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级复兴系统-第4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总的来说,全国的戏曲市场稍微有了些活力,至少在一些地方台的节目上能看到地方戏的影子了,而且新闻也不再只有娱乐明星八卦了,戏曲新闻时不时也会登上头条。
白花剧团现在的大角有四位,茅韦涛,项霖恺,还有另外两位中年艺术家,古话说一个角养一个戏班子,现在也是,茅韦涛不说了本身就名气不小,虽然这一年都在忙活剧团的事情没有登台,但是几次搭戏都吸粉无数,在大学生中,尤其是女大学生中有着很高的人气,她一个至少能卖五百张票。
项霖恺由《武训传》一炮而红,嗓音厚,功夫稳也吸粉一片,很受年轻观众喜爱,现在基本上是白花剧团的主要台柱子了,也很卖票。
现在杭城的越剧基本上属于一家独大了,而且场地也从之前的五百人剧场换到了一千两百人的新剧场,杭城艺校的新校区旁边还盖了一个中大型的剧院,平时当做学校体育馆,偶尔和百花剧院合作举办活动。
但是市场基本上饱和了,茅韦涛正在杭城周边的几个城镇做调查,希望扩大市场。
过去一个大角能搭个两千人台不费劲,不过大多数成名大角都不搭大台,都是取给达官贵人唱,像余派大师余叔岩成名后基本上不轻易搭台,第一是赚够了钱,第二就是不能轻易亮嗓,要保值。
但是现代可定不一样,第一是戏曲还是需要发展普及的,第二就是没有过去那种达官贵人包场了,戏曲还是得回归民众才会有活力。
必须要打破之前因为给戏曲挂上国粹的帽子,导致民众带来的那种疏离感和抵抗心里,才能让戏曲继续流行起来王耀给出的方向,茅韦涛一直在试探性的实验中,至少现在杭城算是成功了。
贺赛飞基本就是在剧团里帮着看新人,也不唱戏了,不是不爱唱,而是茅韦涛不唱,王耀不唱,她一个人也懒得唱,偶尔还接个电视剧,电影什么的,不过有点像退休的状态。
“飞姐,你是不是胖了?”王耀打量着窝在沙发上打盹的贺赛飞。
“滚,你才胖了。”贺赛飞懒洋洋的回了一句。
王耀走过去在她被旗袍包裹的玲珑腰肢上戳了戳“真胖了,才一个月没见。”
“你是不是要死啊!”贺赛飞怕痒,缩成一团羞恼的踢了王耀一脚。
“怎么着?要冬眠啊?这霜降刚过。”王耀笑道。
“别理她,更年期提前。”茅韦涛走进来笑道“你什么时候回来的?”
“昨天啊。”王耀挤开霸占了一张沙发的贺赛飞笑道“师姐气色不错啊。”
“人逢喜事精神爽嘛。”贺赛飞打了个哈欠。
“师姐有喜了?”王耀惊讶道。
“瞎说什么呢,这不是晶晶要出科了嘛。”茅韦涛白了眼王耀笑道“以后我就不用一个人忙活了。”
PS:感谢娜喵的200打赏~
第三百七十七章 文化自卑()
第三百七十七章文化自卑
“她才大二啊。”王耀摸了摸鼻子。
“她什么成绩你还不知道?”茅韦涛笑了笑“就你一个天才?”
王耀笑了笑“定了什么时候?”
“还没看日子。”茅韦涛说道“到时候通知你,你来干嘛了?视察工作?”
“没,这不来看看你们嘛。”王耀说道。
“又有什么指示啊。”贺赛飞撇了撇嘴。
“我那电影成绩不是还不错?我就写了个音乐剧。”王耀笑着说道。
“哟,大爷您可真谦虚,赚的钱听说都能买下小半个西湖了。”贺赛飞挤兑道。
“低调,低调。”王耀笑了笑“师姐有没有想法?”
“西方音乐剧一窍不通,你要是想融合戏曲,改变风格弄成音乐戏曲,倒也不是不行,就是有个问题,语言。”茅韦涛说道。
“字幕,百老汇的字幕系统还挺完善的。”王耀笑道。
“戏曲讲究的静,跟西方人喜欢那套懂和夸张效果相比,太吃亏了,观众肯定接受不了,要是你改的像西方了,那咱们演员接受不了。”茅韦涛抛出了第二个问题。
“我想过了,文戏太难,就都上武戏。”王耀说道。
“那不就是舞台剧了?”贺赛飞爬起来扒着王耀肩膀打了个哈欠。
“现代化的戏曲,就得有创新不是?”王耀笑道。
“嗯,有道理,不过我们团马上又一出大戏,你什么时候排?”茅韦涛想了想,点头问道。
“我准备来个大杂烩,不只是戏曲,多个曲种同台。”王耀说道。
“你是要疯啊?会被那群老前辈骂死的。”贺赛飞听后拧着王耀耳朵嗔道。
“改革都是要经历风雨的嘛。”王耀耸了耸肩。
“你想从唱腔到曲调,全部革掉?”茅韦涛皱起眉。
“留韵,我想用滑稽戏为主体。”王耀说道。
华夏戏曲早期主要组成是三大部分,民间歌舞,民间说唱,还有滑稽戏。
滑稽戏出现比较晚,清末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种叫做‘说新闻’的民间艺术形式,就是将当时报纸上的新闻用一些喜剧加工说给老百姓听,跟评书相声不同,他们只说新闻。
可以说是最早的‘段子手’。
其中杭城有一位叫做杜宝林的著名段子手。
文明戏大师江笑笑将杜宝林的段子艺术加工,改成有曲有目的长剧,在明珠江南一带演出,爆红一时,在京剧和越剧独大的年代,开创了滑稽剧。
同时滑稽剧也是小品的老师,早起滑稽剧不但有话剧和戏曲的表演,更有杂技和曲艺的内容,只不过小品后来只取了其中舞台剧的部分。
小品兴盛以后,滑稽剧就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唯一相似的是东北的二人转形式。
王耀要将滑稽剧这种大杂烩的模式改进到现代戏曲中,这个想法在理论上是成立的。
因为滑稽剧的弹性大,舞台风格轻松,喜剧效果浓郁观众接受程度高,而包容性也强,滑稽剧号称九腔十八调来者不拒,即便是越剧京剧同台争艳,也不会显得太过突兀,只不过有些不严肃。
不过,喜剧为什么要严肃?
“你得想好了。”贺赛飞拧着王耀的耳朵“你跟徐老商量一下。”
“师父应该会统一。”王耀笑道。
“如果你真要做这件事儿,那可是梨园行的大事情。”茅韦涛笑着说道“我们当然是无条件支持你。”
“反正用的人也不多,到时候再说,晚上一起吃饭吧。”王耀笑道。
“跟您吃一顿饭现在可真不容易,想当年还是个吃货的时候顿顿不落。”贺赛飞轻笑道。
王耀眯起眼,咧嘴笑了笑。
东西方的舞台文化形式中,跟戏曲相似的不是歌剧,而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音乐剧。
音乐剧融合了歌舞,话剧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而且运用了大量的现代技术,灯光布景烘托的场景不比电影效果差。
王耀在百老汇看过机场音乐剧之后,觉得如果想要把戏曲真正的推进到现代,借鉴音乐剧的结构模式是很科学的。
戏曲是融合了华夏艺术的大集成者,是传统文化中涵盖最多领域的一项艺术形式,在上面可有着属于华夏的独有的文化特征。
但是却缺少一样东西,就是现代化。
戏曲仿佛从建国时期就停滞发展了,也并没有将华夏现代化的文化融入其中,其中一部分是因为华夏当时现代文化发展的并不成熟,没有什么可融合的,另外就是一些保守派认为传统的东西就应该留在传统中。
这本身就是一种错误,传统是传统,发展是发展,两者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只不过就像是新派旧派之间的关系,比如文学和哲学流派,儒家起初有孔子以仁为本,同时也有孟子以义为尊,后来不断发展壮大整个儒家学派,才有了繁荣千百年的儒家盛况。
提起儒家学派,要提起孔孟,同时也会提起荀颜,也会提到完善儒家理学的朱熹,更不能不提将重塑心学的王阳明,任何一项文化都是要有可持续发展的。
因为宇宙是变化的,地球是变化的,自然是变化,所以文化也是变化的,没有什么能一成不变,传统必须要传承和保护,但是发展还是需要包容一些新的声音的。
表现只是一种形式,而戏曲是一种文化内核,不是戏曲搬上银幕就不叫戏曲了,只要表演者和剧本文化符合戏曲的传承,那么就是戏曲。
同样在舞台上表演,有的叫小品,有的叫相声,有的叫话剧相似,但是不会相同。
戏曲的内核除了表演形式中的唱念做打之外,更重要的是一种留白之美,话说七分,三分靠品,戏也如此,戏曲不会像评书那样主观的去构建一个新的价值观,戏曲表达除了人物该有的特质之外,剩下都要观众自己回味。
所以才又那句老话,生书熟戏,听不腻的曲艺。
一出戏,不是电视剧交代了一个故事,或者一个道理,戏如人生是指一出戏里藏着悲欢离合,而且不止是指台上人物,还有台下观众的共鸣,这是戏曲奇妙的地方。
西方的歌剧也类似,但是歌剧的表达更加直白,留给观众的地方不多,而且歌剧过于注重表演的严谨性,对于声调拿捏都十分刻意。
戏曲相比随意一些,有些时候演员还会凭借入戏的状态改词改调,进而成为一段佳话,戏曲不是一成不变的程序化表演,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表达。
而且跟戏曲息息相关的就是剧目和文化程度,地方戏早年间除了是达官贵人的消遣之外,更多的是田间百姓的娱乐,所以有一些民间戏都是根据地方的故事改编的,比如《西游记》这种,明代之前,唐僧取经这个故事在全国每个地方都不一样。
吴承恩写的这部《西游记》在那个时候只是这个庞大IP中的一个分支而已,只不过因为这部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拔高,成为了大量传唱的一个版本,久而久之成为‘业内权威’。
如果真正研究神话或者研究民俗小说的学者,并不会把《西游记》当成唯一的资料,这种神话故事在道教系统里都众说纷纷,但是不可否定的是,唐僧四人取经的这个IP从很早以前就是民间流传的故事,因为老百姓从小听过,所以搬到戏台上,才有观众。
如果你在唐宋时期唱《红楼梦》,那毫无疑问,没人听,因为文化氛围和听众基础是没有的。
所以戏曲的发展,是跟着文化氛围和听众基础息息相关的。
现代人有着良好的教育资源,所以接触文字比较早,而且还有电视剧的辅助,对于很多故事有一定的基础,这对于戏曲是一件好事儿。
但是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个问题的出现,就是戏曲中的方言以及韵脚跟普通话有些出入,所以听得时候很容易出戏而且现在的听众习惯了流行乐模式的音律,对戏曲这种传统乐律接受起来有些障碍,再加上之前一直给戏曲扣上的帽子,‘国粹’‘过气’‘老物件’‘样板戏’等等名头,确实失去了民众基础。
而王耀想要做的就是,从入门级开始,把龙国民众的审美标准变回属于华夏的审美,不要一味的跟着西方的审美走。
崇洋媚外虽然一直被唾弃,但是基本上所有龙国人提起国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