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复兴系统-第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整理这些手稿的时候,王耀是抱着虔诚的心思,恭恭敬敬一丝不苟的进行整理,不敢有丝毫松懈,生怕怠慢了先贤的心血。
王耀就这样一动不动的整理着,一直到夜幕降临,怕惊扰到还在熟睡的老人,王耀没敢开点灯,而是点了油灯照明。
老人似乎真的累极,睡了一下午也不见要醒过来的意思,不过让人高兴的是,金老爷子似乎不再咳嗽了。
王耀整理完了一整部手稿,算是金老爷子先前已经整理出的两百多页,这部手稿一共有将近四百多页。
王耀停笔的那一瞬间,系统也给予了提示。
‘宿主收集《竹板快书》完整剧目,《水浒》’
竹板快书跟西河大鼓都是评书门的一种,但是表演方式有些差距,西河大鼓以说唱著称,竹板快书除了有说唱还有形体动作,因为竹板快书多是《水浒传》这一类的英雄题材,所以时常会有形体动作增加舞台效果。
快节奏的说唱和生动的肢体表现,让这们艺术放到国外,就是所谓的rap了。
王耀整理出来的这部《水浒》里有一百多个小段,分别都是《水浒传》里的一些经典剧情改编的,其中武松的就有二十五个小段,如《景阳冈》《调虎计》《快活林》等。
传闻竹板快书的起源就是以为SD的落魄武状元,采集当地武松的故事编写的一些小段,打着竹板表演武术发展来的。
提起这个武状元,有人猜测是清末最伟大的慈善家,民办教育家武训,这位出生在SD的武七有着‘千古奇丐’的美誉,因为他是为一个以乞丐身份被记录在正史里的。
在古代,乞丐是不能算作人的,顶多跟畜生是一个级别的,根本没有身份地位。
但是这位武训却是一个奇人,他原名武七在家排行老七,七岁丧父亲,开始乞讨为生,十四岁被雇佣童工,因为没有知识被雇主欺负赖账。
当时意识到,没有知识文盲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决定行乞兴学,为了不让更多的孩子受到这些黑心商人的伤害,再吃跟他一样文盲的亏。
于是他从二十岁开始乞讨,行乞十年,三十岁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他的行乞方式,刚开始时唱着乞丐的段子,后来学艺不精只能学习驴马牛等牲畜的叫声引来人们嘲笑。
更奇特的是他在行乞的时候也会把自己行乞兴学的梦想告诉所有人“拾线头,缠线蛋,一心修个义学院;缠线蛋,接线头,修个义学不犯愁。”
一路以来无数人嘲笑他一个乞丐还想办学堂,是痴心妄想,但是武七默默的坚持了下来。
十年之后武七在家乡买了田地准备办学堂,剩下的钱以放贷的形式放给商人赚钱利息。
又过了十九年,武七四十九岁,这时他已经有了百亩良田,四千余吊钱,甚至比乡绅还要有钱,但是他依旧沿街行乞从未间断也从未享乐,一直就是为了攒钱兴办学堂,帮他筹划学堂的是同乡的一个举人。
武七的举动令同乡的杨举人十分赞赏,但是看着他年纪大却没有孩子变劝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先娶妻生子,但是武七确说“不娶妻,不生子,修个义学才无私。”,胸怀让杨举人五体投地。
武七五十岁的时候,终于建立了第一所学堂,花光了4000吊积蓄,聘请当地的举人进士教书,并且亲自上门跪求那些贫苦人家孩子去学堂上学。
他用了三十年跪着乞讨为贫苦人家孩子办学堂,还要跪着求那些贫苦人家的孩子来上学,这份对知识的执着和大情怀,让人满心敬佩。
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武七对于教育和知识似乎带着一种痴迷和虔诚的姿态,他明明算是校长级别的人物,大善人,但是面对学生和老师,他都显得卑微至极。
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
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
对于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武七会跪下声泪俱下的劝说“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
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但是这个五十多岁的汉子乞讨时可能都不曾跪拜,但是却对这些学生老师跪拜,这种对于知识的狂热让所有人动容,老师不敢懒惰用心教书,学生不满懈怠,用心读书。
武七就是用这样一种卑微虔诚,甚至祈求的方式让学堂维持下去,没人懂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钱,还是为了名?
又过了两年,武七跟当地寺院合作创办了第二间学堂,武七还是用他乞讨的钱来办学堂。
武七一心一意兴办义学,为免妻室之累,他一生不娶妻、不置家,其兄长亲友多次求取资助都被他拒绝,他唱道:“不顾亲,不顾故,义学我修好几处。”
后来SD巡抚听说了武七的大义行为,大为震惊,亲自去拜访,筹款两百两募捐,并且免除了学生老师的徭役和赋税,还给武七赐名武训。
取‘垂训于世’的寓意。
同时光绪帝亲自颁给武训‘乐善好施’的匾额。
武训的大义善行震惊朝野,清廷授予‘义学正’名号赏赐黄马褂。
武训死于自己的私塾内,《清史稿》的记载,“(武训)病革,闻诸生诵读声,犹张目而笑”。
享年五十九岁。
出殡当日,堂邑、馆陶、临清三县官绅全体执绋送殡,遵照武训遗嘱归葬于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的东侧。各县乡民自动参加葬礼达万人以上,沿途来观者人山人海,一时师生哭声震天,乡民纷纷落泪。
这是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格才会赢得如此大的声誉。
人们无法理解武训这种跪着祈求办理学堂的心思,但是他们会被武训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
武训的精神后人敬仰,清廷为其修碑立传,以表彰他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一百二十四章 垂训于世()
第一百二十四章垂训于世
新千年之后,辛亥后的教育家们,如蔡元培、黄炎培、邓初民、李公朴等人士,蒋介石、汪精卫、戴季陶、何思源等政界要人,冯玉祥、张学良、杨虎城、段绳武、张自忠等军界人物,陶行知、郁达夫、臧克家等文教界人士,或撰文赞颂,或题辞纪念,或为以武训为名的义学捐款。
武训精神传承近半个世纪,最后却遭到了大埋没,被批成地主乡绅,阴险狡诈之徒。
当时负责这件事的是江清,他去了武训的学堂,见了学堂的那些老秀才,问了三个问题。
问:“武训是不是霸占了很多地?”
答:“是。”
问:“武训是经常欺骗乡亲吧?”
答:“是。”
问:“武训一贯放高利贷吧?”
答:“是。”
就这么三个问题,将一位伟大到无私的教育奉献者的心血,给否定并且扔进了深渊,被迫披上了‘敌人’的铁锅。
这口锅,一直背了三十年,才得以平凡。
武训这一生似乎跟三十年特别有缘,三十年吃苦,三十年办学,三十年背锅,三十年平反。
却经历了百年风霜,才得以名垂青史。
平凡的过程很艰难,民间呼声很高,但是上面并无动静,直到有五年过后,终有有所表态,为武训正名平反。
但是这种平反中,没有道歉,没有忏悔,没有补偿,没有人能站出来承担责任,平反的方式也只是一纸决议或一个短小的登报声明而已。
再大的罪过,天大的冤屈,似乎都可以被报纸上一个不起眼的小豆腐块平反文章在瞬间彻底消于无形。
而武训,连这样的待遇也没有。
王耀觉得武训这种人也不会在意一些子虚乌有的虚名,他渴望的只是国人后代的儿童不再因为没有知识而被欺负,被欺骗,这样就够了。
生前的苦难他已经尝尽,死后的苦难又算得了什么呢?
对于这样的人物,王耀也只是前几天再次读那本跟‘采生折割’有关乞丐的记载中,得知了,因为武训也是个乞丐。
这让王耀也知道了,乞丐跟乞丐,也是不一样的。
得知这位‘千古奇丐’的伟大事迹,王耀除了有些羞愧之外,更多的是好奇,因为民国时期很多中学生被问道最崇拜的历史人物,三四百份答案中,有说秦始皇的,有说汉武大帝的,有说成吉思汗的,也有更多说武训的。
但是现在呢?连王耀这种读过很多书的人都不知道武训,别的同龄人会知道这位为他们现在所享受的学习环境带来巨大贡献的乞丐吗?
年纪大一些的或许知道武训,更多的是因为那场政治运动的导火索,过去整个民族似乎都以政治或者其他目的酷刑对待了武训,而现在整个民族似乎以失忆的方式来对待武训。
王耀知道,武训那种人或许真的不会这些。
但是王耀同样也觉得,这样不公平,不应该让这样一位一辈子单纯只想着为教育,为后代,为民族兴办学校的教育家一直在缺席。
或许还有很多武训这样的圣人,为民族废寝忘食,甘心乞讨,呕心沥血,王耀会慢慢发掘,然后为他们修碑立传。
王耀似乎终于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就是让这些被遗忘的英雄们,不要一直被遗忘。
因为他们的精神没有因为遗忘而消失,反而绵延在每个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国人血脉里。
王耀手中毛笔第一次写到脱墨,最后几个字出来的时候,已经有些模糊了,但是依旧能辨认。
《武训传》
“宿主独立创作出不成熟剧目,开启天赋:创作”
王耀一怔,进入复兴空间,看着最中央的绿玉石砖。
宿主:王耀,
生命强度:E+
天赋:过目不忘,创作
基础技能:汉文字阅读(初级)
声乐(入门)
舞蹈(入门)
指法(入门)
专业技能:书法(中级):《简笔字》《兰亭序》《李斯石刻》《减字谱》
绘画(入门):
中医(入门):《指压法》《扁鹊内经》
越剧(初级):
评剧(初级):
快板(基础):
特殊技能:《公孙丑真迹·养气篇》《飞行基础理论》
《太极拳法》(残篇)效果:太极八劲中掤篇
复兴任务:评书(进度1/100)
(任务提示:复兴任务从个人成就,传承度,弘扬度三个方面评估,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奖励)
复兴项目:未激活
声望值:86332
属性版已经变得丰富了起来,跟这段时间王耀读书功不可没,声望值也马上就要到十万了,但是让王耀比较惊讶的是复兴任务进度增加了1。
要知道这段时间他特别多看了很多评书方面的书,也听了不少西河大鼓的段子,但是一直不见增长,这次创作出剧目却加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