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流而上-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像他们口中的大家闺秀了。元姐移步正屋用饭,韩先生见了自己甥女这般打扮,心中很是满意,颇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觉。
“今次再不是舅舅领了你走下山去了,你我二人皆要做了轿子,下了山再换了马车,途中颠簸,若有不舒服的地方尽快告诉舅舅。”
元姐应了,又问道:“那我们几时能到县城啊?”
“天黑前便能赶到,所以一天都要呆在车里,且带本书解解闷。”舅甥二人匆匆用了饭,又去打点行李了。
天边泛白的时候,就要启程了。村里人都跑到韩家来送别。秀姐扯着元姐的袖子,两人不知道说些什么好,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来转去都落了下来。
众人又从韩家送到村口,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连韩先生心中都有些酸涩。再次拜别了乡亲们,舅甥二人上了轿子下山了。
到了山下,果然有马车等着。元姐以前也曾偷偷跟舅舅坐过马车,不过这次要正大光明的多。元姐下了轿子,腿有些麻,刚想踢踢腿,想起舅舅专门嘱咐的要有大家闺秀的样子,再不敢胡来,只得暗自用手捏了几下,便上了马车。
这架马车和之前偷着坐过的差不多,元姐甚至觉得有些熟悉,约莫是怕外人看出端倪,所以新上了漆。韩先生也上了马车,元姐以为舅舅也要和自己一样,窝在此处一天,心里稍稍舒服了些。可转眼出了镇子,舅舅却让车夫靠边停了,自己下了车,翻身上了旁边一匹白马。
一行人继续前行,元姐见自家舅舅独自骑马,心中好不羡慕。无奈舅舅说什么,小姑娘家家的,哪有快马奔驰的,再不让元姐下车。不过元姐自是有一股过人的毅力,软磨硬泡的,终于在午间停车休息的时候骑马走了几步。骑马漫步一点也不好玩,只有马上的颠簸,并无疾驰的快感,元姐走了两趟就罢了,又回到了车里。
待到黄昏时分,一行人终于进了城。城里吵吵嚷嚷的,好不热闹。韩先生又坐回了车里,这回元姐可不高兴了,因为她想掀了帘子四处看看,韩先生却是不让,只让她露个小缝瞧几眼。
马车很快驶出了大街,进到了小巷里,又拐了两拐,便停了下来。
韩先生让元姐稍安勿躁,自己先下了车。元姐心中疑惑,正想掀了帘角偷看一二,外边已响起一个清脆的声音:“姑娘,请下车吧。”
元姐一愣,随即想起来,应该是舅舅找给她的丫鬟。当下也不再犹豫,起身要下车。外边似是听到了车里的动静,一只纤纤素手伸进车里来,帮元姐撩开车帘。
这边元姐已是看清了来人的面目,是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姑娘家,长的十分清秀,打扮的也是干净利索。
元姐下了车,又上了轿。她见自己什么也没看着,不住摇头,心想这深宅大院的小姐真真一步路也不用走,倒是不费鞋子。
等元姐下了轿子,已是到了内院。她刚站定,又有一位丫鬟迎上前来。元姐被两位姐姐般的丫鬟前呼后拥着进了东厢房。
“奴婢春霞、秋云见过姑娘。”元姐刚一落座,这二位便行了大礼。元姐这次没含糊,记着舅舅说的礼数赶紧上前扶起。元姐仔细地打量了一下二人。秋云即是下车时扶了她的那位,清丽可人。而春霞则是院里见着的这个,与秋云长的并不相同,而是极为明艳。
元姐知道,这两位再不是一般的丫鬟,而是京里大舅母给她精挑细选的心腹。不过元姐委实是累了,再没精力与二人细细说道,与韩先生一起用了晚膳便歇息了。
第七章 新宅()
元姐被春霞伺候着穿了件宝蓝色暗花通袖袄并白底蓝花裙,又梳了昨日?13??倭堕髻。元姐坐车的乏累还没去净,今日又被春霞伺候了一番,有些恍惚,只歪了脑袋想事情。半晌才回过神来。她正要起身走两步,就见秋云掀了帘子进来,低声问到:“姑娘可是饿了?老爷一早便出去了,让姑娘自个用了饭在院里转转。”
原来舅舅都成老爷了,元姐听着有些怪,舅舅还不到而立之年,还没娶亲呢,就成了老爷,还是先生好听些。不过富贵人家规矩多,自己还是顺着些,别惹了笑话。当下应了秋云,在桌前坐了,喝了春霞上的茶,等着用饭。
秋云转身出去,片刻便拎了食盒进来。元姐看她一样一样摆上,食欲大动。一笼小个荠菜包子,两盘小菜,一碗八宝粥,一碗黑芝麻汤圆,外加一碟子酥皮点心。饭食难得的咸淡适中,又碟碗精致,元姐甚是满意。
用过饭,她按着舅舅说的在院里转了一圈。这是个三进院子,不算太大,不过四处布置甚是精致。东厢房的窗外栽了棵玉兰树,长得不算太高,元姐仰着头看了会,枝节处已有芽儿萌动,想是过些时日便可开了花,定是花香似兰,花白如玉。元姐想起那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只觉到了秋日再摆些菊花就更是妙了。
元姐还在院角一丛竹子下看见了她的小驴和大牛。此处扎了篱笆,地上洒了草料,靠墙边的地方还搭了棚子,郑牧带来的小笼子已是装不下胖胖的两只,只得刷洗干净摆在棚子上。
元姐只觉得新宅处处妥帖顺意,像是住惯了一样。再打量小院里服侍的人,也都是做惯了事的样子,再无不妥。元姐想,好似除了她,人人都适应了各自的身份事务,由不得打起精神学个深闺女儿的模样。
元姐这样想着,便招了秋云两个关了门说话。秋云当然知道元姐要做什么。她与春霞服侍了这位姑娘一夜,心里的忐忑也去了,知道这位姑娘既无乡村丫头的粗野,也无城里小姐的娇纵,于是耐了心提醒她:“姑娘若是要说了要紧的事,不若敞开门窗,如此再不怕别人听墙角,还更省心些。“元姐一听,确实如此,有些不好意思起来,秋云连声安慰,主仆三人小声说起话来。
“我和春霞皆是跟了大夫人的,夫人总是挂心姑娘不能放身边亲自照顾,先是把我两个带身边提点许久,后来又拨到芙兰园学着伺候大小姐。年前才跟了二老爷的车马过来的。”秋云温声细语娓娓道来。
“二舅舅二舅母他们是何时来的?”元姐的大舅母二舅母都时时挂心着她,可她却早已不记得舅母们的容貌了,只能时时打听着,尽些孝心。
“二老爷接了文书即刻便启程了,紧赶慢赶的终于赶在年前到了枣阳。只是如今住在府衙里,人多口杂,再不方便叫了姑娘过去。不过二夫人已是嘱咐我们,说是等姑娘和三老爷搬到光化,她便瞅了机会见姑娘的。”
元姐一想也是,二舅舅如今是一方官员了,处处有人盯着,这也是他们没搬去枣阳的一个重要原因。
元姐还细细问了外祖父的身体。秋云他们虽不能近身伺候,可也知道老太爷向来硬朗,如今还跟了师傅练练拳,走起路来都带着风,等闲并不请大夫。
元姐一直觉得外祖一家甚好,虽是世代书香的人家,可也总教了子弟习些拳脚功夫,不至于多深邃,只强身健体便好。
元姐又问了些院中之事。韩家在外人看来只是刚刚起家,款儿也不能摆的太大。元姐这边配了两个大丫鬟,正是秋云和春霞,韩先生配了两个小厮,冬砚和夏墨,另外还有管事李二叔,而李二婶则作为管事娘子总管内院。这几位都是不折不扣的心腹人手。除此之外,还买了些身世清白的洒扫丫头和小厮,还有一房人家,妇人家是手艺很好的厨娘,安排在了灶上,男人看管门房。今日的早饭便是这位厨娘照着李二婶的吩咐做的,元姐觉得甚是合心。
这样看着,韩家已是里里外外整整齐齐的了。接着春霞又帮着元姐把闺阁的事捋了一边。这闺阁的事比起舅舅说的朝堂的大事还复杂些,元姐只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不知不觉日头渐升,韩先生也回来了。
“元姐觉得这新宅如何?”舅甥二人用过午饭,坐在正厅喝茶。此时喝的还是去年的信阳毛尖,韩家如今有了茶铺,喝起茶叶更是便利,韩先生有时专门带了元姐品茶。
“好着呢,小驴和大牛都有小院了。”元姐说着还指了指那片竹林。
“我看元姐也想住进这兔园呢。”韩先生呵呵的笑,与元姐逗了几句,又正了脸色,道:“后日舅舅要办乔迁宴,届时季太太会带了两位小姐过来,家里没有女长辈,少不得要让我家元姐出面招呼,可以先让秋云她们与你说道说道。”
元姐想起这位季太太是谁了,正是大织户季老爷的续弦,季大小姐的继母。季老爷原也是想走了读书的路子的,可惜那会家中母亲得了重病,没了法子才行起了商。不过他确有几份行商的天赋,如今光化每年出的丝绸,一半都是季家的。季老爷最喜读书人,原配便是秀才的女儿,可惜生了季大小姐没几年就病逝了。后来季老爷又娶了如今的季太太,也就是县里朱教谕的侄女,朱氏。
元姐进女学便是走了季老爷的路子。季老爷总觉得自己和韩先生经历相仿,对着韩先生颇有些相见恨晚。此次韩家迁到县里,季家也是帮了忙的,乔迁宴也携了全家一起,颇有些通家之好的样子。除了季家,朱教谕也要过来,还有茶商杨家。不过女眷这边只有季太太和两位季小姐,元姐还算松口气。
“舅舅且放心吧,我学了这些日子的规矩,也算找到了用武之地,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么。何况还有秋云她们看着,再不怕的。”
韩先生见她这般大大方方,心下慰然,打小便带了她读经学史,总算没染些小家子气。遂放下心来,仔细筹办这场乔迁宴。
第八章 宴请()
“季太太到了。”秋云急步进了房,元姐一听,连忙起了身,由着春霞?13??她整了整衣裳首饰,跟着秋云出去迎客了。
这边季太太朱氏携着两位小姐进了二门,便见一位豆蔻年华的姑娘立在门边候着,见了季太太赶紧行礼问好。季太太知她便是韩先生的甥女元姐了,赶紧携了她的手,扶她起来。
“是元姐儿吧,怎的如此多礼。”季太太搂了元姐,细细的打量了,见她肌肤微丰,面如桃花,笑道:“多俊俏的孩子,”说罢,转身又去招呼自己两个女儿,“快来见了姐妹。”
元姐这才抽出空打量三人。两位小姐一位身材高挑些,俊眼修眉,顾盼间神采飞扬。另一位则削肩细腰,温柔沉默,二位确实都和季太太并无相像。季太太也不过双十年华,领着两位女儿宛如姐妹三人。
姐妹间相互见了,又通了姓名,元姐便把她们同之前了解的都对号入了座。季大小姐单名一个珍字,正是那位神采飞扬的,与元姐同年,大些月份。温柔少语的便是季二小姐了,这位二小姐乃是姨娘所生,唤作珊姐儿,比着大小姐小两岁,处处规规矩矩,并无逾越。
“太太和姐妹们快屋里坐了吧,今日且冷呢。”元姐招呼了三人往正屋去。正厅里点了火盆,众人皆被丫鬟服侍着脱了披风,依次落座。秋云和春霞端了茶和点心过来,安排妥当便站到一旁。
季太太从进了门便开始打量韩家,只见院落整齐,摆设精巧,仆从规矩,小姐有礼,由不得有些讶然。原只听了季老爷说是山村里的社学先生家,小有家资,又刚刚发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