聃,也有人称他为老子的,听说他就是你们宋国人,不知这位兄台可知他现在住在哪里,能否指引一二?”既是求人,那年可不敢非礼,只好规规矩矩的的解释道。
“奥,请问你找他有何事吗?”那人好像微微一笑,还是不紧不慢的打听询问。
“奥,是这么回事,我听人说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