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第1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一直享有着独立自主的权利,从未丧权于外国。由于与中国的青海、新疆两省接壤,请不要让军队越过边境,侵入西藏的领土。而且西藏的一些领土,近年被中国占据,希望能够通过和平谈判的途径解决。"
张荫恒对此完全无法接受,严厉驳斥了多方,并明确表示了中央政府的态度: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必须承认中央人民政府的统治,中央政府要全面接管西藏的国防、贸易和外交事务。若西藏接受这些要求,中央政府便会“和平占领”西藏。
但扎西达吉却坚持要用宗主权来定位彼此的关系,要求中央政府保证尊重西藏噶厦的“领土完整”。
双方的观点完全冲突,立场差距实在太大,宴会也不欢而散。张荫恒向北京发报告:"西藏问题,除了武力解决外,别无他途。"他认为会谈还未正式开始,就可以宣布结束了。
7月23日,眼看偷袭部队也已经部署到位,聂士成向部队下达了进攻令。
西藏的战争,后勤补给,尤其是粮食供应,将决定战争的胜负。
由于西藏地区海拔高,氧气非常稀薄,无法使用内地的牛马驴等,因此由政府出面与康巴地区的土司头人协商,得到了四千头牦牛的支援。
依靠这一批畜力,在过去的两个月里,近卫军在甘孜储备了200多万斤等粮食,以及其他物资,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除了物质储备,聂士成一到甘孜,就全力收集西藏的军事情报。根据班禅所提供的信息来看,达赖集团总共有14个“代本”,一万五千多官兵。
“代本”在藏军中相当于团长,是藏军最大编制级别,平均一个代本只有一千多一点,比正常的团小一些。其下设“如本”(同于营长)、“甲本”(同于连长)、定本(同于排长),“马基”为藏军总司令。目前集结在昌都的共有九个代本,万余兵力,可以说集中了藏军的主力。担任“马基”的,是主张死战到底的噶伦阿兰巴・拉旺多吉。
藏军的武器十分落后,虽然之前出于独立野心,通过亚东口岸,从印度购买了三批,一共千余只步枪,但是仍然还有大批火绳枪、弓箭、刀矛等,装备水平与近卫军天上地下,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且藏军是世袭制,父子相承,战斗意志也非常软弱。
但藏军也有自己的优势,首先是熟悉和适应高原地形;其次机动性很好,不仅是骑兵多,而且步行速度相对也很快,因为不存在高原反应问题。
通过对各方面信息的分析,聂士成认为,达赖集团毫无战略思想,对军事战术一窍不通。
作为liliang较弱的一方,达赖集团应该放弃正面决战,收缩兵力,拉长战线,与近卫军打游击战,充分利用天时地利,多点小规模的袭击,zuihou拖垮近卫军。
但现在达赖集团明知实力差距,却把主力派来昌都,挡在大路上进行决战,企图“御敌于国门之外”,何其愚也!
因此攻占昌都是次要的,关键是要歼灭藏军主力,如果让藏军撤回西藏,事情就会变得非常刺手。
根据这个认识,聂士成在7月初就秘密派出一支偏师,由少将卫汝贵指挥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营,沿着侧翼实施外线远距离大迂回。
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卫汝贵部4000余人从青海西侧插入西藏东北部,穿过横断山脉,金沙江和澜沧江,忍受着空气稀薄、饥寒、劳累等痛苦,日夜兼程,17天走了700多公里。
由于连续行进,许多战马死亡,不少骑兵变成步兵,终于在7月22日,到达昌都以西的恩达,从后方切断了藏军撤往拉萨的退路。
7月23日,聂士成率领全军渡过了金沙江,攻占了德格岗托和宋瓦卡美,随后又分出一路兵,命令少将周盛波率领两个团三千多人,从南侧攻击昌都,他自己率领5000人,开始从正面进攻昌都。
7月24日,聂士成对昌都前面的足雍关口发起了猛攻。精准的野战炮对藏军的碉堡进行“定点清除”,jishu精湛的近卫军炮手,甚至将炮口朝天,利用弹道的曲线弧度,就像打迫击炮一般,让炮弹飞越山坡攻击藏军。
这些可怜的藏军官兵,哪里见过这样的打法,觉得敌人的炮弹好像“有鬼魂附体”,否则怎么会从天而降,追着自己打呢?迷信的士兵们觉得对方有神灵相助,士气更加迅速崩溃了。
24日夜,聂军已经攻占了足雍,歼灭了藏军整整两个代本,还重创了两个代本,杀死和俘虏藏军将近4000人,而近卫军伤亡不到100人。
与此同时,南路周盛波部也攻占了芒康,歼灭藏军一个代本,卫汝贵部也攻占昌都后方的拉贡,近卫军已经对昌都形成了三面夹击的态势。
藏军哪里见过这般如狼似虎的打法,短短几天,四面八方全扑了上来,一点喘息时间也不给,“马基”阿兰巴・拉旺多吉彻底慌了手脚,完全没了当初“拼死一战”的狠劲儿,他向拉萨报信:“形势万分危急,要么速速增援,要么快快和谈,我军只怕拖延不了多久。”
消息传来,拉萨上层贵族一片大乱。
战报传回北京,丁云桐一笑,他的判断是正确的,看上去蒙藏两地战事顺利,其实是有国际背景的。
此时欧洲各国正在为如何瓜分非洲,吵得不可开交,一共14个国家正准备在德国柏林召开会议,划分彼此的shili范围。也正由于此,英俄两国才会没有多余的精力,来干涉中国政府对于西藏和外蒙古的“再征服”。
丁云桐心中大定,又把眼光投向日本,此时的日本内战已经到了关键时刻。
第一百九十六章 达赖集团出逃()
1884年7月28日,日本九州久留米,日本政府军两个师团和叛军“复国军”主力在此决战,双方总兵力超过了六万,在一片湿滑泥泞的丘陵地带,疯狂的互相拼杀着。
数天之前,儿玉源太郎集中了三个师团,在九州岛集中围剿“复国军”,片冈健吉、江藤新平,岛义勇等叛军头目,眼看局势吃紧,不得不放弃了佐贺根据地,企图全军撤到九州南部的山区坚守。
但儿玉源太郎判断出其意图,率领第十二和十四师团在久留米截住了叛军,双方展开了殊死的决斗。
山泉流淌,溪石嶙峋,竹林葱茏,本是一派清幽美景,现在却是阿鼻地狱般的杀戮战场,残肢死尸遍布山林,汩汩流下的也不再是清泉,而是无尽的血水!
激战持续了很久,无人投降,无人求饶,直到片冈健吉苦战而死,岛义勇重伤之下,告诉江藤新平不要再抵抗了,“日本人的鲜血已经流得够多了”。
战斗结束了,活着的人,不管是叛军还是政府军,大家都放下了武器,拥抱在了一起。都是大和民族的同胞,到底weishenme要这样自相残杀呢?
久留米战役,政府军在付出了两千多人死亡的代价后,终于彻底击败了“复国军”,从而基本平定了日本南方的叛乱。
8月1日,儿玉源太郎率领政府军主力五万人,开始乘船北上,准备要进攻东京附近的“天道军”了。
就在此时,日本自卫舰队内部居然也发生了叛乱。
首先由于长期物质供应不足,日本海军的伙食标准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官兵们已经很久没吃过白米饭了,每天吃的不是小麦饭就是小米饭,而且从一日三餐,变成了一日两餐,zuihou变成了只有黄昏一餐。要知道很多出身贫苦的农家子弟,之所以来当兵,就是因为能吃到白米饭,因此不满情绪不断累积。
但日本军方也是非常无奈,日本的主要稻米产区福岛,气仙沼,秋田,仙台等地都在东北,由于儿玉源太郎的战略是放弃东北,导致所有的稻米产区都被"自由军"控制。日本政府自然无法供应足够的大米,而且现在的内战主力是日本陆军,海军只是辅助liliang,因此少量的大米也优先供应了陆军,这让本已矛盾重重的陆海军更生怨恨。
其次,一些海军官兵也受到自由或宪政思想感染,认为拯救国家必须推翻天皇集权,也利用大家的不满情绪,煽风点火,推波助澜。
终于各种矛盾在8月2日集中爆发了。
这一天,甲铁号和龙骧号战舰从大阪出发,护送着"东洋丸"号运输舰前往东京品川港。船队刚驶出濑户内海的纪伊水道,一个消息在甲铁号上流传开来:东洋丸上满载着大米和各种调料,准备供给镇守东京的第十二师团。
一时间饥肠辘辘的士兵们,充满了对食物的渴望以及对陆军的嫉恨,他们奔走相告:"凭什么陆军能吃米,我们不能!?"自由主义者趁机挑拨,使局势迅速扩大。
船队驶到伊势湾时,甲铁号终于失控了,官兵们捆绑了企图阻止的舰长角羽重雄,公推大副工柴矢八为首,拦住了东洋丸号。而龙骧号在明白经过后,官兵居然感同身受,也加入了叛乱的行列。
二舰开始只是要求能得到几桶大米,但工柴矢八仔细一想,劫夺军米就是叛乱,自己更是叛乱首谋,事后必死无疑,因此拼命鼓动大家干脆劫持东洋丸,直接叛逃到东南亚去。
就在此时,千代田形、凤翔、满珠、千珠等四舰完成任务回航,意外撞上了这场叛乱,双方立刻发生了炮战。
激战中,千代田形上也发生剧变,突然掉转炮口,加入了叛乱行列。一番对轰,竟击沉了满珠号炮舰。
眼看大事不妙,正好东乡平八郎指挥着浪速号闻讯赶来。凭借浪速号的超强实力,东乡迅速掌控了局面,片刻工夫就击沉了千代田形。龙骧号和甲铁号只好分别向东南和西南逃跑,东乡平八郎命令分头追击。
甲铁号没逃多久就被浪速号追上,作为木制战舰,甲铁号外面包着90至140毫米厚的锻铁装甲,可以说是亚洲海军史上第一艘铁甲舰,但这种几十年前的战舰,如何是浪速号的对手,其锻铁装甲很快就被浪速号的260mm重炮击穿。
甲铁号zuihou拒绝投降而被击沉,而另一边的龙骧号炮舰,却成功得逃脱了凤翔和千珠二舰的追击,投向了茫茫大海。这艘侥幸逃生的叛舰,将来竟成了中日关系的新焦点。
此次海军内乱被称为"大米叛乱",导致三舰沉没,一舰叛逃,让本已经十分单薄的日本海军更加雪上加霜。
8月初,儿玉源太郎集中了四个师团兵力,开始对东京周围的"天道军"剿抚并用。
天道军声势浩大,人数多达数十万,政府军兵力有限,不能一味强攻,儿玉源只能利用其"清君侧"的思想,不断分化瓦解。
与此同时,伊藤博文也正式推行政治改革,以缓和官民矛盾。
8月5日,日本政府颁布了帝国宪法,定义了政府架构,正式实施责任内阁制,伊藤博文为第一任首相,同时召开国会,选举议员。以此显示行政权和立法权的相互制衡。
基本法尤其规定天皇为绝对的领袖,完整控制行政、外交政策、教堂事务以及军事武力,限定了国会的政治位阶,国会议员一半由选举产生,另一半由内阁指派,法律制定必须经由国会与内阁核准,惟最终必须由天皇的圣谕才能生效。
政治改革的推出,在日本引起了