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之小作家-第8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不辞劳苦地向全国各大报刊推荐的……是您啊,您其实就是马德保,更是林可纯,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完美结合体,是一位优秀的、高尚的优秀语文老师,是一位敢于尝试、勇于探索的伟大教育家!”
杨子建听了头皮麻,但恍然大悟,对楚女佩服得五体投地,因为这马拍确实拍得非常有道理。俗话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合理的马屁,是对长辈最好的认可,也是调和上下级关系最好的润滑济。
林老师一听,面色稍缓,心头一琢磨,确实是这么回事,虽然他上课严格按教程授学,但在课外,一直培养学生的兴趣,扬他们的创造性。一念及此,他很是和蔼地看了楚女一眼,还是女孩子贴心啊,再看看面瘫口拙的杨子建,立即不满地冷哼了一声。
瞳火明白了,他呵呵笑道:“这部人物本来都是虚构的,林老师可不能对号入座啊。事实上,杨子建越成功,名气越大,越体现了林老师教育得法,培养有功。您想一想,如果三重门成名了,作为他的导师,您这份成就可少不了,堪成一名成功的教育家!”
箫鼓也赞同道:“林老师教学灵活,把学生的学习与兴趣相结合,培养出了楚女这样的杂文家、时评家,培养出了杨子建这样的散文家和家,堪称优秀的教育家!”
林可纯听了南剑市三大权威报刊编辑的高度赞誉,不断把“教育家”的顶帽子送上来,原本半黑的国字脸上,也不禁微微得意和腆然一笑,摇摇手谦虚道:“二位作家过誉了,是这两个孩子天赋好,有出息,我只是扶他们一把!”
杨子建立即给他倒茶,真诚道:“要不是林老师帮我们推荐通讯表,我们根本没钱出社刊,要是没有林老师支持,我们也成不了一中第一大班社。和林老师相比,马德保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新秀,学点皮毛而已。但林老师优点太多,而是不能创作出完美人格的角色的,那样故事情节就没有冲突,会变成纪实文学。”
林可纯立即指着他笑斥道:“别乱拍马屁,什么完美人格,我知道自己缺点很多。”他心理已经顺了,思索了一下,嘴角露出一丝狡猾,沉声道,“好吧,子建,既然你有了心理准备,又有箫鼓、瞳火、楚女三位编辑老师无私的支持,有他们帮你摇旗呐喊,我相信即使有十级舆论台风袭来,我们齐心合力,一定能应付过去!”
杨子建大喜起身,眼睛湿润,他没参加过新概念,更没有一个作家父亲,要将三重门提前九年推出来,非得林老师这棵大树支撑不可,因此朝着林老师深深一躬道:“谢谢林老师!”
然后又朝着箫鼓、瞳火长鞠一躬道谢。
至于楚女,她已经算是干姐姐了——就是亲姐也没对他这么好的,太多礼就生份了。
经过一番审稿辩论,已经晚上九点多了,客人们起身告辞,杨子建和杨母送林可纯、楚女、箫鼓、瞳火出门。
箫鼓和瞳火要了一份原稿回去做“纪念”,并承诺出版后,会写几篇读后感和评论,不仅在市级报刊表评论,还会通过他们的渠道在国家级报刊表。
楚女兴高采烈地拿着软盘和一份稿件离开了,临走前提醒道:“明天我会安排人过来搬走电脑。不是我舍不得,而是你现在主要任务是学习,这次请病假四五天,你的学业又得落下了。学生还是要以学业为主,明白吗!如果需要电脑写长一点的作文,就周末到我的书房来。”
杨子建虽然不舍,但也只好应诺了,他打算明年电脑价格降下来,家族企业有钱了,他也要购买一台。
门上关后,杨子建激动地用左手抱了抱杨母一下,兴奋得想跳起来,要和母亲一起分享这份即将成功的快乐,他大声道:“妈,我可能会出大名,全国出名!”
杨母虽然高兴,但并不强烈,她摸了一下儿子的受伤肩膀道:“阿建,现在你爸欠的钱已经还了,家里日子越过越好,我不求你成多大名气,只希望你平平安安的,别再生病,别再得罪人,别再被人砍。人只有一辈子,要学会惜福!”
杨子建心下感动,点头承诺道:“不会了,这次是意外,我算是替朋友消灾!”
杨母收拾着凌乱的茶几,把茶杯和烟灰缸扔去倒了,想了想“替朋友消灾”的含义,不禁转身劝道:“阿建,你别招惹太多女孩子知道吗,男人最会犯这错误了。”然后小声问道,“你到底喜欢谁啊,汪滟太漂亮了,蓝雪太聪明了,还是那个叫张瑾的女孩不错,容貌刚好,不会给男人招灾,而且体格大,是好生养的,不必担心传宗接代出问题。”
杨子建坐在沙上休息,只了母亲的话,不禁噗嗤一笑道:“妈,我才十六岁!而且,张瑾才是三个人中最聪明的那个。”
第150章 为了梦想(三更)()
杨母不悦道:“你已经十六岁了,要是放在解放前,已经可以结婚生娃了!”
杨子建知道杨母还停留在农村的思维上,只好陪笑道:“妈妈说的对,您的话就是伟光正。但是,常爷爷要我光宗耀宗,一千几百年的祖宗们都在看着我呢,那你说,我还要不要上大学?还是直接退学,专门生娃去?而且现在是计划生育,再怎么能生,也只能生一个啊!”
“瞧你这张嘴巴,我才说一句,你就顶了十句,你读这么多书就是用来对付你娘的吗?”杨母又好气又好笑,双手拧了一下儿子的嘴巴边双颊,不过,她仍固执道,“我还是认为张瑾最好。”
说完,她走到后面窗户前,把窗户一一推开,让晚风吹进来,把客厅的烟味给冲掉。
“妈,我还要走得更远,她们是我的翅膀啊!”杨子建用动画渣男的口吻笑道,悠悠然走到窗口,意气纷望着外面的风景,从这里可以看到食堂、东坡路、校门口、轴承厂,以及远远处的闽江,在迷离的夜幕中,显得无比神秘、美丽和壮阔,就像自己的人生一样,不一样的人生,不一生的视野。
这时,九点半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
过了一会儿,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然后门“啪”的一声,被大力推开了,仿佛是土匪进门一下,把杨子建吓了一惊。
原来是蓝雪和江滟,这两个长跑运动员,一前一后进了蓝家宿舍,带来阵阵香风,把室内的宁静一扫而空。
蓝雪先抓住杨子建的左手问道:“林老师通过没有?”
杨子建手指竖成v字,笑道:“通过了。”
蓝雪和汪滟异口同声高兴地叫道:“太好了。”这些天来,她们也是不停地校对修改,这本书也有她们的一份功劳,而且,她们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从书中,她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蓝雪觉得自己像林雨翔,对现实的许多事都看不顺眼,想要嘲讽一番,包括自己的家庭父母,包括学校社会,所以她特别喜欢柏杨的书籍。
而汪滟则认为自己的susan,稳重保守,以学业为重,以事业有重,但又默默关心、思念着杨子建,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让杨子建保持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蓝雪摇着杨子建的左手,像一个分到糖果的小女孩欢欣雀跃道:“太好了,子建,太好了!”她忽然带着哭腔道,“我一直以来,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的人,我的想法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因此,一直想找到有共同语言的同龄人,一起交流,一起进步,携手共进,走在这漫漫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寂寞。现在有了这本,我明白了,我不是孤独的,有你,有林雨翔……”
杨子建暗叹:如果是在网络时代,在qq时代,你可以成为名博大v!但现在,电话不方便,交流靠写信,越是聪明越有见识的少年,越是孤单寂寞。
汪滟很有同感,她也是因为优秀,想找到同龄的优秀的异性同伴,而被不断误解,她赞道:“子建,也只有你会写这样的作品,你虽然没有林雨翔那样被父亲逼着背古文,但你通过捡垃圾买《诗经》、《红楼梦》、《论语》等古书来背诵,起于农村,成长于小镇,求学于城市,把对社会各方面尖锐的看法,通过林雨翔这个人物表现出来……”
杨子建微笑地打断道:“这本书离出版还早呢。我现在就希望11月份了,《读者》、《联合文学》会表我的精品散文;《萌芽》、《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少年文艺》等好多份杂志,都会表我的校园文学;加上《闽省文学》、《海峡》、《闽省乡土》、《炎黄》等杂志表我的乡土散文。这一波作品表会给我带来很大的国内省内知名度,这样,我的版税会提高一些,最少到百分之十!”
汪滟皱着秀眉,谴责道:“子建,你不能老想着钱。我们作为四有新人,要有崇高的梦想,我们是社会的未来主人,要有责任心。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们要尽可能地回报社会,要帮助更多有困难的群众。”
汪滟有点类似《平凡的世界》里的田晓霞,虽然还不完美,但性格活泼、开朗,思想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虽是干部家庭的子女,却没有干部家庭子女的做派,对人友好,真诚直爽——她至今念念不忘要给南剑近百万果农寻找出路。
蓝雪难得地同意道:“汪滟说的对,我们是学生干部,应该向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展,这本,写出了我们对家庭、社会、教育、感情的看法,是我们的心声,它的出现,让我们看清自己,直抒胸臆,少犯错误,宽容地面对生活。”
杨子建被两名少女批评了一顿,挠了下头,笑道:“明白了,如果这本书出名后,除了版外,二、三版乃至n版,我都会捐给希望事业,让读者明白,买三重,捐学校,这样也总行了吧!”
“哇,太好了!”汪滟和蓝雪两位思想进步的学生眼睛一亮,连连点头,笑靥如花,觉得自己的思想工作做成功了,让思想落后、觉悟很低的杨子建成为了无私奉献的人,有种成就感,心满意足,越看杨子建越喜欢,要不是杨母在厨房,要不是有对方碍眼,恨不到扑上去亲一下以示表扬。
当然,杨子建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已经不像三重原作者需要用稿费谋生、养车,他有自己的家族企业,他占有一定的股份,只要南塘能成为中国第一旅游古镇,他就有源源不断的资金,他只要保持较高的文化知名度就能提升南塘旅游的名气,这是相辅相成的,他已经打上了闽学和乡土文化的烙印,南塘系列散文到时也会结集出版。
另外,明年高二他还要出版《花雨季》等书,大一要出版《明朝那些事儿》,然后还有《新宋》、《上品寒士》等历史,这些版税会源源不断,钱太多会压身,他不是实业家,不想成为大享,因此必须给钱找一个出处回报社会,并弘扬、推广传统历史文化。
第151章 更换老师风波()
这时,蓝鸿也回到宿舍,听了杨子建的话,点头赞道:“把版税捐建希望小学,这个想法不错。”他很正式地伸出手道,“杨子建,我一直觉得你有股小农意识,觉悟太低,过于自私,今天才知道我看错你了,很抱歉。如果你在出版方面有阻碍,我会请长辈出面提供帮助的。”
果然好心有好报!古人一向认为,积功德必有福报,这个规律直到九十年代还是准确的——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