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侯爷贵性 >

第14部分

侯爷贵性-第14部分

小说: 侯爷贵性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生无小事?”

    文彦博闻言一怔。

    这五个字,他许久不曾听到过。

    更许久不曾说起过。

    当年中进士之时,同窗张昪、高若讷前来祝贺他官途亨通。

    那时的他,炯炯然道:“文某入仕,为的是百姓民生,非为官途!”

    后来,他以直史馆的身份任河东转运副使。

    其时,河东运粮饷的路曲折遥远,而麟州城河外有唐朝时运粮的旧道,被废弃没有疏理。

    他考虑修复这条旧道,但幕僚劝他:“此事若无两三年,定无法完工,不过为下任作嫁衣裳,大人何苦呢?”

    “民生无小事,纵为他人作嫁衣,又何妨!”

    他下令修复了旧道,并由此而储备了大量粮饷。

    恰逢党项人入侵,围困麟州十日,知道城中做了准备,便撤围而退。

    因此事,他破格升迁,平步青云。

    京城不比麟州小城,伴君如伴虎,波谲云诡得很。

    不经不觉,那个秉公直言的愣头青,已渐渐学会明哲保身。

    文彦博叹了口气:“民生无小事……”

    看在这五个字的份上,他就姑且一读吧。

    ……

    ===================================

    足足小半个时辰,文彦博还未读完这本“小刊”。

    但,已经怒不可及。

    “这便是你说的‘民生无小事’!”

    “有何不妥?”

    文彦博心中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怒道:“这鸡毛蒜皮、啰里啰嗦写的是何物?”

    他翻到前几页的“汴京说法”栏目,指着问乐琳道:“这里,城南的陈某人打死了邻居张某人的狗,张某又打伤陈某的儿子,如此小事,有何必要花一整页来记叙?”

    乐琳反驳:“此的重点并非事情本身,而是讼师以《大宋律》为基础,探讨双方应如何赔偿。”

    “那这个呢?”文彦博翻后几页:“这个‘知音故事”呢?‘姻缘自有天注定,李太守乱点鸳鸯谱’,哗众取宠!荒唐!”

    这个故事,是乐琳大学的时候,在《三言二拍》里看到的。

    明代冯梦龙的《三言二拍》,故事通俗易懂,又曲折离奇,最适合放在《汴京小刊》不过了。

    她把故事大概改一改,便放了上去。

    “晚生觉得,老百姓忙活了一天,应该想看些有趣的故事。”

    “好,这个暂且不说,”文彦博翻到最让他生气的“汴京理财”栏目:“何为‘理财’?你把这钱财之事,大模厮样写于书中,汝不知耻乎?”

    乐琳觉得自己已经无法和这位古人交流下去,叹息说:“文大人,要不这样?您暂且当作不知此事,往后此刊发生何事,断不会毁及大人名声,可好?”

    又往旁边的柴珏问道:“殿下,你说呢?”

    柴珏恍若未闻,只拿着《汴京小刊》在发呆。

    乐琳怒道:“三殿下!”

    她一把抢过他的书,看到他正翻到倒数两页,“树人先生读《论语》”的栏目。

    柴珏这才回过神来。

    “乐琳,”他深呼吸了口气,殷切地问乐琳:“这‘树人先生’是何人?能否为我引荐?”

    文彦博也好奇得很,忙翻到后面细看。

    里面写道:“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世人皆言,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余之师长亦曾言: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使其往君子之道而行,不需使知其然也。”

    ——世人都说,孔子曰: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我的老师也曾说:圣人的道理深远难明,普通人不容易理解,让他们照着君子说的话做就好了,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

    文彦博看到这里,不由得点了点头。

    北宋时候的《论语》,大多是照魏晋时期何晏的《论语集释》来解释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便是其中一个和后世最不同的地方。

    他继续往下读。

    “余不以为然。孔圣曾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又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何会有此‘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言?”

    ——我却不以为然。孔子曾说过:“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也曾说:“勤奋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诲学生从不倦怠。”这样的人,又怎么会说出:“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的话?

    文彦博心中一个咯噔,这个疑惑,他亦曾经有过。

    忙往下看。

    “故而,应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若有人能行君子之道,当使其行之;若不能,则应使其知之。”

    ——因此,原句应该是:百姓可以的话,就让他去做;不可以的话,应该使他知道怎么做。

    看到此处,文彦博如醍醐灌顶般。

    正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树人先生’究竟是何人?”

    ……

第二十一章 树人先生() 
“‘树人先生’究竟是何人?”

    文彦博急问道。

    “这……”

    乐琳面有难色。

    柴珏猜测:“此人必定是淡薄名利,故而不肯透露真名姓。”

    文彦博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名号便可知其志向高远,偏屈就于这小刊,大材小用也。”

    又心想,会热衷这种庸俗读物的,大多是市井百姓,又怎么会理解“树人先生”所言的精妙?

    不禁叹息不已。

    看见他们这般,乐琳更加不敢发声了。

    因为,”树人先生“正是她的笔名。

    说道写文章,最厉害的当属鲁迅先生。

    她本想用“鲁迅”做笔名,但自己才疏学浅,实在撑不起这个名字。

    转念一想,便取了鲁迅先生的原名——周树人,当中的二字来做笔名,鼓励有朝一日,也能达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境界。

    而前几天,庞太师在课堂上,正好讲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她灵机一动,便用了这个做文章。

    想了想,她终于还是坦白道:“‘树人先生’正是在下的笔名。”

    “啊?”

    二人皆目瞪口呆。

    “这……”文彦博搔了搔帽子,不自然地道:“啊,这……立意也是蛮新奇的,后生可畏。”

    而柴珏则是呆呆的,半晌,才反应过来。

    “你怎么不和庞太师说说?”

    庞太师因为“乐琅”那“三十而立”的大笑话,几天都对“他”铁青着脸。

    只要“他”把文章中的想法告知,庞太师必定对其另眼相看。

    乐琳反问:“我为何要与他说?”

    柴珏也不知道“他”是糊涂,还是执拗。

    乐琳却了然柴珏所想:“他对我成见颇深,定会觉得我胡说八道。”

    “可是……”柴珏还想再劝。

    “我学而时习之,是尽学生的本分,不是为了讨先生的欢心。”

    文彦博拍手赞曰:“好!”

    尽自己的本分,而不是讨上位者的欢心。

    他又想起自己那差点儿忘却的初衷——民生无小事。

    “就凭你这一句,老夫便放胆信你一次!不过,我有两个要求。”

    难得文彦博肯让步,乐琳也乐得听听他的条件:“文大人但说无妨。”

    “一、读《论语》的这个栏目,必须放在前面。”

    “可以。”

    “二……”

    文彦博欲言又止,咬咬牙,终于还是下定决心。

    “老夫要开一个‘栏目’,评论朝堂政事的。”

    “行!”

    乐琳原本也想开社论的栏目,只因怕触犯朝廷才作罢。

    现在文彦博主动牵头,自然是忙不迭答应。

    ……

    =============================================

    午后,阳光斜照。

    朱雀大街两旁的杨柳,随风飘摆。

    一丝若有若无的栀子花香飘入马车里,刘沆不由得往窗外望去。

    不远处的家食肆,门前摆着许多凳子,三三两两地坐着一些人。

    “阿水,那边是何事?”

    侍从许金水回道:“老爷,那是上月开张的八宝茶楼,点心、小吃一应俱全,闻说有道小吃叫‘烧卖’,味道一流。”

    “坐着的人呢?”

    “八宝茶楼每日都座无虚席,坐着的那些人是在等位置的。”

    刘沆有些许不屑。

    纵使再美味,把时间浪费在这里,也是十分不智。

    许金水不知道主人的想法,讨好问道:“老爷,要不要我去帮您排个队?”

    “不必了,去云来阁吧。”

    ……

    或许是被八宝茶楼抢去了不少客流,今日的云来阁有点儿冷清。

    刘沆倒是觉得欢喜,往日他就嫌这里吵闹了些。

    “和往常一样。”

    吩咐完许金水,他便独自喝着茶沉思。

    这几日朝堂中的事,让他颇为心烦。

    一个月前,不知何故,有一支数百人的西夏军,在宋交界的边境会州偷袭驻守的宋军,未果。

    其后,西夏国君李元昊派大使,以及珠宝十数箱,前来赔罪,解释说偷袭的是叛将拓跋绍辉,与李元昊无关。

    官家本想息事宁人。

    但朝中一班旧臣却纷纷上书,说要趁机出兵,好歹收复一些失地。

    那边厢,户部说国库尚虚,需以社稷为先。

    兵部反驳,近年无天灾人祸,国泰民丰,本应盈余甚多,是否有人贪墨?

    一时间,兵部、户部、礼部还有直史馆势成水火,连翰林院也来凑热闹。

    刘沆本想附和官家的,毕竟战事劳民伤财。

    庞丞相却极力主战,自己又不想与他正面交锋,这几天在朝堂上,只好一直沉默不言。

    最让他不解的,是平日仗义执言的文彦博,对此事竟也不发一声。

    ——“……惜历朝历代的先贤烈士,保家卫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忽而,不远处有个说书人在大声读着什么。

    “阿水,他说的是什么书?”

    许金水瞧了瞧那边,回道:“老爷,他说的不是书,是小刊。”

    “小刊?”

    “这是京城里最近流行的物什。每旬一刊,如今已经是第二刊了。”

    刘沆十分好奇:“哦?写的是什么?“

    许德水笑道:“什么都有,有论语、有故事,有新闻,还送了一本育才学馆的学刊,刚刚说书人读的是社评。”

    “社评?”

    “评论天下事,老身之前看到的时候,还想说老爷或许会喜欢。”

    正说着,又听得那说书人越说越激动:

    ——“然西夏所在之地,本是大宋故土,被那贼子李元昊强抢了去。如今国富民丰,那贼子竟敢又派人来偷袭!诸位,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旁边的听众纷纷道:“好!”

    却听得有个打扮光鲜的中年人大声道:“先生,可否读一读‘树人先生’的栏目?”

    说书人翻了翻小刊,回道:“‘树人先生’这一刊没有评《论语》,但在‘家国天下事’那里有文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