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色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刘邦大传 >

第70部分

刘邦大传-第70部分

小说: 刘邦大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下是可以在马上得之,但却能够在马上治理吗?商汤、周武得天下是用武力,但却也要用典章制度来守成的啊!文武并用,才是长久之术呀!”

“以前吴王夫差、智伯。秦始皇都是过度倚赖武力而导致灭亡的啊!如果秦朝在统一天下后,能够效法先圣,实行仁义,陛下安得有天下乎?”

刘邦听了,也自觉不好意思,便表示:

“请试着为我讲一些秦所以失天下、我所以得天下,以及古今成败的道理吧!”

陆贾便简单地记载些存亡的关键原因,共有十二篇,每篇整理完后,便向刘邦奏上,刘邦都点头称许,左右同呼万岁,并称陆贾所整理出的奏篇为《新语》。

这段时间,政治比较安定,一切没事,劳碌惯了的刘邦却生了场小病。心情郁闷使他不想见人,常躺卧在禁中休息,并告诉侍从的太监,谁也不准进来。

有时一连好几天,也都不上朝,周勃、灌婴等有事禀告,也不接见。

樊哙听到这种现象,立刻要求晋见刘邦。

刘邦自然也拒绝接见,樊哙直闯禁中,用手推开侍从直入,大臣们也立刻跟随其后进去。

只见刘邦和一位宦官睡卧着。

樊哙等跪下流涕劝道:

“昔日,陛下和臣等在丰沛起义,逐定天下时,是何其雄壮啊!如今天下刚定,您怎就变得如此疲惫。而且陛下重病,微臣等多么的担心啊!陛下不愿和臣等共计国家大事,却宁可和一宦者独自在此吗?陛下难道不见赵高亡秦之事乎?”

刘邦不好意思,大笑而起,立刻上朝议事。

淮南王见醢起义

秋七月,再度发生震撼天下的大事。

惟一仅存的异姓大诸侯——淮南王英布举兵造反。

英布和彭越相同,都是盗贼出身,但彭越以打游击战出名,并未成为正规的将领。

英布则以其过人的猛勇为项羽所欣赏,成为楚军先锋军团大将,作战之勇敢被公认仅次于项羽,即使龙且都尚逊他一筹。

不过项羽似乎看不起英布的出身,一直未给予他应有的礼遇,这也是英布后来叛楚投汉的最主要原因。

刘邦自己也干过土匪,所以对英布倒不会用有色眼光看待,甚至给予和自己完全相同的食宿条件,让鲁直的英布感动得泪流不停。

荥阳对峙期间,英布数度坚守成皋,两人患难与共,倒建立了不少交情。

汉王朝建立后,虽然身为最南端的诸侯王,英布仍常不远千里地参加长安或洛阳的庆典,向心力方面算是相当不错的了。

但他和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同时受封,而且三人都以军功闻名,因此在心态上也有英雄相惜之感。

韩信在未央官被害事件,对英布是件重大打击,从此他便很少参加中央的庆典。

陈豨造反时,英布也只派部属前往,但刘邦以其距离较远,并未怪罪。

导火线则是彭越被杀事件。

韩信造反罪证不足,虽被杀,但总算留得全尸。

彭越就惨了,他的罪证完全是吕后捏造的,为了证明这些罪证的可靠,彭越必须完全依照造反者的处罚执行,除来首示众外,他的身体还被分尸后醢成肉干,分送给各地的诸侯食用。

使者送彭越之醢肉到淮南时,英布正在外狩猎,见到醢肉,又恐惧又恶心,立刻暗中令人集结部队,注意都郡有什么紧急的反应。

英布有位非常宠爱的妃子生病就医,中大夫贵赫想透过妃子讨好英布,因而以厚礼邀请妃子到家中饮宴。

英布接到消息,怀疑贲赫引诱其妃子,有不可告人之事,乃下令逮捕贲赫。

贲赫逃往长安,向刘邦诬指英布谋反,他上状表示:

“英布早有叛变计划,趁此时阴谋未发,先捕而诛杀之。”

刘邦无法确认,乃以此状传阅相国萧何。

萧何表示:

“英布应不至于有此阴谋,恐是仇家诬告,请先械系贲赫,再派人到英布处征验。”

英布见贲赫逃往长安,便怀疑他会密告国中很多不可见人之事,又见朝廷派使节来,害怕自己落入韩信及彭越被骗上京的后尘,遂杀害贲赫全家,举兵造反'奇·书·网…整。理'提。供'。造反消息传至长安,刘邦便赦免贲赫,并以之为将军,准备攻击英布。

英布将使下计,不足虑也

刘邦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商讨对付英布的计划。

众将领表示:“现在除了发兵出击,坑杀那家伙外,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

刘邦听了摇头苦笑。

夏侯婴看出刘邦心中的担忧,立刻召见楚国故令尹薛公,问他对英布造反的看法。

薛公道:“英布倒是非反不可的。”

夏侯婴问:“这又怎么讲呢?皇上已裂地封之为王,并给以爵位食邑,他还有什么理由非造反不可?”

薛公解释道:“去年彭越被杀,前年韩信也遇害了,这三个人原本军事功劳最大,可谓同功一体,因此英布也自疑祸将及身,故非造反不可了!”

夏侯婴将薛公的看法告诉刘邦,刘邦也立刻下令召见之。

刘邦问薛公,如何才能有效对付英布。

薛公答道:“英布这个人的战术虽高明,战略却颇拙劣,不足畏也!”

刘邦问其故。

薛公说:“如果英布在战略上使出上计,函谷关以东之地可能非汉所有。如果能使出中计,胜败之数犹未可知。但若采行下计,陛下可安枕而卧也。”

“何谓上计?”

“东向攻陷吴国,西取楚国,北上并吞齐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则函谷关以东,恐非汉之所有了。”

“何谓中计?”

“东向攻陷东吴,西取楚国,并合韩魏,拥据敖仓之粮食,阻塞成皋之出口,则胜败未可知也。”

“何谓下计?”

“东向攻陷楚国,西取下蔡,将辎重保留在越地,谨守长沙故居,则陛下可安枕而卧,汉王朝也可无事而安了。”

“你判断英布会采用哪种战略!”

“英布会采用下计!”

“哦!为什么你判断他会放弃上计和中计,而采取下计呢?”

“英布是骊山囚犯出身,凭努力得以成万乘之尊,但这人眼光不远,但顾自身,不会作长远打算,因此不会采用宏观却困难的上计,也不会采用略带冒险的中计,反而会趋向急效又安全的下计。”

刘邦认为薛公分析得极有道理,乃封以千户官职。

即日,刘邦改派皇子刘长为淮南王,并正式宣布征讨叛王英布。

【陈文德说评】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烹煎小鱼,不可常常翻动,因为翻动太多,小鱼容易破碎。

治理大国,因沟通不便,传达容易错误,相互信任不易,因此不可经常有变局,否则容易崩坏。

最重要的是清静无为,以道莅临天下。天神人鬼各安其位,鬼不假装为神,非但鬼不会假装为神,神也不会随意伤人,不仅神不伤人,握有权位在上阶层也不随便伤人。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人民,都不相互伤害,才能很快建立长远的共识,维持住国家的安定。

汉王朝建立初期,局势。再呈现动荡不安,诸侯相继反叛,刘邦疲于奔命,诚如薛公所言,他们是非反不可的。

刘邦绝不是一般小说家所描述的好杀功臣,明太祖朱元璋那种神经质似的不安,并未见之于刘邦身上。从年轻时代的人格发展看来,刘邦倒是相当容易相信别人的。

刘邦最大的梦魔是韩信,这个经由萧何极力推荐、自己破格提拔的军事天才,也是他能击败项羽最大的“武器”。但韩信的力量成长太快,又常自矜其能,表面上虽显得还算忠于自已,不过他一味发展自己的实力,对刘邦有意无意地疏远的作为,就算刘邦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周围的近臣们也绝对受不了。

不安常会快速地传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冤情,都来自于想像。

人类彼此要相信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事,两地相隔甚远的情况下,很少有人会从善意去解释他人的行为,因此。有风吹草动,想像的空间会逼得每个有力量的诸侯都非造反不可的。

从韩王信、彭越、英布的事件中,可以看出刘邦和诸侯间的沟通相当不良,如果不能小心培养彼此间的信任,悲剧似乎是很难阻挡得住的。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确不可不特别加以留意。

刘邦大传……第三章 刘邦之死

第三章 刘邦之死

刘邦却骂道:“江湖郎中,我以平民身分靠三尺宝剑而取天下,这都是天命啊!如今我天命已尽,就算扁鹊再生也没有救了!”

废立太子的争议

刘邦晚年,心里最大的隐忧除了匈奴威胁、异姓诸侯叛变外,就要属继承人的问题了。

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是当然的继承人,在汉王时代便以之为太子了。

但刘盈生性仁慈、软弱,有点放不开,一点也没有乱世领导者应有的风范,虽然历经患难,但刘盈就是学不会如何来保护自己。

除了长相高大英俊外,刘盈一点也不像他的父母亲,他既没有刘邦的瀟洒和大而化之,也没有吕后的坚强及狠毒。加上刘邦长年在外,对这个儿子也实在没有什么感情可言。

特别在刘邦晚年,宠爱年轻的戚姬,戚姬所生的儿子如意,既聪慧又可爱,年纪虽小,却颇为懂事,反应又快。刘邦认为如意比较像自己,便有心废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

虽然戚姬也结集了不少支持如意的臣子,但元老众臣都比较同情个性仁爱、又没有犯大错的刘盈,所以每次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刘邦总是少数派,使这件继承人的大事,一直都未有什么进展。

最担心的莫过于刘盈的生母吕后,长年的患难和孤独,吕后变得相当地敏感而不安,对别人有极端不信任倾向;经常的忍耐,也将她磨练得坚强而好胜。好不容易挨到这么成功的一天,如果太子刘盈被废,自己未来的权势将随之而去,一生的心血也付诸流水。

事情照这样发展下来,由于刘邦具有绝对的决定权,迟早刘盈是要被废掉的。吕后对这件事,视为空前大灾难,但除了恨得咬牙切齿外,似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很多人跟她建议张良长于谋划,又深为皇上所信任,若能得到张良支持,刘盈便安全多了。

吕后乃下令建成侯吕泽设法取得张良的协助。

其实,张良本人也反对废立太子,他认为一动不如一静,任何人为刻意的变化,只会造成未来的混乱。但他认为这是刘邦的事,只要刘邦不问,他便一概不管,让一切顺其自然发展。

皇太子的四大护法

吕泽设法强留住张良,软硬兼施,死皮赖脸地要求张良给予协助。

“先生是皇上最信任的谋臣,如今皇上想废立太子,这对国家前程是非常不利的,先生您怎能够视而不见,高枕而卧乎?”

张良推辞道:

“早年皇上经常陷入困难,幸用臣之规划得以解决,如今天下安定,皇上以个人的爱欲要替换太子,这是他们骨肉之间的事呀!就是有百余位大臣的反对,最后的结果,还是要由皇上一个人来决定的啊!”

吕泽:“无论如何,也不用管结果是怎么样,还是请先生救救太子,为他谋划谋划吧!”

张良只好表示:

“这不是靠口舌争辩就可以解决的。我知道皇上一直想邀请四位高人为其幕僚,但这四人年岁已大,皆以为皇上为人傲慢轻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