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都市生活电子书 > 世界演义 >

第157部分

世界演义-第157部分

小说: 世界演义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玛尔·辛,统治时间:年。后缀:月神辛。

    年,舒勒吉的儿子阿玛尔·辛继承了乌尔王位,是乌尔第三王朝第三任国王。

    君权神化进一步发展,阿玛尔·辛自称为“给全国民众以生命之神”。

    舒·辛,统治时间:年。后缀:月神辛。

    年,阿玛尔·辛的儿子舒·辛继承了乌尔王位,是乌尔第三王朝第四任国王。

    年,为了抵御阿摩利人的入侵,舒·辛开始在乌尔以北修建类似长城一样的城墙,试图将源源不绝的阿摩利人阻挡在城墙之外,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可是阿摩利人迅速突破这道还未完工的城墙,使之被迫停工。连几乎位于最南方的乌尔都不得不修建城墙,可想而知阿摩利人分布范围的广泛。

    伊比·辛,统治时间:年。后缀:月神辛。

    年,舒·辛的儿子伊比·辛继承了乌尔王位,是乌尔第三王朝第五任国王。

    伊比·辛统治时期,王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而伊比·辛本人也不再拥有王国初期那样的强大君权,加上许多地方的城邦逐渐脱离了王国的统治宣布独立。

    阿摩利人不断以半独立的拉尔萨为中心向周围进攻,占领了苏美尔诸多城市,全国的局势动荡不安。伊比·辛被长期战争折磨得焦头烂额,毫无招架之力,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

    年,伊比·辛为了加强尼普尔的防守,下令尼普尔城修建城墙。但是由于阿摩利人的逼迫,尼普尔城的恩西(苏美尔、阿卡德时代城邦的管理者)被迫停止了对乌尔的月供以试图使尼普尔城免遭进攻。

    年,恩西的愿望没有实现,阿摩利人还是占领了尼普尔城。

    年,埃兰地区的西马什王朝,脱离帝国统治,占据苏萨,驱逐了乌尔人派出的总督,统一埃兰地区,成为阿万王朝的继承者。并且积极筹划进攻乌尔,成为王朝的劲敌。

    年,来自马瑞(此时属于叙利亚东闪米特人王朝埃卡拉第二王朝统治之下)的已经完全苏美尔化的阿卡德将军伊什比·伊拉,被派往伊辛(isin)购买谷物,他就在那里建都并宣布独立,伊辛第一王朝建立。伊什比·伊拉自称“卢伽尔”。后来又采用了“苏美尔与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这样的乌尔第三王朝首任国王的头衔。

    此时阿摩利人已经明白政权的重要性,不再以部落的形式进行征战了。

    年,阿摩利谷物商人纳普拉努姆正式在拉尔萨建立了拉尔萨王朝,随后与埃兰西马什王朝联盟进攻乌尔第三王朝。

    年,埃兰西马什王朝发动了规模庞大的远征,此时乌尔早已失去苏美尔人共主的优势,没有一个国家支援,最终乌尔城被毁,国王伊比·辛本人在这场战争中被俘,带到了埃兰安善城,从此销声匿迹,关于他最后的命运,传说被吊在城楼上示众。乌尔第三王朝的历史也就到此画上了句号。

    发生于这一时期的一些列悲剧事件反映在《乌尔陷落挽歌》《伊比辛挽歌》(均为苏美尔哀歌,是《圣经·耶利米哀歌》的原型)以及伊比·辛与伊什比·伊拉及其他诸位恩西(城市管理者)的通信中。

    苏美尔人如果从最初的年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埃利都开始算起,到年,断断续续经历了差不多2000年的历史。

    乌尔第三王朝是苏美尔人最后的王朝,它的灭亡也宣告了苏美尔人在世界历史这块舞台上的谢场,在悠久的历史岁月里,苏美尔人的文明却传承下来,成为了古典文明的重要部分。

    此后苏美尔人之前在阿卡德时期已经遭受极大损失,在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苏美尔人几乎被赶尽杀绝,此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黄种人基本不再出现,只剩下闪米特白种人。当然后来又有印欧语系的黄种人从其它地区侵入,但是本土的黄种人已经不存在了。

    而苏美尔人生存过的遗迹,却被黄沙埋藏在了地下,人们寻找了几十个世纪都没有再找到它的任何踪迹。人们只得哀叹这古老的文明已经随风而逝。直到19世纪,古老的城垣才重见天日,往日的文明又再次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统一强大的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之后,各属国纷纷独立,一时群雄并起,苏美尔地区各独立诸侯国不断交战,其中最强大的是伊辛,其在最初占据统治地位,但很快受到拉尔萨王朝的挑战,拉尔萨占据拉尔萨、乌鲁克、乌尔、埃利都为中心的苏美尔地区南部,而伊辛占据伊辛、尼普尔为中心的苏美尔地区北部,并且名义上控制阿卡德地区,而基什则处于两方交战的战场边缘,因此基什很快衰败。

    而在苏美尔地区诸侯混战的时候,北方的阿卡德地区、甚至西里西亚地区也有乌尔第三王朝的众多属国,也都纷纷独立,初期不被伊辛王朝重视,但最终这些国家里出现了巴比伦和亚述。成为苏美尔地区各政权的覆灭者。

    乌尔第三王朝共经历五王,年。

    》苏美尔人的历史至此结束,敬请关注《世界演义》系列第三部。

第一章 盘古氏() 
山顶洞人: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时间: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起主导的作用,按母系血统确立亲属关系。一个氏族有几十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使用共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山顶洞人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能够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他们懂得货物交换,能够用骨针缝制衣服,佩戴装饰品,并实行埋葬死者,撒赤铁矿粉的原始宗教仪式。

    山顶洞人脑量达毫升。男性身高约为174米﹐女性为159米。其脑量高于晚期智人平均值,处于早期智人的下限,由此推断山顶洞人为后来的晚期智人消灭和同化本地早期智人后的晚期智人混血变种。

    发掘的骨角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骨针,是中国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的缝纫工具。骨针的出现意味著当时已会缝纫。缝缀起来的兽皮既可搭盖住所﹐抵御风寒﹐也可掩护身体。

    山顶洞人的石器虽然不典型﹐但骨器和装饰品制作得十分精美。他们掌握了钻孔技术﹐不仅会一面直钻﹐而且能两面对钻。在鲩鱼的眼上骨和直径只有33毫米的骨针上钻出细孔﹐表明技术已相当熟练﹐制造钻孔工具的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制技术。尽管这种技术仅用于制造装饰品﹐但却为以后新石器时代磨制工具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有1件赤鹿角,枝叉被截去,表面经过刮磨,尖头残缺,可能是做矛头使用的。

    山顶洞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都是以前时期所没有的﹐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示出人类生产技能的提高﹐也使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装饰品的出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观念。

    山顶洞人将死者埋葬在下室﹐说明他们已经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有人认为尸体上及周围的赤铁矿粉象征血液﹐人死血枯﹐加上同色的物质﹐是希望死者在另外的世界中复活。

    山顶洞人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应用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制造出造型精美的骨器、角制品和大量的艺术品。

    碑记:《明弘治谏议大夫左长史翰林检讨马政撰文

    盘古氏,人祖也。生于混沌之初,鸿蒙未判之先。穴居而野处,草衣而木食,污尊而抔饮。当此之时也,无三光五岳之名,无三皇五帝之作,无三坟五典之书,列于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之说也。盘古氏,生参三才而赞两仪,子三皇而孙五帝,盖自是而人极始立,人道始明,人文始着。故曰:一气未分道在天地,两仪既判,道在圣人,盘古氏以之,自是而有卦画,而有结绳,而有网罟人制,何者不自盘古氏肇邪?自是而有耒耜,而有衣裳,而有律吕之音,何者不自盘古氏来耶。史弁三皇,书冠五帝,古今上下知有三皇五帝,而不知有盘古氏,岂荒远在所略耶!侧闻,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不有我祖,何开我人。岂可使古今上下知有我人而不知有我祖也!茫茫堪舆,俯仰无垠,知者盖寡,谁其貌之。青实故虚也,在邑南十有五里,邃故迹可寻,第恐庄列之言涉于虚,史传之纪沦于妄,夷考其实,有庙在里,有墓在沟,突兀如昔;自有国有家而即有也。皆青人之所见闻者,矧可绎思。走童而谒,尚记陈容古貌,精爽逼人。土僧传说:杨仆等建造,弘治戊申刘侯视篆,得陈景春氏作俑,而一新之,犹未备也。讫周侯下车,得孙克晖作倡而大新之。易小以大,易甓以石,易涂泥而金铁之,使万古不易之基,一旦而改观。祝之而雨,祷之而晴,报应如响,谁之绩欤?谓可无记,以垂永久,昭后来也。记欤,敢从而铭之,铭曰;盘古有庙,青人瞻眺;盘古有像,青人仰望;盘古有沟,青人夷游;盘古有墓,青人慨慕;盘古有门,青人见闻;盘古有里,青人振起;盘古有名,青人勒铭。

    弘治十七年岁在甲子春正月丁丑立》

    结合前面我们了解到的史前史实以及道教关于盘古的创世神传说。我们可以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原始人群时期,人类处于蒙昧阶段,在野外山洞里居住(没有定居)。用草作衣服,从树上采集果实为食。渴了到河边用手捧着水喝,顾不上脏污的问题。当时没有任何典籍,后来各种典籍说的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指的都是这个阶段。

    年,晚期智人入侵中国大陆,并到达长城以北,消灭或同化了许家窑人等早期智人。早期智人从组织形式来说,处于原始人群阶段。而晚期智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萌芽状态。团结性来说远强于早期智人。所以能够战胜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广泛散布于中国大陆。处于这一时期的遗址以内蒙古的河套人(年)最早,陕西的黄龙人和韩城人(年)稍晚,广西的麒麟山人(年)和北京(河北地区)的山顶洞人(年)较晚。

    山顶洞人从年,在河北地区散布开来,由于当时条件的艰苦,一个地点的资源是有限的,当时实行内婚制,无法辨别谁是孩子的父亲,所以小孩子只认得母亲,而不认父亲。所以当部落的人口发展一段时间后,由于资源的限制,就会将某一个母亲连同她的孩子(一般已经成年)一起赶出部落。

    母亲带着她的孩子迁徙到离部落稍远的地方(以不会影响部落的食物资源为基本条件)找到洞穴居住。母亲带着女子在家采集果实,而成年男子从事渔猎。于是便形成了以部落为中心,各卫星氏族围绕部落的状况。于是部落的势力范围便一天天扩大。山顶洞人便以周口店为中心,广泛分布于河北广大地区。这些氏族随着人口的增加便形成新的部落,并不与原来的部落相亲,反而也会发生资源争夺的情况。而当时男子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保卫氏族部落不被敌人击破,当时的主要食物来源是采集,而渔猎能够改善营养状况,但是渔猎往往有很多危险。以老祖母为首的女人们由于掌握主要经济来源而地位崇高。且所有氏族中的人都是老祖母的直系后代,所以也不可能对老祖母的地位发起挑战。

    当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