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件事,你办的工商企业已经不少了,但大多已陷入困顿。不管你是官督商办,还是官商合办,本质上还是官办,到最后都会变成衙门,**倾轧,人人没有积极xing,消极怠工。而且,经费都靠朝廷拨款,不考虑成本,不计算利润,也无法创新,怎么能竞争得过洋人?即便有民间商人来入股,赚了钱官府拿大头,赔了呢?难道商人还敢叫官府赔偿吗?好处不多,风险却很大,谁愿做冤大头?”
李鸿章偶尔也有想过这些问题,但从来没有人这样明确的指出过,不禁深思。
丁云桐又说:“想必你也知道ri本正在搞维新,他们已经开始将工矿企业统统低价转让给私人,为了利润,这些人还不拼命经营?其办事效率远非官府衙门可比啊。”
李鸿章对此其实也有耳闻,想不到皇上年纪幼小,而且身居九重,居然也这么清楚,他已经佩服的五体投地了:“那微臣该如何办理,请皇上明示。”
丁云桐点点头道:“办法就是企业让民间资本zi you参股,建立股东大会,由股东大会聘请人才,担任经理,专心经营,如果经营不善,就另选贤能,这样企业就会有生机。而官府只负责监督收税,提供政策保护,把关产品质量,监管市场有序经营等等。这具体管理章程,可以借鉴洋人的法律,这个以后会慢慢公布。
至于有几个军火企业,比如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可以规定官府参股必须过半,具体可有华夏银行出面,而且由官府聘请洋人,并负责安全与保密事宜,这些意思朕也会传旨两江总督。”
李鸿章频频点头,全身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预感到所有的一切都将焕然一新。
“第三件事,朕知道你已经在筹备办设铁路局和电报局,此事须要从速进行,订出章程,等过段时间,新政一开始,马上要动手做。”
李鸿章问道:“陛下要厉行新政?”
丁云桐点头:“不错,今年年底就要开始光绪新政,但不会大张旗鼓,一切要低调进行。有新政之实,无新政之名。把事情一件件办好,办出成绩来。但表面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是原样。这样,等那些老夫子们出来阻挠,一切木已成舟,也避免官民疑虑。同时不让洋人有jing惕戒备之心。”
李鸿章心悦诚服,跪下磕头:“吾皇圣明,新政必能大获成功。”
丁云桐看看说得差不多了,就让李鸿章退下了,等下要拟旨把新政的消息一点点透露于沈葆桢,左宗棠以及军机处有志于革新的官员。
刚才跟李鸿章说的,只是新政的一个零头,不过是李鸿章目前能做的。
等到把权力中枢的人选按自己的意思安排好,到时候再大动手脚。
等办好华夏银行,户部的款项收入支出都必须经过华夏银行,可以统筹全局的管理全国的经营投资,包括将来的资本输出。历史上,花旗银行,汇丰银行以及华俄道胜银行都是帝国主义重要的侵略工具。
接着要改革z fu机构,将六部和总理衙门换掉。
同时改革军制,编练新军。八旗兵和绿营已经腐朽糜烂,而且每年还要两千万两白银供养,实在不堪重负。绿营可以顺利裁撤,八旗却很麻烦,贸然撤掉只怕会激起皇亲贵族的反对,自己权力还不稳固,暂时先不理他。等到忠于自己的新军练成,便可立刻撤掉八旗,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怕他们造反不成。
至于湘军,在曾国藩死后都已经慢慢裁减,有些加入了李鸿章的淮军,现在只剩下左宗棠的西征军。另外淮军也有几万人,将来经过整编改造,可以作为新军的辅助部队。历史上到了甲午战前,淮军能战的部队只有五万多,机动部队只有两万五千人,还不如ri本一个军的实力,更不要说ri本仅仅一线jing锐部队,就超过了十二万,甲午战争不输就是活见鬼了。
现在自己穿越过来,那就不一样了。计划用五六年时间,能建成一支jing锐部队。这支部队要有统一制式的武器,有完备的后勤保障体制,有通讯医疗情报等等各方面充分支持,有高效率高素质的指挥体系,要有新兵补充和训练的制度保证。但是最最重要的,超过一切的,是要有真正意义的爱国忠君概念,知道在为什么而战。
历史上八国联军侵华,里面甚至有一支华人雇佣军。洋人问他们,为什么要攻打自己的国家,难道不爱国吗?他们怎么回答呢,他们说:“因为这个国家不是我们的,是那些达官贵人的,是皇帝和太后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所以这个国家的一切,包括人民都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国家不属于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攻打?”
等到军队准备就绪,就可以对外采取一些主动了。
看着西暖阁的窗外,丁云桐自语:“新政就要开始了。”
;
第七章 廷前辩论()
1876年(光绪二年)6月16ri,在养心殿东暖阁里正在发生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应对马嘉理事件,就在昨天,由于对钦差大臣湖广总督李瀚章的调查结论不满,英国公使威妥玛离开bei jing去了上海,以此来威胁中国z fu。这让朝廷感到很大压力,所以今ri朝会一定要能拿出解决办法,关键是要不要接受威妥玛提出的条件。
在bei jing的重要大臣几乎在场,亲王奕譞、奕忻,贝勒载澍、载治,御前大臣伯彦那谟祜、景寿,军机大臣文祥、沈桂芬、李鸿藻,内务府大臣英桂和崇伦,弘德殿行走徐桐、翁同龢,南书房行走潘祖荫、黄珏,内阁学士孙毓汶、陈宝琛,翰林院编修张佩纶和张之洞,总理衙门行走兼军机章京徐用仪,户部主事袁昶,吏部主事唐景崧,直隶总督李鸿章和湖广总督李瀚章等,将东暖阁站的满满的。
丁云桐面无表情的坐着,看着下面正在大声嚷嚷的军机大臣李鸿藻。
“微臣以为,英人船坚炮利,非我大清能敌,昨ri公使离京,便是jing告我等,再要拖延,恐怕有不测之祸。若等其大兵云集,此事更难善了。”
“李大人言之有理,我等万万不可轻易取衅,予英人以口实。”说话的是孙毓汶。
“两位大人所言差矣,如今俄国虎视北境,东面有ri本窥伺,现在英法又染指西南,若再做退让,长此以往,终有一ri会任人宰割,到时我等有何颜面见列祖列宗和天下百姓?”
丁云桐看看,是编修张之洞。
沈桂芬也同意张之洞的看法:“英人的条件实在是太为苛刻,实在难以接受。”
李瀚章冷笑:“两位确是壮志可嘉,只是他ri英军兵临城下,不知两位大人愿意出城迎敌否?”
户部主事袁昶:“李大人此言何意,我等就事论事,即便英军犯境,兵来将挡便是,何必虚言恫吓。”
军机章京徐用仪高叫:“两位李大人实为老成谋国之言,洋人势大,望皇上太后明察。”
弘德殿行走徐桐也说道:“自道光年间始,中英多次交恶,我军胜少负多,人员装备都居劣势。万一惹起战端,大清社稷将毁于一旦,臣以为不妨忍辱求和,英人所提要求都答应下来,留得青山在,再从长计议。”
吏部主事唐景崧大喊:“请太后下懿旨,先斩徐贼,再与英人计较。”
御前大臣景寿怒斥:“唐景崧,你简直放屁。”
一时间,朝堂上一片混乱嘈杂,众大臣相互指责,争吵不休,就好像一群在街头厮打的泼妇。
慈安太后没了主意,一下子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这时候,丁云桐从自己的座位上蹦了起来,将座位前的一只掐丝珐琅鹤形香炉一把推倒了。然后对着下面一群人大骂:“一群混账,平ri里四书五经摇头晃脑,张嘴就来,一有不同意见就相互攻击斯文扫地。君父当前,这样吵闹谩骂,忠孝之道还要不要?”
众人一片错愕的看着暴怒的小皇帝,一时寂静了下来。
这时,丁云桐才开始缓缓而谈:“此番事变,起因是英人擅自进入我西南边境,犯我领土在先,挑衅生事在后,道理在我,是非曲直自有公论,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只要我等勇敢以对,便是问心无愧。此其一也。
如果一味妥协退让,英国人的条件通盘接受,就等于明白告诉列强,他们想怎样就怎样,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自然就会人人效仿,到时我大清永无宁ri了。所以即便以后英国真的派兵来犯,我国损失更大,也不能退让。绝不能让对方凭一张嘴就能获利。此其二也。
而且即便退让,英国人尝到甜头,得寸进尺,将来必定在别的地方制造事端,一退再退,伊于胡底?就像拿骨头喂饿狼狗,狼狗永无餍足,而骨头已尽,到时候如何是好?此其三也。
何况列强并非铁板一块,群狼环伺,只想把消息传出去,他们相互也有牵制。眼下那俄罗斯和奥斯曼帝国的战事一触即发,英国也不见得会大动干戈。此事已经争执了一年多,英国人也只是口头威胁而已,由此可见一斑。此其四也。
有以上四点,朕决不会让英国得逞。当然适当做些小让步,也不是不可,让英国也能有台阶下。总之,坚持立场有可能吃大亏,也有可能只吃小亏。但若不坚持,必定吃大亏,而且将来还得吃。”
小皇帝一番长篇大论,让大家都听呆了,考虑的这样面面俱到,眼前小皇帝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所有人都忘了这还只是个小孩。有志于革新的大臣更是听得热血沸腾,心中都是感慨:我大清有望啊。
慈安太后见丁云桐一副英明神武样,心中欢喜,看大家都不说话,便道:“此事就这样定了。”
朝会散后,在钟粹宫中,慈安把自己的御赏印给了丁云桐,说道:“你的见识,已经远胜于我,以后政务你可自行处置了。只是你毕竟年幼,朝会上我还需垂帘听政,把把关。”
丁云桐给慈安跪下磕头:“皇额娘,子臣一定夙夜在公,不负祖宗和亿万子民。今ri朝堂之上,皇额娘也看见了,朝中有些大臣尸位素餐,懦弱无能,实在不堪重用,子臣想换掉几个。”
慈安点点头:“这些你就自己做主吧。我把御赏印也交付于你,以后除非军国大事,其余政务不必事事都来告诉我了。”
丁云桐和慈安又说了会话,就回了自己的养心殿寝宫。
今天他收获巨大,首先召集众多大臣,就是要好好表现,提高自己的声望,等到英国人妥协,众人自然心悦诚服,对自己施行改革十分有益。
其次,能让慈安对自己放心,虽然还是垂帘听政,但拿到了御赏印,就可能大展拳脚,不动声se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最后,通过朝会的表现,自己将来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换上自己想要的人。
丁云桐借鉴前世的经验,在清朝末年,搞一场公开的变法维新,必定失败。因为许多人的顽固不化,为了自己的利益,是用任何道理也无法说服的。还不如去做一项项具体事务,让一切木已成舟,成为既定事实。用事实证明观点,用事实来改变大家。
现在第一个目标,权力,已经基本达成。
一切都可以进入正轨了。
首先是改革的物质基础,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