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复兴系统-第4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世襄先生当年收集这些家具文物的时候条件非诚艰难,当时京城施行私房改造,规定出租房达到15间就要潮归功,当时他租了11间来存放这些宝贵文物,但是当时房管局眼红他的收藏,恶意刁难他,被逼无奈,王世襄先生将这些‘命根子’堆积在一件小房子中。
租房子的是一家铁匠,打铁的环境对于木制文物保护很不利,正好当时明珠博物馆刚刚完工,专门开了个家具展厅,香江一位收藏家愿意买下这批文物。
王世襄先生提出一个条件,所有东西都要捐献给明珠博物馆,,他不高卖,只要够买一套房的钱就行。
其中有四把明代吴丹雯紫檀木椅,是精品中的精品,按照合同,他只要交出一把就可以,但是他把四把全都交了出去,因为他觉得这套木椅已经在一起几百年了,让它们分离,是在不忍心。
这些文物摆在它应该在的地方供后人关上,亦如它们几百年前最初的模样。
问我何以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这是王耀对于这位先生的评价。
“启先生啊,你倒是收了个好徒弟。”王世襄先生对王耀也另眼相看“浑身上下没有一点像你。”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启功先生摆弄这桌上的玉案“小耀,见面礼呢。”
“这儿。”王耀从袖口里掏出一块玉雕,雕的是一直海东青。
“嗯,好功夫。”王世襄先生结果后眸子一亮,点点头“你雕的?”
“先生见笑了。”王耀抿唇说道。
“足以让现在市面上很多‘砖家’羞愧了。”王世襄先生大笑“那我就笑纳呢。”
“就这么笑纳了?”启功先生打趣道。
“不然呢,还指望着我回礼?我这一屋子可都是宝贝。”王世襄先生佯装肉痛。
王耀笑了笑“先生,我也不拐弯抹角,其实我这次来,是想请您出山,做我公司的执行总监。”
“执行总监?是个什么官职,听着像是个太监。”王世襄先生嘀咕道。
“就是内阁大学士。”启功先生白了他一眼。
“这大清都亡了。”王世襄先生嘿嘿一笑“不干。”
王耀嘴角一抽,没想到这位竟然拒绝的这么干脆。
“来,孩子吃点水果。”面相慈爱的王夫人袁荃猷端着果盘过来。
“谢谢伯母。”王耀甜甜的说道。
“这孩子长大真俊俏。”袁荃猷笑得满脸慈爱“启先生好福气啊。”
王耀确实挺讨长辈喜欢的。
“袁姐要是喜欢,过继给您。”启功先生笑呵呵的说道。
王耀笑容一僵,王世襄先生险些被呛到。
“世襄啊,你说你现在还有着一把力气,光写字也没什么意思啊,不去外面走走,看看新世界?”启功先生笑道。
“老而不死是为贼啊。”王世襄先生哼哼道。
“你这是咒我我。”启功先生笑着摇摇头“我这个徒弟别看年纪小,能耐可大。”
“说来也怪,你怎么会培养出这么有能耐的土地?”王世襄先生眯着眼笑道。
王耀心中一凛,隐隐察觉到王世襄先生对他似乎有一些不友善。
“我这徒弟,养起来好几门落下的手艺,连学业都耽误了。”启功先生转头说道。
王世襄先生微微挑眉,转头再次打量王耀。
王耀外形和气质肯定没得说,在家一身华贵汉服,每一个细节都很考究,一看就是富贵人家的孩子,虽然这个年代穿汉服他也觉得有些奇怪,但是也不是不能接受。
他以为王耀应该是某个世家子弟,拜了启功先生之后,想在收藏界文物界做点事情,没想到,竟然是走传统手艺路线的。
“小子是做什么的?”王世襄先生问道。
“我是学戏的,越剧。”王耀说道“其他的也略懂一些,得过梅先生的点拨。”
“嘶!”王世襄先生倒吸一口冷气“受过梅老板点拨?”
“我这学生什么都好,就是谦虚。”启功先生笑眯眯的说道“你不是挺喜欢现在流行的那个《武训传》的吗,就是我徒弟写的。”
王世襄先生神色大变,原本一直眯眯着的笑眼也睁开了“还有这能耐?”
“献丑,献丑。”王耀谦虚道。
“来来来,来一段我听听越剧版本的。”王世襄先生兴致勃勃的说道。
王耀也不扭捏,起身亮相。
“好身段。”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从小家里养着好几个戏班子的王世襄先生自然一眼能看到王耀的深浅。
谁知王耀一开口,老人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携书剑,滞京华。
路有招贤黄榜挂,飘零空负盖世才华。
老儒生,满腹牢骚话。
科科落第居人下,处处长赊酒饭茶。问何日文章有价?
混龙蛇,难分真与假。
一俟秋闱经试罢,观灯闹酒度韶华,愿不负十年窗下。”
PS:感谢娜喵的100打赏~万分感谢~
最后的这个词是粤曲《紫钗记》的一段,写的真好,潸然泪下,戏曲的词都太好了。。。。
第四百一十五章 美食()
第四百一十五章美食
十年寒窗。
这四个对天下读书人,不论古今都是十分具有重量的,为安居乐业而读书,为平天下而读书,为匡扶正义而读书,还有为民族复兴崛起而读书。
当初年少时藏在心中的梦想,在刻骨艰难的读书过程中不断磨练,不断的继续,最后读成的人,永远都不会忘记这段历史和梦想。
即便老了,但是这份读书人的记忆,已经印如血脉中了。
饮冰十年,难凉热血。
王世襄先生毫无疑问是个读书人,而且还是个读成了的人,只不过因为看破了一些东西,最后放弃了一些,等老了的时候,给自己找了一个‘老来闲’的借口,假装自己已经忘了当初读书时的梦想。
但是有些东西,是无法被遗忘的,也不是装傻能够解决的,如果他真的忘记了,又怎么会在申奥成功后多次想国内组委会提出具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开幕仪式建议?
王耀唱的这段是粤曲《紫钗记》,是从昆曲《紫钗记》中二次创作的一个粤曲曲目,作者是近代著名的剧作家唐涤生先生。
《紫钗记》被誉为临川四梦之第一梦,故事背景选自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故事讲述陇西才子李益在长安应试时遇到了霍家小玉,以拾得紫钗为聘,修鸳鸯盟,可刚刚新婚就中了状元,当地权贵卢太尉让新及第的都上门,唯独李益没来。
于是卢太尉使坏让李益立即启程去玉门关任职,不得返京。
一去三年,小玉家在这期间也衰败的快,甚至到了典珠卖钗的地步,而卖的紫钗正好落在卢太尉手中,待李益回长安,卢太尉拿钗给李益骗说小玉已变心改嫁,又不让其返家,软禁太尉府中,逼其与自己女儿成亲。幸有黄衣侠客和好友相助,最后男女主人公冰释前嫌共结连理。
故事通过一个被迫害的打压的柔弱状元和一个坚毅女性的曲折爱情故事,来表达一种现实主义中的理想状态,尽管里尽磨难,但是最终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从旧社会走来的老人们都是遍体鳞伤,最好的青春和才华奉献给了这个社会和国家,然而在老年时却因飞速发展的社会以及一种被抛弃状态生活者。
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
伟大的领导人曾经这么对祖国的花朵说,因为他们是希望,但是这种希望不是针对年轻人,也针对有一些还有想法的所有人,包括老年人。
这个社会全部都在为年轻人和未来服务,所有人都在忽略老人的生存需求和状态,很多人老年人因为没有了劳动力之后,感觉丧失了社会价值,被社会所遗弃。
而现在的年轻人和主流社会也理所当然的觉得很多老人不需要什么生存空间,忘记了今天的一切,都是当年这些老人用血汗生命换来的。
王世襄先生这种人面对王耀的邀请,都会说出‘老而不死是为贼’这种消极的话,让王耀确实很诧异。
不过还好,王耀用一小段唱词点燃了老人心中的不甘。
凭什么?
“真是诛心之策啊。”启功先生看了看兴高采烈去厨房亲自下厨的王世襄先生,转头对王耀轻笑道。
王耀嘿嘿一笑。
“不过你也别太得意,没那么容易。”启功先生又笑着摇摇头,把手上的书递给他“抓紧看,这家伙收藏了很多孤本。”
王耀眸子一亮。
华夏是美食文化发达的文明,甚至都可以骄傲的不加上之一,影响了整个亚太地区不说,种类做法以及口味更是囊括整个西方美食,除非一些特殊当地食材的影响。
而华夏自古也出了不少有名的吃货,比如大名鼎鼎的苏轼,东坡肉就不用说了,连说出‘君子远庖厨’的孔子也是个美食家。
《论语·乡党》中有一段孔子对于美食的定义。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惟酒无量,不及乱。
不撤姜食。
祭于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寝不语。
还有曹操,李渔,张岱等著名文学家也都是美食爱好者,
食色性也,永远是不变的主题。
而近代也有很多美食家,王世襄先生自然算是一个,被誉为当代京城第一烹饪圣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刚刚走出那十年阴影,曾经被打成右派的几位文学家,王世襄,吴祖光,汪曾祺,黄宗江,范用,黄永玉等人还组了一个社团,叫做‘好吃会’。
老友们聚在一起攒局,每个人都带一道菜,而王世襄先生早年以一道简单的‘闷葱’独占鳌头多年。
而这个‘好吃会’的前身,是一个叫做‘二流堂’的文人组织,里面有许多位为新龙国文化和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先生们,在当年被打成右派,自嘲自己无所事事像个二流子似得,所以起了个这个名字。
被誉为文艺界泥石流的汪曾祺大师对王世襄先生的闷葱到死都死念念不忘。
这位华夏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文学大师为什么被起了个文艺泥石流的名头,主要是因为写作风格清奇,他的诗一般都是这样的。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
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
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让人猝不及防的风格,讽刺中带着真实的表达叫人欲罢不能。
可惜这位先生去世的太早,要不然王耀一定求这位先生写一个剧本。
不过王世襄先生的手艺真的是让人惊讶,王耀是一个对口舌之欲十分淡漠的人,在他眼中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