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海妖女神GL-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他们的坚持,又发现了一片外星舰队穿过的星际尘埃,外星舰队加速了。预计到达的时间,将不再是十年后,提前到了七年内,说不定下次再找到他们的踪迹,又会发现他们又加快速度。
此时外星舰队的速度达到了光速的85,差据以数据的形式明明白白摆在所有人面前。速度的差距,带来的就是武器的代差,现在外星人舰队与海妖舰队的区别大过了二战时的螺旋浆双翼战斗机与五代机之间的距离。这是一个令人觉得恐惧的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又是人类从滑翔伞这类人力风筝追上来的程度。科技的发展,总让人们有着再多给我一点时间,一定能够追上的感觉。
面对陌生的星际战争,所有人都在无所适从,包括连战斗方式,应该选择海战,还是空战的形式,连这一点大家都在争论不休,面对争论,叶轻欢与海妖制作了一款仿真度百分之百的游戏,将海妖飞船的参数输入进去,然后将海陆空三军的参谋人员投入到游戏中,划分出攻防双方来对战。
一开始只有作战部队参加游戏,但是叶轻欢觉得战术都太中规中矩了,又发布了参加游戏对战,可以获得工分的消息。数十亿等待地下城市空位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爆发似的要求参战。这个时候没有人会选择留底牌了,他们拚命的表现自己。表现出色的人们,陆陆续续被选中离开城市,他们有时攒够了分数,也会回到城市带走自己的亲人。普通民众们也看清楚了,如果无法表现出价值来,那么他们的命运,就真的只能依靠祈祷了。所以,在叶轻欢发布任务后,几乎所有人都将希望投射到了这个游戏里。
各种古怪的战术被慢慢发掘出来了,最适合太空战斗的指导思想,竟然不是空战,而是炮舰对射的海战,只要将太空想像成一个三维立体的海洋,传统海战的战术比空战、陆战更适合星际战争。
一开始,部队以国别的名称分别组队,随着他们一次次在太空中注视着那颗蓝色的星球,为了防卫地球作战、牺牲,有些废柴国家的废柴部队被业余队伍淘汰,比如说阿三国,猪队友实在太多了,明星队员经常被自己人坑死,被坑了几回,明星队员们不再追求原本的部队番号,他们自行在公共频道里要求组队,随着每天两百次的战术打下来,打法能够相互配合的队员形成了稳定的队伍。这一回队伍中不再有种族、国别、性别的区别了,唯一标准就是能够相互配合。国家这一名称,除了在政治被瓦解之后,也在军人的心目中消失。
他们不再为那一个国家而战,他们团结在女神周围,为全人类而战。
第106章 神裔〔一〕()
在得到新的动力系统之后,海妖控制下的飞船再次准备冲出太阳系。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小行星带,几十米的小飞船能够从小行星带的空隙中穿过,但是小飞船就意味着无法携带大量的物资。在星际航行中,星系之间距离太远,携带足够十年的物资是最基本的条件,如果无法做到,唯一的结局就是饿死在半途上。可是要携带够用十年的物资,飞船就无法小型化,船体超过两千米。
在不认识叶轻欢之前,海妖有三次试图穿过柯伊伯小行星带,第一次海妖因为故意要撞毁米帝的大船,无法提供正常的实验数据,可是后来两次,海妖尽管百般注意航道了,还是无法避开所有陨石,被陨石砸坏了船身。那些小行星的速度极快,每颗小行星都带着超过核弹10倍以上的动能,飞船外壳根本法抵抗这种撞击威力。两次试飞,结果全被小行星撞毁了舰身。
如今,海妖的飞船获得了新的动力系统,自然向冲出太阳系发起了挑战。
量子纠缠通信系统的发展,让天文距离的即时通讯成为现实,让海妖能从远距离控制着飞船,为了双保险,海妖控制驾驶系统,云脑叶轻欢控制武器系统,务求在小行星带中闯出一条路来。
飞机速度不过每小时700公里,这种速度下碰到柔软的小鸟,也得机毁人亡。而飞船是以每秒8。5万公里航行,碰上的也不是柔软的身体,是无比坚硬的石头,这些石头甚至不是静止的,而是以超过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在飞行着,还会随时变化方向。要让全长超过2公里的庞然大物避开每一次小行星撞击,是神仙也没有办法完成的任务。
面对这种难题,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加强船身坚固程度,硬杠过撞击,要么加强武器系统,从小行星带中清出一条路来。加固船身这条路,是对所有化学、物理学科的要求,科学院暂时还无法研发出来可以防御这种撞击烈度的材料来。唯一的方法只剩下用武器强行从小行星带中清出一条路来。解剖外星人所提供的武器,大部分是针对生物和芯片的这种大气层内的攻击,并没有针对星际空间中物理撞击的攻击手段。
好在如今的动力系统是可控核聚变,又有超浓缩的氢金属作为燃料,飞船基本上就是携带了一颗小太阳在航行,不用担心能源问题了,可着劲的在飞船上堆积天基激光武器和电磁炮。在激光武器和电磁炮出现后,以化学火药为作为动力的枪炮就面临淘汰了,特别是有了可控核聚变能源后的1600兆焦耳级电磁炮,飞行速度达到每秒20公里,飞行加速度达到60000g,每秒射出一百枚弹丸,以这种方式发射的炮弹,这才是真正的金属风暴。如果海妖的对手是地球军队,分分钟教他们什么叫作视界外作战的碾压。
可惜,她们面对是能够越过广袤星际空间的外星人,可以碾压地球防卫的武器,未必能够破得了外星人的防御。海妖驾驶着飞船小心翼翼的接近了柯伊伯小行星带,这一片小行星带将太阳系团团围住,它包含许多微星,它们是来自环绕着太阳的原行星盘碎片,因为未能成功地结合成行星,因而形成较小的天体,最大的直径都小于3;000公里。
这一地区,距离太阳有30个天文单位,太阳已经变成了天边一颗微小的星星,光幅射无法到达这里,为这一区域提供光亮,所以这片星空四周是宛如深渊的黑暗,也没因为恒星提供热量,只有宇宙背景辐射的一点点热量,四周是极其严酷的寒冷,温度接近可以冻结原子运动的绝对零度——摄氏零下273c。在这个温度下,金属的原子运动几乎消失,船体失去了原有的韧性,撞击带来的不再是一点点小破损,而是船体的断裂。
四周是如此的黑暗,光流明接近零,探察只有依靠雷达,海妖将雷达的扫射面积开到最大,追踪着每一颗星体碎片,这任务是如此之难,这小行星带,微小星体既受太阳引力的牵引,又受奥云星系引力的控制,星体飞行轨迹极其诡异。海妖要在相对高速飞行中,追踪超过三万颗的星体,计算出它们的轨道,找出最空旷的通道来。而叶轻欢控制着武器系统,瞄准飞船航道上的星体,用武器摧毁它们。
海妖面对这片小行星带,再一次感受到了五年前的那种无力,飞船和星体都在作相对高速运动,在这种情形下计算轨迹,计算量太巨大了,已经超过了海妖的计算极限,她只能赌,凭运气来选择路线,在旁观者看来,海妖已经将长达两公里的巨舰开出了最灵活的飞行线路,但是面对漫天飞舞的小行星,这种灵活程度还是不够的。有时候,海妖也想吐槽,为什么小说里,别人进行星际航行,就那么容易,他们不需要能源、不需要引擎、不需要特种材料来对抗撞击与低温,“嗖”一声,飞船就到了另外一个星系的另外一个星球上了。
而海妖,奋斗了五年,连太阳系都出不去。面对这一片星空,海妖连自己最自豪的计算能力都不够看。她的两次尝试,都铩羽而归,在她还没有当上首领之前,海妖就明白了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她不再谋求成为首领,只想找到一个值得她辅佐的人。
在海妖的飞船冲进小行星带后,叶轻欢的激光亮了起来,及时为飞船清除了一颗陨石。海妖的心中突然升起了被保护的安全感,随即海妖再次投入到巨量的计算中,艰难的在小行星中穿梭。
叶轻欢则在不停的射击,速度太快了,射击静止目标时,叶轻欢的命中率是100,目标是运动物体时,命中率也能接近100,但是,连自己在处于高速运动,还不停的拐弯,难度几何上升。叶轻欢用激光摧毁大块的陨星,小块的碎片则用电磁炮摧毁。五十门电磁炮,在叶轻欢手中,打出了持续推进弹幕的效果,牢牢防卫住了航道。
有了叶轻欢的护航,海妖计算小行星轨迹的计算轻松了很多,在海妖心中刚刚浮起一丝希望。叶轻欢心里突然闪过莫名的不安,打开了飞船的探照灯,探照灯照亮黑暗的同时,海妖内心一寒,几乎叫出声来,四周有数千个拳头大小的石块在漂荡着,这些石块因为反射面太小,雷达精度不够,竟然没能扫描出来。叶轻欢正要调转炮口,扫清障碍,船顶已经响起了撞击声和震动,船身厚达七米的金属外壳,在超低温环境下,被陨石击穿了几个十厘米左右的小孔。这种小损坏在地球上,对一艘大船,甚至不用报到舰长,损管员就直接处理好了,可是,这是在太空中,高速前进带来的动量,立刻让受力不均的的部分撕开一条大缝,船身顿时断成两截,冲出太阳系的努力再次宣告失败。
海妖愤怒的捶打了量子通讯控制台,在有了叶轻欢之后,海妖慢慢能够表现出她的情绪了,叶轻欢总是能够安抚住她,海妖喜欢这样的感觉。
叶轻欢一面发布任务,将表现最出色的研究团队派到外星人飞船项目组,打算研究外星飞船能够穿越星际尘埃的秘密。
第107章 神裔〔二〕()
无论再怎么掩耳盗铃,也要承认,这个世界是有阶级差别的,在人工智能出现前,以北美为首的西方世界拥有全世界最宽裕的资源,最好的教育资源,于是他们牢牢占据了科学界的金字塔尖,科学家几乎以白人为主,科学家中教徒比例过高。后来,教徒们被证明他们被植入了外星木马,这种无法拥有自我意识,潜在的危险让他们被科学院中毫不留情的驱赶了出去,教徒们也挣扎过,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但是根植于基因中的木马,不是那么好清除的。蜘蛛生来会结网,蜜峰生来会采蜜,这都是基因控制行为的表现。基因如何控制人类行为,科学家们连门槛还没找到,又如何能够消除掉木马,他们只能目睹同僚被木马控制,成为没有自我意识的怪物。
一些科学家提出假说,当初外星人参与了人类的进化过程,那只不过是教徒科学家为自己的主子贴金所提出来的假说,地球一定曾独立孕育了人类这个物种,然后一部分人成为了外星人的后门,只有这种情况,才能解释现为什么有人被植入了木马,有些则没有。可惜,人类考古知识的缺失,无法补上这一块拼图。
教徒科学家被驱逐后留下的空缺,只能依靠加大培养无神论者技术人员的力度,但人才的培养是有周期的,短时期内也没有办法完全弥补过来。
现在最顶尖的研究团体有三个,一个是俄罗斯人在带队,一个是日本人在带队,一个是德国人在带队,在大德鲁伊隆平过世后,种花家的科学家几乎无法独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